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同大學的發展
胡敦復:著書立說,率先垂範
從1911年底醞釀創辦大同至1949年離開大陸,將近40年中,胡敦復一直把創建、發展大同作為自己的主要事業,兩度出任校長(1912-1927、1941-1945)共長達20年,還一直擔任大同大學董事會董事。胡敦復作為校長和立達學社社長,其主要精力放在盡可能多地為大同積累和募集資金上。除社會活動外,他還以身作則盡量在外多兼課兼職,不僅受馬相伯之邀,去主持復旦公學(後改大學)教務,還長期在南洋大學(後改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任教。不僅如此,在編寫教科書方面,胡敦復更是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本世紀初,我國新學剛開始興辦,學制、教材多照搬日本或歐美。因此,胡敦復和立達學社社員以親身的經歷感受到,自主辦學的目的,就是要為中國爭獨立的學術地位。在與吳在淵合著的《近世初等代數學》一書的序言中,胡敦復剖明心跡:「自立之道奈何?第一宜講演,第二宜翻譯,第三宜編纂,第四宜著述。」其中,首要的就是,「務使初學科學之人,可盡脫外國文之束縛,而多得參考之材。學者研究既多,自能群趨於發明之一途。」「今尚宜從中學之教科書入手,漸及參考之書,層累而上,以至高深之學。材料不妨淺近而說理務宜精詳,結構不必宏大而見地須有獨到,務使中學之士,先得觀摩之益;至盈科而進,而後引入百寶之林。」因此,大同的教學特色之一,領導教師編寫教材和教學參考用書。
大同學院成立不久,胡敦復便領銜成立了「大同學院叢書叢刊」編輯部,編輯成員有胡敦復、朱香晚、吳在淵、胡明復、胡剛復等14人,都是學貫中西的飽學之士,大同所用的教材和參考用書,大都由他們自己編寫。
胡敦復率先垂範,先與其夫人、早期留美生華桂馨女士最早合編了初中算術教科書,之後與吳在淵合編了《算術》1冊(1922年)、《幾何》2冊(1923年)、高中《幾何學》1冊(1925年),都是針對當時初中採用的新學制教科書混合數學而編寫的,該書可以補足初中幾何未竟之學程,採用的學校較多,後均由中華書局出版。20世紀30年代,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他與榮方舟合編的《平面幾何學》、《立體幾何學》。1935年,他和范會國、顧澄合譯的《積分方程式之導引》,被商務印書館列為我國最早的一批「大學叢書」之一。他獨立編寫的《新中學幾何學》被教育部審定為高級中學用教科書。40年代,他編寫的《英文寶庫》第1~5冊,被教育部審定為中國初中教科書。此外,他還為多部教科書和教學參考用書作序或校訂。他的這些工作,為我國早期的中學教材建設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胡敦復編寫教材,一般都經過親自試講,是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結合。在蘇步青眼裡,「胡敦復是很好的教育家」。上海市原市長汪道涵說:「我曾聽過胡敦復教授講授微積分,胡先生學識豐贍、講課清晰。當年創校時,以『大同』為名,就有著美好的深意。『大同』很有名氣,培養出許多人才。」胡敦復20世紀30年代的學生李立柔、黃正中教授回憶說:「這門課(指微積分)他教了多年,已經熟透了。但是,每次上課前仍然必須備課,從不馬虎上陣,學生們都願意聽他講課。」
胡敦復博聞強記、精力過人,他在「大同」,除教數學外,還先後教過英語、拉丁語、哲學、國學、物理等多課,哪門課缺教師,他就教哪門課,人稱「全能教授」,而且教學效果都很好。蘇步青曾評價胡敦復:「非常和氣,非常聰明,當時我們議論,數學家中英語最好的就是胡敦復先生,他的文學也非常之好。」
1941年,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國設置部聘教授,以獎勵在大學任教授10年以上,且教學確有成績、聲譽卓著,對於所任學科具有特殊貢獻者。經反復醞釀,決定第一批部聘教授在24個學科中遴選30人,其中中國文學、數學等6科各2人,其餘各科皆1人。在這30人中,還包括當時在敵占區暫不正式公布姓名的2人。胡敦復當選為數學科和敵占區的兩個2人之一,在記錄的名單中,敵占區的部聘教授實際只有胡敦復1人,這是對他過去30年教學成績的充分肯定。 在胡敦復的動員下,他的弟、妹胡明復、胡剛復、胡范若、胡芷華,堂弟、妹胡憲生、胡卓,子女胡宜南、胡新南等親屬,在國內外學成後到大同大學服務多年,他們也都全力支持父、兄的事業。其中尤以被元濟稱為「奇童」的胡明復(1891—1927)、胡剛復(1892—1966)兄弟貢獻最大。
1910年,胡明復順利通過了第二批庚款留學直送生的考試。赴美後,胡明復先在康奈爾大學讀文科,1914年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專攻數學,並於1917年獲博士學位,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數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具有邊界條件的線性積分——微分方程》,在《美國數學會會刊》發表,也是中國學者在國外發表的首篇現代數學論文。
