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上好經典誦讀課
擴展閱讀
楊家溪的經典圖片叫什麼 2025-02-11 21:27:17
孩子無法成長怎麼教育 2025-02-11 21:26:41

如何上好經典誦讀課

發布時間: 2022-05-25 04:05:47

『壹』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經典誦讀

國學經典應從幼兒抓起,先緊後松,幼兒園、小學、中學應有不同的評價方式,將國學經典納入學校的課外活動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方式。國學經典不僅要從學生抓起,還需從落實教師的學習情況抓起,只有教師掌握了,學生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獲得知識。
國學經典不僅僅是讓學生們能誦讀經典,而且要能踐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採取兩種評價方式:一是重過程性評價。對於學生學習國學經典不應只看其會背、會寫多少,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我們重視學生在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中的興趣、態度等諸多因素。二是多元化的評價。「國學經典」的學習,我們不能像高考一樣,用考的方式作一種評價。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定相應評價內容。如為能背得最多古詩的學生授予「國學小博士」稱號等。
國學經典不但要讓學生誦讀經典,更重要的是要能踐行。如果單一地納入考試范圍,與評優、升學掛鉤,學生未免會死記硬背,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國學經典應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范疇,當務之急是更新現有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對學生實行多元化評價。
國學經典要內化為學生的氣質,首先需要國學知識的不斷積累,有步驟地反復誦讀和理解感悟,即經典誦讀活動化的過程;其次是經典誦讀生活化;再其次是學校和家庭共同建立學習的人文環境,形成精神氣場。如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選擇《弟子規》為國學經典誦讀課本,將《弟子規》中規范、良好的行為指導與現代要求結合進行有益的指導,讓學生不感到陌生,指導性更強。
一個孩子是否真正浸潤領悟了國學經典,最終的效果是可以從他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的。對一個孩子學習國學經典的評價,不是看誰背得多,背得快,而應該看孩子學習國學後,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在行動中體現了。將國學經典的內容適當分成各個階段,用實際情景的模仿來讓誦讀內容落實到行動,內化為氣質,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

『貳』 如何結合具體內容開展小學經典誦讀

一、我們的思考:正確定位目標

我校是XXX實驗小學,是全國知名的國際象棋示範學校,多年來,通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已形成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如何深入地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使這所百年老校更具魅力?我們想到了經典詩文誦讀,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文化的瑰寶,以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吟誦品析經典詩文,可以逐步豐厚校園中的人文底蘊色彩,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2006年11月,在x老師的關心下,我校正式成為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實驗學校。從此,學校的「經典誦讀工程」有機地融入了新課改實踐,走上了正常有序的軌道,學校興起了經典誦讀的熱潮。

怎樣大力推進經典誦讀工程,我們首先考慮了這一活動的目標定位問題,如何使活動真正收到實效而不加重學生負擔也是我們思考的重點之一。我們思考的層面有兩點:

1、「有所知」,即屬於了解的層面。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有一條重要的目標: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領導著時代的潮流。而經典詩文就是我們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通過經典誦讀,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經典,了解古文化的豐厚博大,使學生在誦讀經典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汲取智慧,快樂健康地成長。

2、「有所得」,即真正有所收獲。

通過經典誦讀工程,我們想努力在以下幾個方面獲得教學的效益。

(1)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提高綜合能力。經典誦讀是結合各種寓教於樂的活動中開展的,有利於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跟經典相關的知識,發動學生廣泛收集信息資料,積極開展各種探究活動,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在此過程中得到鍛煉提高。

(2)拓寬知識面,促進知識的積累。語文學習是個不斷積累、不斷提高的過程。大量的古詩文經典誦讀,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

(3)促進學生人格的成長。學生人格的成長,是在一種陶冶、熏陶、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來的,經典詩文往往都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讓學生琅琅上口,濡染於心,是一種極見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二、我們的實踐:扎實開展研究

(一)前提:切實有效的措施

作為經典文化誦讀工程,要想深入的開展,如果沒有切實的措施加以保障,那麼這項工程是難以長期實施下去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為了切實做好這項工作,我們學校採取以下措施:

1、建立組織機構

由校長室、教導處和骨幹教師共同組成領導機構。校長室主要負責活動的總策劃,教導處具體負責誦讀內容的安排,指導活動的開展,骨幹教師在教導處的指導下參與定期與不定期的抽查、檢測活動。

2、保證誦讀時間

為了強化對古詩文誦讀的效果,我們每周從綜合實踐活動中抽出一節,作為詩文品讀賞析課,盡量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定內容,把經典誦讀課真正納入我校的課程管理。

3、確立品讀內容

品讀內容以經典唐詩為主,包括《唐詩三百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中華詩文學習》、《小學對課》、歌謠、成語、諺語、名言、經典名著等。上個學期教導處確立了每個年級必備古詩詞的目錄,作為每周一詩誦讀的依據,並且下發了每個年級經典名著的必讀書目和推薦書目。

