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同學友情 » 伊藤博文和中國同學哪個好
擴展閱讀
動漫設計類是什麼專業 2024-11-17 23:13:02

伊藤博文和中國同學哪個好

發布時間: 2022-04-21 20:14:03

⑴ 清朝有個人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這個人是誰啊

嚴復 格林威治海軍學院,至於是不是第一就不太清楚了
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里。1866年,嚴復考入了家鄉的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1879年畢業回國,到福州船廠船政學任教習,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1889年後捐得選用知府銜,並升為會辦、總辦(校長)。嚴復還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
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既區別於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號召救亡圖存。譯文簡練,首倡「信、達、雅」的譯文標准。主辦《國聞報》。「與天交勝」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 職,這也說明嚴復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更深一層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終年68歲。著作有《嚴幾道詩文鈔》等。著譯編為《侯官嚴氏叢刊》、《嚴譯名著叢刊》。 目前嚴復的故居,位於福州三坊七巷 郎官巷中

⑵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命運為何如此不同

其實我個人認為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是平分秋色的人物,基本上兩人才能不相上下。差距只不過是李鴻章所效忠的清朝處於歷史的衰敗期,而伊藤博文效忠的日本是歷史的崛起時期。任憑李鴻章能力再大也無法挽狂瀾於力倒,兩人不過各為其主罷了。當時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有句著名的評價:君在日本乾的不見得比我差,我在清國乾的不見得比你好。 即入木三分的形容了這一點。 其實我們剖析明治時代的日本,也是披著君主立憲外衣的君主專制。與當時清王朝的政體相差無幾,之所以清王朝不如日本,除了當時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干預外,只不過中國當時沒遇到一個願意圖強的明君罷了。而當時的日本因其荒僻的地理位置與狹小的市場幸運的逃過了西方列強的侵略,當時日本遭到的最大創傷也只是被迫打開國門造成市場混亂而已,西方列強沒必要去武力侵略這個不毛之地。所以日本遇到了天時地利,又有明治大帝一個願意圖強變法的君主。國力迅速趕超中國也是必然的。而在這種大時代背景下,也必然造成李鴻章伊藤博文命運的不同,我想李鴻章也一定有他的苦衷,同是為國盡忠,一個落得個漢奸的罵名。一個賺得一世英名。也許這也是歷史所註定的吧~

⑶ 發起甲午戰爭的伊藤博文,為何到中國後受到朝野禮遇

因為當時伊藤博文來中國的時候,中國正在開展戊戌變法,並且維新派一直是想要向西方列強學習的,所以對於伊藤博文他們是充滿了好感,想要跟著伊藤博文學習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在變革面前,以前的那些仇恨可以視而不見。

但其實在那個時候,伊藤博文只是表面上答應教中國人變法的道理,而私下卻是完全沒有放在心上。雖然伊藤博文並沒有在變法上做出什麼大貢獻,但在後來伊藤博文還是幫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亡了日本,為維新派保留了火種。

⑷ 怎麼評價伊藤博文呢

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來說,伊藤博文可以說是近代最出色的政治家,他雖然讀書不多,但早年留學英國開拓了眼界,堅定了信念,是日本從「攘夷」到「開國進取」轉變的先行者和促進者。甚至可以說是日本改革開放之父。

而伊藤在接受關於這一問題的訪問過程中也提及自己與李鴻章的對比: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吊詭的是,正是伊藤博文的朝鮮政策,激發了朝鮮人民對他的仇恨,義士安重根於1909年在哈爾濱刺殺了伊藤博文。

近代人物伊藤博文是老辣的江湖選手,但是也有失誤的時候。比如他到死也沒有認識到他在他制定的明治憲法(即所謂《大日本帝國憲法》)上開了一個多麼大的口子」。這是指的明治憲法第11條「天皇統帥陸海軍」。注意,不是「天皇是陸海軍的統帥」,而是「天皇統帥陸海軍」。這一條口子,後來給亞洲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同時也毀滅了伊藤博文所參加創立的那個帝國。

⑸ 如何評價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使日本邁進現代化國家、成為近代世界列強之一的功臣,但由於其一貫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在日本國內外都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而伊藤博文的性好漁色也是許多人都知道的。「醒掌天下權,醉卧美人膝」。

⑹ 嚴復是伊藤博文的同學嗎

近年以來,我們看到許多媒體、書刊上面,再三重復如下的「史實」,以至於人所共知,耳熟能詳。這就是關於嚴復跟伊藤博文的「風雲際會」,大致說

「嚴復在英國留學時期,跟後來成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同班同學。考試成績,嚴復經常第一,伊藤博文第二,兩人被歐洲人並稱為『東方才子』。但學成歸國以後,兩人際遇完全不同!嚴復回到中國,清政府對他十分冷淡,根本不予重用,只是擔當福州船政學堂的一名教員,嚴復的報國宏圖無法實現,於是,通過抽鴉片來消解自己的不得志。與嚴復恰恰相反,伊藤博文回日本後,被政府高度重用。日本天皇親自到碼頭迎接,然後給了他首相職位。伊藤博文得以大展其在英國學到的西方先進知識,在日本進行全面改革,一躍成為世界強國。日本因重用伊藤博文,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之後又戰勝俄國。……」

如此等等,茲不一一引錄。

我在研究「文化名人的個性人格」課題時,曾反復查詢、核實有關嚴復留學英國的史料,卻得到一個驚人的發現——上述關於「嚴復跟伊藤博文在英國同學」的故事,全屬子虛烏有,以訛傳訛!

