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經典為什麼讀不下去
擴展閱讀
物業火災防控知識大全 2025-02-07 22:43:30
中葯面膜學基礎知識大全 2025-02-07 22:11:07

經典為什麼讀不下去

發布時間: 2022-05-21 17:44:45

1. 第一次念金剛經 頭好暈 昏眩,念不下去了 是怎麼回事

第一次念經出現了頭暈昏眩的情況就先停一停休息一下。過一會兒就會好的。
因為是第一次念經所以就會非常的全神貫注。再加上讀誦不熟練時間一長就會出現頭暈現象。這個時候稍稍休息一下起來活動活動就會好的。讀誦經典的初期不要求一定要把經文一次性都讀完。就算誦經的年頭長了熟練了也不一定就是一成不變一定要一次都讀完。適當的休息一下也是可以的。讀誦經典雖然形式很重要,但更關鍵的在於理解經文的意義,理解了哪怕一句經文的意義都要比讀誦千萬遍的功德要大。
不要一出現問題就怪罪到業障上面。正常的生理反應就是生理反應。學佛不要迷信要正信。等到讀誦熟練了適應了,這個現象也就沒有了。

2. 為什麼網路小說看多了之後,再去看經典文學都看不進去了

網路小說看多之後,之所以看不進經典文學,是由於經典文學太枯燥了,沒有網路小說精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的小夥伴喜歡看網路小說,一些武俠的或者是言情的。從這些小說當中他們可以快速地獲取信息,然後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他們覺得看網路小說能夠快節奏的體會裡面的一些人生大道理,如果看一些經典文學的話,有些字如果自己不認識就讀不下去了,而且還要查字典什麼的,比起網路小說,那麼它就有很多優勢了。


