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蒙學經典先後順序
中華蒙學經典先後順序如下:
1、《三字經》
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2、南朝梁:《千字文》
即由一千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
3、南宋:《百家姓》
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好記。
4、明代:《小兒語》、《增廣賢文》
明代的呂得勝所撰。呂得勝,是河南寧陵人,字近溪。他很關心兒童的教育工作,主張兒童有知識時,就要進行正確教育。
5、清朝:《弟子規》、《千家詩》
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
中華傳統蒙學經典:
《中華傳統蒙學經典》是2007年7月1日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牛思耀,岳志賢。本書所選八種古典讀物基本包括了我國古代兒童啟蒙教育的主要內容,其中《三字經》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匯集了古代聖賢的智慧,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以及傳統的中華美德。它不僅適於少兒學習,也適於成人閱讀、鑒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傳統蒙學經典
⑵ 《蒙學十三經》是指哪13部經典蒙學讀物
13部經典蒙學讀物——識字類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訓誡類的《小兒語》、《弟子規》、《朱子家訓》、《名賢集》和《論語》,韻語類的《千家詩》和《聲律啟蒙》,典故、知識類的《蒙求》、《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
拓展資料:
《蒙學十三經》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蒙學教育。中國的蒙學教育濫觴於周秦兩漢,形成於隋唐宋元,繁榮發展於明清近代,可謂源遠流長。據張志公先生的《蒙學書目稿》統計,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國的2000餘年中,蒙學教材有580種之多。徐梓的《中國傳統蒙學書目(初稿)》在此基礎上作了增補,達到1300多種。實際上可能還遠不止此數。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不斷升溫,各地應時出版的蒙學讀物就有上百種。儒家的高文典冊,一般人很難學習理解;而這類蒙學讀物把那些艱深難懂的高頭講章用通俗押韻的語言表述出來,並且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情世態,易學易懂,易誦易記,更直觀、更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正因如此,在普通民眾中,其流傳甚至比儒家經典還要廣遠,還要深入人心。但不盡如人意的是,一些出版單位往往在裝幀設計上下工夫較多,而在內容的處理上重視不夠,乃至讀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正文錯訛、標音不準、引文不確、注釋粗疏、譯文生硬等瑕疵,輕者讀來時時「礙眼」,令人心中不快,重者謬種流傳,誤人子弟。
作為主編,張聖潔說,這套蒙學讀本借重「十三經」之名,是因為蒙學理應被提到「經」的高度來認識,同時也表明我們虔敬的註疏態度,要編出一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腳、傳得下去」的蒙學經典,「為學界提供一個信本,向讀者奉獻一件精品」。
《蒙學十三經》的不同之處
張聖潔介紹說,考慮到童蒙教學重點首先是誦讀,因此《蒙學十三經》特別著力於正音。十三篇正文全部注以漢語音標,並以古文應有的讀音標注。編著者同時還對書中的生僻字、詞和難解的句、段,典章、名物、典籍、掌故,重要的歷史事件及人物等,作準確、詳明的注釋,對所涉人物、事件等,均盡力核查一手材料,以史家之精神,「勘正謬誤,流傳真諦」。
⑶ 蒙學經典有哪些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黃帝內經》、《周易》、《春秋》、《唐詩》、《宋詞》、《元曲》等。我們都在用,都可以的。
⑷ 蒙學經典的意義和影響
蒙學,泛指古代啟蒙教育。古代蒙學教材以其豐富的知識內涵、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事理並舉的育人方法,在歷史上流傳久遠,深入人心。相比儒家正統經典,蒙學讀物更直接、更具體、更真切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重溫古代蒙學經典,對於當今青少年積累文化、啟迪智慧、規范言行及培養良好人格大有裨益。
蒙學經典是指中國古代、近代對兒童進行識字、人倫文化為主的人生啟蒙教育的文化著作。蒙學經典的主要文體形式是詩歌,其文化內容主要包括仁愛孝心、學習進取、世界構成、歷史變遷、處世哲學、人生智慧等方面。其文化價值豐富多樣。傳統文化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誤讀,對蒙學經典中儒家「禮讓、孝悌、仁義、誠信、中庸」等核心概念和部分文句進行重新解析十分必要。
⑸ 蒙學教材包括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宋代的蒙養教材,較之唐代,在內容體系方面更為完備。就內容的分類來講,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歷史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王逢原的《十七史蒙求》,劉班的《兩漢蒙求》,黃繼善的《史學提要》等。這類蒙學教材都採用了後唐李翰《蒙求》四言韻語的體例,以便於誦讀記憶。
博物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方蓬辰的《名物蒙求》和王應麟的《小學紺珠》。
倫理道德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朱熹的《小學》、《訓蒙詩》,呂本中的《童蒙訓》,呂祖謙的《少儀外傳》,劉清之的《戒子通錄》等。
