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圍繞走進經典,以及《朝花夕拾》的開場白還有結束語(照應開場白,號召多讀經典名著,可以引出下次的活動
大文豪魯迅先生,對往事的回憶凝成了這本《朝花夕拾》,這是魯迅文章中為數不多的回憶性散文,但一筆為武器的魯迅,在美好的回憶中仍夾雜著理性的批判,這是那個時代常見的文章形式。
人民藝術家老舍的智慧則體現於那本《駱駝祥子》,讓我們在他朴實的語言中,去體會對舊社會的批判吧
Ⅱ 《朝花夕拾》讀後感
100字的: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200字:
魯迅先生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家。他的許多作品,既是他獨特的生活歷程的寫照,也是全民族所經歷的心理歷程的反射。讀《朝花夕拾》讓我走進了魯迅自己的記憶的窗口,站在作者自己的思想高度上,觀望作家的童年記憶和青年歷程。
童年當然是美好的。從作者對百草園那一串充滿詩情畫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隨著他的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那個充滿童趣的,碧綠的,生機勃勃的院子里,體驗一個孩子與大自然相處的無憂無慮。
即使去了學堂,有一位古板的老師,讀一些難懂的語句,也壓抑不了孩子們折梅,尋蟬蛻的浪漫,天真。
作者的童年樂趣中,還包括畫畫和看戲到來的渴望和滿足。
我很羨慕作者有這樣豐富多彩的童年,這是我們這些生長在城市裡的孩子感受不到的。文中的一切對於我都是那樣的新鮮,鮮活。
不僅這些,讀完這本書後還讓我明白了友情的可貴以及當時清政府的昏庸,百姓對政府的痛恨,對我實在是受益匪淺。
300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寒假裡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比如范愛農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渺視。有比如「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寫人外貌特徵和習性時的特別手法。他可以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
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贊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後,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他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然後,在我極度渴望者〈山海經〉時,阿長為我買來了。我又一次對她敬佩。最後,她辭了人世,我默默為她祈禱。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朴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著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如今,中國還有很多陋習,我想我會改變它們,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Ⅲ 求朝花夕拾讀後感
一
《朝花夕拾》讀後感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朴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 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們南方現在是難得看到飄雪的。記得小時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過一場大雪,一場有積雪的大雪。能想像得到當時出家門的時候,一定是手上戴著手套,頭上頂著帽子,裹得嚴嚴實實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醫院。卻似乎沒有沾到半點雪。印象里是計程車窗外綠化帶上的一層雪。還有初次見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剛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攔下來。這是「不乖」的表現。回想起來,如果現在的我,仍能想起當年的冰涼,哪怕是透過手套得來的濕嗒嗒的冰涼,或許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落筆的資本。只是現在,倒寧願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盪,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松。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二
回到家,從書架里拿出從未看過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對著那個書名發呆。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採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小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住在一起,那時我時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才會依依不捨的結束游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准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著,歡笑著,舞蹈著,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快樂。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夥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為學業操勞。每封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夥伴們一起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著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著……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三
讀《朝花夕拾》有感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當年出版時擬訂的名字是《舊事重提》,想來是魯迅先生嫌題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書中,當然也有魯迅先生一貫的諷刺辛辣,但更多的,卻是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
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 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贊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養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圖》,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陰影,使其覺得「白發的祖母,是和我不兩立的人」!嗚呼,封建禮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圖》,和《風箏》(《吶喊》魯迅)所想表達的實際大同小異,這可以說是舊中國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這難道不是中國的弱點所在嗎!
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子,但絲毫不改其風貌,對於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後猶觸目驚心,一面慶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國富強的年代,一面又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
在過往的日子裡,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梁的我們,怎能不為了中國而去努力呢?從《朝花夕拾》中,我驚見自己的影子,那麼單薄,那麼堅定的影子!
魯迅先生,中國正在崛起!
