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深讀經典
擴展閱讀
中國育兒知識大全 2025-02-09 00:29:47

如何深讀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23 05:17:43

『壹』 如何系統深入地閱讀古代經典

1、建議你從抓好課內文言文開始,越是高手,越重視課內文言文,如果把課內的一些關鍵篇章打通、學透,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自然會提高。不要以為課內的文言文很簡單,那些都是經典篇目,是高考命題的重要基準和參照。拋開課內文言文一味做題、死背,那是本末倒置。你沒發現很多文言文試題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影子或依據嗎? 2、課本文言文復習可以一天進行一篇,以語法要點、實詞積累、問句翻譯為重點,力求融會貫通。 3、完成這一步後,精選歷年高考文言文真題,發力狠做,力求全面精通。可以起到以一敵十的效果。 4、《論語》現在每篇都讀一遍完全來得及,但你要分清主次,先挑重點篇目看,參照考題形式,輔以練習、積累,最好自己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貳』 閱讀經典好書的方法

讀書的目的在於融會貫通,變為自已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並能在實際社會經濟生活和崗位工作中顯示自己特點才智,是讀懂書,吸取營養,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血肉,是從書本到自身知識體系再到實際實踐中自覺運用的過程,這說明沒有照搬書本和盡信書的痕跡。
書籍對讀者來講,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經典教科書和專業書籍,二是休閑娛樂型書籍,後者屬瀏覽調節開闊視野的范疇,不需要讀百遍反復讀,所以只談下讀第一類書籍的個人體會。
對於經典類好書,的確需反復閱讀,百遍並不誇張,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達到讀懂、深思、運用三位一體,成為自已知識體系和知識思想。對經典好書,個人體會要經歷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細讀讀懂,這一階段從目錄開始,大致了解經典基本框架,然後深讀細讀,做到初懂;
第二階段,以概念原理為骨架列岀各章知識系統表,其作用是對經典各章知識點線一目瞭然;
第三階段,讀思知識系統表,這個階段有兩個層次,一是每章知識系統表,二是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由此形成點線。這個環節特別重要,因為它涉及整個經典的知識構建和個人對經典的基本掌握,尤其是通過讀系統表可以發現哪些知識點是已掌握理解了的,哪些知識點是模糊不確切的,這為後續的階段奠定思考和找缺漏打下基礎;
第四階段,快速閱讀,因為經前三階段後,目標很明確,就找疑點模糊欠缺點,且這種快速閱是不斷加速,開始幾天以至一天半天幾小時一小時幾十分鍾,這也是不斷排除疑點難點深入思考提出問題的過程,快速閱讀階段至少循環十次以上,此時度過了讀書的迷茫焦慮期,心情舒朗;
第五階段,再回知識系統表,搜網排查,尋找缺漏點,然後再快速閱讀幾遍經典。
到此,至少在讀書階段形成了點、線、面、體的立體知識體系,為下階段的運用和創新打下基礎,這樣讀來的知識是牢固的、通透的,看似難而復雜,其實效率很高。

『叄』 怎樣讀經典

閱讀或欣賞古典作品的難點,在於能否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品味作品中體現出來或者作者內心中蘊藏著的人文精神。多數讀者感覺提高不大甚至感到沒有用處,主要是世事繁雜,搞的自己心浮氣躁甚至焦頭爛額的結果。閱讀經典與翻看娛樂作品或短小精乾的文章或至理名言不同。不下功夫是不行的。而用心,則是第一位的。如果不用心去思考,把一部巨著全背下來也是白搭。所以,現在各方面節奏這么快,如果沒有時間和精力,倒不如去看些名人名言講的做人道理更易提高。我並不反對閱讀經典,而是感覺到現在年輕人的壓力實在太大,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就好,還是應該以事業、愛情、家庭、身體等方面為主。想要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有許多簡便易行的辦法,不一定非要冥思苦想地去品味原著。有條件的話自己體會當然最好,起碼可以比較一下原來的一些解釋的正確度。直接把前人或網友一些並不正確的解釋拿來照抄照搬,作為正確的答案,不去誤導別人,也會誤導自己。其實,有許多經典的解釋,不一定是准確的,更別說在書上或者在網上搜到的解釋了。水平總有參差不齊。真抱歉,扯遠了。

