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創作屬於自己的歌曲,詳細的步驟,包括作詞作曲到配樂,演唱.
我講一般的步驟, 1。首先作詞的人會寫歌詞,當然也有人先作曲再配詞。但一般是先寫歌詞。比如方文山寫好歌詞,交給周傑倫; 2。周傑倫會醞釀感情,把歌詞反復研究。然後作曲。這個過程有長有短,你應該知道,周傑倫剛出道的時候,五天做了五十首的曲。但現在他一年才出一個專輯。不可同日而語。 3. 這樣一首歌基本完成了。但這還剛開始呢。這個時候周傑倫會找編曲者,周傑倫他自己很少編曲的。因為編曲比作曲更難,他一般會找黃雨勛。那麼黃雨勛開始編曲。 4。編曲的工作較復雜了。首先得配器,得找到與周傑倫這個怪才的歌相匹配的樂器才行。比如《煙花易冷》用的是木吉他,比較揉情一點。《七里香》用的是大型的管弦樂,感情比較強烈。反正亂七八槽的。 5. 配完器後,開始編曲。其實這兩個工作大部分是同時進行的。編完曲後就交給製作人。比如我們的周傳雄,就是台灣最有名的製作人。 6. 周傳雄拿到詞、曲、編曲開始製作伴奏。這裡面要錄音,音頻處理,混音等等。 7. 伴奏完了,周傑倫這傢伙就開始唱了。唱完後,又得音頻處理,混音,音效,亂七八槽的。 8. 最後就是合成。添點,減點啥的。 9. 然後我最喜歡的〈七里香〉就製作 出來了。
『貳』 古典音樂作曲家是如何創作古典樂的
古典樂作曲當然也是寫五線譜。
其他音樂家我不清楚,但莫扎特是在腦子里想好完整的曲子,然後直接寫下來,不再修改(據我所知只有莫扎特的曲譜是一氣呵成,不修改的)。也就是說他在腦子里想好整首曲子,再把每個樂器的譜子寫下來。至於配器是要通過學習的,掌握了基本的規律,再發揮自己的特色。
要學配器的話,起碼要會一種樂器,要熟悉多種樂器,下面是我找的比較簡單的資料,可以了解一下。
配器是指各樂器在音樂作品表現中得到合理的分配,是音樂的二度創作,具體表現音色、音域、音區、力度,風格、和聲、副調、節奏、速度等等。音色構成肢體。
MIDI樂隊肢體:在MIDI肢體中,各聲部為單音樂器,忌諱聲部重復。
MIDI肢體音樂 四大要素
①旋律 ②和聲 ③低音 ④鼓擊
①旋律 a、音色對比:在音色選擇上,旋律音不同於肢體其他因素的音色,這樣可以辨認出旋律特點。樂隊盡可能不重復旋律音色,但在樂曲高潮時,為加強旋律力度和色彩表現,這時可重復旋律音色,使旋律變為符合音色。
b、音區對比:音區選擇上盡量不同於肢體中其他因素的音區,使旋律穿越復雜的樂隊肢體,更加清晰。
c、力度對比:略大於樂隊肢體中其他因素,可使旋律透過肢體,得到充分展現。
d、節奏對比:旋律節奏不同於肢體中其他因素的節奏,形成旋律節奏與肢體節奏「動與靜」互補。
②和聲 是推動和展開音樂的重要手段,它可增強樂曲動力和豐滿肢體音響。
a、和聲長音:使樂曲音響穩定和豐滿,軟化電器樂音色,使整個樂隊盡可能融合(鋪底音色採用軟音色類,宇宙音色等)
b、和聲節奏型:在肌體中應用和聲節奏型使音樂富有動態和產生流動性。(MIDI樂隊:連續使用切分節奏,改變強弱位置的節奏律動。)
③低音 是肢體的基礎,決定和聲功能屬性,推動音樂發展。(樂曲慢,低音節奏律動就慢,反之快則快。)
a、低音長音:使樂曲音響飽滿、渾厚、結實、穩定。
b、低音節奏型:增強音樂律動和音響動態。
c、低音力度:略大於其他聲部,突出低音,使肢體音響更加清晰和飽滿。
④鼓擊 學會節省音色,使音樂分段、分層的逐步增加至樂曲高潮處再一並投入。
『叄』 怎樣自己寫歌作曲
當你會吉他彈唱或鋼琴彈唱以後,肯定對和弦有了一個大概了解,翻開樂理書,查查 上面這幾個和弦分別是由哪些音組成的,大概了解一下,不用死記硬背,因為以後你彈多了 這些和弦,自然而然你就記得了,這個是80年代流行歌曲經常用到的和弦行進方式.我最初 開始學習彈吉他的第一首歌<>(恰似你的溫柔^_^),從頭到尾就是這四個 和弦彈下來的,新手們可以下載這首歌聽聽,感覺一下,是不是發現用這四個和弦寫歌,對 現代的我們來說,很簡單,很老套?呵呵,可是現在依然有專業的音樂人愛用這個和弦行進 方式寫歌,至於效果出來以後,為什麼我們聽起來不土?不老套?那個是後期編曲製作的水 平問題,不需要只想學流行作曲的你來管^_^
好了,會了這個簡單的和弦行進方式,你再學其他的和弦行進方式,一個行進方式對應一首 歌,彈唱流行歌曲的書籍很多,自己找一本練去吧,這樣一兩個月,你就應該對流行歌曲建 立了比較直觀的認識與了解了,怎麼樣,終於知道和弦的好處了吧,恭喜你,你的作曲也入 門了,這些就是流行歌曲的正常創作方式。
