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城市經典高迪怎麼樣
擴展閱讀
為什麼亮劍都是經典 2025-02-08 10:52:22
兒童不停嘔吐如何緩解 2025-02-08 10:23:03
怎麼知道外國歌詞授權 2025-02-08 10:06:34

城市經典高迪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5-22 13:20:19

Ⅰ 世界著名建築師

W.格羅皮烏斯,
密斯凡德羅,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
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
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
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
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
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築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徵,它脫離了
傳統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傑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築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模龐大,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築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築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佔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牆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
間電梯,8部貨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載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並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築師:R.羅傑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築內設有工業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築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義大利建築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代建築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並塗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築師有意將這座建築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築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單純的建築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後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築)。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親自剪綵,
他稱贊這座建築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築師:R.邁耶
美國建築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築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築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築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高技派」建築風格,這
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築師:R.羅傑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傑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於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築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擴展和建築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築 *** 。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築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所賦予建築的新形象,並使建築物具有持續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築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築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築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築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牆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後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築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雲淡天晴的時節,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築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築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崙廣場,貝聿銘將
建築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築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
時6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築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方法節省鋼材4成,且室內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築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築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築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築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於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築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築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牆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築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築師:F.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地方投資興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經營並提供展品,
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的博物館。這是建於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術館。
該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位於勒維翁河濱。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扭復雜,難以名狀。
博物館造型由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內部採用鋼結構,外表用閃閃發光的鈦金屬飾面,鈦
板總面積2.787萬平方米。造型的獨特是建築師F.蓋里近幾年個人風格的繼續;也是古
根海姆負責人的願望,他們希望這幢建築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標致。
F.蓋里在設計過程中得助於航空設計使用的計算機軟體,它使F.蓋里的構思如虎添
翼。在總體布局中也進一步發揮了他的藝術包裝思想,但這次的「包裝」范圍遠遠大於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館仍然是規整的。為利於布置展品,首層基座部分也是相對比
較規整的。動態徒勞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廳和四周的輔助用房,變化的形態向上逐漸收縮。
博物館建在水邊,與城市立交橋形成有機的組合,這種嵌人城市肌里的構思也為造型獨
特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些理論依據。
香港新國際機場,中國(1998年

Ⅱ 高迪影視城怎麼樣

說實話,平時不怎麼好玩,竟是些古代的建築,有時小瀑布會有水,還可以,拍電視時最好玩,門票30元,焦作市民有優惠,進去後無需再買門票。

Ⅲ 安東尼奧高迪 ANTONIO GAUDí怎麼樣

慕高迪大名,看了這部記錄片,卻發現,原來高迪不僅是個業內赫赫有名的建築師,他也是建築師中的童話家。看他的作品,每一件都充滿了童話的意境,亦奇幻,亦詭異,雖未身臨奇境,但已經讓我遐想聯篇了,幻想裡面是不是住著一個睡美人,等著白馬一下子的深情一吻……