4、加強教師培訓

在進行詩文誦讀這項工程時,我們始終把教師的培訓工作擺在首要位置。我們把教師培訓工作納入整個學校的工作計劃以及語文教研組的工作計劃。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培訓對工作進行強化。只要有經典詩文誦讀的活動,我們總是盡可能地安排更多的老師去參加,要求培訓的老師回校後對學校老師進行「二輪培訓」。去年暑假,我們學校的王筱雁老師參加了在上海建平實驗學校舉行的「經典誦讀教學骨幹教師培訓班」;11月我們學校的xx等4位青年老師又參加了在浙江義烏舉行的全國第二屆中華經典詩文教學研討會,其中xxx老師上的《西江月》在全國第二屆經典詩文課堂教學大賽中獲二等獎;今年暑假又有xxx等兩位青年老師參加了經典誦讀教學骨幹教師培訓班。她們聆聽了專家的講座,觀摩了各地的經驗,回來後,xxx、xx、xxx老師分別為全體老師做了《讓經典詩文潤澤孩子的生命》講座和《青松》《兩小兒辯日》等示範課,大家受益匪淺。每學期,我們都安排觀摩活動,組織理論學習,我們還在我們學校的網站上開辟出一個專欄,供教師討論,鼓勵教師撰寫研究文章。

5、添置設施設備

如何使經典誦讀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益?我們在教學設備上也進行了考慮。一是教材,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我們每個學生都配發了教材,盡量做到循序漸進,依次提升,螺旋形的發展。二是音像設施,我們配備了錄音磁帶、古詩文的VCD等,引導教師利用。

(二)深入:豐富多彩的活動

「經典誦讀」是一項新教育實驗,活動的意義和影響是深遠的,我校十分重視開展這項活動,校長親任組長,確立課題《誦讀賞析經典唐詩 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成立課題組,以「經典誦讀工程」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切實將經典誦讀與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結合起來進行廣泛研究。具體開展的活動有:

(1)古詩音樂欣賞活動。學校選擇不同的古詩文音樂精心製作了上下課鈴聲,每天中午也安排播放15分鍾左右的古詩新唱音樂,每月更換一次,讓學生始終浸潤在經典詩文的熏陶中。同時,我們也充分利用新蕾電視台,讓學生主持、播音,內容為經典詩文朗誦、賞析及詩人創作的趣聞等。

(2)開辟「詩文角」活動。為了營造濃厚的班級文化氛圍,我們班班開辟了「詩文角」,開展每周一詩活動。詩文都由學生自己收集整理,並由學生輪流提供。每天早讀課、放學前,都由班中的小骨幹領著大家讀一讀、背一背,每天花的是幾分鍾的時間,但日常月久的積累,卻可以讓學生在品讀欣賞經典詩文中獲得益處。

(3)校本課程活動。由於學校確立了經典誦讀的課題,現在,許多班級都把這一內容作為班級的校本課程內容,教師充分利用校本課程的時間帶領學生閱讀、欣賞、分析優秀經典詩文,促進學生理解經典詩文的主題、意境、思想感情、語言藝術、寫作方法等,以達到訓練學生語言,積淀學生情感的目的。

(4)親子共讀活動。藉助家長的力量,我們動員家長為孩子課外朗誦經典詩文給予支持,讓他們督促自己的孩子朗讀、背誦經典唐詩,在家裡營造濃厚的經典詩文的學習氛圍。

(5)各種競賽展示活動。

A召開「中華古詩文誦讀」主題隊會。每周班隊會時,總會有幾個班級不忘中華古詩文誦讀,開展賽詩會、詩文擂台賽、古詩接龍等活動。

B舉行「展示會」。上個學期,我們改變一成不變的家長會模式,向家長展示了經典詩文活動開展情況。這既是向家長匯報學習,也是展示才藝的機會。展示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同學們用各種方式展示了自己經典誦讀情況。

C學生競賽。每個學期我們都要進行不同形式的經典誦讀活動方面的競賽。比如我們開展了慶六一經典詩文黑板報比賽、暑期經典詩文小報大賽、詩配畫設計比賽等等,每個學期全輔導區學生參加的親近母語比賽也是多年的慣例。

三、我們的成效與困惑

半年多的努力,我們的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取得了一些成果。

——學生的背詩篇數得到了增加。

——學生的寫作水平進一步提高。通過詩文誦讀活動,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有些學生在作文中恰到好處運用詩句、詩文,妙筆之處不勝枚舉。

——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一步增強。開展詩文誦讀活動以來,學生不僅普通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也得到增強。

——學生的心理素質進一步優化。在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中,涌現出了一批反應機敏、口齒伶俐的小節目主持人,一些原來性格忸怩的同學也變得開朗活潑起來。如我們學校的孟琳同學,獲得了無錫市小學生小主持人大賽金獎。

當然,除了這些有形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文化底蘊得到了豐厚。中華古詩文博大精深,盡管有的學生對所背的詩文不甚理解,但是這些名篇佳作牢牢刻在記憶深處,必將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學生人生閱歷的增加而慢慢釋放出濃醇的芬芳,滋養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人生質量和品位。

當然,我們現在面臨的困惑也有好多,迫切希望解決的是:

1、古詩文指導的形式如何切實有效?課堂教學怎樣指導,跟各個學科如何有效結合與滲透?這些目前還是研究的薄弱地帶。

2、經典誦讀活動怎樣和目前繁重的課業負擔巧妙結合,如何使課程真正收到實效而不加重學生負擔。

的確,當古老的中國大踏步進入信息時代,孩子們在網路世界裡縱橫馳騁的時候,他們是否還需要誦讀經典?當升學的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們在沉重的課業負擔下艱難喘息的時候,他們是否還能夠誦讀經典?當然,答案是肯定的。一個純凈的心靈世界,一種對書香氣息的天然熱愛,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們來說,都是他們生命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們老師需要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那就是不管社會怎樣變遷,不管科技怎樣進步,不管教育怎樣改革,我們都必須讓孩子們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讓文化經典占據他們的心靈。我們有決心,也有信心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讓學生的經典誦讀有機地融入新課改實踐,扎實有效地開展下去,為孩子們的一生發展打下厚實的文化基礎.

