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經典國學經典包括哪些書
經典:《辭源》對經典解釋為:「典範的經書」;
《現代漢語詞典》對經典詮釋為:「權威的著作」;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經典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結晶」;
全球經典教育專家王財貴博士認為:「經典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最有用的知識」;
北京大學教授王炳照認為,「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是全人類的財富」;
《人民日報》的文章表述為「經典是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澱的文化精品。」
通過上述名家的界定和啟迪,我們可以這么來理解,經典是深入人心,影響深遠,永不貶值,千年不朽,世代流傳的原創性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華。
中華文化經典(國學經典):
中華文化經典即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簡稱國學經典教育、經典教育、讀經教育):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誦讀中華經典詩文的教育活動。簡單地說是對學生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也有人稱之為中華文化斷層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動。此項教育活動是現行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中華文化,宣傳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形式,是傳承中華文明,提升人文素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舉措。
國學經典的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和人的關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國學無用之大用,也是人文無用之大用。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
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經、史、子集書籍3450 種,79072 卷、36000 余冊)
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左傳、爾雅、孝經
史:山海經 、穆天子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貞觀政要、史通、文史通義
子:老子、莊子、公孫龍子、韓非子、淮南子、列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呂氏春秋、尹文子、新書、法言、鬼穀子、顏氏家訓、素問、九章算術、近思錄、陰符經、周易參同契、黃帝內景經、黃帝外景經、太上感應篇、金剛經、四十二章經、心經、六祖壇經、茶經、樂府雜錄、洛陽牡丹經、棋經十三篇、林泉高致、搜神記、世說新語、遊仙窟、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志異集:楚辭、六朝文契、唐詩三百首、絕妙好詞、古文觀止、文心雕龍、詩品、二十四詩品、六一詩話、人間詞話、西廂記、竇娥冤、牡丹亭
2. 1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是什麼
必讀的國學經典:
1、《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3. 國學經典是什麼
國學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儒道兩家思想為輔翼,是那些雖歷經千載仍然熠熠生輝的、記錄著具有先在性、主導性、穿越時空,永恆不變真理的不朽之作。「經典是一切書籍的根本,經典是源頭活水,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4. 國學經典是指什麼
國學經典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國學經典中國傳統文化是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學派文化,百川歸海,相互觸攝,綿延至今的歷史產物。經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後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構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周易》、《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四部著名國學經典,不僅在國內影響極其深遠,而且在世界范圍的影響也非常之大。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閱讀和研究它們,以便從中汲取營養並用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
國學經典是一種素質教育,能夠讓孩子的心智得到開發,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學國學選擇專業的國學學校:秦漢胡同,於2002年開始創業。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崇高使命,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培訓。目前,秦漢胡同國學已經在北京丶上海丶廣州丶深圳丶杭州丶南京丶濟南丶婁底丶臨汾等地近百家國學館,每年惠及數十萬家庭。
上海秦漢胡同是一家專注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大家國學素養。秦漢胡同主要開設了琴棋書畫等多種課程,老師都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經過嚴格篩選的,對待學術嚴謹,對待學生有耐心,下到兒童,上到老人,都可以來秦漢胡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秦漢胡同環境也很好,古色古香,很有文化氛圍,大家學習熱情也很高漲。強烈推薦各位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前來學習。
秦漢胡同國學於2002年開始創業,至今逾17個春秋。旨在將中華國學最基礎的三個部分,即國文丶國藝丶家庭藝術人文通識,藉"聽香讀畫,吃墨看茶"的極致藝術空間,依託擁有全球化兼容並蓄的開放胸襟,具備傳統文人扎實通識素養與學術能力的國學教師,向現代家庭,向全世界傳播分享中華文化精粹,讓藝術照耀生活,讓世界柔軟。
5. 什麼是國學經典
我覺得國學經典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國學經典
中國傳統文化是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學派文化,百川歸海,相互觸攝,綿延至今的歷史產物。她經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後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構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
6. 四大國學經典是什麼
《周易》、《論語》、《老子》、《孫子兵法》
1、《周易》由《易經》和《易傳》組成。《周易》一書,並非僅僅為占卜之書,乃是借占卜學修身。每個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處世即不正。
2、《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
3、《老子》又名《道德經》,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4、《孫子兵法》是中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
資料擴展:
《周易》、《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四部著名國學經典,不僅在國內影響極其深遠,而且在世界范圍的影響也非常之大。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閱讀和研究它們,以便從中汲取營養並用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
7. 什麼是國學經典
從上往下學習,你將學得比較輕松,如果直接從中間開始學習,那麼你學習的東西必將非常難懂,因為中間的東西,它是斷的,不知道因,但無法看清它的果。
我建議這樣學習國學,先認識什麼是國學?
