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應採取哪些措施來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經典
是加強教育,通過教育傳承民族文件,如開設書法課、武術課、剪紙課等;二是將民族文件進行申遺,通過相關經濟、政策、法規等手段來加以保護和傳承;三是通過品牌效益加以推廣和傳承。
『貳』 怎樣傳承古文經典
傳承經典,弘揚國學,必讀15篇充滿人生智慧和詩情畫意的經典古文
1、誡子書
魏晉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孫權勸學
宋 司馬光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叄』 如何傳承中華文化 品味國學盛典
品味國學經典 傳承中華文明
當我們一遍又一遍的誦讀著‚人之初,性本善‛,當我們一遍又一遍的吟頌著‚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總會想起,在那遙遠的千年,中國文化的繁榮昌盛。在今天,當我們一遍又一遍的來品讀那些中華文學的經典時,有些自豪,又有些憂傷。為何憂傷,卻說不清楚,好像面對一種偉大時既不敢貿然相認,又不願斷然割捨。我們學習國學,我想,實其然是學習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讓經典永遠流傳,讓精髓成為永恆。當然,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學習國學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啦!
一、學習國學經典,可以正教師師德。
德者德也!教師是社會文明的傳播者,是人類文明的承傳者,教師的職業永不可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師德至關重要,師德為根,只有加強師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凈化自身師魂,才能成其為師者!教師除了學習教育思想、教育方法,還應該去學習和領悟所包含的教師道德修養。同時,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不僅是社會對教師的需要,也是教師自律的內在需求。教師職業道德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教師隊伍的形象,關系著教育的形象。因此,師德的建設,必須貫穿於教育、教學、科研和社會活動的各個環節。教師自身必須通過各個途徑加強師德的修養。誠然,學習國學只是加強自身修養的一個很小的方面,但通過國學的經典論讀可以讓人醍湖灌頂,如果再能把這些經典運用到實踐中來,相信我們的自身的修養、我們應有的社會功德以及我們的職業操守都會不斷的精進。
二、學習國學經典,可以提升我們的教育思想。
古人雲:‚善政不如善教之得心也。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唯有德者能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從這些話,我們不難看出,教育從古至今起到的巨大作用。經濟是基礎,但只有先進的教育,才能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因此,教育是治國之本,教育是推動生產力、發展高科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根本。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光是硬體建設的發展,關鍵是要如何提升人的思想?我們之所以還是發展中國家,我想,不是我們的硬體建設跟不上,放眼全中國,可以說中國今天的發展是日新月異,可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躍升為世界強國呢?是因為人的思想,人的素質還沒有上升到那樣一個高度吧!我們可以用十年的時間把世界上最精最美的房子建起來,可不能用十年的時間把人的思想提高。常言道: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因此,教育是一個長遠的、終身的過程。只有不斷的加強自身修煉,拜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經典,不斷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底蘊,我相信: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三、學習國學經典,讓教學富於藝術。
中國古代的教育是富於藝術的,中國古代的教育家是富於藝術的。我想,這就是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吧!教師教書要講求富有創造性方式方法,我們回顧中國古代經典教學藝術的基本原則,就不難看出,這些原則的藝術性與理論高度。(1)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的教學原則;(2)‚問對‛啟發式的教學原則;(3)相機而授,適時而教的教學原則;(4)寓理於事,寓義於趣的形象化教學原則;(5)師生相諧,美善相悅的教學原則。
《學記》里也曾說過:大學教育(學生)的原則是,在學生不良行為發生前就注意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才能和年齡特徵而進行教育,叫做循序;同學間互相取長補短,叫做觀摩,這四點,是教育興旺,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因此,學習國學經典,讓我們可以從中找到教育的方向,領會古人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思想,借鑒他們的教育藝術,也讓我們的教育富於藝術起來吧!
四、學習國學經典,讓經典成為永恆。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不管我們,還是我們的下一代,抑或一代又一代都還能不斷傳頌:‚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不以物喜,不以以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我想,這就已經足夠!經典畢竟永遠是經典,不論到何時,都會一代一代傳唱下去!
或許這就是國學的魅力之所在吧! 學國學,明辨事理也! 學國學,修養身心矣! 學國學,德者兼濟天下啊!
『肆』 如何把經典傳承並賦予時代意義和價值
經典的東西,拿把跟現代現實把它聯系在一起,我覺得。
『伍』 如何傳承中華詩詞經典
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
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陸』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
近來,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受到廣泛好評。中辦、國辦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本期微訪談特約請相關專家一起談談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獲得更好發展。
■最近,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少女武亦姝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很多人隨之「拿起了詩詞書,背起了古詩詞」,對此現象您怎麼看?
張全之(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認識的一些平常不怎麼讀書的人,看了這個節目以後,都開始在手機上安裝背誦詩詞的軟體,堅持背誦詩詞。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名篇佳句難以數記,長期浸淫於這些優秀作品中,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改變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也能凈化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詩意、更有興味。
孟凡君(西南大學教授、北大文學博士):一則為喜,二則為憂。一方面,很多人對古詩詞重新關注,表明中國傳統詩教模式開始回歸。另一方面又不免擔憂「詩詞熱」只是人們頭腦一熱的產物。中國人太多,茫然從眾、無端跟風者也不少,不管出現什麼新勢頭,往往男女老少一哄而上,然後一鬨而散。中國文化世代承傳數千年不絕,應歸於世代教育之功。既然是世代承傳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熱,一會「好一似食盡鳥投林」,一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應該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武亦姝的母校特級教師黃榮華感嘆:應試夾縫傳承傳統文化很難。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選擇「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您認為傳承古詩詞該如何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呢?
張全之: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兩個東西,而是可以並存、相互滲透的。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命題科學性的增強、閱卷規范性的提升,通過素質教育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已經越來越變得可行。所以教師、學生和家長應該調整思維方式,通過提升學生素質來獲取高分,才是基礎教育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背誦詩詞、大量閱讀文學名著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寫作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孟凡君:要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應至少做到兩點:第一,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充分認識到詩教的無量妙用;第二,在立足傳統、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有效改良應試模式。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柒』 如何將傳統經典與現代創造實現融合,如何讓文化傳承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捌』 佛教的經典是怎麼傳承下來的可靠嗎
可靠,佛經是印度傳過來的,在古印度的時間,佛經是要一字不差地往下流傳,但是到中國要翻譯,自古以來翻譯佛經都是一件隆重的盛世,大多要皇帝主持,召集的都是全國有名的文學大師,每一句的翻譯都是經過斟酌並一起核定之後定稿的,所以你不必擔心文筆不好,或者經意表達的不夠透徹,佛經的翻譯都是非常科學嚴謹的,古人做學問的態度比我們現在嚴格多了。
不過我不敢說沒有後人杜撰的佛經,但是最起碼流傳最廣的幾部大經典都是絕對可靠的,比如《心經》《華嚴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楞嚴經》《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等,讀經不必貪多,一部經就夠讀一輩子。
『玖』 個人怎樣積極主動傳承經典
」學而時習之「,將聖賢的教誨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自己做到,真正經歷身心和人生的巨大改變和改善,別人看在眼裡,自然就信服和嚮往,這就是言傳不如身教了,是真正的傳承和光大。
『拾』 如何傳承紅色經典
傳承紅色經典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