所謂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為本位的知識取向、價值取向和道德取向。人文精神的目標是追求真善美,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即尊重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強調生產的人文效益,產品的文化含量等。它在本質上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總體特徵趨向於綜合整體、動態化、無規則、無序列、內隱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經典作品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的字詞句篇中包含了這種博大的人文精神在裡面。
經典不一定是鴻章巨著,一句話甚至幾個字都可以被稱作經典。經典作品的耐讀,還在於她的選材,絕大多數貼近人民大眾。專門歌頌領導或寫給領導看的也有,但不是太多。關於經典作品常見的題材,以下是個人的拙見,希望能和朋友們共同探討。在下思想落伍,水平有限。謬論之處,敬請海涵指正。
1.異鄉情結
桑梓之情,也是人皆有之。很容易引起共鳴。特別是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的處境,很多遊子都有體會。樂不思蜀的也有很多。但有感情的人,總會懷念起家鄉的一些事情,特別是親情。
2.愛情悲歡
各類作品千古不滅的話題。很容易博得重感情的人的喜愛。才子佳人甚至老頭老太有時會涕淚橫飛地幻想著曾經做過或者正在做著的美夢。人數眾多。據說《紅樓夢》是經典。但是怎麼個經典法,人們見仁見智。
3.忠肝義膽
男人特別是少年男人的最愛。也有美女愛上英雄的。象我這種上了年紀的老漢,那就老實多了。《刺客列傳》中的那些英雄,在才子佳人們看來,一幫子亡命。據說《水滸傳》是經典,也有人持反對意見。
4.陰陽計謀
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想學但很難學的本事。由於看書花錢很少,幾乎每個男女都想學上兩手。如果沒學會《厚黑學》,光學計謀白搭。所以有「老不看三國」一說。主要是怕老人腦子慢,身體差,用計時不太會裝,讓人家看出來揍壞了不好。
5.悲慘世界
憐憫之心,也是人皆有之。看到別人竟然比自己還慘,會是有感情有血性的人頓生同情之心,起碼可以打消一些怨天尤人的念頭。
6.華麗家族
大多數人嚮往那種奢華的生活,卻很難得到。一看那些勾心鬥角的殘酷和繁華過後的凄涼,除了獲得某種心理平衡,甚至會把念頭也收斂一些。
7.生不逢時
據說大多數人有這種感覺。讀者群體龐大。
8.豪情萬丈
應該有。特別是年輕人。
9.民族氣節
應該有。但有些人是真沒有。
10.朋友情誼
應該有。和親情一樣,經常把人感動的一塌糊塗。
11.人生道理
介紹或詮釋至理名言的內容,會有很多善良的人們來學。
12.憂國憂民
許多經典里流露出作者憂國憂民的寬廣情懷和美好情操,使人贊嘆佩服,可以打消部分生不逢時的感覺。
13.神仙鬼怪
有些人是作為消遣,有些人是作為夢想。有些人則可能是讓現實處境逼的,做仙沒門,覺得做鬼也比做人強。誰也不真信,但又怕遇到萬一。喜歡看這類故事的人也不少。尤其是因果循環、殊途相戀那些情節。

還有反貪題材。朱元璋實行了那麼多嚴厲的反貪措施,也沒能成為經典。大力誅殺開國功臣的事跡倒是不少人知道。
偵探或破案的經典小說,則可以歸入計謀或廉政公平那類,反映了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時間關系,把自己暫時能想起來的題材放在這里。想起來再補。朋友們也給幫幫忙。

許多經典作品裡,這些內容都是互相摻合著的,所以更加引人入勝。但無論哪部經典,其中表現和包含的人文精神,無論如何也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參透的。畢竟時過境遷,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們普通人,根本沒有經典作者們那種學識、修為、情操和境界。能夠從那些才華橫溢的文字中學到一丁點的做人道理,增長一些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也是我們的巨大收獲。

我經常批評自己上了年紀愛嘮叨,不知道有沒有惹您厭煩。謝謝提供地方。

祝您學習快樂!

