『壹』 學生做錯作業 我們該怎麼做求解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學生拿著作業本在老師的辦公室、教室、甚至有的在走廊窗檯趴著。原來這些孩子的作業做錯了,被老師找來訂正。
但令人驚愕的是,很多學生作業訂正後還是出錯,有的學生很長時間也訂正不好。這種訂正作業方式分明讓我感到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他們是迫不得已接受老師的任務,也許他們中絕大多數學生是因知識沒搞懂而出現錯誤的,現在讓他自己去做,他的思維還是局限於原來的定勢,這時他需要的不是自己的苦思冥想,而是教師的點撥、引導。
教學上,我們不是經常說要同伴互助嗎?我想我們不妨可以一試。對一些成績比較差以及反應慢的同學,教師可以找成績好的同學,請他們當「小老師」給予講解,有時同學之間的講解更容易讓他們接受,他們在「小老師」面前有聽不懂的地方還會主動提問。而在老師面前會有很大的畏懼感,於是,不懂也會裝懂。
心理學家蓋耶說:「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錯誤是正確的先導,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因此我們要善待學生的錯誤。但我發現有的老師只要學生作業做錯,就氣不打一處來,跟學生說話都是惡言惡語的。學生作業做錯了,本來心裡就感到不安,這時你還去一個勁地批評、指責他,只會讓他們更加糊塗。所以,我們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多點耐心、信心,以和顏悅色的語氣和學生說話,創設一種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學會不懂就問。
為防止再出現類似的錯誤,便於以後的復習鞏固,可以讓每個學生准備一個錯題本,把每次作業出現錯誤的題目記下來,可以從四個方面做起:A.錯誤原形。B.分析原因。C.標明解題的正確方法(最好有完整的解題過程)。D.提出改進的措施。為了防止知識的遺忘,隔一段時間把這些題目翻出來,看看自己會不會做,如果會做了,說明就理解了,反之,必須重新練習,直到弄懂為止。
其實,教育的藝術就在於善於撥開學生眼前的迷霧,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著名特級教師李烈說:「孩子在求知的過程中,屬於不成熟的個體,因此,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允許的。」作為老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容忍學生的錯誤,對於學生犯的錯誤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我們不能僅僅為教書而教書,平時要善於總結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總結經驗,避免學生走彎路。
其實,教育還是有一定的捷徑,只要我們善於動腦筋,多思考研究,還學生一片艷陽的天空,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學生都是那樣的聰明、可愛,只有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生們才會學得更加開心。·合肥市螺崗小學 阮懷霞·
『貳』 如何有效防止和糾正小學生數學錯題
數學錯題是老師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學生看錯題目,畫錯圖形,抄錯數據,遺漏單位,失落答案等,這都是教師最棘手的問題。原因究竟何在?首先可能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與學生認知的矛盾,作業要求不規范等;其次是因為學生粗心或聽課不認真,對知識理解不透徹,學得不扎實;最後或許是做題步驟不規范,審題失誤等。面對小學生數學作業中出現的種種錯題現象,那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防止和糾正錯題呢?
一、幫助學生解決因為粗心而出現的錯題。
1、幫助學生找到「粗心點」。
面對孩子的粗心,與其批評孩子、給孩子上一堂「政治課」,不如具體地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採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班上有個孩子高凱數學成績不是很好,經過老師和孩子仔細分析他每次出錯的原因,得出一致的結論:不是不會做,而是每次都會把題目看錯。由此,老師得知,容易看錯題目就是他的「粗心點」。於是,老師便告訴他:「你粗心的原因是每到審題時,你的思維就滑過去了。怎麼辦呢?以後你每次做題時,遇到有不明白的地方,先停下來,閉上眼睛數三個數,然後再往下讀題,這樣就不容易錯了。因為你沒讓思維滑過去,而是有意識地給它設了一個障礙。「這個孩子用老師教他的方法去做,效果真的很明顯,他的作業中因為粗心出現的錯誤少多了。
2、讓孩子建立一本錯題集,收集相關的錯題信息。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不可避免的一種行為。
開學初,每個孩子都准備了一個錯題本,錯題集分兩欄:病因和診治方案。就像醫生把脈和開處方一樣:病因一欄,讓學生摘錄平時自己典型的錯題;診治方案一欄,讓學生反思錯誤原因。建立錯題集就要求學生自主訂正錯題、收集錯題、分析錯因、自身能認識到錯題的價值,提高學習效率。利用錯題集,可改動錯題相關數據信息,讓學生反復練習,歸納、整理錯例,把錯例「變廢為寶」,督促學生防範於未然。
每周老師可以給孩子們一節課的時間,讓他們把平時收集自己做錯的題目展示出來,讓班上同學再一起做。這樣堅持下來,犯同類型錯誤的孩子明顯減少了。
3、 把孩子做功課的時間化成「功課量」。
教育孩子做什麼事都應謹慎對待,聚精會神,不能心不在焉。李大釗先生說:「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
有個學生的作業經常做錯、符號看錯,甚至剩下幾道題漏做就交卷了,弄得老師也為她著急、緊張。可氣的是怎麼提醒她細心都沒用。據老師觀察,她粗心的原因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沒把心思放在課堂上,同學們剛回答過的問題,馬上請她都說不到。她媽媽規定她做30分鍾作業,她就在那磨蹭。你要是囑咐她「再做20分鍾去玩」, 20分鍾她僅做了2題,有時都是錯的。老師告訴她媽媽,把督促她學習的時間改為「再做5道題才能玩,要保質保量才行」,結果她5道題都做對了,而且只用了20分鍾。她媽媽非常高興,說老師幫她找到了糾正女兒作業粗心的訣竅:化時為量,即把「再做20分鍾」,改為「再做5題」。這樣,孩子的勁兒就來了,這種積極狀態能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知不覺中克服了粗心的毛病。
4、對孩子的作業要求格式規范、字跡工整,可有效減少錯題。
老師對作業要求不規范,也是造成孩子錯題的一個原因。上學期期末考試,我班有個孩子在做一道步驟較多的計算題時,由於字跡潦草,他抄到後面自己都把0認作6了。
有效減少錯題,還必須要求作業字跡工整,格式規范,防止字跡潦草帶來的干擾性錯誤。小學生的知覺比較隨意,知覺產生干擾也會造成錯誤。
5、培養孩子整齊有序的學習、生活習慣
孩子粗心的毛病不是一天養成的。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無序的家庭中,沒有一定的作息時間、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孩子做事丟三落四、馬馬虎虎就會成為「家常便飯」。
所以教師要和家長溝通引導孩子養成整齊有序的生活習慣。生活上,讓孩子養成保管自己物品的好習慣。學習上,要培養孩子定期整理書櫃、清理書包,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做完作業要檢查、課前要預習、課後要復習等好習慣。生活、學習都整齊有序地進行,粗心大意、馬馬虎虎現象就會減少。
二、幫助學生克服因為上課不認真,注意力不穩定,沒有掌握做題方法而造成的錯題。
有部分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總會有幾次走神,特別是在數學課上,自己也暗示自己,可有時還是控制不住,該怎麼辦?