『肆』 作曲家是如何作曲的,如何才能做到既簡單又好聽呢
怎麼作曲就和寫文章一樣,先是有各種動機,可以是旋律可以是節奏也可以是和聲。然後根據自己的想法把動機擴展成一篇文章,當你擴展的時候可能還會出現新的動機。
是小說還是詩歌?是陳述還是議論?人物有幾個?人物性格怎麼安排,怎麼設定。人物之間怎呢交織怎麼和情節緊密聯系。情節如何發展,怎麼更曲折具有懸念。
各國傳統音樂(例如古希臘音樂、我國 民樂)都是由這種創作型演奏家編創、傳承的,但如今這種方式已經過時了,它的效率是低下的——對於個別人來說是捷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繞遠路。
『伍』 怎樣寫歌怎麼寫旋律怎樣編曲想創作音樂的看看
1、首先你必須准備一個可錄式隨身聽,甚至其他錄音器材皆可, 當你哼唱唱時,立刻將它錄下來;
2、然後利用各種方法找到一位可以幫助你寫樂譜的人(不管五線譜或簡譜皆可), 請他將你的創作編製成一份完整的記錄;
3、然後找到一位會樂器的人(最好是吉他、鋼琴、電子琴等,屬於可伴奏的樂器), 請他幫你簡單地編曲,然後利用錄音器材錄起來(樂器搭配人聲),做個簡單的Demo(小樣品);
4、會做Demo是件好事,不管和弦用得好聽、不好聽、變化多端與否、轉調技巧等等問題, 先把原創Demo做出來,編曲是另外的事情。好聽的旋律是可以經過編曲以後加分的。 所以,能寫好的旋律是最重要的。若想學習特殊和弦運用法,最好的建議是去買本關於和聲的書看. 這樣的進步是很不可思議的哦;
5. 會編曲,也懂得如何運用和弦,能寫出來的旋律,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必須常常唱歌, 而且要唱自己覺得好聽的歌曲,唱多了,自然在創作能寫出較漂亮的旋律了。 當然,一個人的感情的真正釋放,才會是動人歌曲的最直接來源。
拓展資料:
在學習理論和經驗之前,應該學著把各種和弦的進行運用自如。
A和D(象史普林斯廷,鮑布迪倫這些人用了很多。比如那首著名的(A)Born in the (D)U.S.(A) A).把G加進去再混一下你就能得到7成以上的流行,搖滾和民謠的精典歌曲了!!不信我的話嗎??試試去!!!另一些合成的活兒也是一樣的簡單。我自己則是濫用Am--G 或者A--G這樣的和弦混合多年了。在這開始之前先別問我理論,那不是我的專長。
讀一下David Hodge的精彩專欄:"A" Before "E" (Except After "C"). David 將給出詳盡的解釋。 先圍繞主和弦去彈奏(A-B-C-D-E-F-G,別用小調和弦什麼的),並且感覺它們。開放式和弦和小和弦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小和弦有著憂郁的感覺,他們聽起來象是有很多悲劇式的愛情故事在裡面!現在來彈奏小調,感覺到不同了嗎?現在先來彈一個A 然後再來一個Am並且注意他們的區別。接著彈完G後緊跟著來個Am,用不同的方式去彈。
肆意的亂彈一段時間,然後找出一個緊湊快速的模式來。看看你能在這兩個和弦上找出幾種不同的模式來,每一個模式都能是一首歌。 現在你可以只彈你最喜歡的那種模式。然後用筆在紙上寫一些句子。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把時常在自己腦袋裡浮現的事情寫下來就成了。 接著你要一遍接一遍的彈自己喜歡的那個模式,直到你感覺舒服了為止,然後唱你寫的句子。
如果你的句子有1到兩個特別的音節,你就得把你的模式做1到兩處相應的調整。或者你可以你可以從句子里拿一個詞出來,或者把一個長的詞用一個短的來代替。(有很多你可以做的,但我們在這仍保持簡單的態度)。
如果你的句子錯過了一個音節,那就把其中一個詞拖長一拍。 現在來寫別的句子。雖然不需要和開頭的有什麼關系,但有時也可能會有。如果和你的第一部分沒關系的話,你得干別特別的工作將他們連接起來。 你必須記住在你選出的模式中的音節數(這些事實上比前一部分要麻煩,但在這時要繼續保持簡單的態度。)接著,別絞盡腦汁想,跟著感覺往下走。
