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儒家經典閱讀如何開展
擴展閱讀
數學屬於物理知識的工具 2025-02-07 21:04:37
侯王是什麼動漫 2025-02-07 21:04:27

儒家經典閱讀如何開展

發布時間: 2022-05-21 14:54:16

『壹』 儒家十三經的正確閱讀順序

《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儒家十三經形成過程為: 漢立《詩》、《書》、《易》、《禮》、《春秋》於學官,為五經;唐加《周禮》、《儀禮》、《公羊》、《榖梁》為九經;至開成年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



儒家十三經的地位:

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閱讀《十三經》。

『貳』 如何通曉儒家的傳統經典

積極利用業余時間細讀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五經及後人著作如程子朱子。並用心理解,再結合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活學活用慢慢就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了。

『叄』 如何更好地開展經典作品閱讀教學

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
王懷章

內容摘要:隨著文學的商業化,經典文學逐漸被人們忽視,商業化的文學在會功用和精神價值上,遠遠比不上經典文學。中學生對經典文學的閱讀更少,對經典作品的魅力感知不透,影響了經典文學的閱讀,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成為語文教師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閱讀經典 閱讀興趣 作品魅力

科技發展,社會進步,但讀書卻倒退了,尤其是經典文學作品大多被束之高閣,相反一些低俗的作品卻空前流行。這種風氣不僅出現在成人閱讀中,而且在中學生中同樣流行,特別是近幾年網路小說的出現,吸引了許多中學生,中學生離經典文學作品越來越遠。但中學時期應該是讀書的最好時期,人的性格和品行還有很大可塑性的時期,忽視了經典閱讀,對孩子們來講無疑是一大損失。怎樣培養中學生閱讀的興趣是擺在語文老師面前的一大難題。根據我自己十來年的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一. 緊扣教材,感知經典的魅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是最好的經典,中學教科書,是文學大家、專家經過認真分析,深入研究,精心篩選編寫而成,每一篇作品都堪稱經典之最。在教學中,能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感知到經典文學作品的魅力,這對他們閱讀興趣的提高有著直接作用。語文教科書文學作品的數量有限,但其涵蓋面卻極廣,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獵,這對學生的閱讀引導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中國古代文化散文作品中,選入了從先秦諸子到晚清作家的作品,雖然不能盡選優秀作品,但所選作品代表性強,其深邃的思想內涵,高超的寫作技法,以及作者高尚的品行,悲天憫人的情懷,無不給學生強烈的震撼,深深感染學生的同時,定會使他們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產生濃厚興趣。現代文學中,魯迅、老舍、巴金、曹禺、朱自清、郁達夫、沈從文等作家的作品,新舊教材都有所選,有些作家作品選入的不止一篇,讀他們的作品,從中可了解中國解放前社會的黑暗,作品中極強的時代氣息,和作為知識分子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讓學生深為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外,更為自己幸福的生活感到滿足,學會珍惜。外國文學作品數量相對較少,但從有限的幾篇作品中,可讓學生感受到中外文學的共性與差異,感知異域文學作品的獨特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在每一類作品閱讀學習之後,教師可以順勢補充一些中學生能讀的懂更感興趣的作品,趁熱打鐵,提高對這類作品的興趣。作為語文教師,在教材的處理上,要讓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產生濃厚興趣。在興趣上做好引領。
二. 拓展閱讀,延伸經典的魅力
教材中的經典文學作品,能給學生一定的閱讀興趣,也能從中學到一些閱讀的方法與技巧,但教材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必修加上每個學校所選選修教材中的作品,總共不超過一百二十篇,對於浩瀚煙海的經典文學作品而言,確實太少了。因此,要讓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更感興趣,能延伸經典的魅力,僅教材是不夠的。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拓展閱讀,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經典文學作品就義不容辭了。
拓展閱讀的材料從哪裡來呢?我覺得首先應該結合教材,以教材為參考,可以選取教材中同一時期不同作家作品,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拓展閱讀,如讀在閱讀魯迅的《祝福》時,可以推薦閱讀《明天》,來感受舊中國下層婦女的悲慘命運,或者更進一步,閱讀魯迅的《吶喊》與《彷徨》兩部小說集,全面了解舊中國生活中各個階層人的生活狀況,深刻的理解魯迅小說的魅力。當然,也可以推薦魯迅的一些雜文,其雜文中不乏突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思想。可以由一篇到多篇,甚至一個系列的閱讀。其次應該根據教師的了解,選擇一些學生可能感興趣,對學生有啟發意義,能激發學生情感的作品,讓學生閱讀鑒賞,感悟。可以參考新課標中學生閱讀書目。比如,我覺得當代作家中,路遙的《人生》、高曉聲的《陳奐省上城》系列作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等,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寫作方法上,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當然莫言的作品更不用說了。
書讀的越多,興趣會越濃,得法教材,得益課外,拓展閱讀,才能更好的感知經典文學的魅力。當然,拓展不能沒有邊際,適當為好,因為在中學緊張的學習中,過多的拓展無形中會給學生造成負擔,影響厭煩情緒。書海無邊,但盡量能讓學生多讀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對其人生是有益無害的。
三. 讀寫結合,收獲經典的魅力
在閱讀的基礎上,能適時的將讀與寫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從閱讀與寫作中收獲成功,這種成功的動機和慾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在經典閱讀之後,可要求學生寫讀後感,續寫、補寫或改寫,或自己創作。
讀後感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對經典作品的思想內涵,作者的觀點態度,人文情懷,或作品技法等方面做出自己獨特的看法,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還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更能體現對經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可以在教學之前進行,也可以在之後進行。續寫、補寫主要可以是經典小說,