對這個問題你還有什麼看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3. 為什麼不讀經典

我想,至少有以下一些因素,讓人們對經典作品敬而遠之。
因為經典不打算討好人,不挖空心思地邀寵,千方百計地誘惑你去讀它。作家在寫作時,只是要寫出他對生活的所感所思,他自己的歡欣和疼痛,滿足自己的正常的或者是稀奇古怪的念頭。他是寫給自己看的,至多是寫給他認為可以與之對話的少數人看的,並沒有打算將大量的讀者變成自己的擁躉,也沒有其他的動機。曹雪芹賒帳喝粥寫《紅樓夢》時,並沒有想到把它做成暢銷書,賺它個缽滿盆溢。因此,它們不會時刻想著為讀者提供方便,不那麼追求順暢好讀,不製造噱頭來哄你逗你,不擔心你理解不了因而降格以求。既然興趣不在藝術之外,因此也就有足夠的勇氣藐視市場法則,這樣,它倒是很好地保持了本身的純粹質地,這有助於它成為經典,雖然往往是在其後很多年的事情,且也只有其中的極少數獲此幸運。
這一點,正是經典作品最為根本的特質。它決定了、派生出了經典作品的其它許多特徵。對於那些渴望閱讀之「輕」、把閱讀當作一般性的消費的讀者,這些特徵,往往成為了一道屏障,讓他對經典產生出隔膜,結果他將無緣分享那些出自人類傑出頭腦的感受、智慧和發現。
因為經典總是關注那些具有根本和普遍意義的生存狀態,它們構成了生活的最基本的框架,展現了生活背景上最廣闊最樸素的底色。生活的畫面盡管千姿百態,但都是由那些最基本的元素組合拼接而成。誰會去關心一個荒野里的農民的拓荒經歷,不管是北歐的荒野或者是澳洲的荒野?我們的一心瞄準時髦或「前衛」話題、挖空心思夢想一鳴驚人的作家想都不會想。但漢姆生關注了,在《大地的成長》中,懷特關注了,在《人樹》中。這些題材具有巨大的容量,匯聚了生活、生命和人性中最為本質性的成分:勞作和收獲,困厄和希望,勤勞和勇氣,忠誠和憐憫,等等。它們是勞動的頌歌,更是對生活的本質層次的揭示和表現。
因為經典矚目的是事物的內部,是對於存在的深層的揭櫫,在層層剝繭抽絲般的探尋、追究之後,它觸及事物堅硬的內核。即便從某個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入手,經典作品也總會深入其中,燭照其背後的人性的晦明、生活的溝壑——這一點成為它和平庸作品的本質區別。後者對那些熱鬧喧嘩、充滿戲劇性沖突的地方會趨之若鶩,但也僅僅是關心事件的進程而已。在故事之外,他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去做更深入、廣泛的關注和分析,甚至缺乏這種興致。《安娜。卡列尼娜》取材於舊俄時代彼得堡社交界的一則軼聞,《包法利婦人》來自於一樁沸沸揚揚的通姦事件,這類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也永遠會受到報紙花邊新聞欄目的追逐,但在這些地方我們發現不了人,發現不了心情和意緒,那些驅動故事萌生和發展的動力。只有托爾斯泰和福樓拜,才憑借他們的天才的洞察力,精確地描繪出了一個人的熱情和夢想,掙扎和無奈,揭示了人性的豐富和局限,慾望和規范無休無止的糾纏。
因為經典有時會顯得呆滯笨重,不曾以輕盈嫵媚的姿容愉悅人。為什麼會這樣?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的投注,以及相應的資源配置,基本上是一個常數。他太留意那些本質性的東西了,目光常常就疏忽了表層和細節,而後者倒是容易帶有一種妖嬈輕松的神情。這就彷彿現實生活中,許多真正具有個性的人,常常顯得大智若愚,小事情上犯糊塗,會因某種乖戾的舉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機敏、八面玲瓏的人,雖然在處理具體的人際交接、事務往來時可以滴水不漏,但如果試圖從他們身上發現獨特的人格和精神性,往往是緣木求魚。在並不那麼具備觀賞性的後面,經典體現了一種真正的深刻和獨特性的稟賦,可惜卻經常被缺乏耐性的讀者誤讀。
因為經典所關懷、所弘揚的,總是具有永恆性的東西,這點使其和當下性的喧囂隔離開來。不同的時代,社會生活的內容固然千變萬化,但那些支撐了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價值理念,卻被一代代的人們自古傳承至今,並沒有根本的變化。善良、慈悲、正義、愛和獻身……經典作品認可這些,並加以進一步的表現。它們因此也樸素無華,就像稻穀一樣,人們每天食用,卻很少會想到去贊美。這樣,那種試圖追逐新奇的閱讀傾向——在每個時代這都是一股強勢力量——就難以眷顧這類作品。他們會認為經典作品是老生常談,轉而追逐那些看起來帶著某種新奇色彩的東西。但新奇本質上是浮泛易逝的、似是而非的,形式常常遠遠大於內容,並不具有經典作品的無限的生長性、豐厚的闡釋空間。今天又是一個生產時尚的時代,各種時尚在以加速度涌現,形成高潮,很快又過時,被新一輪時尚替代,彷彿水面的泡影,生滅一瞬間。遺憾的是,由於受鑒賞力的局限,仍然有不少讀者醉心於這些表面上的熱鬧,經典受到冷落,也就難免了。
因為如今市場化的、總是顯得過於旺盛的需求,以及技術發展的沖擊,也影響到傳統上對寫作的虔敬之心,對創造出經典作品的強烈意願。在這個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時代,作品的數量而不是質量,變得更為重要。快速是這個時代的美學,市場化的旗幟所至,一切切磋琢磨、精雕細刻,已日漸式微。網路的普及,博客寫作的泛濫,更使得發表的門檻不復存在,最基本的審核程序和資格認證都不再有了。既然許多寫作者已經先自放棄了美學追求,指望讀者能領略經典作品雷擊般的震撼或者春雨般的浸潤,也便無從說起。就像尚武的時代形成炫耀膂力的時尚一樣,一個時代的作品所呈現的總體面貌,也培養出了相應的閱讀趣味。
因為經典是需要充足的時間,從容的心境,來細細咀嚼,慢慢品味的。而現代人匆促的生活節奏,過於豐富乃至泛濫的信息,培植了一種浮光掠影的閱讀習慣。當一個人看社會新聞都只看標題的時候,你怎麼指望他能夠靜下心來,欣賞一段風光描繪,揣摩一種心理的細膩變化過程?怎麼能夠指望他還能夠講求節奏、韻律、布局謀篇的微妙之處,沉浸於純粹的美的文字中,辨析並享受風格之美?在對所謂效率的追逐中,我們變得匆忙和粗鄙,只能以一種消費的心態,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糙的讀物了。就像傳媒學家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所揭示的,這是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一切文化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且毫無怨言,而深入的思考則在迅速地銷聲匿跡。
因為……總之,諸多方面的因素匯合在一起,形成一種阻礙的合力,讓我們疏離經典,面對人類精神的優秀創造物卻漠然視之。於是,這也就讓我們和深刻、和睿智,和經由艱苦求索而獲得的精神愉悅等等美好而珍貴的收獲無緣了。我們可以列舉出種種疏遠經典的理由,可以努力為自己尋找形形色色的借口,這些解釋也似乎完全說得過去,但只要想到我們因此講會損失什麼——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證明這樣做是不應當的,是不明智的,是值得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加以避免的。
領悟了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所行動。

