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對待經典
擴展閱讀
中考數學26個知識點 2025-02-10 07:25:14
怎麼看會計繼續教育 2025-02-10 07:16:39

如何對待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24 04:01:31

❶ 年輕的你,是怎麼看待經典老歌的

經典老歌比較好理解,多年以來為主流媒體認可,在百姓之中廣為傳唱經久不衰。而流星歌曲在哪個圈裡流行,就很有說法了,如果在年輕人里流行,周轉期會很短,大部分歌曲也就是流行,很快就被遺忘,大浪淘沙很難成為經典,流行久了就成為經典。

有些經典老歌和年齡有關,但又不限年齡,曾幾何時有些當時的流行歌曲,隨著時間的沉澱表為經典,當時的一代人從年輕到步入老年依然喜歡,也有可能現在年輕人喜歡歌曲,到若干年後仍然喜歡。經典歌曲有懷舊情節,流行歌曲有前衛元素,適合於不同生活環境的人們所欣賞和感悟。

流行歌曲顧名思義代表的新潮、活潑、現代的文化所鑄就的音頻作品

每一個年代的歌曲都是一代人的回憶,每一個年代都可謂是影響一代人。經過時間洗禮老歌漸漸淡出視野,但是老歌帶給我們的感動依然還在。

隨著現在的年輕人慢慢長大成人和城市快速發展,帶給我們的經歷閱歷也都豐富了起來。經典音樂和現代流行音樂都是為了表達人們千萬種不同的情感。

聽老歌不是代表老了,也不是心態老了,每個人有自己喜歡的樣子,在我看來,聽老歌只是一種情懷,或許是你喜歡沉醉在經典老歌慢悠悠卻又抓人心弦的曲調,或者是喜歡它簡單而又深刻的詞,這並不能代表什麼。而且不一定喜歡聽快歌就是年輕啊。我覺得,喜歡聽老歌,也許是你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安靜的孩子,喜歡有沉澱的東西。並不是說其他歌就是沒沉澱,而是說老歌哪一種情調能更快把你帶進去那種感覺世界裡。

❷ 如何看待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與「偽經典」,試舉例分析

一、文學經典

文學經典是指傳統的、符合大多數人審美認可的、為廣大讀者推崇的中外文學作品。

正是通過不斷地閱讀文學經典,德國詩人歌德和美國作家海明威後來在自己的寫作生涯中才悉心體悟到,任何一個認真的當代作家,都不是同自己的同輩人競爭,而是同古代的偉大人物和死去的優秀人物一決高下。美國作家愛默生亦曾說過:「只有傳世之作才值得繼續流傳下去。」

文學經典化的完成及經典作家作品的樹立,不僅與作者、讀者、批評、闡釋等因素密切相關,還離不開意識形態、時間等其他多種要素共同且持續的作用。

二、偽經典

通過炒作、虛假宣傳推廣,博人眼球提高點擊率閱讀量的所謂國學文章則為偽經典。

「偽經典」的文化,看似一副休閑做派或前衛的個人秀,實質是用西方現代文化和後現代藝術的低俗性和虛無性,來修改中國文化經典的內涵,並盼望成為這個無經典時代的「經典」

「一手拿槍,一手拿《聖經》」,這是對近現代西方侵略者、殖民者的形象寫照。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方世界通過軍事戰爭、經濟控制和文化滲透,占據了文化話語權的高位。他們制訂的政治尺度和文化條約,其他國家只能被動遵守和執行。


(2)如何對待經典擴展閱讀:

文學經典化的完成及經典作家作品的樹立,不僅與作者、讀者、批評、闡釋等因素密切相關,還離不開意識形態、時間等其他多種要素共同且持續的作用。

但對於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目前正進入一個文學泛濫與經典匱乏並存的時期,說什麼似乎都有點為時過早。畢竟,一切尚在路上。

