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京劇的青衣經典人物有哪些
擴展閱讀

京劇的青衣經典人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21 21:33:10

1. 京劇四大青衣

京劇四大霉旦」是伶界內外兩行的玩笑戲謔之詞,出現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四位是徐碧雲、朱琴心、黃桂秋、黃玉麟(四位都是男旦)。所謂霉旦多指他們「倒霉」,運氣不佳。按說他們幾位能力都不錯,卻始終未及頂峰。再一層是說他們舞台生涯磕磕絆絆,總不能順風滿帆長久大紅。其實「霉旦」一詞也無太多貶義,反倒語涉惋惜!

2. 李勝素、張火丁,誰才是真正的京劇「青衣第一人

眾所周知,京劇是我國傳統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因此京劇素有國劇之稱。京劇角色有四種類型,分別是生、旦、凈和丑,其中旦是女性正面角色,在現代有兩名優秀的青衣深受廣大京劇愛好者的喜愛,她們分別是張火丁和李勝素。張火丁和李勝素兩人分別是程派和梅派的傳承人,她們各有特點,因此不能用來做比較選青衣第一人的名號。

最後,張火丁老師和李勝素老師都是我國優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她們的藝術造詣極高,但兩人的派系不同,藝術手段特點也不同,所以對於青衣第一這樣的評選沒有可比性。

3. 青衣是什麼角色我國有哪些著名的青衣

青衣旦是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 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4. 京劇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李勝素(1966年2月16日),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花衫。現任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該團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5. 京劇人物有那些

京劇人物:諸葛亮、周瑜、宋江、秦香蓮、紅娘、佘太君、竇爾敦、張飛、曹操。

京劇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

(5)京劇的青衣經典人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京劇臉譜

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凶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畫方法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

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6. 收集京劇典型代表人物,寫出他們在京劇行當中分別扮演哪種角色

青衣,以唱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念韻白,行動比較穩重。
典型的正旦有《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里的白娘子,《祭江》里的孫尚香,《孟姜女哭長城》的孟姜女,《雪梅教子》中的秦雪梅,《春秋配》的姜秋蓮,《賀後罵殿》的賀後等。

7. 活躍於當代京劇的青年青衣有哪些各是什麼流派

李勝素 史依弘 董圓圓(梅派)
張火丁 劉桂娟 李佩紅(程派)
管波 耿巧雲(荀派)
王艷 (尚派和梅派)
王蓉蓉 薛亞平 儲蘭蘭 姜亦珊(張派)

8. 青衣的代表人物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學戲,11歲登台,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造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長;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 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花旦、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 《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9. 京劇中各種角色及名人有哪些

1、生

戲曲行當名。生的名目最初見於宋代南戲,泛指劇中男主角,相當於北雜劇的「正末」行當。歷代戲曲界均沿用此名目,將劇中「凈」、「丑」行以為的男性角色統歸於生行,生行便成為戲曲表演行當中的主要類型之一。

名人:程長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潛山市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程長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闆。歷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台、四喜三班總管。

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台班的餘三勝並稱為「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程為「三鼎甲」之首。程長庚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

2、旦

戲曲行當名。旦之名始於宋雜劇,即宋雜劇中的「裝旦」。在元代雜劇中,旦行又分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兩個並重的主要行當,正旦扮演劇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後,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當。

名人: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

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3、凈

凈亦名「花臉」。戲曲行當名。凈之名源於宋金北雜劇中的「副凈」。原來扮演亦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主的喜劇角色,後世漸專工扮演性格粗獷、性情豪放、形象高達的男性角色。

在舞台上,以寬宏厚實的聲腔,大幅度的身段動作,刻畫粗獷、豪邁的人物形象。講究工架大,勾大花臉的臉譜。

名人:早期正凈的代表人物是何桂山,扮相雄偉,臉譜簡潔大方,嗓音渾厚峭拔。他是京昆兩門的凈角演員,他的弟子有裘桂仙、金秀山等。

金少山是著名京劇演員金秀山之子。幼年隨父學藝,在繼承父親銅錘唱腔基礎上,吸引了架子花臉的唱、做,突破了兩者嚴格的分工界限。在吐字、行腔、氣口等技巧的運用方面也較一般銅錘花臉細微,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4、丑