四
《朝花夕拾》讀後感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范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范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范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採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溫暖。
小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住在一起,那時我時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才會依依不捨的結束游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准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著,歡笑著,舞蹈著,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快樂。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夥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為學業操勞。每封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夥伴們一起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著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著……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Ⅳ 關於魯迅的《朝花夕拾》
樓上的回答都太多了,我自己說一說吧,不是靠復制答案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魯迅不僅創造了現代小說的經典《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更在傳統文學最具實力的散文領域創造了堪稱經典的《朝花夕拾》與《野草》。
《朝花夕拾》與《野草》一方面在魯迅的著作重是最「個人化」的,另一方面,又為現代散文的創作提供了兩種體式,或者說開創了現代散文的兩個創作潮流與傳統,即「閑話風」的散文與「獨語體」的散文。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發表,總題為「舊事重提」。其實就是對童年「談閑天」的追憶與模擬。這就規定了這類散文的特殊氛圍:自然、親切、和諧、寬松,每個人(作者和讀者)既是說話者,又是聽話者,彼此處於絕對的平等的地位。是對「五四」時期盛行的「演講風」的否定與超越。
《朝花夕拾》里展現了一個「人間至愛者」對於人類生存的基本命題「愛」與「死」的童年體驗的追憶與成年的思考。於是我們在《阿長和《山海經》》里讀到阿長質朴的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博學而方正的私塾老師朗讀時的沉醉以及隱藏在「瞪眼」與「怒色」之後的溫情;還有《藤野先生》里異國教授博大的愛心。。。。。。在「愛」與「死」的反顧里,既彌漫著慈愛的精神與情調,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又內蘊著深沉而深刻的悲愴,兩者互為里表,構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韻味。
《朝花夕拾》里也有對於璀璨人類天生的愛心的封建舊倫理、舊道德、舊制度的批判性審視,如《二十四孝圖》《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玩弄人的生命的貓似的正人君子的熱辣的嘲諷《狗貓鼠》,這里的批判與嘲諷,可以視為魯迅雜文筆法向散文的滲透,不僅使其韻味更為豐厚,而且現實了魯迅現實關懷的的這一面。
《朝花夕拾》另一個方面就是閑,即「任心閑談」,在那個時代,處處顯出餘裕、從容的姿態。
這種「漫筆」,表明了一種筆墨趣味。不僅指題材上的「漫」無邊際,而且是行文結構上的興之所至的隨意性。還表現了一種追求「原生味」的語言趣味。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生活語言的豐富性、生動性與復雜性,這自然又是更好的發揮「溝通心靈」的文學功能的目的出發的。
打的累死了~~~對於初中生來說,我上面寫的就夠了~~~對你的理解應該會有幫助吧~~~其實如果你自己打一遍的話,就基本上能記住這些特點了~~~相信對你的閱讀會有更深的理解~~~~
Ⅳ 結合相關情節談談如何理解朝花夕拾是一部充滿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2]。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3]。
《朝花夕拾》里作者魯迅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生動地敘寫了自己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抒發了對往昔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
Ⅵ 《朝花夕拾》給我們的啟示
《朝花夕拾》對我們的啟示是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著態度,具體為:
⑴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
⑵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對青少年的毒害思想。
⑶揭露思想文化戰線上資產階級文人的本質。揭露他們的丑惡形象,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韌性的戰斗精神。
⑷揭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景。
《朝花夕拾》所寫的人和事便是在平淡的敘述中寓有褒貶,在簡潔的描寫中分清是非,使回憶與感想、 抒情與幽默和諧地結合起來。魯迅在寫作中,嚴格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對筆下的人物如實描寫,全無偽飾,不虛美、不隱惡。
Ⅶ 朝花夕拾讀後感
