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學的別稱
舊時稱同學為「硯席」,也稱「同硯席」、「同硯」、「硯台」、「窗友」、「同門」、「同窗」。共一方硯台,同一張坐席,同一位教師上課,當然是同學了。古代科舉中同科考中的稱為「同年」,頗有同學的味道。 當然還有以平輩劃分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一樣,看古裝劇應該不會陌生,現也有這一說法,還多了「學友」,「學長」等
學子:春秋時代,學生就被稱為「學子」,《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玄注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現在應該讀入「今」。《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漢?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宋?林景熙《酬謝皋父見寄》詩:「風雅一手提,學子屨滿戶。」 蕭三《他……》詩:「他是青年學子最敬愛的教授。
Ⅱ 古代同學怎麼稱呼
1、同窗:也寫作「同窓」。在一起讀書的人,同學。
2、學友:即在一起共同學習、讀書的人,是指學習上的朋友。在同學中感情較深的並建立了友誼的學生、學員對同伴的稱呼。它不同於一般的同學。它的圈子是在學生和學員中,有學習情感交往的人。
3、同門:同師受業。亦指同師受業者
4、同科:科舉時代稱同榜考中。
5、硯友、硯兄:取意於兩人一起學習,常共用筆硯的現象。都是指在同一老師門下學習的學生。
6、同席:同一席子,或同坐一席。古人席地而坐,故雲。後泛指同坐一處
古代同學關系
古代只有私塾,所有孩子不分長幼坐一起聽老師傳道。老師因人而異,因人施教,沒有小學、中學之分,一般只有一位先生,因此同學又稱為同窗、同門。以後,參加科舉,同科高中的人,又稱同年,是同學的別稱。
封建社會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念,讀書成了人們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同學關系成了重要的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關系。
Ⅲ 古代同學的稱呼,有什麼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的國家,有著許許多多有別於他國的文化,比如就連「同學」這個稱呼問題上,中國人都有很多不同的叫法。
宋代四大書院白鹿、石鼓、應天、嶽麓。都是一些知識分子講經論道的地方
元代時,各路、州、府基本上都設有書院。
到了明清的時候啊!到處都開滿了書院,就跟今天的補課機構一樣啊!都是為了賺錢,應試教育就是這么來的,後來書院慢慢廢掉了啊,改成了學堂。
Ⅳ 古文中的同學,或者朋友一般用什麼詞語來表示啊
同學的稱呼有:「硯席」「同年」「同窗」
朋友的稱呼有:
1.比較隨意的稱呼,用於關系很近的朋友之間互相稱兄道弟(就像現在的哥們之間),年長於自己的稱為「兄台」,年幼於自己的稱為「賢弟」,對自己的稱呼則是「愚兄」、「愚弟」。
2.對朋友和同輩比較正式、鄭重和尊重的敬稱是「足下」,但「足下」可不是把朋友當作腳下的意思。
Ⅳ 古代同學的別稱是什麼
舊時稱同學為「硯席」,也稱「同硯席」、「同硯」、「硯台」、「窗友」、「同門」、「同窗」。共一方硯台,同一張坐席,同一位教師上課,當然是同學了。古代科舉中同科考中的稱為「同年」,頗有同學的味道。 當然還有以平輩劃分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一樣,看古裝劇應該不會陌生,現也有這一說法,還多了「學友」,「學長」等
學子:春秋時代,學生就被稱為「學子」,《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玄注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現在應該讀入「今」。《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漢?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宋?林景熙《酬謝皋父見寄》詩:「風雅一手提,學子屨滿戶。」 蕭三《他……》詩:「他是青年學子最敬愛的教授。
Ⅵ 古代同學的稱呼,有哪些
古稱:硯席、同窗、同門、同塾、塾友、同師、同堂、同門友等。
7,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6)舊時對同學的稱呼哪個詞語擴展閱讀: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古代兄弟稱呼: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代父母稱呼: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Ⅶ 老同學的別稱有哪些
