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詩經是哪個朝代的經典
擴展閱讀
宋經典版有哪些車型 2025-02-09 03:55:38
在河裡游的都有哪些動漫 2025-02-09 03:31:00
寄什麼歌詞 2025-02-09 03:22:17

詩經是哪個朝代的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23 14:34:14

㈠ 詩經是什麼年代的

詩經成書於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代稱為「詩」或「詩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尊「詩」為經典,定名為《詩經》。《詩經》現存詩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廟樂章,分為風、雅、頌三章。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大部分為東周時期的作品,小部分作於西周後期,以民歌為主。(邶: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鄘:後來並入衛國,故城在今河南省汲縣東北。

衛: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帶。王:周平王東遷後的國都地區,在今河南洛陽一帶。鄭: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齊: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魏:古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縣東北。唐:晉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秦:在今陝西省境內。陳:在今河南省淮陽、柘城以及安徽省毫縣一帶。檜:檜國後為鄭國所滅,二國領土相當於今河南省鄭州、新鎮、滎陽、密縣一帶。曹:在今山東省曹縣、荷澤、定陶一帶。豳:也作邠,在今陝西郴縣、旬邑縣一帶。)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王畿地區的作品,均為周代朝廷樂歌,多歌頌朝廷官吏。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 40 篇。其中周頌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為西周統治者用於祭祀的樂歌,內容多歌頌周代貴族統治者及先公先王,共 31 篇;魯頌為公元前 7 世紀魯國的作品,歌頌魯國國君魯僖公,共 4 篇;商頌是公元前 8 世紀到公元前 7 世紀宋國的作品,共 5 篇。

《詩經》作為一部經典著作,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1)詩經是哪個朝代的經典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斗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正如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一家一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㈡ 《詩經》是什麼朝代的作品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採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於此.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於《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於學官,後有《毛詩》.《毛詩》盛行後,齊、魯韓三家詩先後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
王官采詩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刪詩
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准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體例分類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滿意請採納

㈢ 《詩經》成書於哪個朝代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成書於春秋時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㈣ 詩經出自什麼年代

據史實記載:自西周初年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㈤ 《詩經》編成於什麼 朝代

詩經又稱《三百篇》。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正式使用《詩經》,應該起於南宋初年-屈萬里)。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305篇詩歌,所以說編成於春秋晚期更為貼切。

㈥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被視為古代詩歌的開端,是在哪個朝代被稱為經的

詩經被稱為經是在漢朝。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後來也成為「詩三百」,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6)詩經是哪個朝代的經典擴展閱讀

《詩經》創作背景: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斗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西周較之殷商。

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㈦ 《詩經》是什麼朝代的作品

無法考證具體是那個朝代的作品。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

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7)詩經是哪個朝代的經典擴展閱讀

《詩經》語言風格

《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

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於變化。

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

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㈧ 《詩經》是哪個朝代的

《詩經》成書於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

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域外影響

《漢書》記載,西漢時西域各國貴族子弟多來長安學習漢文化,1959—1979年在新疆連續發掘的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毛詩鄭箋小雅》殘卷,確證是5世紀的遺物。

新、舊《唐書》也記載,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西亞、羅馬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波斯人多有通漢學者。唐建中二年(781年)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撰寫者景凈是敘利亞人,他在碑文中引用《詩經》二三十處,這證明《詩經》從絲綢之路外傳歷史相當悠久。

㈨ 詩經是哪個朝代

周朝,詩經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尹吉甫 是《詩經》的主要匯集者,周幽王聽信讒言,被砍了頭,所所以從西周到春秋中葉

㈩ 《詩經》出自哪個朝代

《詩經》記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本稱《詩》,西漢時,儒家將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