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同學友情 » 同學家有多少套房子
擴展閱讀
公共基礎課一般多少錢 2024-09-20 15:58:48
有個動漫叫什麼什麼秋 2024-09-20 15:58:45
p3怎麼帶歌詞同步 2024-09-20 08:41:09

同學家有多少套房子

發布時間: 2022-02-27 23:06:38

1. 一個女同學家裡挺有錢的,家裡有好幾套房子,她往空間里發,然後我給她評論真有錢啊,家裡有這么多套房子

打擾了???
你這個同學有點所答非所問呀。

2. 同學家只有套值七十萬的房子,他們家月收入12萬,是不是很窮

你家好像更多

3. 我的同學有那麼多房子,算有錢人嗎

看地段咯,如果在城市,就算不賣,拿出去租也很不錯啦;賣的話,那真是有錢了。如果是偏遠的,額,恐怕就一般吧,如果再被拆遷,豈不發了?

4. 在中國,到底有多少套房子

中國到底有多少套房子,這幾乎是個未解之謎,估計連最權威的統計機構也無法完整進行統計,如果單純算房子,中國的房子絕對夠住,甚至有多的,這里包含商品房,農民房,自建房,單位集資房等等。我們從來不缺房子,但為了更好的發展,人口往大城市聚集就產生了矛盾,見過很多人老家建房兩百多平,人均面積更是達到七八十平,但在大城市一家三口租十來平的農民房。所以人人買不起房和人人多套房並不矛盾,買不起的只是想要的城市買不起。

炒房在一些人眼裡是暴利行業,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 房價才會居高不下 也讓人在房價中迷離。明明是房子空置率年年創新高 但是卻給人一種很搶手的感覺!其實房地產現在已經過了黃金時期!現在的房子在中國已經達到了飽和甚至是過於飽滿的狀態了!



5. 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個人最多可以有多少套房子一棟房子算一套嗎希望專業人士可以解釋一下,謝謝

法律沒有規定一個人擁有房子的數量,只是有些地方限購;因而依據法理推斷一個人可以有無數套房子;
一棟房子若只辦理了一個房權證的話算一套房子,算是大面積的非普通住房!

6. 中國到底有多少房子3人一套您家做到了嗎

中國除了一線城市外,很多城市的庫存居高不下。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少房子呢?粗略估算來看,中國總計約有4.07億套房子,也就是說想把這些庫存消化,平均每3個人就必須買一套房子。

首先,我們看看城鎮房屋建築面積

截至2005 年年底,中國住宅建築面積107.69 億平方米,而2006 年1 月至2013 年,全國住宅類商品房累計銷售面積為67.51 億平方米,15 年中城鎮共拆遷16.1 億平方米。自建房,總面積約40億平方米,非自建房中,不在城鎮住房竣工面積的統計范圍之內的,比如小產權房和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住房,總面積約8.3 億平方米。也就是說,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城鎮住宅存量面積至少207.4億平方米。

其次,我們推測一下農村房屋建築面積

城鎮人均住房面積32.91平方米,人口7.3億人,相乘得出中國目前城鎮住宅面積240.24億平方米。

我們看到這個數字和我們之前的計算數據是相差無幾的。農村人均住房面積37.09平方米,人口6.3億人,相乘的得出中國目前農村住宅面積233.67億平方米。

總計來看,中國總共住宅面積473.91億平方米。而目前中國家庭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粗略估算來看,中國總計約有4.07億套房子,也就是說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套房子。

中國究竟有多少房子,可能必須得等不動產登記制度實施後才能有準確的數字了,但是不動產登記也同樣存在著灰色地區無法計算,政府漏洞等無法得出真實的數據。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4-01,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7. 現在的家庭擁有幾套房子比較合適

我認為兩套房子比較合適。

首先要強調一下,房子不是越多越好,因為現在樓市已經進入了買方市場,房子嚴重過剩了,無論哪個城市,二手房都不太好賣,如果房子缺乏變現屬性,那麼,即使房子漲價了,也只是紙上富貴而已。

拿我來說,我在哈爾濱有房子,又在廣東惠州大亞灣買了房子,這樣一南一北,將來冬天去南方過冬,夏天回哈爾濱避暑,挺有意思的。

世界很大,中國也很大,一輩子居住在一個城市,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有些壓抑,還是到外面多走走,在廣大的天地中開闊視野,見識一下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更好一些,生活會為此多了一番滋味,多了一種樂趣。

8. 中國現有住房多少套

全中國究竟有多少套房產,目前還沒有真實的統計數據。我國有近14億人口,按平均3人居住一套的話,大約有4.7億套。如果按放開二胎生育,每個家庭4口人居住一套房,大約是3.5億套。還有很多家庭兩個老人居住一套房子,所以,房子的數量肯定要比實際多一些。

實際上,全國有多少套房產,如果你是按產權房數據來統計,估計還不是很難。但是我國的許多城市還有大量私人蓋的小產權房以及部分房產有集體蓋的產權房,有的沒有產權,有的有房產。這一部分房子數量龐大,目前還沒有辦法統計。至於能否夠30億人居住,這要看住房的標準是什麼了。不過,中國現在存量房肯定早已供過於求。