我們既要讀青春文學,也要讀古典名著。當古典名著與青春文學在市場上都有它們的立足之地,也就是說,它們能夠共同成為人們的文化需求時,才能共同發展。這是很重要的。

❸ 如何看待經典及如何看待思辨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黃玉峰
余黨緒的課題是「生命之殤——英雄和好漢的邊界」。從這個標題已隱約可見執教者大致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果然,余老師把殺人如麻的梁山人物分作兩類,奉殺人有原則的林沖為英雄,把「一斧一個,排頭殺去」的李逵和血濺鴛鴦樓、將丫環僕役都殺個干凈的武松界定為好漢。
整堂課給我的感覺首先是如臨殺人現場,其次是感到困惑,課後我問一個學生:如果你處在林沖的境遇,該怎麼辦?他竟然拍著桌子道:「殺盡那幫鳥貪官和喪盡天良的狐朋狗友」——這難道就是這堂思辨性閱讀課所要達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兩個問題:第一,什麼是經典作品?《水滸傳》到底是不是經典?如果是經典,那麼它在什麼意義上是經典?第二,如何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
(一)
經典可以有多重意義。第一是學術上的經典,即在學術研究中具備某種價值的作品。作為一部生動反映古代社會生活風貌和各色人物觀念行為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在流傳的過程中得到許多學者的批註考證,確實有其學術價值,因此是具有研究價值的經典。
經典的第二重意義是審美方面的。《水滸傳》在這個意義上也可謂經典。盡管在中國傳統的文藝觀念中,小說屬於文學之末流,地位遠遠比不上用來「載道」的散文和詩歌,何況《水滸傳》起於民間話本,不過是供茶餘飯後消遣娛樂而已。但西學東漸之後,外國文藝理論的輸入抬高了小說的地位,遂產生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的提法。因此,從小說審美的角度看,在敘事技巧、塑造人物等方面,《水滸傳》堪稱經典。
經典的第三重意義是價值觀層面的。這恰恰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衡量經典的重要依據。也就是對於高中生來說,這部作品是否有值得吸取的精神品質,是否有真、善、美的內涵,是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成熟,從而使其變得更加善良。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水滸傳》不能稱為經典。即從課後學生的反映來看,孔子所謂「血氣方剛,戒之在斗」的古訓就還有意義。
這不禁讓我想起《水滸傳》曾被「欽定」為反映農民起義主題的作品,是歌頌反抗貪官惡霸的英雄史詩。這與當時鼓吹暴力革命、強調造反有理的政治背景密切相關。但是,如果認真考察《水滸傳》,就會發現它在這方面的價值取向是很成問題的。
筆者曾經對「梁山一百零八將」每個人的出身作過詳細的梳理,發現幾乎沒有一個人的出身是嚴格意義上的農民。他們大多是些底層官吏、中下層軍官、不法店家、庄園主、漁霸、盜賊、流氓、地痞、賭棍、殺人犯……他們殺戮的對象,也未必全是貪官污吏,更多的是無辜百姓,甚至是同類火拚。如武松醉打蔣門神,不過是「黑吃黑」。雙槍將董平看上程太守之女,太守不允,他竟然為此「徑奔私衙,殺了程太守一家人口,奪了這女兒」。把這種人也列為「好漢」,不知是何道理?!更諷刺的是,對於皇帝、高官,他們並不真正反抗,那位迫害林沖的元兇高太尉,最終還是被毫發無損地放了回去。
他們確實劫富,卻並不濟貧。那所謂「智取」而來的生辰綱,被「英雄好漢們」瓜分了。吳用一語道破天機:「取些不義之財,大家圖一世快活。」他們反抗起義,並不是要改變社會不公,只不過是取而代之罷了。李逵說:「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我們都做個將軍,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在那裡快活。」他的快活是什麼?可以想像,他的「理想」如果實現,又會如何對待天下蒼生?
說到「官逼民反」的典型——林沖,確能引起無數同情。但從全書來看,真正如此者極少。或本就是亡命之徒,犯罪後為逃避拘捕才入伙;或本無心卻硬是被「梁山好漢」「逼上樑山」,而且手段還極為卑劣。比如為了讓朱仝上山,吳用故意叫李逵殺害了知府之子「小衙內」,逼得朱仝「只得上山坐把交椅」。那「小衙內」不過是一個年僅四歲的孩子,卻被李逵「以板斧將頭劈成兩半」。為了讓秦明入伙,宋江更是指使燕順、王英帶領人手將青州城外「燒成白地,一片瓦礫場上,橫七豎八,殺死的男子婦人,不計其數」。這種反人類的殘忍卑鄙的所謂「逼上樑山」,有什麼典型意義和價值可言?!難怪余老師要用這節課來反復強調真「逼上樑山」的林沖與那些假「逼上樑山」的「好漢們」的區別所在。
另外,《水滸傳》對女性的觀念也是極為腐朽的。全書充斥著「紅顏禍水」的暗示。即使是林沖的故事,不也是他那個頗有姿色的妻子引起的嗎?而「英雄好漢們」可以輕易地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剝奪她們的一切權利,甚至性命。被楊雄挖取心肝並肢解的潘巧雲所犯下的罪過是「淫」——女子有一點點性需求都是該死的。反觀梁山僅有的三位「女英雄」,孫二娘、顧大嫂是開黑店的,扈三娘本也是地方惡霸的一員,父兄都為梁山集團所害,但她竟然接受了宋江的安排,拜宋父為義父,還被迫嫁給了武藝低下、好色醜陋的王英。
以上種種,都反映出《水滸傳》的不少內容在價值層面不但與現代文明相背,甚至與中國古代主流文明也是格格不入的。價值觀層面是基礎教育中衡量經典的重要依據,那麼在《水滸傳》的教學過程中,內容重點到底應該如何安排,確實需要好好「思辨」一番。
(二)
如前所述,《水滸傳》盡管在價值觀層面瑕疵甚多,但它自有學術和文學審美方面的價值。從中學語文教學出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有很多值得研究學習之處。比如語言描寫、林沖性格發展變化、小說情節沖突的巧妙設置等。
余老師對「思辨性閱讀」有過一個定義:「指導學生以批判的態度閱讀理性的文本」。①我想,以這個標准來看待《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先不論它是否是一篇「理性文本」),那麼教學目標至少應該是通過引導,讓學生質疑並思考:為什麼一個善良的、循規蹈矩的、有著光明前途的人在沒有犯任何錯誤的情況下,最終家破人亡,被迫成為一個強盜。這就要求教師能引導學生讀出文本背後的信息,關注主人公命運發展變化的關鍵。

