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中華經典四書五經作者分別是哪些

中華經典四書五經作者分別是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27 21:21:28

1. 四書五經是哪些作者分別是誰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作者分別是曾參、子思、孔子、孟子,

《大學》是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所做。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也是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成了《四書》之一。

《論語》實際上是記載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嚴格來說作者並不是孔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總的來說,是朱熹確定了《四書》的名稱和地位。

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

《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望採納】

2. 四書五經的作者分別是誰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作者分別是曾參、子思、孔子、孟子,
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作者不確定,傳說五經都是孔子所著,但不可靠,實際上,這些經典相當於古代學生的課本,是經過一代代文人進行修改完善出來的,所以作者不能說是一個人的作品。

3. 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書作者分別是誰

四書五經中,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部。一些書不是作者是編者。
四書為儒家經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之後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范圍,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後《四書》已凌駕《五經》的地位。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易經》和《春秋》。

4. 中國古代 四書五經分別是誰寫的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作者分別是曾參、子思、孔子、孟子,

《大學》是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所做。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也是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成了《四書》之一。

《論語》實際上是記載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嚴格來說作者並不是孔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總的來說,是朱熹確定了《四書》的名稱和地位。

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

《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

5. 四書五經都有什麼,作者分別是誰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5)中華經典四書五經作者分別是哪些擴展閱讀

四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宋代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程顥和程頤)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的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

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五經:

《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詩經》還有「賦」、「比」、「興」這三個修辭手法。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

《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

《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易經》也叫做《周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它也是中醫之子向更高層次學習的門檻。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6. 《四書五經》的作者分別是誰

一、四書:

論語:孔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孔子

孟子: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孟子的話

大學: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

中庸:戰國時期的子思

二、五經:

詩經:西周佚名。

尚書:周代先秦諸子

禮記:西漢,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易經:西周姬昌。

春秋:春秋時期孔子。

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6)中華經典四書五經作者分別是哪些擴展閱讀:

1、《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2、《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3、《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7. 《四書五經》的作者分別是誰

1、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
2、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3、一些書不是作者是編者。
4、《大學》,曾子。《中庸》,子思。《論語》,孔子。《孟子》孟子。
五經指《詩經》孔子。《尚書》孔子。《禮記》戴聖。《易經》周文王姬發,《春秋》孔子。

8. 「四書五經」是指哪四書哪五經分別為誰所著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是四書的作者
摩西則是五經的作者

9. 「四書五經」是指哪四書哪五經分別為誰所著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經》,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作者分別是曾參、子思、孔子、孟子,
《大學》是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所做.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也是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成了《四書》之一.
《論語》實際上是記載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嚴格來說作者並不是孔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總的來說,是朱熹確定了《四書》的名稱和地位.
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
《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