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語文如何提升
1、自己提前預習課文。如自查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閱讀課文,找到重點,提出疑難,根據課前的「學習重點」提示和課後的「思考練習」進行思考。要養成好的習慣,不翻字典不看書,不動筆墨不看書。
2、自己主動去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對每篇課文中涉及的有關字詞句式、語法修辭,要注意有心積累,存心記憶,用心感悟。
3、應主動涉獵與課文相關的文章來拓寬閱讀量,擴展知識內容。閱讀的時候也要重視自己的閱讀效率。
4、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以及老師提出的要點,自己試著分析理解課文。領會文章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的寫作技巧,欣賞文章的行文構思,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意到。
5、練習,特別是思考性較強的練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好方法。可運用比較異同或歸類整理的方式學會自己寫作業,不斷提高整體認識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能力。
『貳』 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學生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有利於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還有利於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現在本人就將在語文課上如何進行國學教育及一些淺顯的見解總結如下:
一、利用漢字激趣.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標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欣賞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學國學的基礎。作為低年級的語文老師,特別是小學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孩子們走近我們的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一個漢字就是一部簡易的歷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班班通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形象的印象,寓教於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學」字,上面兩邊是兩只手,表示合力辦學;中間是金「爻」,表示讀音;下邊是個房子,房子里有個「子」,表示教孩子讀書。所以,「學」本來意思是學習,引申為學校。另外,還可以科學地安排書法、古詩等傳統文化進入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姿勢端正、字體工整。老師面臨著重大的責任和壓力。寫字教學中可融入書法教學,因為漢字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美,教學中每周都有一節寫字課,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范。這樣孩子對字的字形,演變等都有了了解和練習。
二、詩詞吟誦.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誦讀詩
『叄』 語文逐漸不受重視,該如何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
國學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堪稱“中華民族的靈魂”。目前,社會上有大量的“國學熱”。然而,漢學在大學中的潛力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教育全球化的挑戰和拯救高校的道德危機兩個方面闡述了加強大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必要性,以引起高等教育對語文素養的重視。
5.許多孩子在學習漢語時會分離並提高他們的漢語水平。事實上,這種做法不符合大中華哲學。中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不是一個支離破碎的整體。中國人希望孩子們在看到一個單詞或句子時能記住他們身後的故事。語文以學習為中心,從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培養兒童的綜合素質。
6.偉大的中國人可以造福兒童一生。偉大的語文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善於溝通和交流,懂得審美情趣,懂得如何過幸福的生活。由於復雜多變的賽道環境,它可以有效提高兒童未來在職場的競爭力。
語文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語文源於生活實踐,是生活實踐的展示和豐富。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才能使學生真正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
『肆』 如何用國學經典快速提升語文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經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著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它就像一條紐帶,將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華文明之珠串聯在一起,滋潤著中華文化、孕育著古老文明、展現著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的品質和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的現代文明,成為了傳之千古、播之四海的人類共有文明和智慧結晶。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有責任將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和發揚下去。
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快,而調查顯示青少年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如此背景下,我們該選擇什麼樣的書來讀呢?
「不是經典不讀。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例如我們學生七年級誦讀的《孔子》、八年級誦讀的《墨子》,還有我們學校的誦讀教材:《古詩詞讀本》、《成語典故讀本》、《校園文化手冊》、《校本課程》、《四書五經等經典讀本》都是國學經典。高聲朗讀這些經典有著奇妙的功效。
(一)誦讀中華經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誦讀中華經典,這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在中國,猶如《聖經》在西方,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時至今日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如其「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那些富與貴就如同天上的浮雲)的人生觀,「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處世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學習和教學的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方式等,是那麼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咱們校園文化牆上有膾炙人口的《弟子規》,這是一部規范青少年和學生的道德行為的書,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此外,咱們呢背誦的經典詩文中優美的行文、韻味以及從經典中散發出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總而言之,誦讀經典是費時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其意義更加深遠。我認為,自從學校誦讀經典後,班級氣氛比較融洽、生活常規明顯進步、教育管理也覺得輕鬆了許多。的確,讓大家誦讀中華經典,對大家開啟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增強人文素養,無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徑。
(二)咀嚼《論語》,其豐富的詞彙有利於積累語言材料,厚積薄發。
如今不少學生感到作文難,往往出現審題偏差、思想蒼白、見解平平,甚至出現語句不通,觀點錯誤,這多半是思想貧乏、缺乏語言積累所至。漢代揚雄在《答桓譚論賦書》中把自身的寫作能力習得經驗總結為:「能讀千賦,則能為之。」唐代杜甫則為我們留下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千古名句。清代唐彪在其《讀書作文譜》中則對語文能力習得規律作了更為具體的總結:「閱者必宜博,經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論語》中的一段段、一句句又何嘗不是我們引導學生將詞整合成文采絢麗、邏輯嚴謹、語言精粹句段的楷模呢?
