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評價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創立。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而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從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我認為儒家思想能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流,發展到今天,一定有其獨特的內涵。而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系為核心,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並以人文關懷為導向,對歷代統治者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們當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2,從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系為核心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關於君民關系的政治理論,其核心論點是:國家為君主之本,庶民為國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於西周初年,在春秋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重民輕神」成為社會上的普遍思潮,《左傳》中的有關論述,都突出宣揚了「恤民以德」的主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繼承這些寶貴資源,系統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為核心的學說,其「仁愛」精神推及社會,「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即為外王,亦即「德政禮治」。他將政治和倫理相結合,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以德教為本,德刑相輔,寬猛相濟。孔子還反對厚斂、攻伐與獨裁,要求統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謂「政者正也」,正是對統治者提出了嚴格的道德要求。戰國中後期的孟子,極大地充實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愛學說及德政主張。在對待君民關繫上,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立足「以民為本」的原則,將其更多地應用於政治之中,以內聖之學開啟了外王之道,進而提出了豐富而具體的「仁政王道」思想。 從儒家思想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根本立足點是出於鞏固封建專制的目的。其思想是重視民眾的力量,注意民眾的生計,關心民眾的哀樂,歸根究底是出於民眾為統治階級剝削的對象的考慮,意識到不能以過度壓迫的政策驅使這個被統治對象走向反面,失去控制,成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從其本質屬性上看,儒家思想是在承認民眾生存前提下的帶有階級調和色彩的政治理論,由此決定了其治國思想是實行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3,儒家思想以人文關懷為導向這就是按照「以民為本」的原則施政,儒家普遍強調在治國管理上要體現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治國目標的設定與治理方式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具體利益,採取富有人性、相對溫和的統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釀成沖突,在滿足統治者根本利益與照顧民眾基本生存權利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並為這種張力尋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因此,以「德政」作為治國的最高綱領,以「仁政」作為治國的最佳模式,就成為儒家治國思想的必要之義和主導傾向。孔子規勸人君要「薄以待一身,厚以待百姓」,並進而闡發了對君主的道德規范,從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關懷。孟子的人文關懷則體現在其民生主張上,概而言之,就是保民、養民、富民、教民,施仁政於民。對與治國思想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指導規范意義。
4,儒家思想其實質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民眾並用來服務封建專制。這一本質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階級局限性。也正是這種階級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無法在理論上徹底,進而導致其無法在實踐中真正實現。首先,儒家民本思想是為了調節君民關系而產生的。其目的是為了使「民」更好地接受「君」的統治,君主則在不損害封建專制統治的前提下採取一些「利民」的措施,使民眾更加心甘情願地受統治階級的驅使。其最終目的是「利君」。其次,儒家民本思想雖然標榜「重人」、「重民」,但這種「重人」的思想又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先,一旦個人利益或群體利益與國家利益抵牾,都要無條件地讓位於國家利益。同時,在「君」和「民」的關繫上,「民」始終處於被動消極、無所作為的一方,其最終意義只能靠君主的統治和施捨來體現。因此,「重民」只能是統治階級的一種統治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最後,儒家民本思想對於統治者而言,不過是上台時鞏固統治的工具。由於缺乏相應的機制限制統治階級的權力,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張只能依賴於君主的個人喜好和道德修養,大部分都無法真正得到落實,只能充當無力的道德說教,所以說儒家思想居然一定的局限性。 雖然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視的,儒家思想講究的智、信、聖、仁、義、忠,直到現在還在對我們做出影響,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我們當代的主流思想之一。
❷ 我們要如何正確看待儒家經典