——讀《朝花夕拾》之《狗•貓•鼠》有感 我對魯迅先生的文章很感興趣,因為他的文章中有許多有趣可愛的地方,比如本文中的墨猴和隱鼠,文筆十分簡練,墨猴的動態卻盡顯眼前,好像它就剛「舐盡了硯上的餘墨」似的。隱鼠也十分乖巧,「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 隱鼠的活潑可愛就為下文魯迅得知它被貓吃去了的「憤怒而且悲哀」作了鋪墊,為他的「仇貓」作了很好的解釋。 魯迅先生仇貓,他在文中清楚地列舉了三個原因。一,貓的性情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二,它總有一副媚態。三,它吃了魯迅的可愛的小小的隱鼠。文字精練,論點論據俱全,立場鮮明,一目瞭然。我們寫文章也要這樣,要立場鮮明,觀點明確,論據充分。 魯迅先生的兒子寫了一篇文章,他說現在青年的一代,如果你去問他們「魯迅是誰?」他們就會說「橫眉冷對千夫指」呀,「俯首甘為孺子牛」呀。這太片面,不是真實的魯迅。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革命性開始逾越他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而得到了特別的強調。其實魯迅是個根本的文學家,他的作品的文學價值是很高的。我們應該全面地學習他的文章,多關注其中的文學精髓。魯迅先生那精練的文筆,有趣的傳說和風趣的語言將帶領我走近魯迅,走進他的心靈。 讀《五猖會》有感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回憶去東關看五猖會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為東關離縣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前夜預定好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搬下去了。兒時的魯迅笑著跳著,催他們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臉色變得很謹肅了,小魯迅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他身後。父親叫他把書拿來,他忐忑著,拿著書來到父親面前。父親教他讀,「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背出來就讓他去看會,否則不準去。這猶如一盆冷水澆在了魯迅的頭上,他讀著,強記著。 太陽升得很高了,魯迅才有把握走進了父親的書房,夢似的就背完了。父親這才答應讓他去。大家同時活動起來。工人們把他抱起來,彷彿在祝賀他的成功一般,但魯迅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這一切對他都失去了意義。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沖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裡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 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 讀《瑣記》有感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1,,《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於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願在沉默中死去,而願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後人的我們。 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革命性開始逾越他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而得到了特別的強調。其實魯迅是個根本的文學家,他的作品的文學價值是很高的。我們應該全面地學習他的文章,多關注其中的文學精髓。魯迅先生那精練的文筆,有趣的傳說和風趣的語言將帶領我走近魯迅,走進他的心靈。 2, 讀《朝花夕拾》有感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回憶去東關看五猖會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為東關離縣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前夜預定好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搬下去了。兒時的魯迅笑著跳著,催他們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臉色變得很謹肅了,小魯迅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他身後。父親叫他把書拿來,他忐忑著,拿著書來到父親面前。父親教他讀,「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背出來就讓他去看會,否則不準去。這猶如一盆冷水澆在了魯迅的頭上,他讀著,強記著。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裡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 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 3,讀《朝花夕拾》有感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 4,《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 (一)、《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所寫的十篇散文合集。其實,《朝花夕拾》很難讀懂。沒想到小小的一本書,會讓人頭疼那麼久。但讀過之後,讓人確實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讀過《朝花夕拾》後,我最大的感觸是:要正派。想要一輩子快樂,首先學會做人。然後,還要注意生活中的細節。 這里回憶了他從童年到中年,從家裡富裕的小時候,在百草園里和三味書屋裡、和插畫本的山海經與二十四孝圖度過的時間,到長大後魯迅來到日本求學,和自己的老師同學度過的時間,都在描述自己不同的生活狀態時,對當時一些「偽君子」的言行進行了嘲諷。