《論語》每一篇的共同的特點是篇幅短小,語言簡約,微言大義,發人深思,幾乎篇篇可以直接引用到現代文章中給人以啟迪。而語言精闢,簡短也便於引用,或是用在文章開頭引人深思,或是用在文中增強說服力,或是用在結尾點明文章主旨,耐人尋味。再則文中的詞句幾乎半數以上已演變成了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如「不亦樂乎」、「言而有信」、「盡善盡美」、「見賢思齊」、「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三思而行」、「文質彬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等等都來源於《論語》。由此可見,高聲記誦《論語》,是將在語感訓練中所獲得的大量語言材料積累儲存起來,如此以期達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美妙境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厚積薄發的境界。
(三)賞析《論語》,其縝密的邏輯,有利於訓練語言的組織能力。
《論語》不僅文采絢麗,語言精粹,而且邏輯思維縝密,蘊涵深邃。如孔子在談到自己憂慮時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就是從四個方面談自己的憂慮:一是品德不加以修養;二是學問不勤於研究;三是聽到符合道義的事,不能竭力去做;四是自己有缺點不能勇於改正。孔子認為「吾憂」之於「德」、「學」、「義」、「善」四方面的問題,由思到行,思維縝密,含義雋永,更能啟迪學生行文思路引發。如果我們在說話寫文章時談到「人生之憂」的問題時,便可以借鑒孔子的「四憂」來闡發自己的觀點,或是在此基礎上創新。《論語》中像這樣的篇章不勝枚舉。
(四)吟誦《論語》,其文本的魅力有利於開發我們的記憶力。
早在古代,人們就用「四書」「五經」開發孩子的智力,尤其是對記憶力增強的訓練。孩童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純凈,正是一生當中培養記憶力的最好階段,此種教育方法之成效早有古人證之,更有今人效法。因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的「美女學者」——於丹,就是最好的例證。據她自己說,她在四歲時,便開始記誦《論語》。應該說她在很小的年齡里背誦了最有價值的經典,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之中,潛移默化了她的氣質,更增強了她的記憶力,為她今天巨大成就的取得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台灣 王財貴博士是兒童經典誦讀的創導者,他對這個問題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們提倡兒童讀經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恆的東西。反復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兒童的拿手好戲!你不準備這些有價值的書讓他背,他就只好背校園流行的灰色歌謠,背電視廣告。而且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峰顛,一輩子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一生都受其益。」
也許有的同學在心裡嘀咕:老師你一直在提到一個詞「兒童」,那麼對於我們是不是晚了呢?經典誦讀教育當然是越早越好,但是十三四歲依然十誦讀經典的好年齡。退一步想:和那些在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們比,我們錯過了很多,那此刻的我們不是該更用心的彌補嗎?
蜂采百花,故能釀成蜜,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讀百家書,故能成其才。在我們正需要以「以讀書長知識,以讀書增智慧,以讀書促養成,以讀書樹理想,以讀書塑人格」的黃金時期,讓我們以一種輕松愉快、從容灑脫、莊重嚴肅的心態走進經典,閱讀經典,享受經典!