接下來寫和弦。我們試著用C--G的模式。把你先前的那些東西換掉,把這個當成和弦,你會把它用做歌曲的高潮部分的。你先前寫的發生了些什麼?他們給你的感覺是什麼?讓這些詩句變的有生命!你曾經想到過這些嗎?你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是什麼?寫好第一段後對第二段有準備嗎?試著用F--G的模式來代替。寫第三段時再回到C--G的模式。接下來的第四段將是很重要的。
從來F--G的模式,但是再碰到G時將它掛在那。正如你的樂句,將會又一次結束在G上。換句話說就是你把整首歌都掛在那了。 基於以上觀點你可以把吉他放下了。但是不論你的感覺是不是很舒服,接著寫別的句子。現在你遵從這個規律來寫:第一段,第二段,和弦,第三段,和弦。然後彈奏整首歌。
『陸』 電影作曲流程是怎樣的
確定配樂點(Spotting)作曲家和電影製作方進行探討,定出配樂點並由音樂編輯師(Music Editor)製成配樂點標注表(Spotting Notes)供作曲家創作使用,表格中有樂曲編號、時間碼(Timecode)、劇情等等關鍵信息。音畫對位(Syncing)此階段完成關鍵畫面與音樂對位的工作。這里有兩種方式:自由時間(Free Timing):只定出關鍵事件的時點並通過同步孔、同步條或計時表提示指揮家;使用打點軌道:採用固定速度(速度由關鍵點計算出)。打點軌道(Click Track)打點軌道是包含節拍器和語音提示的一個音軌,根據前面確定的時間信息製作出來,Auricle軟體就可以生成打點軌。錄音,在國內一般是作曲家本人擔任指揮,國外有時會另請指揮,因為擔任指揮需要執照。
『柒』 創造一首經典的歌,作曲和填詞是怎樣的體驗
創作一首歌曲,可以先創作出曲調爾後填入歌詞,也可以為寫好的歌詞譜曲,我們大多習慣於後者,因此,要想寫一首歌,首先接觸到的是歌詞,那麼就要對即將進行二次創作的歌詞有所認識。
6 、 要考慮到歌是寫給什麼人唱的,如果側重於歌唱家演唱就要注重聲樂技巧的運用,假如是寫給大家唱的,難度就不要過大,要容易上口,並注意歌曲的適應性。
『捌』 歌手是如何作曲的
大部分歌手作曲都是先有詞再去寫曲...
寫曲的時候,要根據詞的具體內容寫出不同感情的曲子。
也要根據句式,句末的押韻程度,編出適合的調子。
但我寫歌是憑靈感的!隨便哼出一個調子,覺得好聽,就會先寫下簡譜,之後再填詞。
這種方法很多人也會用...
傑倫也曾用過...菊花台,就是傑倫先寫的曲,文山後寫的詞。
所以沒我覺得寫一首歌倒也不難,難就難在編的時候曲子前後搭不搭配...
寫一首好歌也需要半天時間吶!
加油吧!希望我說的能對你有幫助!
『玖』 作曲家創作音樂前的藝術構思包含哪幾個方面,分別寫出這幾個方面的內容
1.音樂動機。這個也是最重要的,音樂動機需要靈感,會貫穿音樂的始終,變換各種形式反復出現。一個好的動機,可以撐起整首曲子。
2.曲式結構。音樂動機是一個具體的旋律,而曲式結構也是一個大框架。作曲之前,首先要對自己要寫的結構有個大概的想像,不可以信馬由韁,搭出一個架子,這樣才有整體的把握。
3.調性。這些都有了之後,就要准備進入具體作曲了,那麼此時你需要明確你要寫什麼調,大調還是小調,中間是否要轉調,近關系還是遠關系轉調。不同的調性色彩完全不一樣。
『拾』 怎麼寫歌啊作曲最主要的是靠什麼(除了靈感和天賦)
想對某些寫歌的朋友說說
[日期:2005-06-11] 來源:吉他中國 作者:草海 [字體:大 中 小]
[dvnews_page]
由於網上要求找我交流作曲心得的朋友比較多,為了避免重復打字,我特把我的觀點集中表述如下:
很多朋友一上來就說他們很有寫歌的願望,問我如何寫歌。我的第一感覺是這種心態太不踏實了,缺乏一種客觀的態度。想寫歌想作曲的願望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如果你連自己哼出的東西都沒法記錄下來的話,這種想法就成了急功近利的表現。
其實寫歌包括配器這個東西是個水到渠成的東西,如果你還在問我該怎麼寫的話,我覺得你根本就沒入門,對這個音樂這個東西根本還沒能力掌握。對寫曲子這個想法還必須先放放,多去學習基本的東西,學到一定程度,積累到一定量,自然就會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包括評價自己有沒有作曲的能力。凡是一上來就問怎麼寫曲子的朋友經過我進一步了解,都是沒什麼音樂基礎或者基礎不好的朋友。不要走都沒會就想飛,這是我想說的。你們需要的不是怎麼寫曲子,而是怎麼先去了解音樂是怎麼回事。