Ⅳ 南通市高迪晶城怎麼樣

挺好的,看著就像高級住宅區,邊上就有很大的蘇果超市。廣場上經常有很多活動,很熱鬧。具體你可以自己過來看看,反正別人再怎麼說也抵不上你自己過來看一眼啊。呵呵~~

Ⅳ 高迪密碼怎麼樣

其實之前聽說過高迪。但是並不知道他是幹嘛的,也不知道他是西班牙人。高迪差不多是和魯迅一個時代的人,比魯迅大了二十九歲。據史料記載,高迪是一個沉默寡言,行為怪異的人,常年留著大鬍子,成天一副陰沉沉的表情。行為怪異也表現在他終身未娶,有野史說,高迪在成名前有過一段短暫的羅曼史,但被那不知名的姑娘拒絕了,她拒絕成為聲名顯赫的高迪夫人,卻選擇做一平凡西班牙男人的老婆,這並不是愚蠢,而是真愛。高迪五十年如一日住在工地上,衣衫襤褸,一套衣服穿三五年。他不但主持設計,更親自參與施工的每一個細節。他對人愛理不理的態度,淺淺夾雜了他的種族優越感,也是因為始終和人語言不太通,更主要的是因為,不善言表的性格使他最終放棄了和人溝通的努力。但這並不妨礙他在有生之年贏得所有西班牙人,特別是巴塞羅那人的尊敬。但是顯然他對此並不特別在意。他既沒有撈權,更沒有撈錢,我行我素地住在工地上長達半個世紀。更不用提聖家族大教堂的工程開始之後了。這座教堂是高迪的巨作,也是遺作,工程歷經百年,至今尚未完工。高迪是一個虔誠之極的信仰者。或許他也只有從虛無的神靈那裡獲得慰藉,從這個角度來說,愛著所有人的上帝是唯一可以理解他的人。高迪把後半生全部的心力交付到了這種虛無之中。其他人最後稱之為藝術。我不知道高迪有生之年有沒有最終意識到,他所追求的東西,其實已經超出了人努力可及的范圍,也就是說,他愛上的是某種不存在的東西,其他人籠統稱呼的藝術,其實藝術真正核心的部分正是不真實,它是瑣碎的情感和意識的某種物質對應形式。大教堂是他留下的他理想中追求的物質形式。宗教給了他某種具體的載體,高迪用他的意志刻畫了它。用俗話來說,高迪就是一個一根筋的人,太愛鑽牛角尖,他鑽進了一個沒有結果的窟窿,搭上了一輩子。而在他身後,是整個巴塞羅那的輝煌,高迪憑一己之力,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建築佳作,改變了整個巴塞羅那的風貌,並使之不朽。高聳入雲的聖家族大教堂,最起碼,是人堅韌的又一個宏偉證據,人每每仰望她,都會被人性的輝煌所震懾,看到她,沒有人會說,我只看到了冰冷的石塊。高迪七十四歲時,在巴塞羅那有軌電車通車典禮上被電車撞倒,由於他穿著寒酸,形容枯槁而被當成了乞丐送進了窮人醫院,兩天後撒手人寰。一代天才建築師,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結束了一生,甚至沒有留下一個字。他的屍體在被送進公共墳場和其他橫屍街頭的流浪漢一起埋掉之前,被一位老太太辨認出來。出殯那天,巴塞羅那萬人空巷。 同樣和高迪同一時代,在法國有一位普通郵差。他平日的工作是在鄉間往返送信。四十三歲那年,他在送信途中被一塊石頭絆倒。這個郵差的名字是薛瓦勒。其實在被那塊石頭絆倒之前,他已經知道自己需要干一些什麼事情。從這一天起,他每天白日送信,晚上去往三十公里以外的鄉間建造他的城堡。他從未從事過任何和建築領域有關的工作,從地基的混凝土配料,到宮殿的所有建築素材,都是他一點一滴搜集而來。這座城堡混合了薛瓦勒所幻想到的一切,從建築裝飾,壁畫,建築式樣,結構,面對所有碰到的困難,他一一完全用時間來解決。他獨自營建了三十三年最終完工。人們不禁要問,他為什麼會如此執著,這堅韌的毅力令人莫名其妙。在城堡的石塊上,薛瓦勒當年的許多刻痕還清晰可見,有一句就刻在入口處一塊石頭上:「我想知道一塊有了願望的石頭能走多遠。」據說,這就是那塊當年絆倒過薛瓦勒的石頭。在一個人的社會,一切的奇跡都是由人創造的。 陸羽