『肆』 書,要精讀,基本方法什麼呢

精讀是為了更進一步地理解內容,掌握知識。對於精讀的方法,馮友蘭先生有12字讀書理論“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說的非常好。至於具體的方法,因人而異,下面是我精讀一本書的一般方法:

5、提問

思維就是疑問。只有我們經常腦袋裡存放一兩個問題,才會激發我們去思考問題,享受精神探索的歡愉。南宋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即是理智進步的有規律的循環運動過程,從無疑到有疑,用已知了解未知。

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產生疑問。疑問可以使得閱讀的過程中有一個注意點,篩選和問題有關的主要信息,這樣就不會閱讀一本書之後,什麼印象都沒有留下來。

另外,提問還可以讓學習者有一個閱讀的目的,幫助學習者了解作者的思路。

越是浮躁的時代,內心越是浮躁的時候,越要靜下心來,好好去精讀一本書!

『伍』 怎樣閱讀經典

對經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一個學者可以把經典當做學術研究的對象,對某部經典或某位經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證和詮釋的工夫,從思想史、文化史、學科史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是學者的讀法。但是,如果一部經典只有這一種讀法,我就要懷疑它作為經典的資格,就像一個學者只會用這一種讀法讀經典,我就要斷定他不具備大學者的資格一樣。唯有今天仍然活著的經典才配叫做經典,它們不但屬於歷史,而且超越歷史,彷彿有一顆不死的靈魂在其中永存。正因為如此,在閱讀它們時,不同時代的個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種靈魂覺醒的驚喜。在這個意義上,經典屬於每一個人。

作為普通人,我們如何讀經典?我的經驗是,無論《論語》還是《聖經》,無論柏拉圖還是康德,不妨就當做閑書來讀。也就是說,閱讀的心態和方式都應該是輕松的。千萬不要端起做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這里有一個浸染和熏陶的過程,所謂人文修養就是這樣熏染出來的。在不實用而有趣這一點上,讀經典的確很像是一種消遣。事實上,許多心智活潑的人正是把這當做最好的消遣的。能否從閱讀經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極大愉悅,這差不多是對心智品質的一種檢驗。不過,也請記住,經典雖然屬於每一個人,但永遠不屬於大眾。我的意思是說,讀經典的輕松絕對不同於讀大眾時尚讀物的那種輕松。每一個人只能作為有靈魂的個人,而不是作為無個性的大眾,才能走到經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於閱讀經典這種美妙的消遣,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距離一切大眾娛樂性質的消遣多麼遙遠。

經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個寶庫,它就在我們身旁,其中的財富屬於我們每一個人。閱讀經典,就是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凡是領略過此種享受的人都一定會同意,倘若一個人活了一生一世,從未踏進這個寶庫,那是遭受了多麼巨大的損失啊。