更進一步來說,寫歌到底是怎麼回事?很多人即使他不懂樂理是個樂盲,時常也能瞎哼出一些曲調出來(我老爸就這樣,呵呵),但是他們自己不了解哼的是什麼東西,所以沒法記錄,所以也沒法跨進音樂這個門檻。而懂得記譜的人就不一樣,他可以把自己或者別人哼出的曲調記錄下來,比如王洛賓,於是就有這么些部分人成了作曲家,音樂家。實際你有沒有作曲的能力就在於你有沒有記譜的能力。
如何訓練出這個記譜能力?首先你得識譜,唱的要准,歌譜的細節都很清楚。然後要練耳,包括分辨音程和分辨節奏,各種復雜的音程和節奏都要練到條件反射,一耳就能辨認。這個有點象練英語,要練到象母語的程度。當然越復雜越難辨認,但是能分辨的出復雜音程和節奏的人一定也可以寫出復雜音程節奏的東西,所以想要寫歌寫的好對耳朵的訓練要持之以恆,不斷提高,而且沒有盡頭。練到一定程度,你聽到的音樂的時候,在你頭腦里反應的不是聲音,而是樂譜。
更進一步,如果你不單單是能辨認音程和節奏,而是對樂曲的和弦也漸漸開始敏感了。你會漸漸發現歌曲的旋律都是建立在和聲的基礎上的。除了傳統式的中國樂曲是先有旋律再有和聲背景(也就是先有曲,再配器)以外,現代樂的旋律都是建立在嚴謹的和聲架構基礎上的。你對和聲越敏感,就越會發現寫好一首歌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很強的基本功。你對和聲越敏感,也就會越發現國內音樂對和弦運用手段的匱乏,聽得出什麼是好歌什麼是爛歌。真正有水平的歌曲光從旋律上看是無非跟爛歌拉開距離的,甚至旋律還不如爛歌來的花哨。你會了解到真正有內涵的旋律是什麼意思。
下面上一個層次,談談如何寫好曲子
對寫歌有經驗的朋友來講,要討論一個寫歌的趣味問題。一件事情,如果你會做,別人也會做,甚至人人都會做,那你做起來就很沒樂趣。如果這件事只有你可以做,你的感覺會很不一樣。寫歌也是一樣,如果一段旋律你想到了,但是聽眾也能想到,這個曲子就很沒特色,或者說沒什麼水準,沒難度。為什麼說現在的流行音樂垃圾多,就是當你聽到了開頭就能預料到他下一句唱到什麼音上面去,連你都能想出這樣的旋律,那麼這首歌必定不是什麼好貨色。現在的歌曲都是似曾相識的風格和曲調,聽多了讓人感覺膩味,因為它們太平常太普通了,沒有新鮮感。我們寫歌應該講求一個作曲的樂趣,要寫出可以抓住聽眾耳朵的東西,要讓他們感覺到不一樣,這是屬於你自己的個性問題,只有你想出了這樣的東西,別人不會這么想,如果你的曲子還能讓別人覺得好聽的話,那就說明你的水平真的很不錯,這才是寫歌的樂趣,要突出個性。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很多人不談各種作曲技巧,喜歡強調一個觀點:「音樂是感性的,不一定非要遵從什麼規律」,他們的意思是想拋棄作曲那種嚴謹的架構去天馬行空,走出屬於自己的個性世界來。照這么理解的話,不用理會那些束縛作曲的結構體系,任何人都可以玩音樂了,那你自己還能體會到樂趣嗎?今天我給你一把吉他,你明天就出一張不知所雲的專輯,這並不是不可以。但是會有幾個人承認你這樣的音樂呢?說白了,我亂寫,你也亂寫,大家互相不承認,這樣很有意思嗎?所以我個人是非常反感這種反傳統的做法,實際就是想逃避音樂規則。
因此,從寫歌的樂趣角度出發,我希望寫歌的朋友都能在理性的約束下寫出有個性的旋律出來,這才是樂趣。
最後討論一個寫歌水平的維持的問題
大家也許都注意到國內的創作型歌手都非常短命,要麼就一首歌出名,要麼就一張專輯出彩,很少有能維持創作水準的歌手。比如鄭鈞,唐朝等等。大部分人的觀點有兩點:1是因為出第一張專輯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比較艱苦,體驗比較深刻。成名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創作想法的變化,很多物質因素左右了他們,所以以後就平庸下去。2是因為第一張專輯是他們多年靈感的積累,成名後靈感用的差不多會枯竭,沒靈感就沒好歌。對於這種「物質生活論」和「靈感論」不是完全沒道理,但是我覺得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國外的樂隊很多70年代就成名了,到了現在還有好的專輯和好的單曲不斷涌現,難道他們作曲不受物質生活和靈感枯竭的影響?
