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筆者認為,(一)、首先要減輕學習負擔,這是保證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當務之急。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因為學生在學習時總是處於一定的心理激發水平或情緒狀態,而情緒激發水平與學習效率之間有一定的規律,溫和的情緒能使人的學習增加興趣和提高注意穩定性。情緒高亢時,不管愉快與否,通常都會降低學習效率,甚至會瓦解人的有組織的行為。不少教師對學生期望過於殷切,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習負擔、精神壓力和緊張情緒。因此,當前必須盡可能防止、減少和消除這種由於學生負擔過重所引起的心理緊張,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自己接受自己的良好狀態。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固然會有缺點或短處,但也有優點和長處,即使是缺點或短處也總有一定的限度,作為一個學生決不能因為自己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便否定自己,斷定自己一無是處。我們認為學生驕傲自大固然不好,但妄自菲薄更不應該。一般說來,一個人的短處不外乎兩種:一是可以改進的,如不良的習慣等,對此要隨時發現隨時承認它、改正它。二是無法改進的,如身材矮小,相貌不揚等,對此也要鼓足勇氣正視它、接受它,並以後天的努力來「彌補」。
(三)、培養學生正常交往的習慣,正確處理學生的早戀問題。中學生處在性成熟的過程中,往往要受到來自多方面的環境影響。其中男女交往環境的影響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因此,對於男女學生的正常交往,我們既不能大驚小怪、惡意猜測並當眾指責,也不能放任自流。既允許他們的友好相處和正常交往,又要制止男女之間毫無界限的過於親昵,或放縱情感的談情說愛。特別是對黃色書刊要加以堅決制止。多從正面引導,使其免受庸俗、骯臟思想的侵染,促使他們心理健康成長。
(四)、幫助學生做情緒的主人,保持和發展健康的情緒。無數事實證明,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保持和發展健康良好的情緒體驗,對工作和學習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個人能否保持積極和愉快的情緒體驗,對其自身的成長是具有極大影響的。因此,為了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就必須幫助和引導學生面對火熱的生活,永遠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體驗。
(五)、根據學生身心發育規律,年齡特點,盡可能開展一些課外集體活動,這樣會使他們覺得心情舒暢、充實、有趣。也就是說使他們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心情愉快,師生關系融洽。這對培養和促進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性格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
(六)、學校與家庭密切合作。學生常常會因為不滿足要求而產生心理問題。如在學校遭受挫折常在家裡發泄出來。有些家長或教師常以成人的權威對學生發號施令,結果使學生表面上順從,內心並不服,一旦背著家長與教師,便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反常行為。為此,學校和家長密切合作,隨時了解掌握學生的情況,將有利於心理衛生工作的展開。
總之,為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家長和教師應該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要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職能,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
② 如何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過: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等等。
一是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生的行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的交往過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
二是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通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談話可以最親切、最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三是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於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初一入學時,很多學生一時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
四是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2)如何引導同學心理健康擴展閱讀:
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健康的因素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漸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唯我獨尊,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
二、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於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願與老師同學談心裡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
三、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願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
③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1、教學生學會按自己的意願形成適宜情緒狀態。沮喪時想想過去愉快的事情,會好許多。
2、豐富學生情緒體驗。學生的不良情緒往往是因為缺乏經驗,因而要給學生創造過渡,從不緊張到較緊張,再到更高一級的緊張。
3、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完善,對問題只從一個角度解釋,容易遭受挫折。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看待問題,從而發現問題積極意義。
4、教給學生情緒調節法。
一、認知調節,思考自己的感覺怎樣產生?分析這種想法和自己的個性、習慣有哪些聯系襪拿脊?
二、合理宣洩,找親朋好友傾吐,大哭或自言自語,宣洩委屈和不滿必須合理敏改,否則可能導致消極後果。
三、轉移注意力,離開不良刺激,轉移到新環境和新事物。告滲
四、增強意志,意志可調控人的情感,「勝不驕,敗不餒」就是情感服從意志的體現。
5、正確認識壓力等消極因素,對症施措。
一、經驗,面對同一件事,經驗影響人們對壓力的感受。
二、准備狀態,有應對壓力的准備是減輕傷害的重要因素。
三、性格,不同性格特徵的人對壓力感受不同。
四、認知,有的人面對壓力苦不堪言,有的平靜對待,要樹立積極心態。
五、環境,壓力大小和所處環境有直接關系,如家庭,學校,同學,朋友等,盡量維護平衡。
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無論晴雨都是風景,學會接受一切,從每一次遇見中吸取精華,那樣才有價值。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心態能力決定生活質量。樂觀的人看到機會,悲觀者被磨難折損。
④ 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加強現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了解當前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是什麼,然後對症下葯,可以請專業的心理老師和學生溝通進行心理咨詢,給學生們講心理教育課程講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可以通過開展活動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⑤ 班主任如何有效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整合關於心理健康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鑒,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繫到他們今後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由於班主任既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授,又要負責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所以在學校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長,關系特別緊密,班主任在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發揮好班主任“角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教育,又要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等進行具體的指導,在學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有比較強的說服力。
班主任要把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自己特殊的角色去引領學生。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動作,都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言談舉止得體,不要把情緒帶入課堂,帶入到與學生的交流當中,用自己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學生。為人處事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教師示範引領的作用,培養出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塑造出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二、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
良好的環境有利於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班主任要積極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即班級環境,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1.良好班風的形成,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良好的班風,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有力保障。它能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合力,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相互感染、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班主任應該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學習活動中,教會學生樂於助人、關愛他人,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協調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形成“健康互助,共同進步,勤奮樂學,團結拼搏”的優良班風,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班主任要和學生一起制定一個班級發展目標,這個目標要循序漸進,讓學生既能看見,又能夠得著,使全班同學有一個共同的向心力。要通過班會、晨會等,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等內容的教育,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勤奮好學、成功自信的心理品質。
2.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班主任既是教師,又是學生的“媽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對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理解他們、尊重他們,既要認真的呵護,又要嚴格的管束,對學生寬容而不縱容,嚴格而不苛刻。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相互幫助,相互謙讓,不要斤斤計較。
三、開展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動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H是通過平時潛移默化的影響,也需要班主任悉心的教育和培養。讓學生在理論和行動上保持一致,通過認識指導行動,通過行動來強化認識,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1.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組織開展心理活動課,要充分做好課前准備,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確定活動模式,在模式的選擇突出多樣性、有效性,可以通過開展游戲、角色扮演、問卷調查、辯論會等形式有機融合,根據學生的年齡及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最恰當的方式,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活動課的開展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心理感知上認識到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2.開辟多種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班主任還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利用學校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開辟多種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班主任可以積極聯系學校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定期開展集體心理輔導,課余時間可以主動為學生進行個別心理輔導。引導學生主動做客心理咨詢室,咨詢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定期帶領學生在心理咨詢室進行放鬆調節以及減壓發泄。就某一問題、某一話題,利用周會、晨會、班會課等時間,發揮學生的教育潛力,組織討論、辯論,統一學生的思想認識。可以在班內設置“悄悄話信箱”、給老師寫一封信等形式,了解並解決學生個別存在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