(一)什麼是國學?
很多人以為那些古典著作,看起還起來就叫國學,學個《弟子規》《論語》《道德經》《金剛經》類就已經在學習國學了。這是不對的。
國學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即矛盾著的統一性的學說,即要知道這個學說的正面知識,也要了解這些學說的對立面學說。
我們都要學習,都要知道一些,學習對自己有用的,丟棄不好的,為己所用,儒,釋,道,兵,法,墨,這些學說都要學習一下。
(二)最開始從伏羲的陰陽八卦圖開始,當時的這個陰陽八卦圖成了現在世界上賣得好的書。
1)《黃歷》從古至今,各家必備一本。
不要單純以為這個八卦圖是用來算命的,這個是一切學說的開始。
2)之後出現的《周易》周文王與周武王將其完全起來來,成為了一個陰陽學說類。
3)而後來的孔子則是用事物的陽面把《周易》解說了,做了 《十翼》即《易傳》 是對當時的《周易》的解說。
孔子教我們要出去做官,為國家效果,此為陽
4)而老子則做了《道德經》,則是從陰面告訴我們,做官的時候,物極必反,你該收手時就得收手,此為陰。
5)而佛學裡面的內容,《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皆空,人只不過是在地球這個上的過客,不要想在這個地球上有什麼留戀,相當你我都是暫時在這個地球上打工,等這個身體不行了,換一個肉身,換一個地方在地球上繼續打工。
6)四大名著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些皆可學
7)其他國學經典也可以陸續學習。
這些書我都有電子版,你如果找不到,可以加我微信pangzhang6666,我可以傳給你。
小說類
聊齋志異
儒林外史.
封神演義
世說新語
鏡花緣
太平廣記(上)
太平廣記(下)
濟公全傳
續濟公傳
說岳全傳(1回—40回)
說岳全傳(41回—80回)
今古奇觀
智囊全集
後紅樓夢
醒世姻緣傳(1回—49回)
醒世姻緣傳(50回—100回)
天工開物
紅樓夢影
紅樓復夢
後水滸傳
三寶太監西洋記
薛丁山征西
四庫全書總目
永樂大典
海上花列傳
紅樓圓夢
綠牡丹
後紅樓夢
春柳鶯 下
春柳鶯 上
七劍十三俠
粉妝樓
醒夢駢言
剪燈余話
薛剛反唐
女仙外史
論 衡
二刻拍案驚奇
東周列國志
官場現形記
閱微草堂筆記.
隋唐演義.
後漢演義
明史演義
北史演義
殘唐五代史演義
南北史演義
唐史演義
東西漢演義
東西晉演義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
草木春秋演義
醒世恆言
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徐霞客游記
菜根譚
楊家將
說唐
孽海花
花月痕
戰國策
老殘游記
閑情偶記
顏氏家訓
東游記
霍小玉傳
綠野仙蹤(中國)
容齋隨筆
容齋三筆
容齋四筆
容齋五筆
容齋續筆
東京夢華錄
精忠旗
海國春秋
海公案
龍圖公案
公案小說
彭公案
施公案
李公案
玉嬌梨
宦海鍾
蘭花夢
海上魂
斯文變相
生花夢
江陰城守紀
英烈傳
幻中游
混唐後傳
躋雲樓
金雲翹傳
姑妄言
風月夢
禪真後史
狐狸緣全傳
海游記
禪真逸史
詩詞集類
曾鞏文集
二十四詩品
蘇轍全集
歐陽修文集
蘇曼殊詩詞選
梁啟超文集
玉台新詠
元稹詩全集
宋詞三百首
全唐詩(卷1—卷130)
全唐詩(卷131—卷235)
全唐詩(卷236—卷352)
全唐詩(卷353—卷453)
全唐詩(卷454—卷553)
全唐詩(卷554—卷670)
全唐詩(卷671—卷797)
全唐詩(卷798—卷900)
花間集
楊炯詩集
杜甫詩全集
韓昌黎文集
劉禹錫全集
孟浩然集
千家詩
白居易詩選
王維詩選
王昌齡詩全集
王勃全集
謝靈運全集
曹操詩全集
陳子昂全集
曹丕全集
賀知章全集
建安七子集
陶淵明全集
古詩十九首
陸游詩詞選
詩品
離騷
蘇軾集
納蘭性德詞集
片玉詞
滄浪詩話
李商隱詩全集
全宋詞
辛棄疾詞選
長恨歌
閑情偶寄
游園驚夢全詞
長生殿
竇娥冤
桃花扇
趙氏孤兒
琵琶記
西廂記
北游記
六月霜
冷眼觀
何 典
斷鴻零雁記
禽海石
玉佛緣
仇 史
黃綉球