Ⅵ 世界著名建築的設計師都是誰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 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 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 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 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 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築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徵,它脫離了 傳統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傑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築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模龐大,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築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築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佔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牆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 間電梯,8部貨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載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並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築師:R.羅傑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築內設有工業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築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義大利建築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代建築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並塗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築師有意將這座建築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築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單純的建築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後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築)。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親自剪綵, 他稱贊這座建築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築師:R.邁耶 美國建築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築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築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築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高技派」建築風格,這 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築師:R.羅傑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傑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於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築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擴展和建築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築 *** 。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築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所賦予建築的新形象,並使建築物具有持續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築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築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築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築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牆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後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築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雲淡天晴的時節,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築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築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崙廣場,貝聿銘將 建築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築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 時6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築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方法節省鋼材4成,且室內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築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築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築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築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於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築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築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牆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築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築師:F.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地方投資興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經營並提供展品, 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的博物館。這是建於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術館。 該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位於勒維翁河濱。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扭復雜,難以名狀。 博物館造型由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內部採用鋼結構,外表用閃閃發光的鈦金屬飾面,鈦 板總面積2.787萬平方米。造型的獨特是建築師F.蓋里近幾年個人風格的繼續;也是古 根海姆負責人的願望,他們希望這幢建築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標致。 F.蓋里在設計過程中得助於航空設計使用的計算機軟體,它使F.蓋里的構思如虎添 翼。在總體布局中也進一步發揮了他的藝術包裝思想,但這次的「包裝」范圍遠遠大於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館仍然是規整的。為利於布置展品,首層基座部分也是相對比 較規整的。動態徒勞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廳和四周的輔助用房,變化的形態向上逐漸收縮。 博物館建在水邊,與城市立交橋形成有機的組合,這種嵌人城市肌里的構思也為造型獨 特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些理論依據。 香港新國際機場,中國(1998年) 建築師:N.福