這本書說與英國作家夏洛特所著的《簡·愛》里有些相似,簡所處的那個時代是最以階級地位分割人的時期,也是最用地位看人的時期,我想簡與魯迅先生對違背自我精神的人進行嘲諷,揭下那些虛偽的面具。 1)魯迅先生身邊的人們 日子是繁瑣的,一個人,一個舉動,可能就會讓我們感動很久,回味很久。《朝花夕拾》中,大都是寫愛與回憶,其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反抗舊勢力的散文《狗·貓·鼠》了。這篇文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魯迅譏諷他們散布的「流言」、表面上戴著的面具,實際上只是為了自己的好處罷了,只為了自己的好處假裝成一幅正義的化身的樣子,也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恨,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長媽媽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個人物。長媽媽是魯迅的保姆。長,並不是她的姓氏,只是魯迅家人改不了對以前保姆的稱呼。這個到現在人們仍不知她叫什麼的人,就是我在讀《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刻的人。若要問為什麼。我自己都不知道。長媽媽身上的氣質,我想是無人能比的。並不是說抬頭挺胸像天鵝。而是她身上那些繁瑣的規矩,以及對於孩子的愛。 長媽媽是很典型的婦女。頭腦里沒有知識,規矩卻比誰都多。個性啰哩叭嗦。我相信魯迅一開始是不喜歡她的。從她踩死隱鼠開始。或者可以說,我也是不喜歡她的。直到她買了「三哼經」。她的簡單純朴的話語,讓我開始喜歡她。她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魯迅以為,對她說了與沒說無區別。但殊不知,細心的長媽媽,竟給他買了。 十三歲時,家裡發生一場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漸入困頓,以及父親的病,使他飽嘗了冷眼和污衊的滋味。醫學報國到文藝報國,他始終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他在異國他鄉看見同胞為中國人被殺歡呼雀躍,感到疑惑並且憤恨,他不滿於這些「華夏子女」,氣憤他們背叛祖國的行為,這些牆頭草和落井下石的人,他的心不甘於他們為伍。在日本,他遇到了一位令他尊敬的日本醫學教授,這位藤野先生必是一位熱心的醫學傳承者,他無私地教授學問給魯迅,「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魯迅對教自己解剖學的教授道別,「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他的性格,在我的心裡是十分偉大的。雖然他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2)魯迅先生對理念的堅持 初一時學過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在這本書里,文章反映的是魯迅小時候與大自然共度的樂趣和在書屋裡煩悶的講學對比。他提倡了當時要給孩子足夠玩的時間,讓我們會玩,會自己動手,看樣子魯迅不經意間預見到了如今——一個充斥著可悲教育——的時代,相信所有的小孩子都是像他那樣冀望的。 讓我感覺比較難理解的就是《二十四孝圖》了,裡面描寫的是那個封建時代禁止兒童看「不好的書」,所謂不好的書就是那些插畫本,那些「紳士們」盡力阻止白話(普通話)的流傳,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魯迅說「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在《二十四孝圖》里的一個小故事老萊倒是讓我哭笑不得:萊子已經老了,但手裡還拿著一個撥浪鼓。魯迅覺得他是裝的,侮辱了孩子。老萊子已經七十,但又「言不稱老」,經常穿著五彩繽紛的衣服。令人最反感的就是「詐跌仆地」,讓人覺得更可笑不解的是後面的「以娛親意」。讓人反感的部分在假,無論男女老少,都不會從心裡喜歡假的東西,這讓人覺得虛偽難受。 我想魯迅的被人敬重,直到如今,確實是因為他尖銳的筆觸、流利的措辭,但我認為還會有他對自我的堅持,對自己理想的尊重。
Ⅷ 關於《朝花夕拾》的讀後感
讀《朝花夕拾》有感
浙江省嘉善縣陶庄中學 七(6)班 邵燕婷
1.初讀《朝花夕拾》不覺得這像一本名著,反而覺得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閑聊家常,原來這才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
我正在讀「無常」這一篇章時,也正好是全書的一半,這「無常」與之前「五猖會」上的塘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一定是魯迅愛看的,不然怎麼會寫得這樣細呢!從此看來魯迅小時一定也很貪玩,不過這里主要還是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圖》還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只是覺得這篇文章一定還有深層含意,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滲透一下,才能得出結論。
說起《 狗、貓、鼠》 和《 阿長與〈山海經〉》可是我在這半本書最感興趣的文章了。
一開始,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文中的魯迅可是把他仇貓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說實在的我也挺討厭貓的,也是因為它吃了不該吃的東西我最愛的紅燒魚。不過,如果當時的我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的話,就能和魯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題目就叫做《我·貓·老鼠》。雖然我平時不太喜歡老鼠,但看了這篇文章,突然覺得其實有隻「隱鼠」也不錯啊!可當我看到阿長踩死「隱鼠」的那一段時,感覺真有點氣憤,同時也為魯迅失去「隱鼠」而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禍強加在了貓的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從看了《阿長與<山海經>》開始,如今我已不記恨她了。在《阿長與<山海經>》中的她,雖然多嘴,禮節多,但是她爽直、淳樸、又能幫魯迅買《山海經》,人品也是不錯的。
《朝花夕拾》的內容簡短但不缺乏經典,看來我想讀透這前半本書,還得好好體會、體會!