『叄』 請列舉經典誦讀的方法與技巧,提高誦讀的水平與能力.

中華經典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經典古詩文作為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多年來我校一直將「經典誦讀活動」傳承、繼續、並將之發揚廣大,取得了不斐的成績,現將我校誦讀活動總結如下:
一、明確目標、落實活動方案
1、明確活動目標
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活躍思維,陶冶情操,傳承並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中華美德,促進學校人文化發展,提高辦學品位和辦學特色。
2、落實活動方案
與日常教學相結合,除安排的校本課外,每周一下午課外活動(單周誦讀、雙周寫字),各班按照不同學段的內容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師生集體共讀經典,共賞美文,共寫佳句,進行經典吟誦、演講,分組背、個別背、接龍背、默背、書寫比賽等學習游戲活動,為經典誦讀拓展更寬的道路。
與學校養成教育活動相結合。開展「人人讀經典、做謙謙君子」活動,利用語文課前2分鍾時間,採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生領讀、學生自由誦背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堅持天天吟誦;並提倡制定恰當的周背誦量,力求達到這個小目標。語 文老師每天要與學生共同進行誦讀活動。每節語文課前准備2分鍾,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學生全員參與。每班可選一名普通話及朗誦較好的學生做帶讀的小老師。每周末語文教師將本周所吟誦的古詩文進行簡單的講解賞析,或進行誦讀指導。學期結束,評選誦讀小明星。
與班隊活動相結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兩節班隊課作為經典誦讀活動課,將本月所吟誦的古詩文全面復習,或在班級內舉行吟誦表演。舉行古詩文默寫或經典文化手抄報、書畫展覽、凡人凡言徵集等活動。
與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相結合。開辟誦讀窗口,學校櫥窗每周一首古詩,供學生誦讀賞析,感悟。在每次校園廣播中必吟誦至少一首古詩詞
與親子活動相結合。鼓勵、倡導學生家長參與經典誦讀,督促學生每天回家進行10分鍾經典誦讀活動。倡導家長和孩子一起讀,積極營造濃厚的家庭誦讀氛圍。
與學校大型活動相結合。上學期我校舉辦兩年一度的藝術節,各班表演了精彩紛呈的節目,有古詩新唱,有根據古詩意境的表演,有形式多樣的朗誦,還有師生同台表演的歌舞等。在六一兒童節慶祝會上,也以經典古詩文為主題,形式多樣,孩子們在快快樂樂的氛圍中感受到經典詩文的魅力,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注重校內向校外延伸,激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多讀多背從而多用,不增加負擔,不斷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展「優秀詩文朗誦會」、「誦讀小小擂台賽」、「讀書大王」等評選活動。
二、措施到位
為調動學生參與誦讀和創作的積極性,學校將通過靈活多樣的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經典閱讀活動,為學生搭建施展的,不斷提高小學生課外經典閱讀的興趣,使優秀詩文誦背和閱讀課外書籍活動成為學生課外生活的一件樂事。
1、舉行了「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的啟動。
(1)學校舉行 「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的啟動儀式。進行國旗下講話,使師生明白講普通話、誦讀經典的意義和重要性,倡議師生親近母語,共同行動。
(2)各班利用班隊會深入開展推廣普通話的宣傳工作。各班主任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設計豐富多彩的內容,通過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說普通話,寫規範字,誦經典文,一定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2、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提高全體師生人文素養。
(1)學校通過師生比武這個選拔優秀師生,通過培養誦讀尖子,從而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激發少年兒童對中華優秀文化和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熱愛,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2)舉行全校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從中選拔書法苗子,展示學校寫字教育成果,進一步提高廣大學生的規范漢字書寫水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滿意

