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孩子小學五年級,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的批評,欺騙隱瞞家長,幾乎就達到無法上學的地步,怎麼辦呢
這樣的孩子多出現單親家庭,或者一方關心太少,自己對自己沒信心,做什麼都無所謂,或者父母給的壓力太大,他覺得無法實現,怎麼做也得不到認可和肯定。一方面要加強和老師的溝通,讓欺騙達不到目的,另一方面要讓他對自己行為負責,在家裡要設立懲罰制度,也要有獎勵機制,當然不要把分數當作唯一評定標准;另外督促他自己干該乾的事情,像起床疊被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他有愛好,也可以利用這一點,激發他的信心和積極的態度,要培養,不要一味阻攔,反而是好事情,不要害怕誤了學習
㈡ 老師說孩子撒謊,當著全同學的面說他不好,孩子被冤枉了怎麼和老師溝通呢
在家長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身為家長無論情願或不情願,都無法避免的會和老師有這樣那樣的接觸。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而且是家長必須面對的問題。
六、理智表達感受和需求。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受了委屈或是意外受了小傷,家長當然心疼,但應該盡量克制自己,理智表達感受和需求。可以憤怒,但不要破口大罵,可以提要求,但不要失去分寸。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給孩子做出示範,如果我們得理不饒人,或者受不了一點點委屈,那很難想像我們的孩子能夠寬容大度。如果孩子受到的傷害較大,除了提出道歉或賠償的要求,家長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㈢ 發現老師對同學很偏心該怎麼辦
站在學生的角度,如果說你確實發現老師偶爾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存在有失公平的現象,你也不必急著為老師貼上一個「偏心」的標簽,這樣的評價,不僅對老師有失公平,也會影響到後續你對老師客觀正確的評價。建議找機會展示你自己的長處
1.嘗試發現老師做得好的地方
班主任年輕、美麗、時尚,課還上得好,讓人容易親近,除此之外,相信老師還會有其他方面做得很好的地方,不妨多留心觀察,去發現老師好的地方,而不是盯著老師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2.找機會讓老師了解你的長處
老師卻讓另一個同學參加比賽,你認為是另外那個同學成績比你好,所以老師才做了這個決定。但你有沒有換個角度去思考,也可能老師並不知道你也很擅長演講,所以挑選了她較為熟悉的同學去參加,包括其他的活動也是如此。為什麼總是那幾個同學?也許是他們善於把自己的長處展示出來。
所以,如果每個人願意抓住機會、創造機會,展示自己的優勢,讓大家了解自己的長處,這樣老師也才能更為公平地分配機會。
3.學會接納他人待人接物之道
當我們遇到與自己的處世方法不同的人時,盡量不要去抱怨和指責,應該嘗試去包容和接納。每個老師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他們自己為人處世的模式,也許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滿意,但作為學生,不應該在老師的決定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時候,就認為老師偏心。
4.不受從眾心理和刻板印象影響
這是兩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從眾心理」通俗地說就是「人雲亦雲」、「隨大流」,希望你不要因為同學們認為老師偏心,就認定老師偏心,要自己做出正確而又客觀的評價。「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應,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定不變的看法。不要草率地給老師下一個「偏心」的結論,否則,帶著有色眼鏡,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㈣ 為了紀律老師嚇唬全班同學,怎麼處理老師
不會處理。
如果不能維持課堂紀律就是老師的責任,所以在維護課堂紀律時老師難免會嚇唬學生。
當然嚇唬和恐嚇不一樣,恐嚇的話警察是會管的,但是要先清除嚇唬和恐嚇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