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形容讀書聲音清朗而響亮的成語
書聲琅琅、書聲朗朗、朗朗上口、琅琅上口、字正腔圓
一、書聲琅琅 [ shū shēng láng láng ]
【解釋】:形容讀書聲音響亮。
【出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琅琅,怪曠野那得有是。」
【譯文】:有書生獨自行走在亂草叢里,聽到琅琅書聲,奇怪這里土地曠野哪裡來的聲音。
二、書聲朗朗 [ shū shēng lǎng lǎng ]
【解釋】:形容讀書聲音清朗而響亮。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 走過鬧市,只聽那些居民人家,接二連三,莫不書聲朗朗。」
三、朗朗上口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 ]
【解釋】:指誦讀詩文時的聲音響亮而順口。
【出自】:近代 老舍《詩與快板》:「散文就不受這么多的限制,雖然散文也講究聲調鏗鏘,能朗朗上口。」
四、琅琅上口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
【解釋】:琅琅:玉石相擊聲,比喻響亮的讀書聲。指誦讀熟練、順口。也指文辭通俗,便於口誦。
【出自】:清·王韜《淞隱漫錄·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識字,授以唐詩,琅琅上口。」
【譯文】:從小就喜歡識字,授他唐詩,腳步聲脫口而出
五、字正腔圓 [ zì zhèng qiāng yuán ]
【解釋】:形容吐字准確,唱腔圓熟。
【出自】:近代 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上冊:「接著便也說了這一句諺語,字正腔圓,果然是道地的無錫話。」
⑵ 對讀書聲的描寫
對讀書聲的描寫
對讀書聲的描寫,作文要怎麼寫是一門深奧而又復雜的學問,對於有些事物,景色的描寫要生動,形象,且具體,才是作文的精髓的地方,關於一些稍微抽象的不知道該怎麼描寫,下面來看看對讀書聲的描寫
對讀書聲的描寫1
1、清晨,教室里書聲琅琅
2、下午的時光,普通的學校依然書聲琅琅。
3、同學們的讀書聲洋洋盈耳。
4、琅琅的讀書聲從各個教室飛出來,像動人的童聲大合唱,音符滿天。
5、教室里傳來了娓娓動聽的朗讀聲。
6、教室里不時傳出同學們抑揚頓挫的讀書聲。
7、李老師讀課文時字正腔圓的發音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8、娟娟用普通話朗讀課文,聲音脆生生,很是好聽,連陽光也聽得入了迷,偷偷地從窗口鑽進了教室,落在她的書上,久久不願離開。
9、琅琅的讀書聲從各個教室飛出來,像動人的童聲大合唱,音符滿天。
10、李老師讀課文時抑揚頓挫的語調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11、小蒙朗讀課文時的聲音抑揚頓挫,十分有韻味。
12、每天早晨,校園里都能聽到陣陣朗讀的聲音。
13、我們用娓娓動聽的聲音朗讀課文
14、上課了,燥熱的空氣里,校園書聲琅琅,處處彌漫著一股濃厚的書香氣息。
15、走進職教科技園,環境宜人,書聲琅琅,花紅樹綠,心曠神怡。
對讀書聲的描寫2
1、初時所奏和綠竹翁相同,到後來越轉越高,那琴韻竟然履險如夷,舉重若輕,毫不費力的便轉了上去。
2、迴旋婉轉,簫聲漸響,恰似吹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簫聲清麗,忽高忽低,忽輕忽響,低到極處之際,幾個盤旋之後,又再低沉下去,雖極低極細,每個音節仍清晰可聞。
3、我喜歡干凈而清脆的聲音,也喜歡低沉而磁性的聲音,喜歡這樣低低的耳語也喜歡高聲的談論,喜歡各種各樣的聲音。
4、一陣陣新的聲浪,一會兒低沉嗚咽,嚴峻地震撼著周圍的一切,一會兒尖利昂揚。
沖破著塵霧彌漫的炎熱的空氣,從地面冉冉升起,與原來的音樂聲會合在一起。
這聲音震耳欲聾,它喧囂地回盪著。
低沉地籠罩在港灣上空。
5、世界上恐怕再沒有任何聲音比它再大了!大炸彈的爆炸,火車的吼鳴,暑天的霹靂。
海洋里的驚濤駭浪,這一切如果和這里的響聲比起來,只不過折了一根小樹枝。
咬了一粒黃豆粒,一聲牛叫差不多。
6、我喜歡獨自聽歌。
戴上耳機,或扭開音箱,調好音量,閉上眼睛。
四周一片黑暗,彷彿處於無知的混沌之中。
這時一縷歌聲飄來,宛如眼前拂過一絲清風,掠過一片白雲,飄過一陣春雨。
7、生活中,只稍留意,身邊總會傳來各式各樣的.聲音:火車的「隆隆聲……」,小鳥的「啾啾聲……」,大自然的雨打雷鳴聲……「言為心聲」一個個看似簡單自然的話語,在其背後實則在向人們訴說著它特殊的意義。
8、雨絲叮叮咚咚的落到積水中,敲打出深沉的琴聲。
優雅迷人的氣息擴散到你的雙耳,你的大腦,你的心靈。
⑶ 描寫學校的學生朗讀像什麼比喻句
前面學校里傳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像是一首青春的贊歌。
學生讀課文的聲音洪亮,像滔滔江水滾滾而來,像千萬匹戰馬奔騰而來的聲音,像悶雷滾動的聲音!
同學們的讀書聲,聽起來像一曲激昂的鎮魂樂章,震盪著無數迷茫者的,聽起來像一曲動聽的晨曲,聽起來像春雨般悅耳。
小學生學習建議
閱讀課本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開始。對那些能讀懂的例題,就先讀課本自學,再作練習題,老師通過檢查練習發現問題再講。
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很多學生認為只要把教師上課講的內容聽懂就可以學好了。其實真正理解,單憑教師的講授是不夠的,還必須充分利用有關的課外書籍,加深擴展和融會貫通所學的知識。
自學缺漏知識,以便打好扎實的知識基礎,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能跟上和適應新教材的學習。為了配合新教材的學習而系統自學有關的某種讀物。不受老師的教學進度的限制提前系統自學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