我們應該怎樣誦讀國學經典呢?中國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誦讀古代優秀詩文,同時也是在與歷史上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對話。從小結交這樣的朋友,接受這樣的熏陶,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會產生積極影響。所以,我們一直以來一直讓學生誦讀經典,從小對學生進行經典的滲透和學習。
經典真的離我們並不遙遠,讀好了經典,相當與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基礎,相當於拯救了一個民族。
我們相信:增設經典誦讀課程,誦讀中華文化經典,一定能讓書香飄滿校園,一定能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受益終身。
『伍』 如何學好國學經典
《聊齋志異真生》插圖《聊齋志異田七郎》插圖 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學中華古代經典不妨選擇有趣味有故事的文章提高興趣。 有一些讀者來信咨詢我關於如何學好國學經典的問題,面對大家的信任,本人真是誠惶誠恐,不是我說謙虛的話,而是本人「真心」地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在國學研究方面連門都沒入,實難承擔給人指點迷津的責任。 然而,詩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面對讀者的信任,我總得有回報吧。國學是一個殿堂,但構成這個殿堂的磚瓦是文言文,那麼,我在這里就本人這些年來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和大家作一個交流。 讀者朋友請我推薦一本入門書籍,我在這里倒要另類一下,向大家推薦的不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而是一本中國古代最牛的休閑書:《聊齋志異》。 請不要大跌眼鏡,請聽鄙人略陳固陋。 起步:學好國學經典中學語文很關鍵 如今的國學熱可謂方興未艾,各類國學班一茬一茬地冒出來,且無退潮的跡象。這些教育機構最大的特點在於,用「熏習」的方法進行國學教學,針對兒童機械記憶力強的特點,不對經典進行解釋,而是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將經典深入孩子的心田。 「熏習」是不錯的方法 這種方法也是有它的科學性的。例如唐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用簡單的線條描摹空靈或蒼茫的天地美,自然美,是沒法跟兒童解釋的,不如讓他們先背熟了,等到適當的時機,等到他們與唐詩的緣分到來了,古人描繪的美景和他的人生相遇了,他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幼時沒有這些詩墊底,就算他碰到了類似的景色,他在欣賞時的美學眼光也要大打折扣。 有些國學教育組織還有一個特點,在現有教育體制外操作。有些國學私塾教師(當然不是全部)認為,學校的教學會干擾國學的學習,不如先製造一個相當封閉的環境,讓孩子們在這個環境里專心接受古代經典的熏陶。前一段時間微博上透露,有七對家長選擇「隱居」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用國學經典教育自己的孩子。 以上做法合理與否,和現有教育機制沖突與否,本人沒有資格做判斷,就我本人而言,後來之所以能有幸成為暨南大學唐宋文學的碩士研究生,還真得感謝中小學時期的應試教育,其他的不說,就文言文學習而言,中學時代的語文學習,為我的文言文閱讀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底子。 中學課本里的文言文課文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名篇,但學習這些名篇,真正是枯燥無味,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時反復又反復,講來講去就是用粉筆敲打著黑板:「記住,一定要記住,這里是定語倒置,這是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這是疑問代詞做賓語,到時候高考你就因為這里少了一分,沒被錄取,老師我概不負責,曉得不?」。 猶記得老師的粉筆一點點變成碎屑,在教室里飛揚,在我的視覺里飛揚,讓我覺得那時候的文言文學習真是像粉筆灰一樣細碎而無味。 那些名篇,在當時讀起來真是所謂「文章硬似鐵,讀來滿口血」。然而,出於對高考失分的恐懼,我們哪怕是讀得滿口血,也要把這些知識嵌入自己的文化庫存里。 掌握基本字句很關鍵 後來考上大學,我讀的是中文系。當時的良師兼益友賀益德先生勸我讀一些國學經典,我答應試一試,戰戰兢兢打開古代先賢的著作,一個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居然沒有太多閱讀障礙,十句裡面能讀懂六句七句。中學時代那些密密麻麻的文言文筆記,那些討厭的什麼「定語倒置」、「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疑問代詞做賓語」,那一刻不再是枯燥的規則,而是手中的屠龍刀、倚天劍,在千軍萬馬中馳騁自如,以為會讀得「滿口血」的深奧經典,卻讀得「滿口香」。 偉哉,中學時代的文言文教學,對那時候的語文教師,我怎能不感恩?回想那時細碎的粉筆灰,卻是閃著智慧光芒的滿天星星。 因此,閉起門來讀國學固然是一種方法,而中學文言文學習也是很管用的。說了半天似乎跑題了,下面該聊到《聊齋志異》這個話題上來了。 國學課本:不妨先選有趣味的有個性的 我在大學期間,打算系統地學習一下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但我那時沒有這樣一個概念:先儒家,再道家,再讀大部頭史書。彷彿不讀《三字經》和《論語》,就不好意思入門一般。不是這樣的,我當時選擇的入門讀本是《聊齋志異》。 