『陸』 如何品讀經典

每年四月有個世界讀書日。在這個月份,聊聊讀書尤其是讀經典這一話題,自然會韻味無窮。一般來講,讀書有三個方面功能:一是實用功能,為了做好工作,學習相關的理論和知識;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獲和精神上的啟迪;三是休閑功能,沒有明確目的,也沒有功利要求,隨遇而讀,放鬆身心。在我看來,品讀經典,則主要是發揮讀書的修身功能。 在古代,經典兩個字是分開使用的。經字,在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看來,是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意思是說,經是永恆的道理。典字,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兩者合一為大本大冊的書。經與典合在一起,就是關於永恆道理的書籍。因此,經典是最好的書,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當然,對於經典,有著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兩種認識,價值理性側重從精神層面看待經典,認為經典是關於善和美的學問;工具理性則是從知識層面看待經典,認為經典是關於真的學問。一般所說的經典,是價值理性意義上的經典,是圍繞人的問題,討論研究精神和思想的書籍。品讀這些書籍,就是讀人、讀人生、讀社會、讀智慧。 經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人的靈魂和心靈的知識。人是萬物之靈,精神是人類獨有的品格,因而經典要關注人的生存和尊嚴,追問人生價值,思考人類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經典要展示理想信念。人在嚴酷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斗爭中,總有一種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憧憬,這種嚮往與憧憬上升為意識形態,就是理想信念。中國古代的大同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都是屬於理想信念范疇。經典要認識社會規律。這種認識系統化,就是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經典要提出價值標准。人類的任何社會活動都需要有價值引領和判斷,否則就會沒有是非、沒有原則,就會出現無序和混亂。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規范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關系的作用。經典要強調道德修身。如果說,價值標準是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互動的依據,那麼,道德修身則是人與自身、人與內心互動的依據,這一依據的核心就是善良,與人為善,善待他人。經典要體悟美的內涵。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類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概言之,經典就是關於理想信念、思想精髓、價值標准、道德修身和美的書籍。 經典的主要載體是哲學、歷史和文藝作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馬克思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因為所有歷史都是關於人的活動的記載,因為一切文學都是人學。所以,哲學、歷史和文藝作品是人類精神追求和思想升華的主要載體,人類精神和思想也主要內含在哲學、歷史和文藝作品之中。閱讀經典,就是要學哲學,看歷史,品讀和欣賞文藝作品。在哲學書籍中,我們遨遊在思辨的王國,感受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樂趣。在歷史書籍中,我們與歷史人物一起呼吸,探尋他們的活動蹤跡,體悟他們的心路歷程。在文藝作品中,我們可以喜怒哀樂,可以愛、可以恨,在愛中追求善與美,在恨中鞭撻丑與惡。 經典的主要特徵是時間久遠和多數人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曾流行駢體文,過於講究對仗工整而沒有內容。唐初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一改駢體文風,注重內容,倡導新的文體,這導致了當時許多文人的不解和非議。杜甫對此評價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歷史正如杜甫的判斷,那些反對的文人及其作品沒有流傳下來,駢體文也沒有再恢復,而王楊盧駱倡導的文體則成為唐詩高峰的前奏曲。由此可見,經典不是流行,也不是時髦。流行與時髦可以喧囂一時,但很快就會灰飛煙滅。經典卻會像江河一樣,萬古長流;像美酒一樣,時間越久越醇美。經典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要得到多數人的認同。這個多數人不是同一時代的多數人,因為同一時代多數人認同的或許就是流行和時髦,而是歷史上的多數人。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 首先要讀經典,學做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提是要修身,也就是做人。倡導讀經典,主要不是為了學到知識,而是為了學做人,弘揚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既有聯系,又有差別。聯系是指兩者本質是一致的;差異則表現為人文精神是不讀經典也可能具備的,這是人性善的自然流露。文革期間,很多領導幹部被打成走資派,知識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他們被放逐到農村,農民群眾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他們,並且給了他們人性的溫暖、人道的關懷。其中很多農民是不識字的,但他們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素養則必須通過品讀經典才能培育,這是人性善的自覺表現,是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的提高,都源於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也就是說,每一次品讀經典,都有助於培育和提高人文素養。經典培育的人文素養,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一種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一種帶著寬容來看待世界的心靈。