胡剛復則於1918年夏獲哈佛物理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統稱為「X射線的研究」,在當時是世界科技前沿課題。後論文分為三篇在權威雜志《物理評論》上發表。他是我國第一個從事X射線研究的科學家。
學成之後,等待他們的當然是錦綉前程。北京大學和南京高等師范都向他們發來了聘約,同時,他們的美國導師也希望他們留校工作,繼續他們的研究。可是,兄弟兩人卻責無旁貸地於1917年底和1918年秋先後回到上海,加入了大同學院的創建隊伍。他們在大同同樣不取薪水,同樣須將在外面代課收入的一部分交給學校做資金積累。胡剛復在寄給美國母校的信中說:「1918年夏我的研究工作暫告完成……我終於決定離開我愉快逗留過8年多的美國回到自己的祖國擔任教師一職了。我國十分貧困,物資缺乏,生產落後,急需振興實業。由於經費和物資短缺,致使教育事業也難以推動……今後我的一生將面臨艱苦的斗爭了。」
胡明復到大同伊始,便全面挑起了校務和教學工作的重擔。為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辦好大同,胡明復住進了學校,從教學安排、人事調配,到學校的基建改造,他一一過問。那時,大同的基建任務十分繁重,有些新開設的系科就等著教室上課。為加快進度,節省資金,胡明復就自己動手設計,至今仍坐落在新閘路、西康路口的大同大學舊址校舍,就是胡明復親自繪制圖紙的。大同的經費一直入不敷出,為維持正常教學,胡明復不得不將自己的積蓄墊入。他們這些早期庚款生留學期間,每月生活費就有80美金,同學中有人因為善於攢錢甚至成了「小財主」。胡明復則早已將省下的一部分生活費用在了創辦《科學》雜志上,現在他又將幾乎所有的積蓄都投進了學校。有人統計,他10年間墊費總數達2萬余元,真可謂「毀家興學」了。
胡剛復則著力創辦和主持大同物理系,當時,國內的物理學教授可謂鳳毛麟角。他通過南通實業家張謇父子的捐助,在大同創建了我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其中有用以測定光波和光的折射率的邁克耳孫干涉儀,有測量電子電荷的密立根油滴儀等,其設備之先進與豐富,在國內私立大學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胡剛復也是大同在外面兼課最多的教授,長年累月地在滬寧和南北地域之間穿梭奔波,風塵僕僕,異常艱辛。他曾兼任南京高師、東南大學、上海交大、廈門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北洋大學,以及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還創辦了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物理系,並在抗戰期間主持浙大文理學院,被李約瑟博士稱為可與牛津、劍橋和哈佛相媲美。作為開創中國物理學教育的一代宗師,胡剛復可謂桃李滿天下,為我國科學和科學教育作出重大貢獻的著名科學家,早期學生有吳有訓、嚴濟慈等,稍晚有錢學森、吳健雄、盧嘉錫等,都是中國現當代科學界叱吒風雲的人物。 與一般私立大學主要發展方向為文商法不一樣,大同大學一直以理工聞名滬上。大同這一辦學特色自然與立達學社社員教師群體的學問背景有極大的關系。社員教師群體中前期是文理各半,後期以理工為主,總體上是以理工背景為特色,如在中國近代數學發展史上有重要貢獻的胡敦復、吳在淵、胡明復,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胡剛復,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曹惠群、陶慰蓀等。
所以在辦學方針上,也以吸引理工人才為主,例如數學方面的張鎮謙、高揚芝、范會國等,物理、化學與工學方面的顧靜徽、葉蘊理、戴豈心、曹簡禹、鄭昌時等,此外,物理研究先驅吳有訓,數學家、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何魯,數學家、吳文俊恩師武崇林、無機化學家顧翼東等人都曾在大同任教。教師群體的理工特色與學校發展的方向也是一對互相促進的因素。與發展文商法僅需一本講義、一張黑板、一支筆不一樣,發展理工必須花費大量經費購置實驗儀器與設備,這是大多數私立大學不發展理工科目的主要原因。但正是由於大同在整個私立高等教育系統獨樹一幟,發展理工,致使其在吸引有志理工的學生方面尤其獨到的優勢,這自然適應了教育市場的需要。 1912年學校創辦時,首期招收學生僅91人,教職員10餘人。初設普通科和預科,開國文、數學、物理、化學、英文等課程,學生可根據文化程度自由選讀。普通科設高中、初中(高中2年,初中4年),預科設文、理科(均2年)及英文、數理兩專修科(均5年,招初中畢業生)。1914年遷址後有學生126人,同時因感國家急需人才,決定再辦大學預科,為出國留學作準備;自1916年起,先後增設英文和數理兩個專修科,後來又設大學文科、理科及商科。