有人問李敖「你寫作需要靈感嗎」他反問「妓女賣需要性慾嗎」,這實際上已經說明了問題。創作不能靠靈感去維持,要靠基本功和積累。純粹用靈感去寫歌是非常累的,你不光要靠靈感想出一個漂亮的開頭,還要靠靈感想出一個漂亮的過渡,然後還得靈感突發寫出一個漂亮的高潮,餘下每首歌都這樣,這樣持續下去你還能不枯竭嗎?真正的寫歌是藉助一個動機來發展的,動機就是靈感,餘下的部分是靠作曲者對音樂創作技巧和理解發展而成的。強調靈感忽視作曲技巧的人遲早要走進資源枯竭的死胡同。國內創作型歌手藝術生命短就是因為基本功和積累不夠造成的。對於國外那些大師級的人物來說,他們隨便信手拈來的東西都會讓我們覺得深不可測,為什麼?基礎不一樣啊!對他們來說,靈感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只要找到一個寫作的方向就可以發揮了,一切按照他們的作曲風格進行,就這么簡單。
所以說想維持自己的寫歌水準或者想進一步,很簡單,把基礎再打牢點,積累再深厚些。學習學習再學習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終辦法。那種把自己關在錄音棚裡面悶頭找靈感的方法是沒有效果的。
暫且先寫到這里,歡迎各位朋友批評指正
續1:
關於寫歌,我的確是可以告訴大家我自己的一些心得(而且我也曾經在這里貼過,但是反響並不算太熱烈,我不知道是深奧了,還是說的不對)。我可以這樣反問你,如果你今天告訴你一系列寫歌技巧,你明天就可以寫的出歌曲嗎?我之所以發上面的一篇帖子,就是想告訴大家,寫歌是積累,就算我告訴你我知道的全部,你也不可能變得跟我一樣。這是典型的知易行難。你如果真想要學習怎麼作曲,自己可以找些和聲理論,配器知識的書籍來慢慢研習,然後還要不斷的練習聽力,提高耳朵對各種音程和聲以及節奏的敏感程度。但是有幾個人會去踏踏實實的去這樣做呢?還不是都是希望從我這里得到一些攻關秘笈,一步登天。我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如果你還在問我怎麼寫曲子的話,請先放下寫曲子的想法,去了解音樂的基本概念。總有一天,你會自然醒悟,原來作曲就是這么簡單。我現在能做的只能是幫你指路,而不是拖著你走路。
在我的經歷當中,我好像從來沒問過別人怎麼寫曲子,甚至彈吉他也是,我也從來沒有過老師。但是如果你思想能夠走在你的技術前面,你下一步的路自己已經就看的很清楚了,不需要特別有人指點。相信我,世界上的好東西都是建立在踏實的作風和基本功上的,多加強基本素質的訓練會讓你無師自通。
續2:
可能這里有很多人不屑於那些學院派的專業老師,也不屑於學院派的那套東西。但是一旦你了解到了學院派的東西,會發現自己以前是多麼狂妄。畢竟作曲的這一套理論和各種訓練已經經歷了多少個世紀多少個音樂天才的發展和研習,產生了這么多經典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要想否定它的作用,還輪不到我們這些半瓶子水的小青年。
學院派的這套東西之所以不被大家看好,是因為國內的學院派作曲人沒出過幾個好東西,實踐能力不行,又不屑於寫流行的東西,有點象學武成了武痴,反而變的不通事理看不開了。但是大家走出去到國外看看,情況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很多好東西在國內就是存在誤解的,比如搖滾,在國外是很正常很主流的,在中國就是另類和社會混混的象徵。學院派這個東西也是這樣。
另外上面有人談到作曲要不拘泥於規則,要創新等等。我覺得這里分為一個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問題。如果你打破這種常規是有意識的,我想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你明白本來規則應該是怎樣的,只是為了表達需要而特意設定的,實際上這里又產生了屬於你自己的一種新規則。但如果你是無意識的打破了常規,我想這只能是歸為一種錯誤,就好比唱卡拉ok跑調了還沒感覺,這不可以美其名曰是不拘泥規則或者創新。拓展開來說,玩另類的應該首先搞清楚主流是什麼,先理解和掌握主流的各種規則,然後再進行另類的創作;玩punk的朋友也要先練好技術再來玩粗糙的,這樣感覺會很不一樣,有種得心應手而又有樂品的感覺。
總之,我強調的是,先理解掌握它,再打破它顛覆它。而不是什麼都不懂或者半瓶子水就開始談打破和顛覆,那樣是製造混亂而不是音樂。
續3:
其實那兩三首歌能寫的出來,也是你積累的結果,它們集中體現了你的學習成果。在一定學習成果的基礎上,靈感就光顧了你。就好像你現在已經爬上了個小山坡,這個山坡上的任何資源就可以供你調用了,但是一個小山坡上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用了一段時間就會枯竭。然後你得爬上更高的一個山峰上去,這時比這個山峰低的各種資源你都可以用到了。當到了大師級的水平,那真的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天底下的資源你都是可以用的,什麼時候會枯竭?到你老死的那天都不一定用的完。