這樣的人文素養要求我們既要做好一個社會人,其所履行的社會價值是正直、善良、誠信、寬容等優秀品質;又要做一個好公民,其所履行的社會價值是法治精神、平等意識、自由理念、理性自覺和科學態度。 同時要讀經典,思做事。每個人在社會結構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職責分工,完成這一角色定位和職責分工,就是做事。做人與做事是密切聯系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事是做人的平台。如果從做人的角度分析,讀經典是為了培育人文素養,那麼,從做事的角度分析,讀經典是為了培育職業操守。嚴格意義上說,職業操守也是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把兩者分開,是為了便於說明問題。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倡導讀經典,就是要求更好地做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樹立理想信念。只有熟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才能牢固樹立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而有了理想信念,領導幹部才會像孫中山先生所講的,是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辦事出於公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經典中告訴我們,國家機關有一項很重要的職能就是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無論那一類國家,都會提出公平正義的要求。領導幹部執掌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應出以公心,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民造福、為黨分憂。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善於識人用人。領導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識人用人。而讀諸葛亮的《出師表》,知道什麼是忠;讀李密的《陳情表》,知道什麼是孝,就可以在選人用人中正確地研判一個人的品格,以便選好用准幹部。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清正廉潔自律。領導幹部有權,但不能以權謀私,更不能貪腐,確保權力不受腐蝕,這是基本的職業操守。通過品讀經典,有助於領導幹部堅守廉潔從政的道德底線。 讀經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普遍的讀法,主要是學習、理解經典中的精神、思想、道理和智慧,進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完善人格。另一種是專家的讀法,主要是研究,為了有新的發現,新的求證。絕大多數人讀經典,都屬於普遍的范圍,是為了學習踐行經典中的精神和思想。因此,要堅持讀原著,而不要單純地讀那些注釋經典的書,因為任何一本討論另一本的書,永遠比不上被討論的書;有些注釋不正確的書,還可能把我們引入歧途。那麼,怎樣讀經典,才會有更大的收獲呢? 一要經常讀經典。做人做事,培育人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相伴終身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經常讀經典、終身讀經典。在經常品讀經典中接受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為人處世和一言一行,就像春風化雨那樣,不知不覺地在塑造著我們的人格。而且,不同的經典從不同的方面闡述同一思想、同一道理,這也要求我們經常讀經典,廣泛涉獵,加深對經典中的精神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指導我們做人做事。魯迅先生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要經常讀經典、廣泛讀經典。 二要反復讀經典。經常讀經典,是強調廣泛性,讓經典對我們的人生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反復讀經典,則是強調專一性,就是要對一部經典讀許多遍,真正讀懂弄通其內涵和意義,並自覺地運用於人生實踐。經常讀經典與反復讀經典雖有差異,實則互補。毛主席是反復讀經典的範例,他把《共產黨宣言》讀了十幾遍,《紅樓夢》也讀了許多遍,而二十四史更是伴隨他一生。提倡反復讀經典,是因為經典之為經典,是不可能讀一遍就能全面領會和正確把握的,而只能是好書不厭百回讀,個中滋味只自知。更重要的是,對於同一經典,年輕時的理解與年紀大時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年輕時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年紀大時的理解,則帶著歲月的風霜和人生的歷練。這也要求我們反復讀經典,不斷獲得新的理解和認識。 三要交流讀經典。一個人對經典的理解總是有局限性的。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同志之間、朋友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經典的理解,並能在觀點碰撞中產生思想火花。同時,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讀經典的體會也不盡相同,互相交流讀經典,可以使我們學習得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完整。交流切磋,既是品讀經典的好習慣、好方法,也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營造健康和諧的人文環境。交流讀經典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兩人之間是小范圍的交流,讀書會、研討會是一種集體交流,現在是信息時代,還可以上網交流或在線交流。 陸游有詩雲: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從這首詩可知,古人大概也是讀書時間不夠,而現代人欠讀書的債可能更多。因此,要在節假日、在八小時之外,把更多的時間用於讀書,用於經常讀經典、反復讀經典、交流讀經典,從而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完善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操守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柒』 作為普通人,如何讀經典