儒家思想重視德。在法制社會里,德治從沒被放到次位。
也就是中國歷代的儒法並行。
現今社會也是一樣,儒家思想也和其它各家思想一樣,只有適應社會發展,推動社會和諧的正確理論,才能被實施運用。
❸ 如何正確對待儒家思想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儒學存在最閃光的亮點,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愛」道德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維護國家安定,保持人際和諧,提高人的素質,完善人類社會的重要力量。儒學的核心思想「仁者愛人」不僅反映了人類的本性,而且還是人類一切協作關系中最基礎的要素。綜觀人類歷史,那一位偉人,那一個社會團體階級運用了「仁愛」這一最有力的手段,那麼他也將是最成功有希望的領導力量。如三國時期的劉備,禮賢下士,終贏得三分之一的天下。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無一不是處處以「仁愛」為先,先禮後賓。他還提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中還有很多其他的精髓我們要傳承和發揚,讓我們人類更加和諧,更加友愛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生靈。
而另一方面,有些思想還是封建、腐朽和落後的,我們要剔除。比如像三綱五常中一些死板的教條。
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讓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展現其閃光的一面。
❹ 佛教怎樣看待儒家、道家
凈空法師---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稱莊子、稱孟子為「菩薩」;
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用什麼?教化,教學。如果信仰宗教的人對於宗教的教義都能通達明了,他會愛所有的宗教。為什麼?所有宗教源頭是一個自性里頭真誠的愛心,變成宗教教學的根底、根源。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末後一句話最重要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你問宗教從哪來的?自性變現的。佛教,自性變的;基督教,自性變的;伊斯蘭教,自性變的。所有的宗教全是自性變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體。連《莊子》裡面都有這么一句話,莊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到中國來,他說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話是佛說的,那我們要問,莊子是不是佛?是。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稱莊子、稱孟子為「菩薩」;釋迦牟尼佛如果生在中國,中國人就稱他「聖人」,中國人稱「聖人」、稱「賢人」,「聖賢」。所以稱呼不一樣,他們達到的境界是平等的。何況大乘經上常說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說得廣、說得深,一切眾生,包括釋迦牟尼佛、包括所有的宗教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成佛。
佛的境界是什麼?六根緣外面境界,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心裡頭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佛,這就成佛了。
有起心動念,這叫「菩薩」。菩薩起心動念,但是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要知道。
有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有起心動念。
凡夫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通通有,六道凡夫。這里頭有善有惡,起心動念有善惡,分別執著有善惡,都在心意。儒家教我們「誠意正心」,跟佛法給我們講的「斷煩惱」,一個意思,講的是一樁事情。
如果你把所有宗教經典細細去研究,百分之八十相同,不同的小部分,那是個人居住環境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是這個地方差距。道理行法都一樣,沒有人教人殺生的。「
凈空法師---你能說《四書》不如佛經嗎?不可以說,我眼目當中《四書》就是佛經,是佛從自性里頭流出來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稱為「經」,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日常生活要用真心,它相應,妄心不相應。妄心惡轉惡,行,愈轉愈嚴重;惡轉善,轉不過來。用真心很容易轉過來,為什麼?真心本善。
你看儒家所講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那是自性的性德,那不是外來的。用真心,它就現前,妄心,它就不見了。「止於至善」是誰?佛陀。菩薩還沒有達到,還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不能叫「至善」。「至善」是善圓滿了,圓滿的善才叫「至善」。他還有一點欠缺,不圓滿。所以「至善」是正覺,必定正覺,「至善」。
你能說《四書》不如佛經嗎?不可以說,我眼目當中《四書》就是佛經,是佛從自性里頭流出來的。它裡面所講的話,不是說「等一下,讓我想想看再給你說」,不是。他沒有「想想看」,你一問他馬上就答復你,沒有思考,那是什麼?那是自性,從自性流出來的,止於至善。這就說明,只要稱之為「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稱為「經」,《論語》、《孟子》是獨立的,「十三經」里頭獨立的,《大學》《中庸》是《禮記》裡面的兩篇,「十三經」,這「十三部」都稱之為「經」。既然是「經」,就是自性流露出來的,跟佛陀的經典等量齊觀,用平等心看待,真經。
「註解」那都稱為「論」。「註解」里頭有聖人說的,那跟經沒有兩樣;有賢人說的,有君子說的,那個就不一樣了。
「至誠感通」,「誠」太重要了!《中庸》說理論,理論歸納起來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個字——「誠」。
「誠」什麼意思?經里頭有說明,說一個很簡單的——「不自欺」,你真正能做到不欺騙自己,這是「誠」。人,一定是先欺自己,再欺騙別人;不欺騙自己的人,肯定不會欺騙別人。
❺ 你是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
儒家思想是一種道德思想。他的本質是人之所需。目標是把人培養成聖人。他是一個人的行為規范。
儒學,會隨著國家的政治需要隨時改變自己的內容,做出調整,以附和君王統治的需要。