七二中隊 沈量月
2.《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寒假裡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比如范愛農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渺視。有比如「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寫人外貌特徵和習性時的特別手法。他可以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
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贊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後,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他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然後,在我極度渴望者〈山海經〉時,阿長為我買來了。我又一次對她敬佩。最後,她辭了人世,我默默為她祈禱。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朴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著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如今,中國還有很多陋習,我想我會改變它們,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3.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4.《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有明確的針對性,論戰性很濃。《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說明了作者斗爭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與善良。《五猖會》、《無常》則栩栩如生地描寫了民俗風情,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愛民的一面……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兒時的那份純真,文章寫得幽默充盈,妙趣橫生,處處充滿童趣和對自由的嚮往,還能時不時地勾起我對童年的回憶……
兒時的我,也曾像作者一樣有許多豐富多彩的童年瑣事,至今還令我忍俊不禁。
也就是在我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因為很忙,所以安排我到鄉下的外公外婆家住。那裡有一望無際的田野,觸手可及的天空……我總是喜歡躺在田地里,沐浴著陽光,感受著大自然的洗禮.捉魚,捕蝦,捉蛐蛐……如今,這些,已成了我的回憶,我將把這些精彩的片段永遠珍藏在我的腦海中,不時的去細細品味。
嚮往自由,希望能無憂無慮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也許正是兒童所特有的。
在讀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追憶以往的好友。然而,童年已離我們越來越遠,留下的只是些鮮活的印象,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5.朝花夕拾》讀後感
[ 2007-2-15 20:16:00 | By: 風雨兼程 ]
孟倩妮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朴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 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們南方現在是難得看到飄雪的。記得小時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過一場大雪,一場有積雪的大雪。能想像得到當時出家門的時候,一定是手上戴著手套,頭上頂著帽子,裹得嚴嚴實實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醫院。卻似乎沒有沾到半點雪。印象里是計程車窗外綠化帶上的一層雪。還有初次見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剛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攔下來。這是「不乖」的表現。回想起來,如果現在的我,仍能想起當年的冰涼,哪怕是透過手套得來的濕嗒嗒的冰涼,或許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落筆的資本。只是現在,倒寧願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盪,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松。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6.{朝花夕拾}讀後感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感覺好像有朋友要這個`就朝花垃圾筒拾拉
7.朝花夕拾的讀後感
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8.讀《朝花夕拾》有感
「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憑有感觸的。雖是白話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初一時學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樂的童年卻籠罩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於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罵得淋漓盡致,罵得溫和婉轉,罵得你都要很難猜他到底在罵什麼。但柔軟的舌頭在那個時候通常是最傷人的武器,魯迅先生或許也就是利用這一點!
再接觸本學期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感到魯迅先生是一個多麼可愛的人兒。長媽媽這個角色,需要分一為二看待。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要在新年的早晨對她說恭喜,然後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的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喜愛的隱鼠。因此,那時的魯迅對她懷恨在心。
呵呵,這個粗俗、守舊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要刮目相待的事——賣《山海經》。在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後,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在這,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敬愛,也說不出仇恨。也許說這是他善良,抑或說這是他憂郁。因為,文字的創造者賦予了文字的內心一種更加深厚的感情。表面或許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你卻是那麼難琢磨到的。
放開心去想,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里,看到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於那時侯的魯迅一個人的。讓我們敞開心扉,去體會體會。
「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狗·貓·鼠》
9.《朝花夕拾》評論: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
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范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范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范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朝花夕拾》讀後感
魯迅先生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家.他的許多作品,既是他獨特的生活歷程的寫照,也是全民族所經歷的心理歷程的反射.讀《朝花夕拾》讓我走進了魯迅自己的記憶的窗口,站在作者自己的思想高度上,觀望作家的童年記憶和青年歷程.
童年當然是美好的.從作者對百草園那一串充滿詩情畫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隨著他的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那個充滿童趣的,碧綠的,生機勃勃的院子里,體驗一個孩子與大自然相處的無憂無慮.
即使去了學堂,有一位古板的老師,讀一些難懂的語句,也壓抑不了孩子們折梅,尋蟬蛻的浪漫,天真.
作者的童年樂趣中,還包括畫畫和看戲到來的渴望和滿足.
我很羨慕作者有這樣豐富多彩的童年,這是我們這些生長在城市裡的孩子感受不到的.文中的一切對於我都是那樣的新鮮,鮮活.
不僅這些,讀完這本書後還讓我明白了友情的可貴以及當時清政府的昏庸,百姓對政府的痛恨,對我實在是受益匪淺.