掃迷帚
市 聲
痴人說夢記
瓜分慘禍預言記
回天綺談
淚珠緣
新中國未來記
文明小史
廿年繁華夢
負曝閑談
增補紅樓夢
蕉廊脞錄
椒生隨筆
悔逸齋筆乘
東行初錄
東槎紀略
春明夢錄
保富法
兒女英雄傳
二度梅全傳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發財秘訣
飛花艷想
飛花詠
蝴蝶媒
定情人
大馬扁
洪秀全演義
孫中山文集
人生哲學及史類
人間詞話
精忠旗
浮生六記
牡丹亭
楚辭
李太白全集
洛神賦
詩經
清代野記
水經注
大唐西域記
吳越春秋
晏子春秋
資治通鑒
韓湘子全傳
呂氏春秋
搜神記
增廣賢文
曹植全集
陶淵明集
曾國藩文集
曾國藩全書
博異志
南柯太守傳
柳毅傳
庚溪詩話
樂府雜錄
近思錄
梁公九諫
林泉高致
六朝文絮
閑情偶記
洗冤集錄
三都賦
漢賦
嵇康集
明月台
陶庵夢憶
圍爐夜話
漁樵問對
海國四說
東京夢華錄
藏海詩話
歸田錄
韓詩外傳
劉向說苑
王安石文集
升庵詩話
清忠譜
李煜詞集
草木子
已亥雜詩
子不語
王國維詩集
李清照、辛棄疾詩詞集
紅樓夢詩詞集
海國春秋
黛玉詩集
樂府古題要解
梅磵詩話
詩譜
吳禮部詩話
續詩品
誠齋詩話
鈍吟雜錄
歸田詩話
樂府集
洛陽珈藍記
宛陵集
西京雜記
鬼谷四友志
古代格言
漢詩
天祿閣外史
咫聞錄
中國詩歌古典名句大全
厚黑學
白雨齋詞
居易錄
唐寅詩詞選
欽定詞譜(上)
欽定詞譜(下)
竹書紀年
天工開物
西夏書事
白雨齋詞話
小窗幽記
鼓掌絕塵
姑妄言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蘇洵全集
唐詩紀事
春明叢說
姜夔詞選
柳宗元全集
歸蓮夢
大明高僧傳敘
白圭志
陳季卿悟道竹葉舟
耆舊續聞
附加類:
冰 鑒
夜航船
幽明錄
拾遺記
五虎將
列仙傳
鶴林玉露
異苑
蘭花夢
宦海鍾
海上魂
斯文變相
女媧石
嬌紅記
呻吟語
生花夢
檮杌閑評
諫書稀庵筆記
醒夢駢言
永慶昇平前傳
永慶昇平後傳
幻中游
畫圖緣
混唐後傳
躋雲樓
金雲翹傳
困學齋雜錄
小五義
糊塗世界
鼓掌絕塵
姑妄言
鋒劍春秋
水東日記
燕翼詒謀錄
飛跎全傳
風月夢
鳳凰池
耆舊續聞
飛劍記
飛龍全傳
影梅庵憶語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大唐秦王詞話
豆棚閑話
杜騙新書
達摩出身傳燈傳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傳
大漢三合明珠寶劍全傳
常言道
陳季卿悟道竹葉舟
合錦迴文傳
弁而釵
痴人福
筆梨園
綠牡丹
合浦珠
海上繁華夢
大成禮拜雜志
八洞天 上
八洞天 下
白圭志
百花野史
清文精選
雷峰塔奇傳
四朝聞見錄
鐵圍山叢談
斬鬼傳
東南紀事
如此京華
吳江雪
遠離塵囂
快士傳
幻中游
歸蓮夢
忍 經
宋高僧傳
倩女離魂
反 經
蕉軒隨錄
搜神後記
人倫大統賦序
十七史百將傳
小窗幽記
靖康紀聞
唐三藏西遊釋厄傳
平山冷燕
夢中緣
醒名花
仙俠五花劍
大唐西域記
八賢傳
三略六韜
三遂平妖傳
梅蘭佳話
揚州畫舫錄
情史
池北偶談
十二樓
趙太祖三下南唐
龍鳳再生緣
幽夢影
8. 國學經典內容是什麼
主要是四書五經。
1、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著作的總稱。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2、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是2010年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萌等。該書主要講述了國學的知識。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極大影響。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國學中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