最早孔子的儒家,重點在禮,上下尊卑,不可跨越。次重點是吸取百家之長。
公羊春秋的儒家,重點在復仇,九世之讎尤可報。
董仲舒的儒家,重點在天人感應,君權神受。
唐儒家,起自李世民推崇分封制,長孫皇後弄出女則。
宋朝儒家,突出忠君思想。
明朝使用朱熹,格物致知。
王明陽,知行合一。
儒家思想的本質是好的,但是儒門不是。儒門的創始人是劉邦。劉邦看不起儒家,因為他是儒門。儒家是自己成為聖人,儒門是打造自己的好人設,讓別人變成聖人,用儒家思想約束別人,自己獲取利益。
從漢朝之後,儒家和儒門你就分不清了,越是朝代後期,越是儒門強大,純粹的儒者越少。他們深刻理解儒家思想,反其道而行之。
儒學,只適合作為個人的行為准則,不適合治國。
❻ 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你好儒家思想,開創都為孔夫子,之後有孟子,董仲舒等。我個人認為,儒家思想,精華在於以禮待人,糟粕在於忠君思想。以禮待人,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就是要平等地看待他人,相互尊重,以禮待人。然而以禮待人,必須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可是春秋時期,根本沒有人人平等的可能,想都是不能想的。所以,忠君,就否定了以禮待人基礎,所以應該說,儒家思想,從孔夫子的時候就是互相矛盾的,這是受當時的具體社會條件和社會發展程度制約,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為鞏固王權的需要,在各代封建帝王的主導下,以禮待人,在不斷地被壓縮,而忠的思想就不斷地膨脹。所以,幾千年的封建王朝,都說崇尚儒家思想,其實,一直都是為了鞏固封建王權,一直在發揚儒家思想的糟粕,而不斷地棄之精華。而且這種吸之糟粕,棄之精華的行為,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直到現在都還在繼續。所以,要說儒家思想的影響,基本是糟粕的影響,能有什麼利嗎?要具體說一說影響的表現,中國人奴化意識就是儒家思想影響形成的,以致中國人,從小就沒學會說不,從小就不知道以理服人。從來都是唯教師,唯上,唯書!可以這么說,如果有一天,中國官方承認,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負面的佔主要,那說明,中國真的要進步了!!
❼ 大家是怎樣看待儒家思想的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更是文化上的優勢。對儒家文化發源地中國來說,它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既不能妄自菲薄,對孔孟之學全盤否定,又不能陶醉於歷史,在故紙堆中被束縛。至關重要的是,在各種不良思潮泛濫和沖擊的形勢下,中國必須保持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
❽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儒家思想
我們應正確對待儒家思想,我們要從中汲取優秀的文化營養。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聖誕」定為「教師節」。 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尤其是華人和東亞人應該有這個機會。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傳統,儒家傳統屬於全人類,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獻應該盡量翻譯成各種語言,提供給大家。 從一開始儒家思想就體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結果,至少在中國,儒家思想被視為文明或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源。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裡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拋棄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麼選擇,儒家思想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寶庫。保存和解釋儒家思想文獻,增進人們對它的理解是我們作為對儒家感興趣的學者的一個重要任務。不管你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如何,了解這個極其豐富多彩的傳統一定會使得你的生活更加豐富。
編輯本段儒家思想精髓及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與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也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范起來,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這種倫理思想上升到中華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代表----毛澤東和鄧小平掌握及創造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應用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功。 當前蘇聯的解體給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震驚,當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面臨危機和矛盾讓世人困惑迷茫時,智慧的中國馬克思主義代表---胡錦濤已經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及全世界社會發展在理論上指明了理論創新的方向---和諧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倫理觀的創建和社會實踐在構鍵和諧社會方面的意義和作用。科學社會主義倫理觀是儒家思想精髓的發展是適合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意識。它是東西方人類最進步思想意識的結晶。它的誕生和實踐應用不僅僅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健康快速發展保證,也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指引。因為它是馬克思主義意識能動性---社會意識能動性在社會實踐上的成功應用。
❾ 我對儒家文化的理解
我對儒家文化的理解