起居禮儀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朱熹的《童蒙須知》、《訓學齋規》,真德秀的《教子齋規》等。
家庭范圍內訓誡類的綜合性啟蒙教材。主要有司馬光的《家范》,趙鼎的《家訓筆錄》,袁採的《世范》,葉夢得的《石林家訓》等。
在上述諸書中影響較大的有朱熹的《小學》、《童蒙須知》,司馬光的《家范》及《袁氏世范》。但這類蒙學教材,或者板著臉長於訓戒,或者過於冗長不便記誦,或義理深奧不便領會,因而不如《千字文》、《兔園冊》之類的蒙學書籍流傳廣泛,也不宜被廣大村塾鄉學的兒童所接受。有些書籍雖以蒙學為本旨,實際並不是切實可行的蒙學教材,如《家訓》、《家戒》之類的書籍,雖標為「家塾訓蒙之書」或為訓課幼學而設,但既不成韻,也不成系統,且文義冗長,很難被兒童接受,實際只是在局部范圍內介紹或規定蒙學教育方法、宗旨或內容等有關問題的書籍,是為家長或蒙師編寫的蒙養教育參考書。
⑹ 古代的蒙學教育指的是什麼
古代的蒙學教育,是指連接於小學與學前幼童之間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它通過鄉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對兒童進行知識傳授和道德啟蒙。
在這方面,宋代取得了重要成就。宋代蒙學的場所有鄉學、村校、家塾、舍館等,還有利用農閑季節專為貧民子弟設置的冬學。
⑺ 什麼是古代蒙學教育
就是基礎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中斷,長期扮演強勢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經濟基礎在古代少有變動,多種因素決定了古代私塾辦學的面貌變化不大。《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成書於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們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明清兩代最常見的兒童識字用書。《論語》、《孟子》屬於經典讀物,這時,也變成蒙學教材的一部分。
私塾教育由識字開始,到學會作八股文,這個教學進程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識字,由認方塊字起,一般幾個月或半年之後,讀等於識字課本的「三、百、千」、《名賢集)、《神童詩》、各種《雜字》(如《五言雜字》、《七言雜字》)等等。這些識字課本,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句子短,句子整齊,四聲清楚,平仄互對,音節易讀,字很大,即使不很聰明的兒童,也很容易讀,琅琅上口,很快讀熟,句子讀熟了,字也記牢了。充分利用了漢語、漢字單音、四聲音節的特徵,充分發揮了兒童時期記憶力特強的特點,也充分避免了兒童時期理解力差的缺點。突出記憶力的發揮和鍛煉,這是我國兩千多年以來漢字啟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點。其所以有極顯著的效果,用現代科學觀點回顧分析。這一辦法的本身非常符合中國語言文字及兒童年齡特徵的客觀實際。現在教育工作者忽略了這一特點,是極為可惜的。一二年間初步完成了識字教育,即開始讀書教育。所謂「讀」,是讀出聲音來,琅琅上口,強調讀熟背誦。讀的范圍,首先是《四書》、「五經」。《四書》或先讀《大學》、《中庸》,後讀《論語》,或先讀《論語》,再讀「大、中」。最後讀《孟子》。「四子書」的誦讀次序,沒有規定,但《孟子》總是後讀,沒有先讀的。也有讀書人家,啟蒙時不讀「三、百、千」等通俗啟蒙讀物,識了一些方塊字後,就開始讀《四書》。俞平伯老先生三足歲讀書時,就開始讀《大學》,老先生一九八三年給我信中說:「我近翻看三歲時所讀《大學》,仍不大懂,虛度八十餘年,誠可笑也。」不知老先生是否是說笑話,抑或意在諷刺,因為明白世上事不少都類此。近百年前三歲兒童讀《大學》,到了八九十歲還不大懂。現在六七歲兒童讀小學,許多「偉大的……」話語,其到了八九十歲,仍不大懂,不是也還是一樣的嗎?「記憶」和「懂」本來是兩回事,自然大多可以統一起來,但也必然有不少不能統一的。即小時記牢,到老不忘;小時不懂,到老死也不懂的怪事,古今一樣,誰也不能改變。不過這是閑話,且不管它。再說讀《四書》的情況,大約一般聰明才智,有一年半到兩年,就讀的滾瓜爛熟了。按《四書》白文,《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多字,加「大、中」約五萬字,而且還要連朱熹的註解都要背熟,所以時間長些。但這是作八股文的最重要的基礎。這點功夫非在十來歲時打好不可。然後再讀《詩經》、《左傳》、《書經》、《禮記》、《易經》等,自然也都要讀熟,而且能背誦。這些讀熟的書,為了防止忘記,必須經常溫習,尤其是《四書》,更是要連本文帶朱注,永遠爛熟於胸中。隨口引用,像說話那樣自然,沒有這點基本功,是談不到作八股文的。《紅樓夢》第九回寫賈政盤問李貴,寶玉讀書的情況,李貴回說「哥兒已經念到第三本《詩經》……」賈政讓李貴告訴學中太爺說:「那怕再念三十本《詩經》,也是掩耳盜鈴……什麼《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齊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這就是特別強調基礎的重要性
⑻ 宋代蒙學教育哪些方面
宋代蒙學教育注重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態度和學習習慣。
例如,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談到幼童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並稱「三到之法,心到最急」。既講了讀書的方法,又講了讀書的態度。
除了讀書外,朱熹還要求兒童培養其他方面的好習慣。諸如:寫字,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潦草;看書,要將書冊整齊擺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字字讀得響亮;日用筆硯器物,皆當整齊嚴肅,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復置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