《朝花夕拾》讀後感 範文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Ⅸ 朝花夕拾體現了魯迅怎樣的特點 舉此書中的幾個例子來談(以一個特點為中心論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最早時讀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詼諧、妙趣橫生,那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黃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烏,還有長媽媽講的有關赤練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兒時最遠最深的遐想,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時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園中的草木,枝葉繁茂,盡皆奇花異草,隨手摘取。這種以孩童的眼光來觀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種張力,令人目不暇接。《故鄉》里的閏土是經常盼望突然來臨的遠客,帶著故鄉的趣事,捕鳥、拾貝殼、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美麗的世界。還有《社戲》,那麼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兀自劃了船去看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見望的山莊,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歸來時偷煮豆的歡晌,都成為我們回憶中的美景。
魯迅以他特有的細膩的筆觸為許多年後中國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童年圖景,卻以自我的孤獨實踐、審識了所謂的原鄉情調,這種懷舊中隱藏的對現實的思考是更為深刻的歷史使命感與生命剖析,這是我很久以後再讀先生作品的體會,繼而顛覆了置於一個時期和年齡的思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話般的文字,也使之成為兒童教育中的經典讀物。百草園中的草木鳥獸、三味書屋裡的搖頭晃腦,都以一種幽默的筆調來調節給人的目不暇接的緊張感,這些都在文末「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的感慨中結束,給人一種回憶的階段性與模糊感,帶著無法挽回的憂傷繼續行走,在回望與現實中,反而更突顯了生命存在悲哀,這種悲哀正是魯迅思想中有關「中間物」的體現,他是一個「感得全人間世,而同時領會天國之極樂和地獄之大苦惱」的博大的詩人,不承認歷史發展,社會形態,他拒絕了永恆,否定了歷史社會生命的「凝固」與「不朽」,製造了空前的現實感與孤立姿態,這種「中間」的論調使對於百草園、三味書屋的回憶與現實產生一種巨大的隔膜,把人置於虛無的境界,推向絕望的極致。
《吶喊》小說之一《故鄉》將虛構作者與現實結合,令人不得不懷疑作者與小說人物的統一性,濃郁、強烈的抒情性,使這首「還鄉詩」塑造了童話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謂的「離去——歸來——再離去」的建構模式中,田園牧歌的情感也在閏土的一聲」老爺」中徹底破滅,「我」的再次離去與閏土的離去是相互見證與背離的。魯迅是真正透徹了解農民的心靈的作家,這種隱含在文字中的對農民個體生命意識的描寫正是於悄無聲息中洞穿,而這又是於平靜中對現實的毀滅性的認識,在人們被鄉村美麗深深打動的同時,不得不直視現實。《故鄉》比起古典文學構築的童話世界更富於現代性,它是描寫無暇的童話世界中被毀滅的悲哀,他「描寫現實世界與童年經歷的分裂對立,表現在現實世界中童年的純粹而美麗的童話般世界的崩壞與墮落,以及那個為『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想像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尋」,實際上是引導人們的目光投入更深沉與痛苦的現實。鄉村是沒有陌生人的世界,與《祝福》、《社戲》中的「我」一樣,魯迅卻正是從一個陌生人的視角來發現、觀察「陌生化」的「故鄉」的,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永恆的拯救,關照現實對立的想像,以田園牧歌的筆調上位於這種自己身處其間卻又終是孤獨的陌生,極其高超的寄託了自己的現實主義精神。這種現實主義,不同於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話般的想像世界加深了現實的深重性。「幻景」與」現實」混沌一片,從「離鄉」到「作懷鄉夢」,「我現在的故事」始終在「心理的回鄉」與「現實的回鄉」所構成的張力中展開,而且必然是一個「幻景」與」現實」相互剝離的過程,剝離的痛苦與「金黃的圓月」相映成輝,是折射後更為苦痛的現實。