『肆』 淺談如何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而經典是文化之母,是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如今國學經典文化越來越被中國和世界重視起來,成為解決21世紀所面臨的生態危機、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最可借鑒的智慧資源。
近年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已經在各所學校蓬勃開展,無論是自編國學教材讓國學走進課堂,還是誦讀演繹經典把國學外化成行動,無論是採用「晨誦」「午讀」「暮省」的誦讀方式,還是在「學校、班級、家庭」的廣泛開展,都在校園內營造出了濃郁的書香氛圍,濡養了一批謙謙君子、陽光少年,形成了極有價值和極具可操作、可推廣的誦讀經驗。然而國學經典博大精深,學校在組織學生誦讀的過程中必須制定合理的規劃,進行科學的指導,必須結合實際得體把握、有效引導。筆者在參與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中嘗試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誦讀經典,發展學生特長
將經典文化學習與書法、繪畫、表演融為一體。我們認為單調呆板的誦讀是不會引起學生興趣的。長此以往,必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我們努力將誦讀與各學科的教學相互嫁接。其宗旨是:在堅持誦讀的基礎上,配以各班獨特的文藝和競賽活動,如吟唱、表演、相聲、合唱,使學生把誦讀同各項多彩的文藝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們在輕松娛樂的環境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筆者學校開展了許多展示活動,旨在展示學生在誦讀方面自身素質提高的成果。
二、誦讀經典,建設校園文化
為了使師生們一進入校園,便置身於濃厚的經典文化學習氛圍之中,我們在學校走廊上懸掛著經典名言,每天早晨、中午學生進校之際,播放經典文化的誦讀磁帶,給人以清新、高雅之感。要求每個班級利用早讀課全班集體誦讀,堅持不懈,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國學經典名言。班級文化建設突出「國學經典文化」主題,班級布置要充分考慮營造到中華經典文化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切身感受國學經典學習的無限魅力,感受國學經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三、誦讀經典,打造書香校園
每學期,學校圍繞「以聖賢為師,與經典同行」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作文競賽……在誦讀過程中,筆者學校還十分重視積累活動的一系列過程性資料,如:學生誦讀情況分析,學生誦讀比賽資料,家長意見征詢,班級活動的方案,記錄照片,及時總結好的做法等等,以利於進一步開展誦讀的實驗研究。
四、誦讀經典,塑造健康人格
引用聖賢的智慧,教導稟性淳良的兒童,那麼,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遠智慧和優秀人格與秉性的基礎。因此,我們設計了內容、形式與誦讀相結合的手抄報,這樣充分給了學生自由馳騁的空間,並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德與行為習慣。
五、誦讀經典,構建和諧家庭
我們學校在實施經典誦讀過程中,以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以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充分發揮教育的輻射作用,共同傳承中華傳統經典。讀書一家親的開展,讓經典走進了家庭。家長與孩子的同讀同誦,成為每個家庭茶餘飯後的必修課,家長與孩子一起讀背國學經典,一起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等,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們說,國學經典誦讀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了他們的家庭,規范著他們的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六、誦讀經典,落實多元評價
首先是在誦讀課中進行評價。既然誦讀活動納入課程,教師就應該開展相應的教學研究,以使誦讀活動更有效地落實,並給學生相應的學習成績評價,這樣學生可以在誦讀課中不斷得到肯定。
其次是定期舉辦國學經典誦讀展示並進行評選。學校在每學年分別舉辦班級、年級、校級不同層次的誦讀展示會,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編排有關國學經典的文藝節目、布置國學文化環境氛圍,進一步感悟理解國學經典的深刻內涵,最後進行優秀節目評選,對學生激勵肯定。
再者是及時激勵肯定國學經典誦讀給學生帶來的點滴變化。如:生活智慧的展現運用、言行舉止的逐漸規范、口語交際與作文能力的不斷提高等等,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加以肯定,以激勵他們堅持國學經典誦讀。
「以聖賢為師,與經典同行。」中華國學經典誦讀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教師和學生帶來了一片生機,它喚起了學生創造的靈性,奏響了學生心中詩文的琴弦,激活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充滿激情的美好情懷,健全了學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與文化底蘊。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已在筆者學校開出絢爛的科學之花,筆者認為只要將這項活動進行到底,最終必將結出累累的和諧之果~

『伍』 幼兒園如何有效開展國學經典誦讀

一、經典誦讀。普遍的模式是在幼兒園內部開展國學班(也有社會上開辦的國學館),國學班或國學館從布置上營造了一個古色古香文化氛圍,以三字經、千字文等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典籍以及唐詩為教育內容。教學方式主要模仿古代書塾教育的模式,要求幼兒以安詳的態儀來進行學習。也有的幼兒園沒有單開國學班,但引進了一部分典籍讀物作為常規課程。經典誦讀的作用是讓幼兒通過熟讀和記憶,達到內容與內心的融合,然後在日常生活的某個情境中,得到不自覺的喚醒,從而達到道德情感與習慣的教育。比如,有一次我帶大班的孩子們到公園尋春,有一個女孩忽然發現了角落裡一株櫻花樹開出了一枝艷麗的花,她張口就說:「牆角數枝梅啊!」雖然說的不正確(不是梅花),但其意境用的恰到好處。還有一次,有一個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和小朋友們對他進行了了批評並鼓勵其改正,有一個孩子就忽然在後面喊道:「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至於「融四歲,能讓梨」「如囊螢,如映雪」等等以學習、交往、孝悌,勵志等社會層面的內容,則分別從幼兒的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等方面發展了幼兒的社會性。但經典誦讀未免有些古板,甚至死氣沉沉。有時候難免拘於形式。對於3---6歲這些活蹦亂跳,自製力很差的孩子來說,我們一定要從教學時間上做好安排,並在教學手段上輔以圖片,多媒體等,以便幼兒容易接受。
二、教育活動。教育活動是區別於經典誦讀的,以游戲為主展開的,有目標的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活動。其教育內容涉及面很廣泛,體現在幼兒基礎課程五大領域以及文化學習的各個方面,形式活潑多樣,不拘一格,一般通過引導幼兒觀察,體驗,操作,交流討論,肢體表演,游戲等方式,達到對傳統文化美學及生活習慣,社會交往、行為規范的理解。比較多的是做社會領域的集體教育活動,比如《有趣的生肖》通過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和家人的屬相,引導幼兒了解出生與生肖的有趣結合,體驗十二生肖輪回的現象;《美麗的衣裳》向小朋友展示了我國多民族的不同服飾風采,並引出主題:我們的衣服歲不一樣,但我們的心緊緊相連,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中國,從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文化藝術方面也可以生成活動,比如大班藝術《畫臉譜》,通過觀察幫助幼兒了解臉譜的特點,鼓勵孩子們動手設計自己喜歡的臉譜,從而了解我國的戲曲文化,同時發展了幼兒大膽創新的能力。另還有外健康領域如《中華美食》,語言領域如成語故事等。集體教育活動內容涉及面廣泛,能夠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且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教學的方式方法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幼兒園指導綱要》及《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目標與要求,很值得大力提倡。
三、環境創設。有很多幼兒園把中國特色作為環境創設的主題,形式上有牆飾,吊飾,展覽架擺放,樓梯貼等,其內容包括文化藝術,飲食,經典誦讀,文明禮儀等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我園樓道牆體懸掛或張貼了各式各樣的戲曲臉譜、文化扇、剪紙、國畫等;樓道吊飾則裝飾成了中華瓷器的造型,小主題命名為《中華瓷韻》;展覽架一般做成博古架的造型,擺放一些以石頭、瓶子、粘土為載體的中國元素的裝飾。吊飾以中國戲曲,中國瓷藝,中國剪紙,中國扇藝,十二生肖,四大發明,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孝、成語故事繪圖等作為題材。這些裝飾首先從視覺上給人以濃重的中國味,使幼兒置身於中國元素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體驗