文言文是有套路的 從接受角度而言,「聊齋」和我們是沒有障礙的。唯一的障礙在於語言,但對於有著高中文言文功底的我,已經不算一個大問題。大家知道《促織》這篇中學課文,講的是明朝的一個書生,全家因為上貢蟋蟀而導致的悲喜劇,神奇劇,我對這篇課文可謂是滾瓜爛熟,拿著《促織》當通行證,去研讀《聊齋志異》,居然水到渠成。原來,這么一部大書,四百多個故事,居然轉來轉去也就是高中時期講的那麼幾十個句式,那麼一些詞彙。文言文是有套路的,熟悉這個套路,大多數閱讀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聊齋」是充滿故事情節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誘因,碰到一個字句,用現有知識儲備弄不明白,但你實在想弄明白這個故事,於是就會主動絞盡腦汁去解決這個技術問題。同時,我們過去對「聊齋」的故事有了解,甚至很熟悉,用已知的故事情節去解析未知的語言障礙,於是糾結豁然而解。 而且,「聊齋」與我們普通人在追求上,口味上和取向上很貼近,蒲松齡所喜惡的,也是我們所喜惡的,蒲松齡所垂涎的,也是我們所垂涎的,在三觀上,我們和蒲老師幾乎零距離,除了那點古人的局限性,這種貼近能減少學習上的很多障礙。 與相對深奧的國學經典相比,「聊齋」也具有鮮明的畫面感,當然,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畫面感也很強,但這種畫面感還需要一定修行才能體會得到,「聊齋」則沒有這個距離。如《嬰寧》一文:「見門內白石砌路,夾道紅花,片片墮階上;曲折而西,又啟一關,豆棚花架滿庭中。肅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鏡,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內。」家居之美,不用多少解釋就能領略。 因為文字美,而且又貼近,你就會急切地去模仿,不知不覺提高寫作能力,因此,讀「聊齋」對提高寫作能力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學習路徑: 先讀故事性的再讀思辨性的 我用了一年的時間閱讀《聊齋志異》,對書中的基本句法,對文字中體現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乃至俠客思想有了深透的了解,接著讀《史記》。《聊齋志異》是草野版的《史記》,而《史記》則是史家版的《聊齋志異》,蒲松齡不是立志做鬼狐版的司馬遷嗎?不是自稱「異史氏」嗎?而且,《史記》也是以故事性見長。 另外,「聊齋」是本有脾氣的書,《史記》也是本有脾氣的書,讀國學,不光是學會溫良恭儉讓,也要學點脾氣和血氣。 先懂「聊齋」「通鑒」 再懂《古文觀止》 有了《聊齋志異》打底,讀《史記》就順暢多了,接下來讀《資治通鑒》就順暢了,再接下來就讀《春秋左傳》,然後是《論語》、《老子》、《莊子》《古文觀止》………我們熟悉的《古文觀止》雖然也是入門讀本,但說句實在話,我們現在要懂文字裡面的士大夫思維,還真得有《史記》和《資治通鑒》來打底子,而《聊齋志異》是底子中的底子。因為《古文觀止》里的作者很多是生活在《史記》《資治通鑒》所記載的時代里,在《聊齋志異》里也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喜怒和追求,都源於這些史書記載的時代,他們的三觀,只有《聊齋志異》、《史記》和《資治通鑒》才能說明。抽掉這些背景,我們和《古文觀止》就很隔膜了。 說句實在話,我是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讀完整篇幅的《論語》,到現在,才對《古文觀止》大有感慨,我是在《聊齋志異》《史記》和《資治通鑒》的基礎上讀《論語》,人家是在《三字經》《論語》的基礎上讀《史記》《資治通鑒》,然後才讀閑書《聊齋志異》,我是倒過來讀的。 當然,也不是說非得到二十歲才讀《論語》,非得到三十歲才讀《古文觀止》,而是說後者的味道,要藉助前者的鋪墊,不妨放在一塊讀,互相作為注釋,這才是讀書的妙處。 我個人對傳統文化的愛好,是以中學階段為起點的,從《促織》出發,到「聊齋」,到《史記》,到《資治通鑒》和四書五經,老莊孫墨,最初的基礎是中學語文老師打下的。因此,在這里,我要向中學階段的語文老師表示敬意。
『陸』 國學經典課怎麼上
一、課前三分鍾,背誦經典。課前三分鍾的有效利用,引領學生走進經典,領略經典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造能力。
二、解讀文本,滲透經典。經典既融入了語文課堂,又豐富了語文課堂。
三、拓展延伸,重溫經典。重溫經典,多了一份積累,更多了一份感動。
四、單元寫作,品味經典。回味經典,有了一份責任,多了一種幸福。
在教學中以新課程理念為行動指南,以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為根本目的,引領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經典文化內容,感知古人的知慧,品鑒古人的高尚。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1、通過朗讀,感受中國語言的魅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通過朗讀,使學生親近書籍,開發學生心智,在朗讀中提升境界。
3、通過朗讀,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
方法與措施:
1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指導學生加強朗讀,在實踐中學習。
2、培養小組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法。注重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課
堂的教學實效性。
3、培養學生初步的辯證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申美
『柒』 如何藉助國學經典提高閱讀能力浯言表達能力以及語感和閱讀素養