中學語文課本里的《社戲》並非原文的全部,而這種刪節或許正引導和規定了更多的人對小說原作的理解,它在我們的記憶中展現的只是一幅精妙絕倫的江南小鎮風物圖,秀美的景緻、豆麥的清香、淳樸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質朴的孩子,足以讓人產生某種幻覺。但一聯系前文「我」兩次看京戲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種印象了。戲院里「咚咚惶惶之災」,由板凳「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帶著這些小說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來重讀我們早已讀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覺感受,新的發現及新的眼光。再回憶魯迅寫在趙庄的看戲,竟至於如此的煩悶,其意並不在「戲」或「看戲」本身,而是來折射自己內心的世界,通過這些「看戲」過程中不同尋常的感覺感受,使人體會到一種精神的擴張、霸佔,對個體生命的擠兌、迫壓使人產生甚至於生命的威脅感,實在是與後面的清閑不可比擬的。然而這種同現,正是產生了無法超越、剝離的負罪感與現實體驗,以兒童視角描繪的魯鎮的田園牧歌的生活,在此時已消失殆盡,留下的,只是心中無盡的傷痕與莫名的惋惜,魯迅同樣是以陌生化的視角來建構整篇小說的,前面刪節的部分是於現實中的陌生,無法融入現實的體驗,而後面則是一直以一種靦腆的姿態來回報當地不同人的相同熱情,同樣沒能沉於「故鄉」中,於是魯迅思想的「中間物」的意象躍然紙上,這種回望與展現都不能完成的中間性,是作品中的「我」與作者的再度結合,從而在更深沉次上體現了現實主義。
錢理群在剖析魯迅的思想時曾指出魯迅作為現實主義者,最根本的含義,在於他徹底地屏棄了一切關於絕對,關於至善至美,對於全面而無弊端,關於永恆的烏托邦的神話與幻覺世界,杜絕一切精神逃藪,只給人們留下唯一的選擇——正視現實、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並從這種正視中,殺出一條生路。對於故鄉的回憶,無論是真實的散文的語言,抑或自敘式的小說筆調,魯迅都帶有原鄉情調似的追述展示絕對澄澈的世界,這種童話般的生活作為永恆的烏托邦的幻覺於不真實中表現無法企及的現實的悲哀。陌生化的視角,不是簡單的懷鄉和描述,而是更突顯了屹立於「故鄉」中的外鄉人形象,這種無家可歸的絕望的蒼涼,構成了魯迅極其作品「荒涼感」的另一個側面,那些田園牧歌實際上是現實的墳墓中葬送了現實,田園牧歌對於魯迅自我只是回憶中愛的體驗,卻又背道而馳。魯迅自己曾說「愛之轉而畏懼於愛,最終逃避愛」,這些有關愛的回憶,造成一種距離感,可以使他擺脫愛的重壓,更投入的反對現實。
「愛是奢侈品,在這樣的人間」,先生正是於這樣的彷徨的無地中以最深刻憂患的靈魂建構起一座豐碑,在田園牧歌中踐行現實主義。
童年早已不甚遙遠,但童年的瑣事依舊不為歲月的塵土掩蓋,心靈深處,依舊存在著那一份對童年的眷戀。印象中的魯迅眉宇間透著一股超俗的剛毅,傲骨中散出「舉世皆濁吾獨清」的氣度,閱罷《朝花夕拾》,方知走下「神壇」的魯迅,就像你、我、他一樣也是個普通人。
他也曾是一個玩童。不錯的,孩提時,誰能捨得跳出「玩」這個字眼呢?百草樂園貫穿了他的大半童年。也曾與那高大的皂莢樹為伴,也曾幻想拔出人形的何首烏因此而弄壞了圍牆,也曾摘了那紫色的桑葚攢成球。在夏夜裡傾聽油蛉的低吟,蟋蟀的彈奏;在冬日裡搓著紅紅的小手,塑起雪羅漢。哪怕是伏在菜花上的一隻肥胖的黃蜂,哪怕是一片碧綠的菜畦,哪怕是牆角那如珊瑚珠般的覆盆子,也能讓他著迷。驚異於魯迅的一雙慧眼,驚異於他的文筆細膩,也驚異與他的童年探險般的經歷,卻仍不失他那略帶稚嫩、幼小的心靈。也難怪,在惜別百草園時,會發出那一聲聲包含著無奈與留戀的「Ade」的嘆息。
然而,僅僅是對百草園的「探究」,是無法造就日後的大文豪的。於是,三味書屋中留下了他最初時稚嫩的童音。即便是那樣威嚴的地方,在他的眼中,也同樣能找到別樣的情趣。「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無法想像,就是這樣一個古板的老人,卻是魯迅十分敬重的壽鏡吾先生。那讀到極好的文章,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的動作卻也十分有趣。不知道,在私塾整日里念著「仁遠乎哉」的日子是怎樣熬過去的,正午習字傍晚對課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枯燥無味?最起碼,還有去花壇折臘梅花的機會,最起碼還有在地上尋蟬蛻的,捉蒼蠅喂螞蟻的可能。再不然,就是描綉像的意外收獲。然而,這看似有趣的生活,看似廣泛的興趣果真是發自內心的嗎?或許是對枯燥的私塾一種解脫吧,或許是潛意識里對封建腐朽的一種反抗吧,再或許,是對逝去童年的一種寄託與祭奠吧!