僅供參考 滿意請採納 謝謝

Ⅶ 高迪怎麼樣

很神奇的演繹了高迪的愛情故事,比我跟某同學懷疑的gay要傳統很多~~

Ⅷ 安東尼·高迪的簡介

·1852年6月25日誕生於加泰羅尼亞小城雷烏斯·1870年進入巴塞羅那建築學校就讀
·1877年畢業設計為一所大學的禮堂
·1878年獲得了建築師的稱號,且結識了歐塞維奧·古埃爾
·1883年主持聖家族大教堂的修建
·1900年決定建造古埃爾公園
·1926年6月10日於巴塞羅那有軌電車通車典禮被電車撞倒去世 設計特點:反功能主義立場,追求建築的精神力量和純粹形式,被認為是一位充滿幻想的浪漫主義建築家。 反功能主義立場,追求
建築的精神力量和純粹形式,
被認為是一位充滿幻想的浪漫
主義建築家。 高迪出生於雷烏斯,世代是做鍋爐的鐵匠,所以他天生具有良好的空間解構能力與雕塑感覺;又因小時患有風濕病而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只能敏銳的觀察大自然,使他日後成為師法自然的建築師。高迪從觀察中發現自然界並不存在純粹的直線,他曾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所以終其一生,高迪都極力地在自己的設計當中追求自然,在他的作品當中幾乎找不到直線,大多採用充滿生命力的曲線與有機型態的物件來構成一棟建築。
他是五兄弟中的老末,受到父親的鼓勵而到巴塞羅那讀建築系。1878年瓷磚商麥諾·畢森(Manuel Vicens)委託高迪設計一棟避暑別庄,叫做文生之家(Casa Vicens),高迪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設計生涯。然而文生之家並不是高迪最經典的作品,高迪在接下來的幾個作品當中,才漸漸樹立起自己獨一無二的建築風格。1878年高迪也認識了他最重要的贊助者,顯赫的桂爾先生(Guell),桂爾先生驚於高迪的天才,從此委託高迪設計墓室、殿堂、宅邸、亭台等,使高迪能充分自由地表現自我,發揮才華。高迪的許多作品除了表現極強烈的個人風格之外,也對往後的現代設計乃至於後現代建築設計提供了許多養分。
高迪終生未娶,除了工作,沒有任何別的愛好和需求,神聖家族教堂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他把一生中的43年都貢獻在那裡,1925年還乾脆搬到教堂的工地去住,全心全意研究教堂的結構設計,1926年6月7日的下午,高迪完成當天的工作從神聖家族教堂到市中心的教堂做禮拜,被一輛電車撞倒,當時他衣衫破舊,路人以為是流浪漢,把他送到聖十字醫院,三天後去世了,大家才發現流浪漢竟是高迪,為他舉行了個很隆重的葬禮,送葬的隊伍從聖十字醫院一直緩緩的延伸到了神聖家族教堂,把他安葬在他未完成的神聖家族教堂地下。 他的作品包括:
*文生之家(CASA VICENS) (1883-1888),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 聖家堂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ILIA) (1882-),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 桂爾別墅 PAVELLONS DE LA FINCA GÜELL (1884-1887)
* 桂爾宮 (PALAU GÜELL) (1886 - 1889),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 聖德雷沙學院 COL.LEGI DE LES TERESIANES (1888-1889)
*卡爾倍特之家 CASA CALVET (1898-1899)
* 貝列斯誇爾德 TORRE DE BELLESGUARD (1900 - 1909)
*桂爾公園(PARK GÜELL) (1900-1914),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米拉勒之門 (PORTA DE LA FINCA MIRALLES) (1902)
*巴特洛公寓(CASA BATLLÓ) (1904-1906),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米拉之家(CASA MILÀ,LA PEDRERA) (1906-1912),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 桂爾紡織村教堂 (ESGLÉSIA DE LA COLONIA GÜELL) (1908 - 1917),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 聖家堂學校 ESCOLES DE LA SAGRADA FAMILIA (1909)
他的一個建築草稿成為了重建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概念。 19世紀後葉的西班牙以藝術領域的混亂為特徵。
這一時期的建築本身處於一種危機狀態,轉向重復過去的新古典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的藝術運動;而建築師們並沒有新的技術方法來填補這些風格的空白。不過,打城市不斷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迫切需求是人們重新進行城市設計規劃。
以巴塞羅那為例,「帕拉薩達」(Pla Cerda)已經為他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准備。加泰羅尼亞以命名為「現代主義」的運動打破了折衷不確定性,此運動及時對新的文化和社會氣候的反應,又是19世紀最後十年和二十世紀最初二十幾年經濟、政治和地區發展的產物。在這30年間,加泰蘭的資產階級是全面擴展的動力,他們致力於工業和商業經濟的興盛,對自身有深刻的認識,一直希望有別於西班牙其他地方的資產階級。他們的理想是建設一個自由、有文化、國際性的加泰羅尼亞。 安東尼·高迪·伊·高內,於1852年6月25日出生於里思。
在里思的一所教會學校學習,20年後,1873年他到巴塞羅那大學科學習學習建築。1878年1月完成學業,1878年3月15日獲得畢業證書。還是建築專業學生的高迪,同其他人一樣,已經開始在建築師工作室工作。例如,約瑟夫·福特埃爾工作室,他協助完成後來在巴塞羅那施工的最偉大的設計之一「帕克·德拉·斯坦德拉」(the parc dela ciutadella)他首次獨立完成的作品是為普拉薩·德瑪工程設計的燈柱以及為姆羅拉·蘭爾工程設計的照明系統。兩項工程都位於巴塞羅那,項目有馬塔羅的工作工人協作完成。
在1880-1900年間,包括與他人合作,高迪完成了下列設計:溫賽斯住宅,古埃爾庄園的門庭,迪爾森學校,保羅·古埃爾工程——無疑是他早期最偉大的成就,此外還有卡維爾住宅和托瑞·比爾斯哥的住宅。高迪只在早期建築生涯中在加泰羅尼亞以外的地方接受過委託設計:位於卡米拉斯,他與建築師克里斯托貝爾·卡薩特合作的埃爾·卡普料工程。經歷了多次修改的為完成設計,位於阿斯特格的主教教堂;還有位於里昂的公寓大樓——被世人稱為「珍藏珠寶」的房子。
1883年回到巴塞羅那後,通過建築師瓊·馬托里爾的推薦,高迪接受剛開始運行的薩格雷達·卡米拉的懺悔教堂,在他事業的這一時刻,高迪開始改變此項工程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