『陸』 如何進行經典詩文誦讀教學經驗交流

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好經典詩文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絢麗奪目的泱泱詩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早在先秦,孔子就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誦讀古詩詞,是語言特點本身所選擇的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為了發揚傳統、繼往開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下留學校從本學期開始開展了「誦讀經典古詩文」活動。
一、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1、採用多種誦讀形式。(1)聽經典誦讀。我從電腦裡面找尋到一些好的視頻誦讀,經常組織學生聽讀;(2)范讀。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以聲情並茂的范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的誦讀慾望。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只有教師的誦讀水平高了,才能正確指導、點撥學生;只有教師的表情誦讀多了,學生臉上才會顯出豐富的情感;(3)此外,還可以採用:同桌賽讀,小組賽詩,男女生賽讀,師生賽讀等多種形式綜合背誦,靈活而富有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古詩詞的積極性,學生掌握了背誦古詩詞的方法,就能在實踐中樂此不疲。只有恰當的應用誦讀方式,學生才能愛上誦讀,並讀有所獲。小學生只有熟讀、背誦、摘記大量的古詩詞,才能充分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那麼怎樣引導學生多背誦詩詞呢?古詩詞不是無情物,根據兒童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動作,邊背誦邊配上樂曲表演,會增進對詩的理解,從而詩的情感產生共鳴,促使學生背得快,記得牢。
2、採用激勵評價。《課程標准》指出: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健康快樂發展。要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應採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中來。評價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讓學生在評價中進步、成長。因此我在引領學生誦讀積累經典詩文後,還對學生的積累情況、學生成果進行及時總結評價,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評價中認識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我採用」經典詩文誦讀擂台賽」等形式來評選優秀人員來鼓勵學生誦讀經典;採用官銜命名「我是誦讀王」「我是小小藏詩家」 「我是吟唱家」等學生自命的官銜來鼓勵學生來誦讀經典。除外,我在學校每天進行的課間操活動結束後充分展示學生誦讀積累經典的成果,讓學生找到誦讀積累經典所帶來的樂趣,找到成功的喜悅。
二、指導學生的誦讀方法
當然,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和不斷總結,找出適合學生的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方法來引領學生誦讀。
1、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 「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選擇誦讀內容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記憶特點,讓學生們自己選擇喜歡、的古詩文來記。因此,我對學生誦讀內容的選擇不規定,即使他們依舊選擇小時候就能背誦的簡單不過的內容,我也會容許他們拿來作為他們匯報的的成果。只是適地鼓勵他們若能記得更多、內容更豐富些就好了。除了讓學生自由選擇誦讀內容以外,我也會相機地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選擇的去選擇誦讀內容。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寫內容等方面去進行引領。如,我在引導學生讀了李白的詩後,就會向學生簡單介紹李白這個人物,讓學生對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導學生誦讀積累「李白」的詩;隨著時令、節氣的變化,讓學生搜集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文進行誦讀並選擇背誦。因此通過採取有目的的引領就能讓學生在誦讀古詩時能達到「觸類旁通」。
3、合理安排誦讀時間
我把學生要誦讀積累的內容整理列印出來,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抄寫在專用的「經典誦讀「本子上。然後我們學校利用每周一和周三下午寫字前半小時,集體引導檢查學生進行誦讀。並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鍾或早自習之前,或中午上學以後等課內外時間,引領學生誦讀積累。「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努力去擠,總會有的。」另外,還可採用同桌互助、好友相幫、老師督導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主動積極地行走在經典誦讀之路上。
當然,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和不斷總結,找出適合學生的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柒』 如何指導小學生誦讀"經典詩文

一、從繪畫中拓展

可以是教師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出來,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動手,這樣學生在背誦時,頭腦中就有了畫面作為依託,不但背得快,而且背起來也是言之有物。 從最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自居易的《憶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麗風光的圖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嘆下,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為何難忘江南,從而讀出對江南的贊美。送別詩我通過讓學生講述與朋友離別時的故事和心情,來體會朋友間依依不捨得離別之情……古詩詞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古人的心情與感受無不包含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悠遠的詩文中,只有貼近我們心靈的詩句才是千古名句,我們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文。