4. 本人高二,一直有一個疑惑,為什麼讀書要讀經典,但是我就是讀不下去呢,比如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古羅

你好,我最近也在看圍城,讀到一般實在是看不進去了,如同嚼蠟,枯燥無味。但是我不會放棄這本書,人在不同的境遇,心情,環境等各方面因素所理解的東西也不同。可能你現在看不進去,十年以後或者二十年以後,當你人生閱歷豐富了,在去讀你當時讀不懂得書,想你想不開的事,可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不要著急,而且我也不認為一本書只讀一遍,我也不在意一本書看了三年,可能一本書要用一輩子去理解和參悟

5. 經典名著為何「死活讀不下」

有些經典需要導讀,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識,才能進入閱讀狀態。比如《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卷,主要是作者內心生活的記錄,很零散,故事性不強,是不太好讀。《尤利西斯》部頭也很大,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一個都柏林苦悶的小市民1904年某一晝夜之間的瑣碎經歷,也多用意識流手法,構建一種錯亂的時空。像這樣的作品,的確需要有文學史的知識背景,才能較好地欣賞,一般讀者若缺少相關的文學知識,是很難讀得下去的。 《紅樓夢》讀起來倒比較容易,表面上很平淡,盡是些日常生活描寫,卻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需要有些人生歷練才讀得進去。我上中學時讀《紅樓夢》,好幾次都是半途而廢。後來年長一些,才越讀越有味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是故事好懂,但時代內容陌生。我們這一代當年都熟讀過此書,為主人公那種獻身主義的精神所激勵,甚至能背誦其中一些段落,當做自己的座右銘。可是那革命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的人都變得很實際,什麼理想、革命也變得遙遠,年輕人就不一定能理解與接受這作品的精神導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二十年前中國知識界曾風靡一時,但這部小說牽涉到當年東歐與蘇聯的歷史,又帶很強的哲理性,年輕讀者若不了解背景,也不容易懂。 《百年孤獨》的故事性較強,有魔幻色彩,是比較好讀的,不知為何也名列其中。《瓦爾登湖》記錄了作者隱居田園生活,大自然描寫非常美,很多課本和選本都選有其章節,讀不進去可能因為沒有這種寧靜的心境。《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其實很吸引人的,記得我上小學時,字還認不太全,也還讀不太懂,就都囫圇吞棗全讀過了。現今讀者讀不進去,可能是缺乏耐性? 如何解決「讀不下」的問題 所謂經典,都是經過歷史篩選的精神遺留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接觸和學習經典,是接受人類的智慧的最主要途徑。所以歷來對青少年的教育,都很注重經典的閱讀。不過由於時代的隔膜,青少年閱讀經典通常都是有困難的,包括在語言形式方面以及內容理解方面的困難,青少年一般都不會天然地喜歡經典,他們對經典的接受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支撐,有時也需要了解經典的文化背景。比如讀《尤利西斯》,就需要了解歐洲近代文學史,知道何謂意識流;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需要大致了解蘇聯的歷史,等等。所以,經典閱讀最好有導讀,掌握某些必要的背景知識和閱讀方法。 另外,青少年讀者選擇經典也最好有導引,避免隨意抓到某個經典就讀,結果讀不下去。有些經典在文學史文化史上很著名,但對於一般青少年未必適合閱讀。比如對《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的閱讀就要有一定的文學訓練,否則進入不了狀態。據我所知,很多中文系研究生也未必讀過這幾部名著。十部所謂「死活讀不下去」的書,起碼有半數對一般青少年來說都不是「最基本」的讀物,這也難怪大家覺得「死活讀不下」了。 「讀不下」的外部原因 不過剩下另外的半數作品,包括「四大名著」,應當是建議青少年閱讀的基本的經典,卻也被列入「死活讀不下」的行列,這就有點問題了。除了缺少必要的導讀,可能有這么幾個原因,是影響到閱讀興趣的。 一是現在青少年文化接受的途徑多了,他們習慣於看電影電視,或者讀一些流行的讀物,比如漫畫、繪本之類,其中也有根據經典改編的,比如「三國」、「水滸」、「西遊」等,於是習慣看圖看碟,不習慣再來讀原著; 二是現在青少年很多時間都泡在網上,互聯網已經成為主要的生活方式,有的人連讀博客都嫌太長,要看微博、微信,心態也浮躁了許多,再也沉不下心來讀書了; 三是多年的應試教育培育了急功近利的心態,閱讀都圍繞著功利(比如考試),家長、老師也不支持讀「閑書」,學生自然也就沒有心情去讀名著了; 四是現實社會日趨平庸,國人有時間打牌打麻將看電視,就是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讀書,整個社會處於讀書空氣最淡薄的時期,誰要是抱著大部頭經典在讀,反而顯得不入時。 當然,對一般青少年讀者來說,閱讀經典不能限於文學作品,基本書目還應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社會、自然科學等方面。 (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山東大學特聘文科一級教授)溫儒敏