鑒於「大同」十年的發展,1922年,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大同學院改名為「大同大學」,有學生563人,增設商科及教育科。校長一職仍由胡敦復擔任,直到1928年曹惠群出任大同第二任校長。1928年,增設測繪專修科,9月大學部的文理商各科相繼正式改為文、理、商3個學院。文學院設文學、教育、政治3學系;理學院設數學、物理、化學3學系;商學院設經濟、會計、商業3學系。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中學部立案,改稱附屬中學,除教室、宿舍分開外,行政和經費仍與大學統一辦理,大學預科停辦。1937年增設工學院,設電機、化工、土木、機械各系。其中數理、電機兩系的教學質量更蜚聲全國。
20世紀20年代,大同大學成績顯著,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社會中人無不知大同之敦復先生者」,稱「胡敦復為中國第一流教育家」。到了30年代,學校已成為上海地區極具規模的私立完全大學,其規模和教學質量均可列入國內第一流高等學府。基地發展到110餘畝,建有校舍17座及運動場、綠地等, 建築頗具規模,圖書儀器充實完備,全校大、中學生近千人,其中大學部學生300多名。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對大同大學的評價:「該校辦理,處處經濟,絕不浪費。教員刻苦耐勞,精神貫注,學生樸素好學,教師輔導學生自動研究,尤為可貴。」
此時的「大同」主要有以下四個主要特點:①資金自籌,教學自主,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涉;②在國內首倡男女同校同班,胡敦復的堂妹胡卓是「大同」的第一個女生,1916年入學;③從開辦之日起就採用學分制,是國內率先採用學分者,為國家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創造了條件;④師資隊伍整齊,雖然至1916年,全校教職員總共21人,到1932年才32人,但精兵簡政,個個學有專長、人人都能登講台授課,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合作,確保了良好的教學質量。 在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因連天炮火和飛機轟炸,大同學府被毀於一旦。10月,華界淪陷,大同師生沒有經濟實力轉移到後方,胡敦復只好率領部分師生留守孤島上海,再次依靠立達學社社友員、團結廣大師生員工,在學校董事會的支持下,開始了第二次艱苦的創業歷程,使「大同」獲得了新生。
他們從南市遷至租界,借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及位育小學繼續上課。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律師公會大廈為臨時校舍,此時,中學部979人、大學部850人。後大學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學校舍。1939年9月,新閘路新校舍建成,並附設附中二院,原在律師公會大廈的附中改稱附中一院。抗日戰爭勝利後,附中一院遷回南車站路劫後校舍,即今上海市大同中學;大學部及附中二院(即今上海市五四中學)仍在新閘路。
1945年11月,校長胡敦復辭職,胡剛復任校長,並於1945年11月3日由渝飛滬到校視察。至1948年,大同大學部學生人數已達2700人,中學部學生達2500人,在當時上海公立和私立學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辦時學生人數的50倍。1949年10月校長胡剛復北上,由平海瀾擔任代理校長。1951年2月,中共蓬萊區委調聞人馨來校任黨支部書記、政治教師。 1952年10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大同大學建制被取消,其中商學院並入上海財經學院,理學院並入復旦大學,工學院相關科系分別並入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文學院並入華東師范大學。
如今,「大同大學」雖然已成為名詞,但是那段輝煌卻銘刻於史冊。在我國內憂外患頻仍的年代,胡敦復帶領十多位教書先生,白手起家創建「大同」,在沒有外援、十分艱難的條件下,兩度將其發展成為一所我國著名的現代高等學校,其特殊性在我國別無多得。上世紀70年代後期,胡敦復在美國接受記者采訪時總結了大同大學辦學的六條經驗:「1.降低辦學費用,使有更多的錢用於教學與科研。2.有一支熱情而有能力的工作班子,使開支降低而工作效率增強。3.有一個能事先規劃周詳的領導班子。4.有良好的信譽,博得人們的信賴。5.取得廣泛的信譽後,需要的時候,就容易向外籌款。6.組織一支良好的教師隊伍,他們不為名利,熱心教育。」他的成功的辦學經驗,對於我國當今的高校建設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