頂級問題。
不管是不是普通人,用智力說話。
智力達到或超過經典的水平,不用讀。智力不到,要注意別上當,別全部相信別人的解讀,最好不參考。閱讀經典,不是比自己水平高很多的,那讀不了。要接近自己的水平,智力,且稍微高一點點,自己的智力能理解處理的,最好。

『捌』 如何閱讀經典

經典一定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著作,現代人要去讀一部歷時久遠的作品,自然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像我們首先會遇到文字不通的問題,白話文和古文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要是跨不過去就很難進入真正的閱讀.此外,我們還會遇到對歷史情況、歷史人物等等的陌生問題.所以,很多人會選擇遠離經典,不想自討苦吃.但是,長期地遠離經典會讓人的精神變得萎靡衰弱不堪一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在名利的誘惑下,輕易的放棄了自己的尊嚴、良知,甚至瘋狂到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忌了?就是因為他們遠離了經典,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我還是主張人們要學習經典,跟古代的聖賢們做朋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一直自覺地宣傳經典,倡導學生們學習經典.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閱讀經典.有人把經典不當一回事,隨意地加以指責和批評;有人根本就沒有很好地理解經典的內容,就大言不慚地說三道四;有人也許對經典的理解很好,可無法運用到實踐中.如此等等,就不一一贅述.
下邊僅就我自己學習經典的體會,談談如何閱讀經典.
1.肅然起敬
閱讀經典,就是在與古代的智者對話.坐在你對面的這個人,他也許沒有做過帝王,或者也不曾有過許多的財富,但是,他一定擁有智慧.面對這樣一個人,你要窺其智慧,用以提升自己的德智.在這種情況下,是你在求他,而不是他在求你.你必須放下架子,真心誠意地向他學習.
「程門立雪」說的就是一個求學者,應該對老師懷有恭敬心.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人,他曾與游酢同學去找程頤請教問題,正趕上老師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得到了老師的真傳.
經典是一部書,但是,他的作者是人.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許多人.當你買來一部經典,打開書開始閱讀的時候,其實你面前坐著的是一個或者一群智者,你對他們必須肅然起敬.
2.放棄成見
我面對的學生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在這20年的時間里,學到了很多的學說和理論,也就是在他們內心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成見.這些成見有時候對理解和接納新知識是有所幫助的,但是,更多的時候卻成了吸收新知識的屏障.這與我們練習書法很相像,如果剛學寫字的時候就練習書法,一定比20歲了在練習書法容易.為什麼呢?就是因為20歲的人總是很難忘記自己原來的寫法,臨摹一段時間後,又自覺不自覺地恢復老路上去了.
孔子顯然清楚這其中的奧妙,所以,他努力地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觀臆測、不一條道跑到黑、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其實最根本的就是能放棄自己的主觀成見.學習經典,其實就是一次身心的革命,如果不能放棄已有的成見,就無法打開自己堅硬的外殼,作繭自縛的結果是束縛了自己的成長.
蘇格拉底曾說:「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怎麼可能再裝進去更多的東西呢?」一個要想學習經典的人,更要「虛懷若谷」.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你要常常提醒自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3.傾心聆聽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那就是善於傾聽.傾聽不是裝作認真、恭順就夠了,你要更准確地把握對方在說什麼?他所說的話,表面意思和話外音是什麼?如果你沒有聽進去,或者是沒有聽懂人家的話,那麼,思想的交流就無法進行.最後的結果,必然是產生了許多的誤解和偏見.嚴重的就是產生分歧,甚至是爭斗.本來應該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卻搞的不歡而散,一無所獲.
讀拿破崙·希爾的《成功學》,其中有個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年輕人去一個電視台應聘,台長給他講述自己在假期的遭遇:台長在假期去山上滑雪,不小心把腿弄骨折了,在醫院一呆就是幾個月,真是郁悶死了.台長講完,問那個小夥子:「你覺得我假期過得怎麼樣?」小夥子很快地回答:「我覺得你的假期過得太好,真是太愉快了.」台長苦笑了一下,把這個小夥子打發走了.
閱讀經典就是要學會傾聽,要多想想人家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你總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辦法去理解人家說這個話的真實意圖是什麼?孩子剛來到世間,聽不懂大人的話,慢慢就可以聽懂一些,再後來就完全能夠聽懂,並可以與大人准確地交流了.這個時候,說明這個孩子也長大成人了.閱讀經典也是一樣,開始你聽不懂,慢慢你就能聽懂並可以與之交流了.這說明你的思想越來越成熟,這不正是我們學習經典的目的嗎?
4.躬身踐行
馬克思說:「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我們的古人說:「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把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中國古代哲學主要是安身立命的學問,也就是更強調自身的修養.儒家最核心的就在講「內聖外王」.就是一個人要修養好自身,才能去「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學習中國古代的經典,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面,一定要落實在行為上,要做到「學而時習之」,也就是一邊學習一邊去踐行.
擁抱經典吧,因為經典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一棵大樹如果無法根植於泥土,它就無法茁壯地成長,成為棟梁之材;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靈魂,也只能是一個行屍走肉,無法自覺而體面地活著.讓我在經典的引領下,攜起手,無畏的前行吧.我們的前面,必然有一個光榮而奮起的偉大民族!

『玖』 如何閱讀經典呢

如何閱讀經典呢?

我發現,閱讀消遣性流行讀物和實用性書籍的人,遠遠多於閱讀經典的人。在Facebook、Twiter和Wechat時代,閱讀標題黨文章的人遠遠多於閱讀經典的人。經典不在身邊和手頭上,而是如神靈般被供奉在圖書館、書店裡書架的最上層和大學文學系的課堂里。毫無疑問,經典的子宮孕育了消遣性流行讀物、實用性書籍和標題黨文章,但是,真正溯源而行,願意像卡彭鐵爾小說《回歸種子》里那位逆著時間退生到母親子宮的人一樣,返回經典子宮的人,其實少之又少。

每當我回顧人生,我都會為自己在尋覓經典的道路上那副跌跌撞撞並且常常陷入歧途和迷津的樣子,既覺得好笑,又感到擔憂。甚至有時,我會感覺,如果不是那些經典作家的幽靈在冥冥中發出召喚,給我指示,我一定觸摸不到經典那滾燙的文字。平庸之作的雜草太過茂盛,往往掩蓋了經典之花的芳香。