6. 一些經典文學為什麼不好讀

經典文學稱之為經典,那就有它的高度,有它的深度,有它的厚度,有它的精華,有它的經典之處。
人與人的修養不同,學識不同,認知不同,感覺不同,對經典文學的理解也不同。
我十五歲就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當時讀著讀著就睡覺了,那時就是讀不懂,才睡覺。
現在越讀越精神,越讀越有內涵,越讀越有深度,越讀越有高度,自己經歷過的,才是最珍貴的。自己經歷過了,才知道經典的可貴。
之所以成為經典,是一般平庸的人讀不懂的,只有上檔次的,高尚的,閱歷豐富的,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的人才能讀懂。
大多數人讀懂的不叫經典,極少數人讀懂的才叫經典。

7. 對於名著,為何現代人讀不下去呢

「死活讀不下去」的原因各式各樣

「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令人瞠目。

這項調查吸引了3000多名讀者的參與,評論互動內容長達125頁,轉發量達到5000多次。

讀者吐槽「死活讀不下去」的原因各式各樣。網友「奇奇猴兒」說,人物太多、名字難記、內容太抽象、文化差異大。一些網友甚至調侃這些名著是「治療失眠的利器」。

吐槽《紅樓夢》,有讀者抱怨書中人物關系復雜,完全記不清楚,「有強迫症的我為了釐清復雜的家族關系還畫了一個表,讀了N多遍都讀不下去」;吐槽《百年孤獨》的,覺得外國人名過分冗長,稍多讀一點便分不清誰是誰;至於《追憶似水年華》和《尤利西斯》,讀者多是嫌其篇幅太長,建議將其當成「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必備書」。

當然,也有網友認為,這一調查沒有考慮內容與受訪者是否相匹配、相對應的問題,3000個樣本不可能代表所有讀書的人。另外,網路本就是一個聚集微閱讀者、淺閱讀者和碎片閱讀者的環境,在此環境中的調研對象指向大部頭的嚴肅作品,實則一個「荒謬的小笑話」。

不少人疾呼榜單「純屬吐槽、看看就好」。然而,一想到流傳百年的經典名著如今「死活讀不下去」,作家王蒙批評道:「《紅樓夢》都讀不下去是讀書人的恥辱!」
名著與讀者為何多了「隔膜」
人們不禁要問:對於名著,為何現代人讀不下去呢?

有專家指出,讀名著不只是讀書,名著所關懷和弘揚的,是具有永恆性的東西,但這樣的內容其實並不完全被讀者所「待見」,其中的原因也是多層次的。譬如,電子閱讀的興起、閱讀方式的多樣化,「快閱讀」「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甚至是讀圖之類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公眾閱讀「去經典化」的傾向愈來愈明顯,傳統名著的地位愈來愈式微。

更重要的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工作幾乎就是生活的全部,很難抽出一段完整的時間用來閱讀」。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認為,「與以前文化資源的匱乏不同,現在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人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得到各類書籍,選擇的餘地也就大了。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書籍,讀者群因此分化了,有人對《紅樓夢》愛不釋手,有人卻讀不下去,這很正常。」

與此同時,也有學者認為,一些名著與當代讀者的「隔膜」同樣值得關注。比如《西遊記》,以今天的標准來看,敘事手法單調,情節營造重復,在如今「見多識廣」的讀者看來,顯然缺少吸引力。《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藝術性上雖然可圈可點,但它們所傳達的某些價值觀,帶有明顯的文化局限性,很難引起今天讀者的共鳴,讀不下去也情有可原。

一些外國名著,則因為語言晦澀、敘事繁雜,再加上高深的哲學意識與不同的時代背景,客觀上也構成了閱讀障礙。像《尤利西斯》就是英國現代小說中帶有實驗性、最具爭議的作品,專業閱讀已很困難,遑論普通讀者的閱讀了。其他如《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等,對普通讀者來說,其繁復與古奧無疑構成了一道鴻溝。