我們活著為了音樂就是向上爬的過程,而不是坐在土坡上等著山上的蘋果砸下來。
在創作中,我特別強調理論功底,為什麼?因為中國人缺這個。中國人可以很聰明,可以很有靈感,可以有大音樂家的潛質。但是我們薄弱的音樂基礎不得不讓我們在起點上就輸給老外。中國是個不善於理論,講求感性的的民族。你不要跟我說感性是音樂的根本,感動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為我覺得你根本就不理解音樂是怎麼來的,你所覺得感人的那些音樂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創作者是站在一個什麼基礎上才能有這種感人的作品的。理論究竟是不是你所想像的那麼死板,那麼限制靈感,那麼限制自由。你有多少理論基礎,有沒有享受過理論基本功給你帶來的好處?這些都是需要中國的音樂創作者思考的問題,你們在學習嗎?在進步嗎?以下是我關於理性和感性誰比較重要的帖子:
1
感性是創作的源泉,理性的技巧是服務和協助! 這樣的句子很漂亮,但是不實用
我的感覺是天賦和理論都是不能偏廢,在創作中,靈感先於理論到達,但是不能說明靈感比理論更有分量。好比你選擇一個女朋友,長相是門檻,但是並不是最重要的,性格可能才是你最終選定的最重要因素(當然是在長相符合你的標準的情況下)
創作也是這樣,靈感或者說感性的東西就是一個門檻,沒有這個門檻什麼也別談,但是過了這個門檻就要看大家的功力的深厚了,這個功力是日積月累的音樂鑒賞,聽力和理論各方面的沉澱。有人有很好的動機,很好的感情,很好的靈感,但是沒有辦法繼續完和這個靈感同樣出色的餘下部分的創作,說明他還是個業余創作家,理論沉澱還跟不上。而真正的藝術創作家總是可以抓住一個小小的動機把它發展的非常感人和出色。實際上大家對理論有些誤解,喜歡把它書本化,其實它恰恰就是發揮聽覺的藝術一把利器,把最好聽的音符給挖掘了出來。而很多時候,這些音符光憑一腔熱情是找不到的。所謂的音樂大師哪個不是高深的理論大師,他們是天賦和深厚基礎的完美結合。
過於強調天賦和靈感很容易讓人對理論產生排斥,覺得憑自己的小聰明不需要特別用到什麼理論也可以寫出不錯的作品。但實際上仔細聽過這些作品以後,發現藝術性還是不夠,走的路子比較野(當然有人會說比較自由),但是長此以往,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創作生命不夠長久。在國內,能談的上創作生命長久的音樂人少之又少,為什麼?都是靈感突發類型的,總有江郎才盡的一天。而如果有個深厚的音樂沉澱情況就不一樣,一個小小的靈感可以充分擴展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不需特別的再靈感突發把餘下部分完成,否則會是相當累的。
我很欣賞國外的流行樂創作是百花齊放的,既有學院派的(比如很多電影插曲),也有很多野路子的(比如搖滾類的)。但即使是野路子的創作者也是有著深厚音樂沉澱的,只是風格不同於學院派的套路而已。但是他們通通都是理論的大師,加上他們的音樂創作理念比較受聽眾的認可,所以出名,而且可以水平不降低的一張接一張出專輯,這種現象跟國內是兩回事。
總而言之,感覺國內流行樂還是輕理論,踏踏實實學習的人少,想馬上寫好歌出名的人多。跟學術界一樣,浮誇。
一家之言,或許有偏頗,但是是我的切身感受
2
音樂中感性和理性哪個占第一位的問題有點象唯心和唯物主義關於物質和精神哪個第一的爭論。似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這是事物不可割裂的兩個方面。一個音樂作品在一定的框架內形成,在這個框架內有著自己的思想。拿開框架談思想或者離開思想去搭框架都是毫無意義的。去強調任何一方的重要性都是正確的觀點。但是需要警告的是,不可以輕視任何一方,如果你忽略了對感性或者理性任何一方的培養,它必將成為創作當中的瓶頸。照理說,我對這兩方面的發言應該是平均用力的,但是我沒有這么做。我特別強調理論是基於現在某些普遍現象的考慮。這些現象需要解釋一下,大家就自然明白我的用意了。
從我的親身經歷出發。我教吉他,教過不少學生,上的大都是初級的內容。大家知道,初級當中學習樂理的重要性和練習彈奏的重要性是一樣的,雙方應該平均用力。但是如果給定一定時間的練習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練,絕大多數學生一定是選擇練習彈奏吉他,而不是視唱練耳這樣的音樂內功的練習。以至於到了最後,會彈出聲音的人多(而且彈的還不難聽),會調弦會識譜的人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懶惰二字。他們的懶惰不在手上,而是在腦上。學習樂理及聽音的基本功顯然更象是一種腦力勞動。當他們將時間用來練習彈奏時,實際上是不想動腦筋(盡管他們可能意識到學習樂理和視唱練耳可以使他們事半功倍)。所以如果我不做特別的強調,或者是同一性的強調雙方的重要性,導致的結果很可能就象以上我說的這種情況,到最後不懂音樂只懂彈奏。於是我每次都會把樂理和視唱練耳提高到超過練習彈奏的高度上來,要求他們全力重視(當然我不會擔心他們不練習彈奏)