舊時稱同學為「硯席」,也稱「同硯席」、「同硯」、「硯台」、「窗友」、「同門」、「同窗」。共一方硯台,同一張坐席,同一位教師上課,當然是同學了。古代科舉中同科考中的稱為「同年」,頗有同學的味道。 當然還有以平輩劃分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一樣,看古裝劇應該不會陌生,現也有這一說法,還多了「學友」,「學長」。
古代:
以門和窗的形象借喻,因為同時受教於同一個老師,在同個學堂同一個門窗下讀書,就以「同窗」「同門」「窗友」相稱。以學具(硯台)代稱謂,古代沒有液體墨汁,硯台是學子學習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共用一方硯台,共坐一席向同一教師學習,於是用「問硯」「硯兄」「硯席」「問硯席」代稱。
Ⅷ 舊時對同學的稱呼,意思是在同一個窗下念書的人是什麼成語
【同窗好友】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老同學,好朋友。
tóng chuāng hǎo yǒu
釋 義
老同學,好朋友
【詞目】同窗好友
【讀音】tóng chuāng hǎo yǒu
【釋義】同窗:同學。契:意氣相合。老同學,好朋友。
【出處】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我有個同窗故友,姓韓名輔臣。
Ⅸ 同學在古代稱什麼
古稱:硯席、同窗、同門、同塾、塾友、同師、同堂、同門友等。古代也有同學的稱呼。
古代的讀書人的朋友是在科場結下的,古代的科場取得功名後的聯誼是很重要的,這也是將來一種重要的關系紐帶,對於秀才沒有拔貢的,每三年還要在縣里進行考試,這也是交友和交流的機會。
最早的同學的來源是指同一個府學出來的,也就是在縣里共同考試,而同一個私塾認同一個教書先生稱作同窗,但是目前同學和同窗的含義變成同義詞了。
而讀書人的壯游訪友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這樣的訪友不但是游歷,也是互相學習切磋和聯絡感情的機會,在古代通訊不利,交流的機會是很難得的,尤其是讀書人,在古代普通人是文盲的環境,讀書人在自己的鄉間是曲高和寡的。
(9)舊時對同學的稱呼哪個詞語擴展閱讀
詳解
1、同師受業。《莊子·知北游》:「妸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
《周書·宇文孝伯傳》:「及長,又與高祖同學。」
清·吳熾昌《客窗閑話初集·雙縊廟》:「審勘得白雲娥與任宜男者,居本比鄰,幼而同學。」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此曰同學,蓋謂同學於鳩摩羅什也。」
2、同師受業的人。
東漢·班固《漢書·蕭望之傳》:「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
唐·司空曙《題暕上人院》詩:「更說本師同學在,幾時攜手見衡陽?」
清·孫枝蔚《寄鄉中舊游》詩:「混跡魚鹽別草萊,寄言同學莫相哀。」鬼穀子謂李斯曰:「廷尉師事荀卿,學同韓非,亦是大道。」
4、同伴。「嘗與同學數十人於田中刈稻」「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法顯(宋江陵辛寺)[《高僧傳》卷三]】
5、清代嚴禁文人結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稱呼,於是文人之間改稱同學。
清·王應奎《柳南續筆·刺稱同學》:「自前明崇禎初,至本朝 順治 末,東南社事甚盛,士人往來投刺,無不稱『社』『盟』者;後忽改稱同學,其名較雅,而實自黃太沖 始之。
Ⅹ 古代怎麼稱呼同學
古代稱呼同學為同窗。
同窗指的是在同一所學校裡面讀書和學習的人,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會把和自己在一所學校裡面學習的人稱之為同窗。
在古代,因為學習條件非常艱苦,所以就有了同窗這個稱呼,其中窗有著寒窗的意思,同時說同窗兩個字也顯示出了說話者互相尊重和親密的關系,使人聽起來比同學要感到親切很多。
(10)舊時對同學的稱呼哪個詞語擴展閱讀:
同窗是個傳統詞語,據文獻,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最初用作動詞,指在一起讀書。如宋呂祖謙《與朱侍講書》:同窗者,乃叔度之弟景愈,後來也指在一起讀書的人,即同學。
同窗一詞在宋代出現,應該和書院的興起有關,書院始於唐,興於宋,指私人或官府設立的供人讀書、講學、藏書的處所。
宋代書院以講論經籍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應天、嶽麓四大書院。元代時,各路、州、府基本上都設有書院。
明清時,書院更是遍地開花,但多為試子應付科舉考試的讀書場所,其講學功能基本消失。清代光緒二十七年後,書院改為學堂,其名遂廢。
古代以油燈、蠟燭等照明,室內光線很暗淡,另外古代建築樓層低,採光條件也不理想,學子在書院學習,為了借光,多靠窗而坐,這就是同窗為何指同學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