在宇宙的詩歌譜系裡,詩人與詩人之間,不僅是模仿與影響、學習與傳承的關系,也有可能是如原子般以電荷相互依存的關系;他們同屬於一個既超時空又連接一起的莫比烏斯環一樣的「神聖家族」,維系於命定的非血緣的紐帶,牽絆於宗教或巫術的咒語。作家亦然。

幸運的是,關於經典的文化傳統,開始影響我的判斷。當人們都在說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的時候,你就在一種虛榮心的驅使下,閱讀它們。直到多年以後,當我成為一名作家,我才恍然大悟:《西遊記》里那根大可撐海小可放入孫悟空耳內的金箍棒,原來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同時也隱喻著四個男性佛教徒一路在性慾和禁慾之間的煎熬與考驗。我也才明白《紅樓夢》里賈寶玉降生時口銜的那枚玉石,象徵著主人公性慾的閉合。他雖與薛寶釵結婚生子,但他並不愛她,他的內心是閉合的;他愛的人是林黛玉,但他未能與她結合,他的肉體對她而言是閉合的。賈寶玉經歷浮世蜃景,最終成為一個遁世者,他以佛陀式的徹底禁慾主義,回歸玉石這一堅硬無孔之物所象徵的完全的閉合狀態。

通俗之作給你的是顯性閱讀感覺,而經典之作要把你從顯性閱讀感覺的層面引向隱性閱讀體驗。通俗之作是單維的,而經典之作是多維的。如果不經長期的研究和閱讀的訓練,你就難以進入經典之作那隱性的、多維的世界。那是一個神秘而奇妙的世界。

一個通俗讀者絕對發現不了馬爾克斯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場綿延五十一年單相思的痛苦愛情,其實還鋪墊著一部拉丁美洲的簡明科技史:烏爾比諾醫生一輩子經歷的從放血療法到屍體解剖,從霍亂流行到城市公共衛生的醫學發展;男主人公阿里薩經營的蒸汽船航運業→第一次熱氣球旅行→飛機的交通運輸技術;女主人公費爾明娜與外界聯系的信件→電報→電話的通訊技術。

如果你不是一個專業讀者――帕慕克所說的「沉思型的讀者」和翁貝托?艾科所說的「模範讀者」――你就絕對不會像米蘭?昆德拉那樣,在重讀經典時,發現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里,主人公沒有子嗣,順著這個發現,他看到拉伯雷的《巨人傳》里龐大固埃沒有後代,他看到更多經典之作里的主人公沒有後代:巴奴日沒有後代,堂吉訶德沒有後代,少年維特沒有後代,司湯達筆下的人物沒有後代,巴爾扎克筆下的人物沒有後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沒有後代??米蘭?昆德拉發現:「小說藝術的潛意識厭惡生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生命繁衍這種繼續的行為,不能保證完美。正是為了維護一部經典之作的完美,作者關閉了繼續。

作為大學教授的哈羅德?布魯姆確定自己心目中的經典作品――《西方正典》――之後,寫出一本書叫《如何讀,為什麼讀》。為什麼讀呢?他歸結三點:

1、出自一種孤獨的習慣,而不是為了教育事業;

2、為了增強自我、了解自我的真正利益,即審美;

3、改善你的心靈,追求一顆比自己的心靈更有原創性的心靈。

『拾』 如何閱讀經典書籍

經典書籍之所以作為經典流傳下來,肯定是有一定的深意,讀書的過程就不是像讀普通消遣的書關注故事情節發展就行了,更多的需要邊看邊思考,作者描寫想表達的深意,養成辯證型思維習慣。經典的書籍需要多次的閱讀,每次讀書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像紅樓夢的書中展現給大家的美食,葯方,詩詞歌賦,人物關系,建築等全方位的小型社會,每一項都是需要學習和研究的。現在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非常有必要,從小學會怎麼讀書,除了廣泛閱讀之外還需要有深度的閱讀,自從我讓孩子上了敏學深度閱讀,學習整本書的閱讀方法之後讀書的角度都不同了,知道思考和應用了,這個是最難得的,老師講的方法非常實用,收獲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