戲曲行當名。從宋元雜劇到現代,各戲曲劇種都有這一行當。因為在鼻樑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塊,然後勾畫臉譜,所以俗稱「小花臉」以區別於「大花臉」。又同凈行中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故又俗稱「三花臉」、在舞台上,專門扮演行動滑稽、語言幽默。

相貌丑而不怪,很風趣的男性角色。有時也扮演性格奸詐。內心險惡、吝嗇卑鄙的任務。要求語言清脆,吐字清晰,重做功、念白。根據人物的性格、年齡、身份,醜行又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類。

(9)京劇的青衣經典人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舞台上某個人物一出場,通過這個角色所屬行為的特點,包括化妝、服裝、表演和聲音上的特點,觀眾立刻就對這個人物的「共性」有所認識和理解,然後再通過演員的具體表演和台詞,逐步加深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理解,這就是戲曲塑造人物的特殊表現手法。

戲曲劃分行當以後,對於演員,可以按照行當的要求,集中學習、掌握演唱和表演的特點。對於觀眾,熟悉行當的特點以後,就可以更便捷地了解角色的性格特徵,同時也能更好的欣賞演員的舞台藝術。

10. 京劇的各種角色介紹

在中國京劇中有生、旦、凈、末、丑五個總的行當,每個行當中又有更細密的分支。

1、 "生"分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將相出現;"小生"--表現的是青年男子。

2、"旦"分為:"青衣"--指中年婦女,一般指貴族家庭的夫人、小姐;"武旦"--指能打鬥的女性;"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會底層的女性,如"丫鬟"。

3、 "凈"指各類花臉,一般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男性人物。

4、"末"也屬老生類,但在年齡上應更老,思維糊塗,生活在底層的老人。由於化妝時在鼻樑上抹以小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同凈角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

5、 "丑"指小花臉,大多也是表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間義士等多表現機敏、滑稽。

(10)京劇的青衣經典人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京劇四大名旦是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和荀慧生。

1、梅蘭芳(1894——1961),其表演以莊重深邃,簡潔凝練而藝壓群芳;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見神采;功底深厚,文武兼長;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成為京劇旦角的楷模,被譽為一代宗師。

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九一八」事變後,他以無比激憤的心情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出戲,激勵人民大眾奮起反對侵略。抗日戰爭時期,他在上海蓄須明志,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李維康、杜近芳、梅葆玖等。梅蘭芳第九子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領軍人物。

2、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文革十年動亂,受到迫害沖擊,一夜之間變成了「資產階級反動藝術權威」而被關押批鬥。1976年春,因心臟病再次發作,在西安逝世,享年76歲。尚小雲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張蝶芬、張君秋(後自創張派)、尚長麟(其次子)、尚慧敏(長孫女)等。

3、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擅長演悲劇,代表作有《荒山淚》、《英台抗婚》、《竇娥冤》、《鎖麟囊》等。1958年因心臟病突發,僅幾分鍾便離世,年僅54歲。

程硯秋鞠躬盡瘁殉藝術,將自己一生全部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其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著深遠、重大的影響。學習程派並較有成就的演員有陳麗芳、新艷秋、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張火丁、遲小秋..等。

4、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等劇著名。

1966年夏天,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動藝術權威」的帽子,接著又被勒令去勞動改造,有一次終於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後,他原有的舊病更加嚴重了。由於家人都受牽連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個人蜷縮在小黑屋裡。1968年冬,荀慧生孤苦零丁病故於北京,享年68歲。荀派傳人學荀者極眾,主要傳人有毛世來、吳素秋、童芷苓、孫毓敏、劉長瑜、宋長榮等。

在京劇藝術表演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旬慧生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以風格獨特的演技(梅派扮相的「樣」,唱腔尾音自然下垂;程派的別具一格「唱」,尾音上提;荀派俏麗扮相的「浪」,唱腔尾音腔化和尚派表演的「棒」,唱腔尾音干擲)在京劇舞台上盡領風騷數十年,為京劇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