二、用故事中引導

古詩的語言簡練,有的詩本身就是一則故事,如《石壕吏》寫了石壕村的官吏夜裡抓壯丁,連老婦人都不放過的故事。再如《七步詩》寫的是曹操死後,曹丕做了皇帝,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類似此類的詩還有《送元二使安西》《尋隱者不遇》等等,針對小學生都愛聽故事的特點,在誦讀前,先把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明白了詩的大意,背誦起來詩中的句子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字眼構成的了。

三、用歌唱中表現

詩詞吟唱是中國古代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藝術起源講,詩、樂原本一體,或者說詩歌、舞、樂原本三位一體。《禮記·樂記》所謂「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毛詩序》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講的都是「詩、樂原本一體」這個道理。

現在,好多兒童歌曲作曲家認識到古詩是兒歌的歌詞資源,把古詩譜上曲調,便於兒童唱誦,我覺得,在教學中適當引入,對於減輕學生背誦古詩的負擔是有效的,也實現了寓教於樂。像谷建芬老師譜曲的《詠鵝》、《春曉》、等曲調優美、活潑明快,而且曲調與詩的內容、意境吻合,學生唱誦古詩,還受到詩情、音樂的熏陶。因此這是不錯的教學資源。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特別愛聽流行歌曲,像周傑倫、林俊傑、王力宏、吳克群等等,問起崇拜的原因卻是說不清,含糊其詞。為了能與他們交流,教育更有針對性,業余時間我選了他們愛聽的幾首歌曲,發現還真值得研究與品味。周傑倫的作品中總是有著一種濃濃的古典情結,幾乎每一張專輯都要有一首屬於中國風的歌曲。比如《東風破》中舊地重遊物是人非般的淡淡哀愁,《發如雪》中前塵後世輪回不息般的輕輕喟嘆,《千里之外》的天各一方生死難忘的一生等待,《青花瓷》 里自顧自美麗的青瓷極品??配以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二胡悠悠??大量傳統意象意境的融入,使歌曲聽起來古樸而典雅,中國的古典情結是非常突出的。

即使是沒有被譜成曲的古詩,也可以讓學生和著詩的節奏,擊掌而誦,這樣學生把詩當作童謠,有時在課間游戲時,也聽到他們的誦讀聲。

四、引用活動展示

學生背誦積累的多了,老師就要創建一定的平台讓學生展示。平時我間隔一段時間就會舉行一些「背誦比賽」「朗讀擂台賽」等,讓學生將自己的所學進行充分的展示,表現優秀的給予獎勵。黑板報也是學生展現的舞台,學生將自己背誦古詩文的方法,對古詩文的所思所得都可以寫下來,刊登在黑板報上供大家閱讀欣賞。

五、家校配合,雙方監督

學生的成長,要靠學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在經典誦讀活動中,我取得了家長的大力支持,老師和家長密切配合,共同督促。特別是低年級時,學生剛開始接觸少兒啟蒙讀物,既不識字,又不理解文中的內容,我要求有能力的家長每周抽出一定的時間,為孩子引讀或陪讀。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使孩子領悟詩文真諦,受到經典的熏陶。學生年齡大一些後,家長還要經常檢查孩子的讀書進度、閱讀數量和讀書筆記等,及時鞏固孩子的讀書成果。

六、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在平時的經典積累中,我既教孩子們誦讀,自己也抽時間閱讀經典古詩文,有時候跟學生們一起背誦,一起比賽。因為我的參與,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閱讀經典,增長了我的教育智慧,提高了我的文學鑒賞能力。只有自己多讀多積累,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古詩文誦讀活動廣泛深入的開展。

『捌』 如何指導小學生經典誦讀

高爾基說:「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還有許多的大作家一談起之所以「成名立家」,無不同聲答道,那是得益於孩提時期多看了幾本書。曾經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驗,他也這樣說,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高漲的孩子們?豈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跨世紀人才?那就讓學生多參與課外閱讀吧!尤其是閱讀經典美文。閱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開展經典誦讀,更是引導學生感悟美好、啟迪智慧、明辨真理的最好途徑

特別是我們現在進入的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人才激烈競爭的時代,它對人才的知識、技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今的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也越來越圍繞人才和知識的競爭展開。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上占優勢,誰就在發展上占據主導地位。人才源自知識,而知識的獲得跟廣泛的閱讀積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朱熹也曾經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所提倡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無不強調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因此,當新世紀拉開帷幕的時候,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不深思:應該如何及早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紛壇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潛能得以充分地發掘,以淵博的知識去適應和面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對此,我們都有諸多感慨。這里,我就新時期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話題談談。

一、激發興趣,促成閱讀。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並茂、娓娓渲講,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經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裡。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後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後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相信學生一定會興致盎然。記得有一次,我給學生們講《松雞和烏龜》的故事,當我講到烏龜們為了讓松雞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們玩耍,便在松雞的同意下把松雞的羽毛全部拔光。這樣松雞沒法飛走了,它們的目的也都達到了。可是有一天正當它們玩得正開心的時候,突然,黃鼠狼竄進洞來,撲向松雞,一口咬住松雞的脖子……講到這我嘎然而止,學生迫切知道結果。而我卻讓他們先猜猜結局。在一一否定了他們的答案後,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書告訴他們,想知道結果就借讀這本書,裡面還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學生被扣人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要求借書。這樣讓聽者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誘惑,主動去進行閱讀,這效果恐怕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2、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文章後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於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3、介紹讀物梗概激發閱讀慾望。教師要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激發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的慾望。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裝》後,教師可介紹《安徒生童話選》;結合《將相和》《赤壁之戰》的教學,教師可出示《三國演義》(兒童版)介紹書中部分精彩內容的梗概。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推動,紛紛要求借書閱讀,在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文化的藝術所在。實踐證明,只有培養了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學生才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二、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興趣雖然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但是學生光有經典誦讀的興趣,只憑興趣毫無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課外讀海中「瀟灑走一回」,其意義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我這里所要談的是幾種我們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閱讀方法:

1、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類與地球、自然的密切關系,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又比如,我們學習了《我和企鵝》之類的課文後,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於寫科學小論文,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玖』 如何在農村學校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一、學校重視是前提
當前,一些農村學校的期末或學年末檢測成績仍然是評判教師優劣甚至決定教師名與利的簡單工具和尚方寶劍,所以,一些學校領導認為,在學校開展國學誦讀活動與教學任務有沖突,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影響,因此,多數農村學校在開展此項活動中只是一種形式體現,應付上級的工作要求。要改變這種狀況,經典誦讀要推進,學校重視是前提。
1.將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納入課程管理
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是對新課程的補充和完善。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充分利用每周晨會、大課間、課前歌聲、綜合課程、回家等零碎時間,各年級靈活安排,採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生領讀、自由對讀等多種形式,保證每天誦讀時間在20分鍾以上,保證每周不少於60分鍾。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定內容,把經典誦讀課真正納入學校的課程管理。
2.將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納入教學常規管理
一是學校將教師的誦讀活動納入每月的教學常規工作,將教師每學期誦讀內容(讀書筆記)納入學校的繼續教育管理,並將成績列入學期教學工作考評。二是學校每個階段組織一次檢測,採取抽測、集體誦讀、同伴互測的方法;指導教師要天天抽查學生,動員學生互動檢查,表揚先進,鼓勵後進。三是按班級、年級、學校逐層舉辦誦詩會活動,全校師生參加。國學經典誦讀會分指定內容背誦、接龍賽、搶答、自由發揮表演等多種形式,對活動中表現突出、成績優秀的師生給予獎勵,鼓勵師生不斷提高吟誦古詩詞的數量和質量。四是每學期評比出「師生誦讀之星」、「書香班級」,並給予表彰;大力獎勵在區級以上比賽獲獎的師生及指導教師。
二、堅持隊伍打造是關鍵
經典誦讀的開展難在開端,貴在堅持,而堅持下去的關鍵在教師。只有打造一支潛心誦讀的隊伍,經典文化的河流才會在孩子們的心田上奔騰不息。作為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要建立相應制度,除採用平常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之外,還要重視導讀員自身的學習,要出台一些鼓勵的政策,加強考核,建立健全機制。
1.全員參與活動
全體教師要積極參與和投入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形成全校教師人人參與、個個想方設法、處處書聲琅琅的良好誦讀氛圍。年級組長和各班班主任、語文老師共同商量,制定各班級誦讀計劃,劃分每天的誦讀內容與誦讀量;各科教師都要自覺地在年級組長的統一協調下,在各個規定的時間段里,有條不紊地創造性地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
2.開展專題活動
採取上課、評課、介紹交流經驗、問題探討等校本教研活動,逐步規范導讀活動,提高導讀質量,提升導讀員的整體水平。如在語文教研組中開展經典誦讀專題校本教研活動,研究學生的記憶規律,探討經典誦讀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先實現「量」的積累;把經典誦讀、古詩吟誦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語文教師中開展優質國學課展示活動,提高教師在活動中的組織水平。
3.開展社區活動
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請志願者、退休教師、學者到學校開設國學經典誦讀講座。在2011年4月,筆者原所在萬春學校邀請成都電視台著名主持人陳岳到校舉辦「經典誦讀與智慧人生」為主題的傳統文化講座,陳岳以「勤讀弟子規·做人有智慧」為話題,圍繞《弟子規》、《三字經》等,就如何讀書、如何做人同廣大師生展開精彩的互動交流,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另一方面組織教師學生到社區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如德育處組織學生代表到「國色天香」樂園開展「迎世博·文明行」國學經典誦讀宣傳活動;還有語文教研組長鄧忠源、藝術教研組長毛羽生組織學生到花鄉民居社區表演、宣傳國學經典,並指導社區老年社團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這些活動深受社區群眾的好評,擴大了影響,營造了良好的經典誦讀文化氛圍。
三、浸潤校園氛圍是要件
校園環境是一種隱形的文化,暗藏著無聲的教育語言,蘊涵著巨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園環境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置身其中,能使人內心寧靜,產生讀書的沖動。
溫江區萬春學校坐落於成都市溫江古蜀文明重要發源地魚鳧故都,學校傳承魚鳧故國文明,充滿現代田園文化氣息。校園文化以「魚鳧田園文化」為特色,貫穿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體現出沉穩大氣、自然純朴的校園風貌。現在校園已形成「兩點一線」的文化格局——「兩點」即「魚鳧之光」、「清風綠廊」,「一線」即「環形文化綠道」。
「魚鳧之光」。在前操場教學樓外牆上左邊一幅浮雕叫「魚鳧開疆圖」,右邊一幅浮雕叫「文明之光圖」,浮雕整合了一脈相承的川西平原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和魚鳧文化,將4000年魚鳧文明厚重的區域文化重現在我們的校園。操場正中六塊地浮雕分別叫「魚鳧遷徙圖」、「魚鳧稱王圖」、「漁農並舉圖」、「魚鳧躬耕圖」、「封樹定界圖」、「魚鳧禪讓圖」。這一組浮雕,以不斷發展進步的文明為線索,展示了我們祖先的開拓、勇敢、勤勞、朴實、創新、開明的宏大氣魄。「魚鳧之光」這些浮雕中被意化的形象,靜靜地訴說著古蜀先輩們不畏艱險、披荊斬棘,建設家園和開創古蜀文明時的艱辛與壯美,時刻提示著師生肩負著傳承文明、開拓奮進的歷史使命。 所以,我們從萬春魚鳧人文的精神內涵中提煉出了學校的校訓:「勤勉、博學、傳承、開拓」。「千年魚鳧盡顯古蜀神韻,萬柳迎春更看桃李芬芳」這幅對聯表達了萬春師生將發揚先輩精神,再創家鄉輝煌的豪氣壯志。
在前操場的左右兩側還有兩個交相呼應的石雕,左邊的叫「潤物無聲」,右邊的叫「春風化雨」。都是根據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成都生活時寫下的名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改寫而來。而《潤物無聲》以一隻大手握小手教寫字的形象,無聲地表達著全校教職工滿懷愛心、細心呵護、教書育人、默默奉獻的決心。
「清風綠廊」。景點名出自(明·於謙)《入京》:「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廊道兩端設置兩幅對聯:「勤奮作學問,清白做正人」;「勤奮求學莫怕千般勞苦,春風化雨潤育萬樹花香」。還設置了條凳、可更換內容的精緻櫥窗,展出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圖片、文字資料、成果等。這里安放了石質讀書桌,讀書桌旁的兩個石頭上,刻上了《長歌行》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激勵著學生珍惜美好時光努力學習。可以說這里是師生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在「環形文化綠道」上學校根據路道綠化帶種植的香樟、白楊、楊柳、銀杏,分別以「蟬鳴白楊」、「楊柳醉春」、「銀杏得誠」、「綠樟留香」設立道路牌。