要想檢驗中國房子的空置率,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西南財經大學最新發布的《2019中國家庭財富健康報告》表明,我國每個家庭住房資產佔比高達77%,而只有23%的資產才是金融資產。同時由於房地產超強的造富能力,投機炒房盛行,人均住房已經1.1套,空置房高達6500萬套。更有人估計,目前我國的房子已夠34億人居住。我國商品房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

_

二是,我們可以到一個城市的各個主要小區去看一下,多一點的可能不到一半的燈亮著,少一點的不到三分之一,即使這樣綜合算來,一年的亮燈率也很難達到50%,特別是一些旅遊城市(像海南三亞),如果不是旅遊季節,小區基本上也是一座空城。當然,也有人參考小區的水表運轉速度,如果小區裡面家庭半年以上水表不轉的,_明房子是被空置的。中國各城市房地產被很多有錢人囤積而空置,這個數字至少達到30%這個數據還是比較可信的。

現在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國內房地產資源過剩,各地都有大量空置房產,就連北京市中心也有一百萬套空置房源。另一方面,很多人因房價過高,而買不起房產,這就導致了房地產資源沒能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配置。房子雖然足夠14億國民居住,但是大量房產卻是要囤積起來,待價而沽的。

_

為此,香港率先實行了空置稅,成為國內第一座實行空置稅的城市。而中國的其他城市也會在未來幾年內適時開征房產稅。實際上,只要在房價下跌時推出房產稅,對房地產的殺傷力還是很強大的,它會迫使一部分空置房源流向市場,大幅度緩解房源緊張的矛盾。

事實上,中國人口目前進入到老齡化,大量人口集中在50後、60後、70後,而從80後開始,到90後、00後,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生育,人口數量是越來越少。甚至於2016年中國放開二胎政策後,到2017年出生人口達1723萬,而到2019年底出生人口只有1100萬,不到二年的時間內出生人口就降了600萬。這意味著,將來國內的年輕人群體數量越來越少。那些囤積再多房產的人,恐怕將來會遇到手握房產而賣不出去,只能爛在手裡的情況。

9. 家裡擁有一百多套房子是種什麼感覺

家裡面擁有100多套房子,肯定就是特別爽,如果朋友家有什麼困難你可以把這些房子賣了去幫助他,幫他度過暫時的困難,然後這樣的話,你和他不會因為錢的事情鬧別扭,而且他也會覺得你是真心幫助他。

10. 一個人最多能有幾套房子

一個人只能有一套房。炒房並不是完全不好,一定程度上來說炒房給房地產商人分擔了經濟壓力,讓房地產市場資金流轉速度加快,國家也收了很多稅,導流了很多民間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加速了我國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進程。

要在中國討論炒房問題,必須要先明確三個基本點。

1、房屋是必須品——和歐美日本不同,我國的房產還有戶口捆綁功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房產是必需品,租房住並不符合我國國情和政策要求。

2、在熱門城市房產是稀缺商品——也許在二線,三線及再往後的城市的確有鬼城、空房很多的情況,但是在一線城市房產是稀缺商品,原則上來說價格並未達到預期頂峰。也就是說,如果市場允許的話,北上廣的房價還會繼續上升。所以現在的目標是把人從北上廣分出去,順便把資源也帶出去,建立更多的中心城市。

3、無法杜絕的黑色交易手段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借貸抵押過戶,借資格,假結婚等方式獲取購房資格的方法永遠客觀存在。

以上三點如果否認的話,就沒必要談限制炒房或者說讓房屋回歸居住屬性這個目的了。

在目前的公眾認識中,調控手段分為以下幾種:

1、房產稅:房產稅是呼聲最高的一種手段,許多人認為持有房產可期收入下降,必然導致多房產戶拋出房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供給增加效應。但是實際上,由於房產稅是固定的,普遍化的稅種,那麼在房價較高的地區,則持有收益大於稅率,並不能形成擠出效應,相反的是在相對落後地區,持有收益小於稅率而導致擠出,結果是北上廣依舊繁榮,二三線反而死掉。(這和我國希望的房地產發展趨勢不符,相反的是我國希望目前一線城市房價固定或者稍微下降,其他次級中心城市房價上升,形成新的經濟中心。)

2、限購:即題主提出的:每人、每個家庭只允許持有一定數量的房產,更有甚者就是限制購入資格。這也是目前我國房地產調控的主要手段,其優勢在於:限購,等於握住了房地產市場資金的水龍頭,需要就開點口子讓水進去,過分了就關掉水龍頭。

3、限售:限制交易,包括完全不許交易、限制交易年限、限制交易對象三種形式。

完全不許交易市場就死了。限制交易年限,例如同一房產兩次交易之間的間隔必須大於一定年份,一般來說五年到十年都有。限制交易對象,例如房產只能出售給政府或政府指定對象。

限售的模式是極大破壞市場經濟的,屬於用行政手段強制干預市場經濟,從歷史上多次類似事件可以得知,這種手段必然帶來報復性的黑色交易爆發,對市場監管反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