1、教師應以變換的形式,生動的知識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要想充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有效的辦法是變換活動內容和形式,使枯燥無味的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中。
教學時教師可採用:課前情境引入,通過設疑,創設懸念,造成認知沖突等來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課中改教師講為學生講,並讓學生評;也可變枯燥的練習為游戲活動,小組合作或競賽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上來。課尾採用拓展法、新奇法等,給學生留下一些懸念,期待著下一堂課的到來。老師在教學「因數和倍數」時,當下課鈴快響的十幾秒鍾內,在黑板上寫了個「3」,請學號是3的倍數的學生先離開,再寫2和5讓學號是2和5的倍數的學生離開,最後老師再問:「我出哪個數,大家都可以走呢?」學生略加思考,異口同聲地說「1」,餘下的學生也在鈴聲中歡天喜地地離開教室。小學生都很幼稚而且好奇,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學生個個會熱情高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嚴格要求,約束學生的行為,集中注意力。
上課要培養孩子認真聽講的好習慣。我上課要求有三到:眼到、耳到、心到。每節課我都會就這個要求一組一組地檢查,看學生的眼睛是否看著老師。堅持訓練下來,上課時學生的眼睛基本能跟著老師的手走,注意力也基本集中了,開小差、走神的孩子明顯減少了。
3、不停給予評價,維持學生注意力。
在課堂上對於注意力集中的孩子,老師不斷地給予表揚和肯定,因為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同時也是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的一種警醒,如果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他會立刻改正。對於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還可隨時拋出問題,請他回答,及時讓孩子注意力融入到課堂。
三、幫助孩子克服審題難、理解不了題意造成的錯題。
1、 能力可以培養,態度決定一切!
審題作為一種學習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何培養的學生審題能力,其實可以讓學生懂得審題的關鍵是尋找「題意」,還要養成積極主動的審題習慣。
2、讓學生圈出重點詞,反復推敲,誘發對題意的深思。
可以從語言文字著手,圈出重點詞,反復推敲,教會學生認真讀題、審題,是幫助學生糾錯的一個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
如:爸爸今年36歲,是小明年齡的3倍多6歲,小明今年多少歲?
剛開始做這道題目,多數同學做成:36÷3+6=18(歲)這些學生是看到題目裡面有個「多」就用加法做。做這類題目我堅持讓學生圈出重點詞,先讓學生理清題意,弄明白這個「多」是比小明的3倍還多6歲的意思,應該先用爸爸的年齡減6,才是小明的3倍,正確的做法是:(36-6)÷3=10(歲)。
後來老師又把這種題目的信息改為:爸爸今年30歲,爸爸的年齡是小明年齡的3倍少6歲,小明今年多少歲?學生看到這類題目會主動圈出重點詞:少6歲。明白少6歲是不夠3倍,所以應該加上6才是3倍,算式是: (30+6) ÷3=12(歲)。連續用這個方法幾次,學生做這類題的准確率明顯提高了。
學生只有在審題時反復推敲,才能掃清審題中的障礙,對題目的意思才能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3、正確處理教師的教法與學生認知的矛盾
有些數學老師,往往將自己的教學僅僅定位在「數學」課堂上,對「數」強調有餘,而對「學」重視不夠。錯誤地認為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只要會列式、會計算就可以了,至於字不認識,讀題目不通順、添字、漏字等都應是語文學科的事情。其實語文和數學是相通的,學習語文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學習數學時處處需要的就是這種閱讀理解能力。老師不僅要教學生讀題,還要讓他們反復讀、流利地讀,直到讀懂題意為止。
學習錯誤,是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現象,不同知識學習中的錯誤,其糾正的方法是不同的,雖然沒有公式化的方法,但老師還是可以在千變萬化中找到一點規律。總之,對待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其作用不僅在於改正題目的錯誤,更重要的要讓他們明了錯誤之所在,知曉錯誤的原因,從而真正獲得正確知識,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