令人驚奇的是他的「啟蒙老師」竟有一位目不識丁的連姓名也未曾知曉的女傭。她常切切察察地向人低聲絮說些什麼,還會豎起第二個手指,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這便是長媽媽了。在睡覺時擺成「大」字,許多繁瑣的規矩,這與百草園中那個講敘「美女蛇」的神秘故事的長媽媽實在是不相稱了。「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看似普通的一句話,話語中卻又飽含著多少復雜的辛酸。一位大字不識的普通百姓,竟能對我無意間說的「山海經」一詞念念不忘。從走進書店到成功買書,這期間又受了多少白眼,遭受了多少辛酸。很難想像,諾大的書店裡,長媽媽大著嗓門漲紅著臉向店主「討書」時的情形,一番嘲諷之後,終於丟出一本書。在眾人鄙夷的目光中,緩緩拿起書走出書店的大門又得有怎樣的勇氣。難怪接書的那一刻,魯迅會覺著彷彿遇著了一個霹靂,致使全身都震悚起來。也難怪,在他的心靈深處,會有「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樣的仰天長嘯。
他也曾彷徨過。留學日本,身處異國他鄉的他眼望著中國留學生的墮落倍感寂寥。本想求得一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不想卻見得一個個墮落著的「將頭發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學生,彷彿惟有那樣才能宣告自己是「清國留學生」。眼見著本國的愛國人士將要被日本人所槍斃,竟還拍掌歡呼高喊「萬歲!」正當一個個不公正的待遇讓他陷入迷茫與惆悵之時,一位日本教師走進了他的生活。「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這便是藤野先生了。這似乎是一位再平常不過的老師,但對魯迅心靈卻著實震撼了。他的嚴謹,他的一絲不苟的教風,對日後的魯迅恐怕有了很大的影響吧。或許對於「我」,他並不是最優秀的教師,但他卻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名教師。或許,也正因為受到了藤野先生忘乎國界般的感染,才使得魯迅從「彷徨」走向「吶喊」吧!
平實的語言,流水般的真情,魯迅用親歷喚醒了多少人對童年生活的嚮往,《朝花夕拾》中又存有多少當代青年美好的夢哦!朝花已謝,只待殘陽下拾撿,珍藏這份永久的情感,珍惜這份美好的記憶吧!
Ⅹ 從幾個層面解讀朝花夕拾
一、整體理解,明確感情傾向。
有人給《朝花夕拾》的推薦語是「溫馨的回憶,理性的批判」。這種評價是非常恰切的。其中,主要寫溫馨回憶的篇目有《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無常》《范愛農》;主要寫理性批判的篇目有《狗·貓·鼠》《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父親的病》《瑣記》。
不過,很多文章中都是既有溫馨的回憶,又有理性的批判。比如《藤野先生》,作者既回憶了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美好往事,也批判了麻木、不思進取的中國留學生和鄙視中國人的所謂「日本愛國青年」。讀書時,我們要加入自己的思考,理解的才會更深刻。
二、精讀幾篇,把握文章要點。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閱讀要點。
(1)百草園的樂趣。
美景: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斑蝥、蜈蚣、雲雀、何首烏、木蓮……
趣事:雪天捕鳥、驚險的傳說。
(2)三味書屋的印象
書塾里的老先生是個極為質朴、方正、博學的人;我們可以溜進後園去玩;讀書時人聲鼎沸;老先生不允許我們問與書本無關的事……與自由活潑的百草園相比,三味書屋簡直是束縛兒童自由的囚籠。
(3)明晰的文章結構
課文從標題就可以知曉主要內容,行文中前半部分寫百草園,後半部分寫三味書屋,中間用過渡段承上啟下連接在一起。思路簡潔清晰又渾然一體。
(4)優美的語言
如: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這個句子,句式優美: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我是從初中學會後就再也沒忘過,而且時不時地拿出來用用。其次還有色彩美、景物美等。我想,這也是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原因吧!
2. 《阿長與〈山海經〉》的閱讀要點。
(1)課文寫了阿長的這幾件事:粗俗的睡相,繁瑣的禮節,迷信的風俗、愛嘮叨;給我講長毛的故事,給我買《山海經》。這就叫多事寫一人。
(2)詳略得當。課文主要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的事,其它事件略寫,這叫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3)欲揚先抑。課文前幾件事寫阿長的不好的方面,最後一件事卻寫了阿長費盡心思給我買《山海經》。「別人不願做或不肯做的事,她卻能做成功。」這就是欲揚先抑,先抑後揚。
3.《藤野先生》閱讀要點。
(1)課文寫了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交往的這幾件事:給「我」批改講義、給「我」糾正解剖圖、向「我」了解中國女人的裹腳、送「我」照片。表現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對工作認真負責、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的人格。
(2)作者的愛國情感貫穿始終。
如,文章一開始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標致」丑態的描寫,「日暮里」的地名印象深刻,看電影事件對作者的沖擊、匿名信事件令作者憤怒等,都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感。
讀經典,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做難一點的事,才更有挑戰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