❹ 如何對待經典

回味無窮的事物,不管是好是壞,只要能在腦中揮之不去的都是經典

❺ 對於經典名著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對待

首先必須要看。因為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歷來人們從中吸取和總結到了有用或者震撼的內容或情感,這些對於我們很大程度上是有幫助的,這是一種體悟上的增加。並且經典一定是嚴肅的。在現在這個網路內容泛濫,粗製濫造文字洶涌的時代里,多讀一些嚴肅的內容是非常有助於促進思考的。
然後從具體的內容或情感來說,作者在寫的時候一定是蘊含著某一種情感的,而多年的傳承也一定有一個或多個共通的模式與欣賞,但我個人認為那大可不必認為是真理。就像余華說過:「我寫的東西還有什麼我自己不知道的含義,這時候就需要讀者站出來說話了。」因此這就是讀者的意義,你大可以看完經典之後有並且保持自己的看法,其他的欣賞模式拿來了解即可,最主要的還是你本人的思考。

❻ 我們該怎樣看待經典著作

經典並非絕對正確的老師

而是我們的朋友

-1 -

上一篇文章發表後,有位愛看書的朋友問我,我們要怎樣去讀那些經典的著作?

老實說,這個問題其實已經超越了我的能力范疇――經典著作如此廣博,我讀過的連1%都不到。

但機會難得,我還是願意借題發揮,表達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人把經典著作奉為圭臬,時不時在討論事情的時候引經據典一番,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說實話,我有時挺煩這類人的。

你說他們沒文化吧,倒也不是,有些經典我也不知道,可以順便學習下。可要給他們去解釋這段經典的前提已經不適用於剛才的論點了,又特別麻煩。

最重要的是,這類人往往會有一個致命的觀念:偉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是對的。

-2 -

小時候,我恨死魯迅先生了。

他獨有的文體晦澀難懂,還往往需要「整段背誦」。

我還翻看了他的其他著作,和課本里的刪節版比起來,更加陰暗殘酷,好像要把人心裡最黑暗的東西全剮出來一樣。對於青春期的我來說,這刺激實在太過強烈,難以下咽。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感到魯迅先生對人性的觀察有多深刻。正如先生所說,大多數中國人似乎都有一種刻在骨子裡的卑微感,致使他們不敢越雷池半步。

當我說,我並不贊同儒家宣揚的一些觀點時,有些連《論語》都沒有看過的人卻跳出來衛道,說這是聖賢講的東西,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你怎麼敢妄加評論。

當我說,有些舊時的觀念在這個時代只能產生反作用,應該加以改進時,又有人不假思考地說,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裡面有著深深的智慧,你才多大就有資格提意見?

某位知名的企業家在一次演講里說,他建議現在的年輕人要讀讀康德。我說,康德就是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傻X,他的理論完全不符合人性,白白浪費了他那麼高的智商。於是又有人說,那個企業家比你成功多了,你有什麼資本和他比較?

呃,不好意思,我記得我們討論的好像是哲學,不是賺錢吧?