儒家學說經歷代學者的加工改造,並與其他學說相互爭斗,或相互借鑒,不斷的豐富自己的內容,經歷兩錢多年的風雨,最後終於凝聚成為民族進身精神的主要內容。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對我們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社會心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是孔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弟子三千,有七十二成名。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儒家文化的最好反應。孔子的教育內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其中道德教育又是教育的核心內容。他的道德教育以「禮」為准則,以「仁」為核心,「仁」含有「修己」與「愛人」兩個方面的意義。他提出道德修養應遵守的原則,即立志和力行,自省和自克,改過和遷善,樂道與安仁,鼓勵人們提高道德水平。
我覺得孔子注重道德修養的培育這一點很重要,也非常有必要。目前我國的教育更注重的是知識方面的教育。因而,社會中出現了很多的高科技犯罪分子,如網上的黑客。現代的人太注重個人利益,因此缺乏了對他人的「仁」和「愛」,對物質生活的無限追求,導致了一些人的腐化墮落。
古代儒家文化很講求遵師重道,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教條。回頭看現在的學生對老師的態度與古人相比相差甚遠。尤其實在大學生中表現得尤其突出。如,上課經常遲到,缺課,課堂上不專心聽講,干其他事,路上見到老師不主動問好。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與儒家文化相背離的,應該加以改正。
我很喜歡孔子的教授的學習方法,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溫故而知新』;『學與思結合,學與行結合』等。孔子的教導使我受益匪淺。
儒家思想以「求善」為目標,講求「仁政」,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國古代各朝各代的興衰都很好的證明了這一觀點。古人提倡「以和為貴」當今世界是和平發展的趨勢,如果每個國家都推崇儒家文化的仁愛,博大,寬容,那麼我們的社會將發展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
儒家文化將天人相應的世界觀,君民相維的政治觀,上下相依的倫理觀融為一體。以倫理道德為核心,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儒家文化以人倫為出發點,講究「三綱,五常」,儒家的這一思想為皇權的鞏固和集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障。今天來看,這些理論都極其荒謬,應當遺棄。而尊老愛幼的美德一直流傳至今。儒家講求齊家,治國,平天下。人人都應該有這樣遠大的抱負,而不會妄活一世,而無所作為。儒家文化代表;代表了中國的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如擔負歷史責任,注重整體利益,講求道德,關心他人,貴和持中,寬忍和平,豁達樂觀,以道制慾望、。
儒家文化還有很強的哲理。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聖賢,對統治者的要求極為嚴格,其代表人物有,周公,孔子孟子,蕭何,諸葛亮,他們都有高尚的人格。儒家的「八目」由遠及近,由小及大,由個體到群體的修養方法,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哲學體系。提倡「溫,良,恭,儉,讓」,修生途徑是:窮則獨善其生,達則兼濟天下。
儒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中華民族有著深遠的影響,儒學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在封建道德教育代替了宗教信仰,從而避免了社會陷入宗教的迷狂。儒學提倡用世進取,兼濟天下,講求修齊治平;儒學具有重視氣節,操守的傳統,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成為人們自覺維護正義,忠於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
儒學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沖突的一面,也有切合的一面。我國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正是對傳統文化吸取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改造更新,建設適合社會主義需求的新文化。
由孔子創建的儒家文化,並不是像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只是一種道德形而上,而是集哲學、宗教、道德、政治、經濟、教育、法律於一身的系統的思想體系,是人類在農業文明時期所形成的最為發達的學說體系。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曾經為社會的進步起過重要推動作用。�
進入現代以來,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其在人類文化上的先進性和發達日益減弱,失去影響力。但它並不會消失,而是與異文化碰撞之後,以官僚資本主義的形式存活下來,成為中國社會變革與前進的攔路虎。在以「五四」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和李大釗開創了對儒家文化的批判運動,只可惜因歷史的原因剛開了頭又煞了尾。新中國成立後,沒能夠對儒家文化進行深入本質的批判。改革開放之後,官僚資本文化(儒家文化的新形式)仍然有強大的影響力。少數腐敗的公職人員及其子女,以權謀私,倒賣國家權力,侵吞國有資產,貪污受賄,形成其私有資本,構成了官僚資本主義存活並發揮其社會影響的社會條件。同樣,官僚資本主義也成為了腐敗群體的精神溫床和文化依託。
�
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在中國歷史上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是不可能一下子消失的,它只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創造性轉化。對儒家文化的批判則是創造性轉化的開始,今後的歷程還是漫長而艱辛的。�
於丹這本書的後記為《〈論語〉的溫度》,稱《論語》為「簡單真理」,為「一口奇特的『向病』泉」。她的身心感受著泉水的「略高於體溫」的溫暖,承受著「溫泉的恩惠」,並希望她的大眾讀者也「溫暖地浸潤其中」,還要「讓後世子子孫孫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質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於因為可供選擇的機遇過多而倉惶。」�
不獨有偶,那位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與於丹同台獻藝的易中天教授為於丹寫了一個序,名曰:《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用「色彩」去呼應「小妮子」的「溫度」,可謂「色聯溫和」,頗有些溫馨和諧的審美味道,猛一看去這個世界真是像易教授說的那麼「多彩」了。
易教授說他「需要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於教授就喚來了一位能夠告訴我們如何過上「快樂的生活」的孔子。易教授希望「灰色的孔子」「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暖。」於教授就給大眾讀者喚來了一個「略高的體溫,千古恆常」的孔子。對於教授喚來的孔子,易教授當然是歡迎的,那序就是他致的歡迎詞,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孔子,大眾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他還接著用歡迎詞慣用的口氣強調說: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易教授的口氣太大了。孔子不只是「我們」(易教授與於教授)的,還是「大眾」與「人民」的,又是「永遠」的。�
稍有些名氣的名人就可以為「大眾」和「人民」代言了。有多少人在假借「大眾」和「人民」之口在販賣囊中之私呀!這就是那些「半部《論語》修自身」(於丹語)的名人們的專橫表現。�
更可悲的是那些「早晨5點鍾」就去排隊等著於丹簽名售書的讀者,他們已經作為「大眾」而被易教授專橫地代表了。這些大眾讀者職業不同,年齡從3歲到83歲。3歲的還好,沒有公民權,易教授不能剝奪他們沒有的東西。3歲的孩子一定有家長帶領吧?否則恐怕連書店也找不到的。3歲的孩子需要什麼「顏色」和「溫度」的孔子呢?《北京晚報》沒有提及,這家媒體只提及了他們的年齡,年齡小和年齡老如今都成了「炒點」。給一個3歲的孩子簽名售書,到底是一種榮譽還是一種恥辱?這真有些像將加濕器賣給瓜棚里的瓜農,後面的話我就不必說了,說出來怕影響了孔夫子的「色彩」與「溫度」。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修養的讀者排著是隊買同一本於丹的書。他們除了有以上的差異,但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喜歡於丹的書,認為於丹寫了一本好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百家講壇」上聽於丹講過這本書的內容,還有些人雖然沒聽過,但也聽別人說過這本書是本好書,因此也對它有了強烈的期望值,期望閱讀後受益。他們閱讀後很容易接受於丹的有毒的思想,很少有人能有批評於丹錯誤的能力。聽說於丹還要接著在「百家講壇」上講《莊子》,當然也是要出《於丹〈莊子〉心得》的,但願她別再犯太嚴重的錯誤。否則一個「小妮子」該害多少人的心靈啊!排隊購她的書標志著大眾文化素養的普遍下降,標志著不同年齡段的幾代人精神素質的持續惡化,標志著社會文化的整體滑坡。�
打住閑話,書歸正傳。我是想說無論是序還是後記還是整本書,對孔子的儒學都是推崇備至的。在21世紀的孔子的故鄉,如果還不能對儒學進行理性批判,還不能不遺餘力地揭出其現實表現的弊端,我們就不能對於傳統進行創造的轉化,也就不能建立一個新的充滿 對儒家思想雖然沒有做過很深入的研究,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知道自己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的,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儒家思想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思想了,它已經作為一種精神,流傳在我們的血液里了,所以我們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就無可厚非了。
其實,我們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很多東西,我們並不用刻意去接受它,它便悄悄地被你容納了。儒家思想在中國人們的思想內傳承,也就這個道理。
根據我個人的實際來看,我覺得自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並不說明我是一個很傳統的人,我只可以這樣說,儒家思想做為我們的民族思想,我已經被它深深的同化了,並且我已經接受了這一種思想。
近代以來,人們由於深受封建社會的迫害,因為人性的壓抑,人們試圖突破這種壓抑,於是便興起了打破傳統的思想,他們認為儒家思想是罪惡的根源,我們必須要突破這種思想,才能釋放人格,因此就有了「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運動。雖然五四運動是社會的進步發展的結果,它提出的口號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是一種思想突破所要做出的犧牲,儒家思想就作為這種思想突破的擋箭牌了。
綜觀歷史長河,儒家思想的發展,在各個時代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因為儒家思想一直作為中國人民的正統思想,特別是在封建時期,儒家思想已經作為一種統治工具了,由於長期受這種工具的壓迫,人們精神已經被這種思想牢獄了,所以人們想突破這種牢獄,因此一有機會,便喊出了「打倒孔家店」類似的口號。在這里,儒家思想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思想了,它已經作為一種統治,一種壓迫,人們所以想去打破它。
在「五四」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為什麼會那麼強烈地反對儒家文化呢,就是人們已經對封建這種制度深惡痛絕了,連魯迅這種主張「拿來主義」的人,也對封建思想深惡痛絕,因此人們難免會想到打破儒家思想。
其實在我認為,儒家思想作為一種思想,它應該沒有什麼罪惡的,不過一種思想,必須服務於社會,正因為它要服務社會,它必然會被統治階級利用,封建社會就是如此,他們一方面在繼承這種思想的同時一方面在篡改,他們要用這種思想麻醉人們,統治人們,壓迫人們。所以我們所批判的儒家思想,是在批判整個社會。
在現代化社會的今天,我們仍然在強調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我們仍舊尊奉儒家思想的經典《詩》、《書》、《易》、《禮》《樂》、《春秋》,這就說明了儒家思想還是深深地在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傳統的東西不一定是壞的,儒家的傳統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在高度發展的現代化今天,我們依舊在學習,說明儒家思想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不該摒棄這種思想,而應該有選擇地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