實際上大家也會發現類似的現象,很多人彈奏吉他運指如飛,但是卻合不上拍子,彈的沒有音樂的感覺,所謂的腦子跟不上手就是這樣。他們對於技巧的練習並不缺乏,甚至是饒有興趣。但是他們卻厭惡樂理,即使知道這樣不對,他們也不願意花大力氣來改觀。這就是我所說的腦子上的懶惰。
聯繫到創作音樂上來,很多人自詡為有天賦,有感覺,有經歷等等一切的感性元素。強調感性是主要的,理性是次要的或者是輔助的。我看到的卻是另一層意思,是他們想避開缺乏理論基礎的現實。其實天賦和感覺是擺在那裡的,烙在你身上的,有多少就是多少,生活體驗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慢慢沉澱下來的,不需要特別費力的去學習。反而是音樂內功這種東西,不靜下心來,沒有學習的精神和毅力就不會進步的東西是最難於突破的。那麼我不強調這些動腦的,和毅力有關的東西還能強調什麼呢?
大家不要把音樂看成是簡單的發揮自己才華(客觀)的工具,它也是你學習精神(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如果你能寫的出真正的藝術作品,那不僅是你天賦的體現,更加是你努力學習音樂的結果。音樂不是投機,是踏踏實實的學習。
最後要說的是,大家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感嘆這樣的音樂真正是感性的作品,可以如此的打動自己。但是請不要忘記作者在寫這首作品以前做的大量的理性准備工作,他們都是經過辛勤的腦力勞動,聽磁帶,扒譜,學習,體會等等之後,才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寫出這么一首動人的作品的。有誰見過天賦很高,但是音樂內功差的人寫出很動人的作品嗎?這不難推理出,音樂創作的水平和音樂修養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天賦再高,體驗再多的人,如果他不繼續補充音樂內功,也很快隕落下去。
總結我的觀點,感性和理性對於音樂都是重要,但是需要特別強調理性,因為它是真正的音樂家和音樂投機分子的分水嶺
3
從中外音樂的各種對比來強調音樂當中的理性:
首先要褒揚我們國家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很多文化到了如今,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麼形成的,到底是依據一個什麼樣的道理,遵循什麼樣的規則。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易經,易經對於人類認知世界的價值早已得到眾多中外專家的認可。但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為什麼可以比現在的人更懂得世界呢?他們有沒有什麼規律留下讓我們去重新推算一遍,從而可以了解古人的想法呢?很遺憾,沒有。中國的文化是重感性,輕理論的。很多時候只要用出來是對的就可以了,而這些方法具體是怎麼推導出來的似乎並不是很重要。
轉移到中國傳統音樂上來,也是這樣。很久以前,就有專家分析說民樂不善於總結,沒有形成理論體系,這一定程度限制了民樂的進一步發展。不能說民樂達到的程度不高,但是相對於西方音樂嚴謹的結構和邏輯,民樂總體來說是比較寫意的,比較感性的。其實民樂和西洋樂追求的境界根本就是不一樣的,兩者的統一必定是十分困難的一件工程。小弟自問沒有能力做到,所以現在只能就民樂講民樂,就西洋樂講西洋樂。
如果是在大唐盛世,全世界以中國文化為主流,今天我們就要大談感性。但是很遺憾,現在我們聽到和進行創作的音樂都是以西方古典樂為基礎的衍生類型。主流是西方樂,我們就不得不認真研究西方樂的結構,這對於我們討論的題目才是有意義的。
有一種不成文的說法:「巴赫的音樂包含了音樂所有的可能性」。巴赫的音樂就是西方樂的基礎,歐洲音樂之父的稱號也就是這樣得來的。不知道,大家研究過巴赫的音樂沒有。我研究的不多,但是我知道巴赫是根據一個個小小的動機,利用各種演算法和理論進行移調,變奏,倒映等等。從而把一個只有短短半分鍾的主題發展成一個長達十幾分鍾甚至半個鍾頭以上的完整曲子。這些曲子不會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是趣味橫生,精巧的不可言語,發揮到了聽覺效果的極致,而且同樣甚至更好的表達作者的情緒。
由巴赫音樂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西方樂都是強調理論的,講求結構,織體,和聲等等。學習西方音樂,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系列的作曲技巧。現代西方流行樂其實也離不開這個大體的框架。雖說現代樂的鼻祖是由黑人的blues演變而來,但是西方作曲家們在參透黑人音樂的精髓後,加入了傳統的作曲技巧(當然也根據需要改變了一些理論體系),因為他們的骨子裡還是西方音樂的。我們現在所聽到和了解到的現代流行音樂就是西方作曲思路和雜糅各種民族的表達方式(比如blues)的結合體
