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對待那些班裡不合群的人
幾乎在每一個班級里都有那麼幾個學生,他們「性格孤僻」或「偏執」,獨來獨往,較少和其他同學交往。他們是游離於集體之外的人,對於班級的很多活動漠不關心,給人的感覺是比較冷漠、「不合群」。那麼,如何想幫助這些同學,讓他們能較好地融入集體,和同學和諧相處呢?小編的建議如下:
心態放平,舉重若輕
對於這些孩子,班主任首先要擺平心態。其實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會有這樣「另類」的人,只是在班級中,因為班主任有責任心希望全班同學都能團結和諧,「一個都不能少」,這樣的矛盾才顯得較為突出。一個班級本來就是由各種性格的學生組成的,如果千人一面,那倒反而不正常了。班級應該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為每一個人提供寬容、安全、友善的生長環境,要能接受和容納各種類型的孩子。班主任想改變學生的個性,這種企圖的初衷可能是良好的,但其效果卻不一定理想,甚至可能是反向的。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或者好惡去「塑造」學生,這樣的努力反而可能對學生個性發展和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所以,面對所謂「不合群」的學生,班主任要有一種包容的姿態,不必把這類問題想像得過於嚴重。不合群的孩子中只有一部分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些渾然不覺,還有些能自得其樂。除了極少數心理有疾病的孩子,或者情況已經到了影響班集體的建設與發展的程度,一般可以少介入干預或者謹慎地採取行動,主要精力應該放在調整集體氛圍上。對學生特殊的個性,要關注,但是不要過度關注。過度關注可能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個「怪人」,強化了他的這種消極意識。有些班主任會對他們表示同情並在其他同學面前流露出來,這也是不當的。比如有的孩子天性比較安靜,不喜歡扎堆湊熱鬧,這就不應該理解為不合群。
如果確實有必要採取一些措施予以幫助,也要盡量不留痕跡。總之,重視也好,關注也好,都不要流於表面,不強化學生個性中的弱點。這類學生往往比較敏感,所以尤其要注意教育的智慧和藝術。
查找原因,分類處理
造成學生不合群的原因很多,與先天遺傳、家庭教育、個人遭遇和環境影響等因素都有一定關系。所以,要對學生不合群的原因加以分析、分類。
第一,先天性原因。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氣質。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把高級神經活動的兩個基本過程(興奮和抑制)和三個基本特性(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組合,構成了四種最主要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強、平衡而靈活的類型(多血質),強、平衡而不靈活的類型(粘液質),強而不平衡的類型(膽汁質),弱型(抑鬱質)。神經活動類型與個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密切聯系相關,弱型孩子難以適應環境,他們不願意和別人多交流。
第二,家庭原因。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家庭環境有重要關系。一個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比如過度關切,事事包辦代替,一個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比如告誡孩子這個社會上壞人多,「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再一個是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採取的做法,如小題大做,反應過度,這些不正確的處理方式都會讓孩子對與人交往產生恐懼。現在的學生獨身子女較多,從小缺少同齡的玩伴,有的從小就一個人玩或者和比自己大得多的人玩。這樣雖然提高了孩子的自主性,但是因為獨自游戲是自由的、放鬆的、隨便的,當一個人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後,到了學校就不太願意與人合作、分享。
第三,同伴原因。
1、「他們不喜歡我」
有些孩子因為有一些生理缺陷或者在和同伴遊戲玩耍時有過被欺負、嘲笑、愚弄或欺騙的經歷,產生了對他人的不信任感,久而久之,養成了獨來獨往的習慣,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過度的表現。
2、「我不喜歡他們」
除了性格孤僻之外,學生主動遠離集體或同伴,還可能是因為他們看不慣、看不起或者與同班同學志向不和。用兩個詞可以描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志不同道不合」。一般又可以分成三種情況:
(1)成熟,自視甚高,不屑於與同齡人交往溝通。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對同學甚至對有些老師都不太看得慣,覺得自己和他們不是一個級別的,寧願一個人,也不願意與眾人為伍。升學或分班考試意外失手或高分落榜、家庭條件與同學反差較大等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狀況;
(2)交往的圈子不在班級里,而是在班級外有好友或喜歡與學校外人員交往,後者往往還會產生其他麻煩。
(3)對班級情況不滿意或個人訴求得不到滿足,懷才不遇導致鬱郁寡歡。比如一個從小就生活在很文明的環境中的孩子來到一個同學經常講臟話或舉止粗魯的群體中,會非常不開心。
學生不合群的表現方式也很多,班主任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有時候即使是相似的表現,心理動機也可能完全不一樣,這就需要「辨證施治」「同病異治」。所以,只有準確地分析出學生不合群的原因,才能採取有效的行動。
對於先天性孤僻的孩子,主要是依靠集體的力量感化、溫暖,力爭讓他們的狀況有所改善,但是這種改善是急不得的,欲速則不達,只能慢慢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氣質類型也不是絕對不會改變的。這給了我們一點信心,同時也讓我們能更寬容地對待這些孩子;對於主要由家庭原因原因造成的不合群,就要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家校互相配合,共同採取行動,形成教育合力;對於第三種類型的幾種情況,班主任要分別採取不同的對策,或營造良好的班風,或為有才能的學生搭建更高的平台,或加強價值觀、平等、互相尊重等方面的教育。具體可以用以下幾種做法。
對策研究:應對學生「不合群」,集體「合力」來搞定!
營造氛圍,集體感化
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利用集體的力量感化、改變這些不合群的孩子,是最重要的方法。一個團結、民主、平等、和諧的班集體,可以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受到感染,被同化,從而弱化自己原有的極端個性。
1、要在班級里講文明、樹正氣。對於取笑同學的弱點或缺陷、欺負同學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可以在班級里做一些民意調查,比如「你覺得和班裡的同學合得來嗎?原因是什麼?」「你在班級里感覺到幸福嗎?為什麼?」等等,分析出結果後在班會課上點評、教育。
2、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增強集體凝聚力,以面帶點,把學生吸引過來。比如我在班級每個月都會組織「集體生日會」,當月出生的同學會得到大家的祝福,而到了下個月,他們要作為主持人為其他同學服務。我注意到特別是一些平時不太活潑的學生,因為有一些「神秘感」,在生日會上往往會成為明星。此舉很好地改善了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
3、在活動中向不合群的孩子多多「發出邀請」並強化。我班裡有個男生平時很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一次班級里組織公益勞動,我有意要求「這次公益勞動只需要男生參加」,其他男同學們都站起來向外走了,唯獨那個男生還坐在那裡猶豫不決,我對男孩們使了個眼色,幾個男生不由分說,過去拉起那位仁兄就走,一邊走一邊笑著「是個男人就走」,這樣他不得不「被參與」了一回。事後我表揚了那幾個男同學,說下次還這樣半真半假地把他「綁架」。有一次就有第二次,以後這樣的活動他也不好意思拒絕了。
Ⅱ 孩子在學校不「合群」,老師應該怎麼做呢
老師應該充分的明白教書育人這四個字,不僅要把書給教好,還要照顧好孩子,讓孩子獲得身心上的健康發展。那如果老師發現某個孩子在上學的時候不合群,應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