『肆』 儒家經典如何閱讀先讀什麼再讀什麼

先看四書。
推薦《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的。
四書順序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有選擇地讀一下就行,比如《周易》,春秋,周易著重讀一下系辭傳,不要在那些具體卦象上話費時間。
個人認為,百家講壇以及南懷瑾等人對這些書的解讀,只適合沒有基礎的普通人,講的不夠深刻,都是往淺顯處講。如果是學生的話,最好是讀原著,註解最好也是文言文版的,這個版本非常合適,內容全面,語言精練。
還有,如果是下決心要讀出功夫,讀出學問的,又和一般人的讀法不一樣。一般人只是讀一些感悟,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因此,百家講壇和名人解讀就夠了。如果是要讀出一番功夫的話,就要長久持續地讀,開始的時候,是很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
最好在學習到一定程度後,讀《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哲學簡史》等書,可以理解得更好。

『伍』 學習儒家文化應該從看什麼書開始

儒學是心性之學,也就是教化學習者改變、磨練自己的心性,最終變化氣質,明心見性,成為一個完滿的人。儒學經典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大師們通過自己的身心修煉體驗和感悟而得來的。因此,也必須通過修煉和實踐才能證悟到類似的境界。讀經典是一回事,但是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遵照大師們的教誨去行動,比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等等,時間久了,潛移默化,這些東西就能內化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就有可能變化氣質,提升人格。相反,如果只停留閱讀的層面,那麼,即使你讀一輩子,還是「經是經,我是我」,讀經時,熱血沸騰,放下經書做事時,依舊如故。佛家講「說食不飽」,就是這個意思。此中關鍵,在於知行合一,在於實踐,在於體驗。看看《曾國藩家書》,即可明白這點。這些,說來容易,行起來,是何等的難。個中艱辛,非自己體驗不可得知。不過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只要邁步,就有達到的可能,就有成功的希望。

『陸』 我們要開儒家經典誦讀活動的主題班會請大家幫下忙!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儒家的起源--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莊子後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

儒家的發展——

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降,先有今文經學為官方經學。《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此後,便有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分。古文經學家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經",以文字訓詁、名物考釋等為手段來闡釋文本的意義,這種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據學,到乾嘉時代盛極一時。今文經學家也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六經注我",藉助經典來闡述時代精神或者發揮自已的新見解,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便是沿著這一路數下來的。之後古文經學一代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納今文經學,結束了相爭兩百年的今古文之爭,"鄭學"而後延綿。除漢代今古文經學外,魏晉南北朝時有"南學"與"北學";唐朝又有融"南學"和"北學"於一爐的義疏之學,這便是漢唐經學……