因此,就連話題的發起者戴學林也表示,雖然這個榜單從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淺閱讀的風氣,但也沒必要作過分解讀。閱讀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即使是公認的好作品,讀者也可以勇敢地對其說「不」,延及其他事物亦是如此。這個調查也未必科學,激發思考足矣。
「唯有一字一句認真讀下去」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18至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為6.74本,盡管這個數字比2011年的5.77本上升了0.97本,但與周邊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在一片喧囂聲中,「全民閱讀立法」列入2013年國家立法工作計劃。專家認為,全民閱讀是一個系統工程,設立國家級的全民閱讀條例以規范和保障各類閱讀活動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義重大。

然而,一些關於閱讀的問題,並非立法便可解決。2011年,一本外國人寫的《低智商社會》就「發現」,在中國,城市裡書店寥寥無幾。而讀書的人,要麼讀商道厚黑,要麼讀成功秘笈,真正手捧名著經典細細咀嚼的,寥若晨星,其景可凄。

不少網友認為,閱讀本身就有娛樂功能,在今天這樣一個娛樂發達的時代,有人願以閱讀作為消遣就已經不錯了。與之相對的聲音則指出,經典閱讀的意義並不在此,而是事關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是一件必須嚴肅對待的事情。如果今天的人們拒絕閱讀經典,無異於斬斷了歷史傳承、自絕文脈。

這番言辭或過於重了。然而,如何讓時人重新補上經典閱讀這一課,至少讓經典名著不再「讀不下去」,需另闢路徑。文藝評論家解璽璋建議,讀書人要多讀經典,要有「通古今,達中外,能為世益者」的抱負。至於讀經典之訣竅,「別無他法,唯有一字一句認真讀下去」。

也有網友在讀名著一事上「獻計獻策」:讀《紅樓夢》,可仿魯迅邊看邊繪制一張「紅樓夢人物關系圖」,以此來作為索引;讀《三國演義》,可直接從第三十七回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讀起,因為這之後的故事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比較容易理解……

時世喧囂,閱讀貴在靜心,正如《瓦爾登湖》的譯者徐遲在其譯本序中開篇第一句話中的提醒:「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靜下來,然後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

8. 為什麼經典的小說讀起來會很艱難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當中都會學習很多的知識,但是學習的知識也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閱歷,只有讓自己用知識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才能讓自己有許多真正的幸福。

當我們在生活中閱讀一些書籍的時候,會有很多的話題,有的願意學習一些歷史,有人願意學習一些民謠,還有人願意看一些小說,小說,也有現代小說,還有經典小說,每一個小說裡面都有真正的故事情節,並不是說經典小說讀起來非常的艱難,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要用心去看一本小說,看書的時候千萬不能光看一些皮毛,一定要把一本小說看透,這樣才能讓我們知道小說裡面真正的含義,講解了一些事件,才能給我們生活帶來許多的啟迪,才能讓我們在生活當中所利用,這才是知識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

我們在生活里,讓我們多學一些知識,就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快樂,都能豐富我們真正的人生經驗,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才會有一個真正的好心情。

9. 有些文學經典、世界名著,為什麼感覺讀起來索然無味

其實有很多原因。文化、地域、觀點不同,不同人讀同一本書。理解和喜愛程度也是大不相同。有些書雖有世界名著和經典這些名稱來裝飾。但關鍵是要看是什麼樣的人去閱讀。打個比方。老人們喜歡聽戲和看戰爭時期的電視劇。而年輕一代所追的當然是流行歌曲還有體育和娛樂節目。若反著來看。兩者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我們看書也是這個道理。要隨自己的主觀喜好來閱讀。而對於一些自己主觀上都不贊同的書籍。哪怕是世界名著。看起來也是如嚼黃連,苦澀難耐。三、時代變遷,即使是名著也會糟淘汰
金庸的書籍想必大家即使沒看過也知道不少吧。本人父輩就經常閱讀。並講的繪聲繪色。而在看過修真或玄幻後再回頭看看這些武俠題材。真的會感覺到文中打鬥毫無花哨。而現在小說中,武俠板塊幾乎已經快絕跡了。這便是時代變遷後新概念書對老版小說的沖擊。也證明了我們讀書的目標在慢慢前進。所以一些老概念書,包括世界名著。不合時宜,便會遭到淘汰。

10. 經典為什麼「死活讀不下去」

也許是不符合時代,也許是距離你個人生活太遙遠。
但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有道理的。是經過時間洗禮的,經過無數人肯定的。
所以,如果是必須讀的經典,哪怕死記硬背,先把它記下來,一定沒錯。
如果是可讀可不讀的,不妨先保存下來,留待以後有了需要的時候,再拿來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