繼續考察得知,這個傳說最早發源於陳寶琛的《嚴君墓誌銘》中:「光緒二年(按:應為光緒三年),派(嚴復)赴英國海軍學校肄戰術及炮台建築諸學,是時日本亦始遣人留學西洋,君試,輒最……而日本同學歸者,用事圖強。」說起「日本同學」但是沒有提及伊藤博文的名字。到《清代七百名人傳》中,莫名其妙地誇大為:「光緒二年,派(嚴復)赴英國海軍學校,肄戰術及炮台建築諸學。是時日本亦始遣人留學西洋,伊藤博文、大隈重信之倫皆其選也。復得最上第……」。後來北大劉復(半農)在詩集《揚鞭集》中也寫到:嚴復留學英國期間,考試名列伊藤博文之上。

這個傳說的脈絡總算搞清楚了。

那麼,真相如何呢?

實際上,伊藤博文生於1841年,死於1909年(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

嚴復生於1853年,比伊藤博文年幼12歲;死於1921年。

兩人風馬牛不相及!

據日本史學家的《伊藤博文傳》所載:1864年伊藤博文23歲時,被派送到英國學習海軍,但因他英文基礎太差,先是補習英文,如此約半年;伊藤博文在《泰晤士報》上知道外國艦隊炮轟日本下關事件,就回國了。也就是說,伊藤博文因為英文基礎很差,根本就沒有進入任何英國正規學校學習。而那年嚴復只有11歲,還在福建讀私塾呢!兩人根本不可能在英國同學。

1871年,伊藤博文30歲時,去歐美十多個國家參觀考察,但他不是留學生的身份。這年嚴復剛18歲,還沒有到英國去。至於嚴復在英國留學期間 (1877--1879年),伊藤博文在日本忙於鎮壓「西南叛亂」等事,這段時間根本就沒有在英國。至於大隈重信,此人一輩子也沒邁出日本國門一步,怎麼會跟嚴復成為在英國留學的同學?

像這樣明顯的誤傳,卻一直難以公開糾正!反而以訛傳訛,層層加碼,不一而足——

後來,電視片《蔚藍色》裡面居然又加工為:「清朝政府最早派送到英國學習海軍的留學生嚴復,日後並沒有去當一名戰艦指揮官,而是成了思想啟蒙家。……然而,當嚴復參與其事的百日維新慘敗之時,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當這位中國近代的偉大啟蒙者在封建勢力的打擊下,一步步放棄改良思想,最終倒退到孔孟之道的懷抱里去的時候,他在英國海軍大學的同學伊藤博文,學成歸國後卻榮任日本首相,率領這個島國迅速跨進世界強國之林」。

至於報刊文章,就更加玄乎了!北京《團結報》文章《才子的不同命運》再加工為:「百餘年前,我國早期留學生嚴復,以第一名畢業於英國名牌大學——牛津大學。日本伊藤博文名列第三。伊藤回日本後,明治天皇立即重用為內閣總理大臣,使之全力投身於維新大業。而嚴復回中國後,幾經關節,方才跪見到李鴻章;俯首稟陳報國大志時,根本沒聽嚴稟告些什麼……」

請看!「英國海軍學校」居然變成了所謂「英國名牌大學——牛津大學」,伊藤博文的名次由「第二」又降為「第三」……真是胡攪蠻纏得勝過天方夜譚了!是哪個大筆桿一搖,搖出這樣的「神吹瞎侃」呢?

近年來,類似的「以訛傳訛」,胡扯亂談,層出無窮。例如康有為「公車上書」實為康梁編造炒作,歷史上並不存在,這已經被海峽兩岸學者反復證明,資料來自中國第一檔案棺;陳明遠博客曾經撰文揭露真相。……但是,由於學風浮誇、學術腐敗,目前一些《戊戌變法史》著述中,繼續重復公車上書的謊言,未予糾正。可笑,復可悲。

再這樣誤傳下去,真是怎麼得了?!……

⑺ 歷史上伊藤博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視角不同當然看法也不同,其實不論是對於當時的日本和世界的格局來說,戰爭和擴張是走上大國之路的必須條件,作為當時日本的重要決策者的伊藤博文首先要考慮的肯定是日本的發展,在這個大前提下,發動戰爭是必須的,而且也沒有更多的選擇,不過從明治維新走來的元老派來比較的話伊藤博文還算是個理性的政治家,對於戰爭也沒有更多的狂熱,更多的是通過政治手段來達成戰略的目的,在對於台灣問題和主張對俄問題,以及後來的日英結盟上就可以看出,伊藤博文應該算是比較保守的溫和派,不過不好戰不代表沒有侵略意圖。

⑻ 為何當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差距那麼的大

這事兒真的不能埋怨李鴻章。我們不能單憑他們取得的成就就判斷他們怎麼樣,還要結合他們所處的環境。

很多人認為伊藤博文比李鴻章強是因為伊藤博文對日本的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日本近代史的改革是因為伊藤博文才得以實施並取得成功的。

因為明治維新的成功,日本的經濟、軍事能力增強,才可以實現小島國化身強國的逆襲。而李鴻章所在的清朝政府,被小島國欺負的不行。

所以才有人說出李鴻章不如伊藤博文。

但是大家不要忘記了,以日本天皇為首的勢力是支持明治維新的,雖然中間也有挫折但是支持改革的勢力非常強。而在中國,大權掌握在以慈禧為首的人身上,只有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支持戊戌變法。

李鴻章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去反對慈禧。何況李鴻章沒有條件,也不被允許去西方國家看看,接受一下新時代的思想,自然體會不到改革的好處。

在那種條件下,李鴻章依然做出了很多改革,所以結合環境和條件來說,我不覺得李鴻章差伊藤博文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