鮮少人的理由,是我的邏輯哪裡不嚴謹,或是我的觀點哪裡有漏洞、哪裡說得不對。而這,正是我表達觀點時最渴望聽到的話。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我一直都非常歡迎各位提出不同的觀點。遺憾的是,也並不是所有人的前額葉都起到了它該有的作用。

-3 -

我經常受邀去各個大學做些分享,但對其中的幾所大學總是心存忌憚。

去這幾所大學的時候,感覺就像在和一群七老八十的老人講課,死氣沉沉,完全沒有年輕人的樣子。在我面前,他們表現出深深的卑微感。

在他們提問的時候,必須先說上一句「非常感謝李老師的分享」,然後才開始說自己的問題,感覺不這么做就說不下去一樣。如果我沒回答到點上,他們也只會繼續保持迷惑的眼神,點點頭說句「謝謝老師」。

我並不是說不要尊敬老師,但流於形式的尊敬沒有任何意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們能像別的大學生一樣把我當做工具、對我發起挑戰。

但我也清楚,這不是學生的錯。自古以來,老師在學校里就是權威,說的話是不會錯的,是不能反抗的。

孔子好不容易收了三個敢於正面挑戰權威的學生,可惜顏回死得早,子路最後還是被權威所教化,而堅持到最後的宰予也因此被後人醜化了形象。

-4 -

我有些朋友在國外大學任教,和他們交流時,總是會很羨慕他們――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教學和研究環境,更是因為他們與學生的關系。

他們的學生尊重的是事實,在老師面前沒有卑微感,挑戰老師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有些老師甚至會感謝學生,因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他們沒有想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可在中國,要做到這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現今的中國社會,如果你膽敢質疑老師說的話、把老師問得啞口無言,那就等著請家長吧。

應試教育讓95%的人都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我們獲得的任何信息都不是終點,而是思考的起點。

-5 -

我小時候被告知,有了火,人類的智商就有了飛躍性的提高。我問老師,為什麼火可以提高人類的智商,得到的答案是,因為吃熟食可以讓人變聰明。

這個答案並不能讓我滿足,因為我拚命吃了很多燒熟的肉,卻沒有變得更聰明。我也嘗試吃了幾口生豬肉,可是學習成績也沒有下降,最多是有點鬧肚子而已。

在沒有谷歌或是網路的日子裡,我花了10年的時間才終於知其所以然:熟食的出現解放了咬肌,於是剩下的空間擴充在了腦容量上。

長大以後,我開始了漫長的心理學之路。

弗洛伊德說,我恨自己的父親,所以才有現在的性格。我做這樣的夢,是因為潛意識的壓抑。我不滿意這個解釋,於是繼續探尋更合適的答案。

這並不是在否定精神分析的存在意義,它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角度,是一切的開始。但這並不代表我門要放棄思考,更不是要我們為了證明先人是正確的而牽強附會。

先人已逝,我們還活著。

當年,孔子是個萬里挑一,甚至可以說是百萬里挑一的思想家,天下根本找不到幾個。

但如果你在今天還要我把統治者等同於父母,認為統治者會像父母一樣愛護子民,而我也必須要對父母像對至高無上的君王一樣絕對服從,那簡直就是個笑話――這個時代連天子都已經找不到了。

由於人口的暴增、物質基礎的增長、資訊的發達、局限的破除,今天能與孔子比肩、甚至超越孔子思想境界的高人比比皆是,他們的成就都是受惠於先人的思想基礎並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今天我們尊敬過去的思想家,並非僅僅因為他們極高的思想境界和縝密的思考方式,而是因為他們在那樣的時代局限下還能對世界、對人性有如此深刻的認識,開創性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給後人指了一條發展的明路。

注意,是發展,而不是遵從。

-6 -

所以,我們要多讀經典,但並非是要全盤接受,更不是要去膜拜。

讀經典,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為我所用。所以最應該抱有的態度應該是「原來如此,也有這種觀點呢,讓我思考下」,而非單純的「弟子受教,老師好棒」。

當我們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理解、去分析甚至去批判的時候,這些東西才能真正化為自己的骨肉。

只有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我們才能從任何人、任何事上都獲得智慧。

― END ―

作者簡介:李勁波,專毀三觀的不正經心理學家,獨立思考者的朋友;授權請聯系言之有李(ID:Talkwithlee )。

❼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傳統本身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當前語境下所說的傳統,在若干年之前很可能是一種標新立異。《史記·孔子世家》裡面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情:齊景公對孔子的政治理論很感興趣,准備封賞孔子,這個時候另一位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齊大夫晏嬰出來制止了他。晏嬰特別提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生「崇喪遂哀,破產厚葬」,絕對不可以讓這種風氣蔓延成俗。可見在孔子生活的時代,重視喪葬並不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傳統。但是對身後事的謹慎和重視,卻成為了後世的一種傳統並延續至今。

❽ 如何看待文學經典

文學經典是一種價值觀,是對待世界與人生的看法,從不同的視角,能獲得不同的體味

❾ 我們該如何對待經典

經典者,能經受時空考驗而不失其價值的東西。多看,多悟,多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