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最著名的四大石窟在哪些省份每個石窟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是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他們都是為了劉傳佛教文化而硫酸下載的經典作品,他們中既有個性又有共性,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熠熠生輝,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保存了中國佛教卷宗和建築以及佛像和壁畫形成的獨特的敦煌藝術雲岡石窟中布局嚴謹
『貳』 四大名窟的麥積山石窟
天水東南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懸崖絕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麥積山石窟以泥塑為其特色,塑像的大小於真人相若,被譽為「東方塑像館」。
『叄』 麥積山石窟有什麼顯著特點
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 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 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
人攀登上這些 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 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 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 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
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 15 米多,小的僅 20 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 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 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 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 1 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 趣,被視為珍品。
(3)麥積山的石窟哪個特窟經典擴展閱讀: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 15 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 50 米以上的峭壁上, 開鑿於公元 6 世紀中葉。 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 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 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新架和修復了 1300 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 洞窟。
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 16 米,最小者僅為 10 余厘米。
其中第 44 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 「東方的維納斯」 西秦的 78 窟、。 128 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 建於七十餘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 像俊秀, 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 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 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 之作。
『肆』 我國四大著名石窟是哪些
中國四大石窟,分別為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開鑿於北魏年間,大多是由皇家發願造像而成,它的造像藝術十分突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
四大石窟是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其中龍門石窟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
『伍』 天水麥積山石窟哪些特窟值得一看
第74、78窟為麥積山最早的洞窟,多認為開鑿於後秦(或西秦),或認為鑿於北魏文成帝復法之後。為平面方形平拱敞口大龕,窟內鑿「凹」字形高壇基。兩窟形制、規格均相同。三壁塑三佛,為三世佛題材。佛像面相方圓,細眉大眼,高鼻薄唇,軀體偉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為早期佛教藝術風格。窟內壁畫大部分已脫落,內容難以辨認。七十四窟內現存壁畫兩層,底層已模糊不清,上層僅存佛兩側所繪飛天數身。
『陸』 天水麥積山石窟有哪些看點
感謝大濕兄邀請!
如題麥積山的看點:
麥積山山峰獨特,猶如麥垛,風景秀麗。
麥積山山腰開掘有石窟,主要以其精細優美的泥塑著稱,有「東方塑像館」之稱。洞窟194個,泥塑像、石窟像7,000餘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
麥積山山峰獨特,猶如麥垛,風景秀麗。
東崖以涅槳窟、千佛廊、七佛閣、牛兒堂為最精美。西崖,山勢陡峭,險峻難攀,懸崖上聚集著萬佛堂、天堂洞、121、123、127等最有價值的洞窟。
關注問天,持續發布天水最新資訊!
『柒』 哪個窟被稱之為麥積山諸窟之冠
