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弟子規》是最適合當代中國的國學千古經典
因為說這些話的人文化水平不行,三觀還很有問題。但問題是往往還都多多少少是個官。
弟子規和四書五經還不一樣,那些叫做儒家經典,弟子規在很多時候,叫做封建糟粕。當初日本佔領東北,實行奴化教育的時候,教材就是這本弟子規(清朝時候,也基本是屬於拿這個書來奴化教育,你看清朝的官員都奴相十足)。現在還在偽滿洲國博物館里,作為反面教材。也不知道這幾年怎麼就火起來了。
而且弟子規更不是千古經典,四書五經都是兩千多年了,弟子規則是清朝一個落魄秀才寫來教私塾賺錢的,要是這也能算千古經典,《易》《詩》《書》《禮》《春秋》《禮記》《孝經》《論語》《孟子》《爾雅》這些,又該算什麼呢?
Ⅱ 弟子規成為國學經典的魅力是什麼
弟子規就是 給那些沒有道德之人 樹立了規范
就因為現在沒有道德的人太多了 才有了弟子規的魅力
Ⅲ 弟子規何以代替論語成為了國學
《弟子規》誕生於清代,而做清代文獻研究的江南大學黃曉丹老師,接觸了大量清代的詩文集、傳記和家譜,卻從來沒看到過哪裡提到《弟子規》。她問及研究民國文獻的朋友、讀過大量現代學者的回憶錄和傳記的朋友,發現他們也都從未見過《弟子規》。特地和黃老師打了聲招呼,同意了我微博上轉載她在《兒童傳統文化教育論壇》上的講稿。因為政府減少提供儒家教育,民間就湧起力量彌補這一真空,就在1991年台灣教育部停止《四書》為中學唯一文化基本教材的同時,民間就有人在家自己教讀經了。王財貴就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二十年間,王財貴的讀經書目其實是有窄化的趨勢,最初他的讀經書目包括中西經典,但後來為了「便利、普及、實效、實證」的目的多次修訂,真正普遍得到實施的,讀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規》。
Ⅳ 《弟子規》流傳至今,成為國學經典,其魅力是什麼
符合治國的政治需求
Ⅳ 《弟子規》所謂國學經典,被要求小學一年級不識字的小朋友背誦,有意義嗎
毫無意義,而且我會非常負責的告訴您,如果您讓您孩子學《弟子規》,可不是簡簡單單變成「媽寶」這么簡單。
看了下底下很多回答,心突然很寒,一大群完全不懂什麼是國學,什麼是傳統的家長,聯合著另外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國學老師」正在摧殘下一代。不要說聖母婊,恰恰相反,要是沒社會公德心,我倒是寧願你們多學點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反正我孩子佔便宜。
回到正題。《弟子規》是清代一位叫李毓秀的秀才所作,據台師大、東北師大的兩位朋友考證,《弟子規》最早的刊本是同治五年(即1866年),這是什麼年代?鴉片戰爭之後,已然可以算作近代了。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兩點:
除去這點,有人還會說,小孩哪裡懂的這些,只是加強語感罷了?我想請問家長們,語感是什麼知道么?抑揚頓挫么?你為什麼不直接去讀唐詩宋詞?去讀《三字經》?
Ⅵ 《弟子規》是「國學經典」嗎
弟子規是國學經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屬於智育修養,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踐行。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童蒙養正、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規范和對照自我的經典。
學《弟子規》,一般的人聽到「弟子」,會有錯誤的認知,覺得是小孩學的。其實這個「弟子」不是指小孩,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
Ⅶ 為什麼說《弟子規》是國學經典
弟子規就是告訴我們怎樣做事和做人的,告訴我們做事怎樣才完美,什麼樣的朋友可以交。能解決問題的,當然就是最合適的。弟子規能解決現在的社會和個人問題,只是很少有人信。
認真看了,理解到了就會照著做,做不到之前千萬莫勸人學習。現在大多數人注重利益,你自身沒有明顯收益,說了也不會信。你做到了,得利益了,不用勸,別人自己就找你了。言傳不如身教。
經典是聖賢說給我聽的,我聽我做才對得起聖賢。
Ⅷ 默寫《弟子規》的總敘,談談為什麼要學國學
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學習國學主要是讓我們學如何做人,孝,品,德。人有德才能有一切,現在社會的本末倒置,拜金思想很嚴重,中國教育體制的失敗都和我們把傳統經典學習廢除了造成的,縱使你的學歷再高,沒有道德,不會為人處世,不懂得什麼叫得失,忍讓,愛心,我想再有學歷也不會為國家及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建議全國兒童都應該學習國學!!
Ⅸ 弟子規的來歷
弟子規的來歷
弟子規的來源康熙年間,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9)弟子規為什麼會有國學經典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一本教小孩子怎麼「視聽言動」,講述各種禮節和規矩的書。作者李毓秀,清初山西人,一生只有秀才的功名,而他最有名的作品《弟子規》也是直到清朝晚期才逐漸流傳開來。毫無疑問,《弟子規》只是一本古代的啟蒙書而已,只「教之以事」,並不「教之以理」。
然而,中國古代有無數文人學士給自家子弟或者學生編過韻文式的啟蒙書,而《弟子規》卻能從中脫穎而出,自然與它內容全面、結構整飭、持論平易、言語簡潔有關。
有些人將《弟子規》頂禮膜拜奉若神明固然不妥,但近來某些言論將其完全視作封建糟粕,把它和愚民教材等而視之,使人又恍若回到將它狠批為「大毒草」的時代。
事實上,《弟子規》所講述的內容,大概也就如前面老前輩講的「戶開亦開,戶闔亦闔」一樣,都是些日常生活禮節。古代讀書人講求「述而不作」,這些禮節乃至裡面的每一句話,可以說背後都有經典來源做支撐。
所以,表面上看是個如何看待《弟子規》的小問題,實際上卻是如何理解傳統禮儀乃至傳統文化的大問題。中國古人對這個問題看得相當透徹,《禮記·禮運》里講「故禮也者,義之實也。」仁和義就好比土壤,根據氣候環境的不同,可以長出各種「禮」的果實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弟子規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光明日報:今天如何看待《弟子規》
Ⅹ 弟子規的起源和歷史背景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准則和行為規范: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
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
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10)弟子規為什麼會有國學經典擴展閱讀
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准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
「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並非國學經典,應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