舉個例子,都說Eric Clapton的blues彈的好,但是除了那些絢麗的solo,你是否曾經注意過Clapton的作曲套路,他從前奏開始到發展,到高潮,再返回原來的主題到底用了多少次轉調?這些復雜的作曲套路在我們國家的流行樂當中還是個稀罕物品。中國的流行樂不要說多次轉調,能有一次轉調就說明作曲者水平很高了,而且通常還不是在高潮,而是在bridge過渡部分轉到原調的關系大小調上面去。Clapton所有精彩的感性的solo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和聲進程的基礎上。而我們崇拜Clapton的那些琴友大都只看到了那些精彩的solo,而忽略了他理論方面的基礎和沉澱。
類似這樣的例子可以在其他任何一個高水平的西方流行樂當中找到。只要你的音樂聽力各基礎夠好,你應該可以聽出西方樂和中國流行樂之間的檔次差距在什麼地方。只要你注意到了中西方流行樂中的各種細節對比,你也可以發現我們國內作曲人創作的思路是多麼簡單、貧乏和粗糙。
4
下面抽空來談談感性,我對感性的理解主要有兩點:
第一,我在前面已經講過,只有感性的人才能寫出好作品,而這個作品的主題是什麼並不重要。
大家知道藝術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這很對。比如我們看精彩的電視劇,大都是情節曲折,浪漫,奇巧的構思。這樣被我們稱作戲劇性,影視作品或者一切的表演藝術都是講求戲劇性的,這樣才能稱之為生活的典型。但是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情節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哪有那麼巧的事情,哪有那麼浪漫的愛情,哪有那麼單純或者壞的人。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偶爾一點小波浪,不太可能象電視那麼誇張(不排除極個別巧合)。音樂也是這樣,它所表現的情緒都是人類情感的極致。正因為它表現了最極致的東西,才會感動聽眾,讓聽眾感受到音樂的震撼。但是音樂的作者本身的生活卻不都是這么極致,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們與平常人不同的是,他們善於抓住這種極致的感覺,這與他們感性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他們比普通人更容易體會到感情上微妙的東西,也是經歷各種事情以後的自然結果。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活體驗。藝術家需要去體驗生活,是為了培養他們更加細膩的情感,而不是單純的叫他們到生活當中去尋找主題或者素材來進行創作。不要以為只有失戀的人才配寫失戀的歌曲,如果他音樂內功不深,聽上去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音樂。一個感情細膩到可以似乎身臨其境的體驗到失戀痛苦的,但是從來沒失戀過的音樂家同樣也是可以寫出好作品的。
如果我的這個看法成立的話,這就可以給創作者很大的創作空間。許多非現實的題材都可以拿來創作。金庸寫武俠他怎麼去體驗生活?重回古代去了解那些血雨腥風嗎?顯然不可能。他只能憑自己已有的經歷,情感和認知觀去寫他從來沒經歷過的事情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其實就是在作者不曾體驗的情況下誕生的。我不同意把理論書本化,同樣也不同意把體驗和感性局限化。
第二,什麼樣的人寫什麼樣的歌
這個道理很簡單,學生唱清純的歌,憤青唱極端的歌,窮人唱大眾的歌,富人唱小資的歌。但是經常在我們身邊會發生角色錯位,讓人看著好笑。
舉個例子,不少上了大學的懂點搖滾和音樂知識的都想搞樂隊,而且唱得都是憤青的歌。其實他們穿的好,吃的好,又不是沒有女朋友,生活的這么好乾嗎唱這么憤怒的歌。原因無非有兩點,一是想出風頭,趕時髦,表明自己很先鋒。二是因為他們平時就是喜歡聽這樣的音樂,也希望可以做這樣的音樂。但是他們忘記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沒達到憤怒的地步,在這么安逸的情況下還唱這么痛苦的歌是不是有點勉為其難。
要知道,喜歡歸喜歡,但是創作音樂的時候還是要做回自己,以自己經歷和感性程度作為基礎,結合作曲技巧來創作。不要一味主觀的追求某種風格,忽視了自身的「階級地位」。假裝深沉或者假裝清純都是令人作嘔的。
我對國內流行音樂的現狀的一些看法,主要是針對學院和政治對音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