麥積山127窟形制不大而壁畫特別豐富,為麥積山諸窟之冠。窟中右壁所畫《西方凈土變》,人物和建築眾多,構圖嚴謹,氣勢宏偉。這是我國石窟中已知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凈土變。這一時期的壁畫中的人物服飾趨於世俗化,人物形體修長,面容清秀。畫法古拙,色彩強烈,風格獨特。北周洞窟數量也較多,出現了以繪為主、繪塑結合的新形式。
『捌』 麥積山石窟的主要洞窟
135窟北魏晚期(516-534)開鑿,為西崖三大窟之一。俗稱「天堂洞」,既王仁裕《玉堂閑話》中稱之為「天堂」者。橫長方形平頂窟,其獨特之處是前壁上部開三個明窗。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龕泥塑一佛二菩薩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薩,都是形神兼備的優秀作品。壁畫約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繪涅槃變,其右側的八王爭舍利,構圖准確,描繪真切,表現了激烈的爭戰場景。 142窟北魏晚期(516-534)開鑿,窟內塑三世佛及菩薩、弟子。壁面又有貼影塑佛、菩薩、飛天及供養人等。布局嚴謹,形式多樣,是內容最豐富的洞窟之一。37窟龕內塑坐佛一身,右側一脅侍菩薩。主佛高2.10米,頂作低平螺旋髻,略有殘損,面形方圓,著通肩架裟,善跏趺座於方形座上,中踩半圓蓮台,體軀健美,神態安詳。右脅侍菩薩,高1.85米,頂蓄高髻,戴華髻冠,面容豐滿,形體修長,雙手自然交叉於胸際,姿態優美,表現手法簡練、生動,是麥積山隋代造像的精品。 127窟大型頂窟,平面橫長方型,頂高4.5米,四周高3.95米,面闊8.60米,進深5米,窟頂正中為橫長方形藻井,其四周有四個梯形披,窟內正壁、左壁、右壁各開一淺龕,四壁和整個窟頂繪滿壁畫。44窟建造於西魏。正壁龕內塑坐佛一身,龕外塑左右脅侍菩薩各一身,左、右兩壁後側塑弟子各一身。佛高1.60米,水渦紋高肉髻,內穿僧祗支,胸前系結,外披通肩袈裟,結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於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厚重,層次分明,富有裝飾趣味。佛面形方園適中,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集中體現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龕外脅侍菩薩高1.30米,頭戴冠,發呈三縷,披於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繞肩。佩項飾,下著裙,側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質朴。 第123窟建造於西魏。平頂方形窟,頂高2.47米,面闊2.45米,進深2.35米,其四周又鑿高寬各30厘米的低壇基,正左右三壁各開一圓拱形淺龕,左右壁龕前的壇基上做方形佛座。 165窟位於西崖中層東端。建於西秦或北魏早期,存造像均為南宋。原造像全毀,僅存束帛佛座和背光。窟內正壁塑交腳彌勒菩薩一尊,內著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衣,結跏跌坐。左右各立中年女性供養人一尊,高髻花冠橢圓臉。眉彎長與鼻相通,眼角上翹,小嘴,著當時世俗女式服裝,外著交領長衣,右邊腰中系帶,長裙蓋足露腳尖,右手握拳上舉、左手下垂、衣紋線條自然流暢、身材窈窕、俏麗潤秀、個性鮮明、為當時上層社會年輕貴婦的真實寫照。左壁菩薩、頭頂方巾、額有毫光、袒胸、內穿斜領小衣,外著開領長衫、兩手重疊於腹前、手心向上、作觀音相。右壁菩薩頂束高髻,面形與左菩薩相同。左、右壁菩薩面目端莊秀麗、儀態典雅、肌膚細膩、怡然自得、溫婉可親,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 5窟位於東崖西側最高處,上七佛閣左側。建於隋代、初唐、經宋、明重修。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薩。雖經後代重修,仍保持著隨末到唐初的造像風格。中窟外兩側各開一圓拱形大龕,每龕內各塑一佛二菩薩。菩薩花蘿高冠,面目端莊秀麗,胸部半袒、雙臂外露、肌膚豐腴。但姿態服飾有別,體形微呈型扭動曲線,婀娜多姿,後人形象地稱唐代的菩薩如宮娃,具有「豐滿圓潤」的藝術風格。 4窟上七佛閣,也稱散花樓。位於東崖三大佛上方最高處,距地高約70米,為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窟內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八菩薩像,歷經唐、宋、元、明不斷修繕,造像已非初始原貌。諸龕外部浮雕帳幔帷幕上飾火焰紋、寶珠、鱗片網路花飾及流蘇等。 121窟位於西崖上層西端。建於北魏晚期,宋重修。三壁龕內各塑一佛。正龕內左、右壁中門內兩側塑二力士。佛上半身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於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結跏跌坐於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著裙。左弟子塔螺旋發髻。菩薩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於胸前,作拍手狀,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猶如現實生活中一對親姐弟一般,充滿著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與親切。力士頭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著裙,披巾於腹部穿圓、交叉,左手持金剛桿而立,右手提風帶,右力士著寬袖上衣,下著長裙,垂手而立,身穿護身鎧甲,剛健雄武,具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魄。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玖』 四大石窟哪個最好
四大石窟各有各的特色,莫高窟比較好。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後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雲岡石窟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