任何閱讀國學經典的古文來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如下:
1 結合古文的時代背景閱讀
任何的一部著作都有它的時代背景,我們需要了解到它的歷史,政治,經濟等等大的環境,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作品本身的深刻含義。
2 結合自身的閱歷,實踐來閱讀
古為今用,國學中很多的思想都是幾千年來古人智慧的結晶。可以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3 掌握古文的基本閱讀技巧
① 掌握古文中的常見詞彙
比如,一次多義,通假字,虛詞等等。這些常用詞平時可以整理記錄下來,經常地翻閱查看,來加深理解。
② 掌握基本的語法結構
搞清楚古文中的常見的句式,學會聯繫上下文去理解它的意義。
這些都是閱讀的基礎,但不是要求你一下子就掌握所有的內容,才去閱讀古文,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邊學習邊積累,今天看一遍,明天看一遍,看的多了,慢慢地也就容易理解了。
4 由易到難,分級閱讀
古文閱讀講究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先從比較容易閱讀和理解的著作開始。
一般,水平差的朋友可以尋找一些古文的翻譯批註版本,對照著自己閱讀古文時候的理解,對比白話文的解釋,來加深學習的效果,等到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閱讀更加深入的著作。
古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閱讀。先從簡單的,容易理解的,故事性強的書籍開始,比如水滸傳,聊齋志異等,後面就逐漸增加難度,比如資治通鑒,史記等等。
5 多讀多背, 培養語感
古人讀書,學習的方法,跟我們現代人的古文學習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往往先背誦經典的著作,積累到自己的大腦裡面,剛開始,不求甚解,而是等到自己的理解水平和閱歷到達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追求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的感覺。
古人從小就開始培養古文的語感,雖然不知道意思,但是學到一定的程度,就好像全部都通順了,就好像本能一樣,不用再去翻譯成白話文再來進行理解。
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追求所謂的效率,學習方式是先翻譯成白話文,然後再來進行理解。實際上,很多東西你直接去看翻譯的版本和閱讀古文,進行感悟和體會,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就會失去很多國學經典著作中內在的東西。
不建議大家只是閱讀翻譯成白話文的著作。閱讀古文前,最好是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礎詞彙,然後再來進行古文的閱讀和理解。
6 做筆記,多整理,了解不同時代的背景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積累文言文的語法,詞彙,和古代的常識。看某一類的古文,就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大環境進行理解和思考。
比如,古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常識,節日,風俗,典故,制度,主流的價值觀等等。
7 引申思考,挖掘故事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
古人在論述的時候,都比較喜歡舉例子,講故事,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僅僅要從閱讀故事的本身去思考,還要學會挖掘古文背後引申出來的更深層次的含義。
古文是活的,由於每個人智慧和閱歷的不同,境界的不同,能夠體會到的更深層次的涵義也會不同。另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下能夠讀出的感悟,也可能是不同的。
閱讀古文名作的時候,要結合自身的經歷,多去思考,從中領悟出自己的東西,做到把書讀厚。
『捌』 如何提升語文素養
1、聽:聽一些訪談類的節目,質量要高一些的;聽一些演講;聽別人說話,你會發現表達的精準是一門技術,表達的吸引人就是一門藝術。這也是語文最終運用在生活中的實際魅力,也是語言素養的一部分。
2、說:這是聯系,所有課文里要求的探討,說一說,都可以盡情地表達,只有說出來了,才知道自己能有多少儲備的知識和素材用,才知道說出去之後別人的反映是什麼,才知道自己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
3、讀:有句話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十分客觀地表明:書,只有多讀,讀很多遍,你才能逐漸參透其中的內涵,其中的魅力,其中的引申義,才能發現你所尋找的。也只有多讀,你才能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素材。
4、寫:也叫做練筆。其實就是將口語轉化成書面語。但是這其中又增加了,不同形式的語言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也有其不一樣的規則;同樣,古文與現代文也有不一樣的風格與表達,理解。寫:能夠讓語言,形式,書法有機融合到一起,讓語言和文章各自大放異彩又相形益彰。
5、感悟:單單按照理論上的標注去學一門語言,是枯燥乏味的,只有當你融入自己的感悟,所有的語言,文字才會真正意義上屬於你,展現你,表達你,延伸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