『拾』 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經典誦讀教學

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經典誦讀教學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積累了豐富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對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准則、心理特徵,都有著深刻又廣泛的影響。然而我們優秀的文化正在消失,我們的學生很少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面臨斷層。如何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承繼下來並有所創造和發展,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始終保持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文化品格,是當代中小學教育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更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
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光是知識輔導,更是成長的營養。一本書,只要對我們的成長有助益,那麼我們就要學會在閱讀中與它融合、與它交流,使我們獲得成長,獲得對生命和對生活的最深切的認知與感悟。反之,如果缺乏人類優秀文化的滋養,缺乏健康思想的導引,人生勢必在混沌與精神貧乏中度過。我們不能漠視學生精神生活匱乏的現狀,應該努力創造條件改變這種局面。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健康的閱讀。從誦讀中我們可以學習前人精心構思,謀篇布局,恰當的表達,優美的語言,獨到的見解,可以積累寫作的素材。
基於以上認識,我嘗試以語文閱讀內容的選擇與方法的指導為出發點,開發學生閱讀潛能,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的美文,欣賞有價值的作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真正把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我提出「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融合的實踐探究」這一課題進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所謂「經典誦讀」,即指2—13歲這一人生中記憶的黃金時代,心靈最清澈時的年齡階段誦讀、熟背經典美文、唐宋詩詞,以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也就是從蒙養書的俗文化開始過渡到經典、詩詞雅文化的誦讀,並引導他們進行淺顯的文學鑒賞。因為鑒賞的審美功能同道德教範、右腦的開發,形象思維、想像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緊密相連的。在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中播撒詩書的種子,墾荒植綠,在他們心中會產生四大效應:第一,了解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思;第二,心中會產生一種寬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養形象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第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的實踐探究」是指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一段時間內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組織和實施學生課內外閱讀、寫作教學,切實把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的實踐方法及其效果。
三、課題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課題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始,以經典誦讀為結合點,將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彌補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達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最終實現以感悟、積累經典文化為特點的誦讀式語文教學模式。
四、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一年的指導,讓大部分學生對經典閱讀產生興趣,具有一定的自主閱讀經典作品甚至古文的能力。為今後更高層次閱讀打下基礎。
1、把經典誦讀引進語文課堂教學,真正使經典誦讀與語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構建讀書型班級、學校。
2、從經典誦讀引導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探索一套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融合的教學方法,並嘗試推廣。形成經驗。
五、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嘗試著尋求合適的途徑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2、研究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3、以經典文章、優秀詩文、格言警句、成語等為教材,研究經典誦讀課的教學方法,創建出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4、將經典誦讀課的教學學生課外識字有機結合,增大學生的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5、精選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相輔的經典古文,並嘗試在課堂教學中以合適的方法將古文與現代文融合起來進行教學。
六、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採用課堂教學研究法、輔以訪談調查法、觀察法。
1、本課題的研究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設校本課程,編寫經典誦讀教材,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再指導於課堂教學實踐,以達到傳統語文教學與現代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2、利用校園里的宣傳窗建立「誦讀專欄」,設固定欄目版塊,每月一期,以年級組為單位由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教學樓牆面上分別懸掛歷代名人畫像、警句,舉辦特色活動圖片展,師生作品展等,營造出濃郁的書香校園文化氛圍。
3、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根據《新課程標准》推薦的書目和學生的實際,確定學生必須熟背《唐詩宋詞》及優秀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