至北宋,儒家學者為應付佛老的挑戰,便拋開了漢唐儒家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述經典中的義理,討論人性、人心、天命、理氣等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這便是"理學"。但理學也包括了明清兩代的理學和心學,所以又稱"宋明理學",其派別很多,周敦頤"濂學"、邵雍"象數學",二程"洛學"、張載"關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等……

到五四時期,雖然儒學遭到空前大難,但現代新儒家已經萌發。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聲浪中,在儒學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為孔子辯護,揭舉儒學復興的旗幟,成為新儒家的前驅。

廣泛意義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賀麟、張君勱、錢穆、馮友蘭,第二期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方東美,第三期杜維明、劉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現,但還未經學術界定論。從那時到現在的80多年中,以此為志業者大有人在,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現代新儒學已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馬克思主義派,一是自由主義的西化派)。

現代新儒家有"儒家資本主義"的說法,而且預言二十一世紀,儒家將在繼秦漢儒學、宋明理學後,經過創造性的轉化,迎來第三次輝煌的大發展。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

儒家的特徵——

其一、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其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其四、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其五、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柒』 怎樣讀儒家重要經典《中庸》

《中庸》在儒家典籍中,是高層次的理論色彩濃厚的著作。讀通、讀懂很不容易。
為幫助讀者讀懂《中庸》,下面具體對各重點章節做一個簡單介紹。
第一章是一篇的綱要。提出許多概念,如命,性,道,教;戒慎,慎獨;隱微,已發,未發,中和;大本,達道,位育等。成為哲學家的熱門話題。
本章先講天命,這里講的命,不是指富貴、貧賤、壽夭等命定內容,而是指個人的稟賦而言,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這就是含有道德內容的性。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當做什麼,不當做什麼,這就有了常規,這就是道。從道入手,修飾品節,這就是教化。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在《大學》裡面也闡述過的「慎其獨」問題,要求人們加強道德自覺,謹慎地修養自己。
個人修養特別提出了「中和」這一范疇,進入全篇的主題。「中和」是儒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來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的道是挺立的,不偏不倚的,這是性,所以叫做「在中」。喜怒哀樂總是要發露出來的,但發出來要符合節度,無過不及,這就叫做「時中」也叫「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整個社會心平氣和,社會和自然界很和諧,天下也就太平了。這里講的中和,實際就是中庸。前人說:「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大體不錯。
本章具有全篇綱要的性質,即所謂「一篇之體要」。其下十章,大體都圍繞本章內容而展開。用朱熹的話來說是「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篇之義」。的確都是引孔子的話,反復申說首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這一概念,弘揚中庸之道。
第十二章用費隱講「道不可離」,費隱後來成為哲人討論的重要范疇。以下八章都是圍繞這一中心而展開的。用朱熹的話來說,即「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這里費,指道的普遍性以及用途的廣泛性。隱,指道體的精微性與隱秘性。正因為人與道不可須臾離開,所以,道就應該有普遍的可適應性,但道又必須有精微奧妙的一面,供人們進行深造,進行創造性的實踐。
第二十章是重點篇章,提出了五達道,三達德,治國九經,誠、誠之等天道人道問題,同時也提出學問思辨行等治學原則。朱熹說:「此引孔子之言,以繼大舜、文、武、周公之緒,明其所傳之一致,舉而措之,亦猶是耳。蓋包費隱、兼小大,以終十二章之意。章內語誠始詳,而所謂誠者,實此篇之樞紐也。」(《四書集注》)
第二十一章是繼續講誠。這里接上章講「誠」。「誠」就是真實無妄。從誠開始,便具有善,這是先天的性,和聖人對應。而一般人先明乎善,真實無妄,這是後天教育的結果。無論是天性還是後天人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誠,二者也就合一了。朱熹說:「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復推明此章之意。」這個總結是正確的。
第二十二章是講至誠和性關系及其價值,也是講聖人與天道關系。
第二十三章是講善德積累和誠的關系。上章談的是聖人,這章說的是一般的人。
第二十四章是講至誠的作用和天道相聯。東陽許氏曰:「至誠前知,亦必於動處見所謂『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聖人知來者如此,非有異也,故為中庸。」(《四書大全·中庸章句大全》)心誠則靈。靈到能預知未來吉凶禍福的程度,這似乎有些誇大。興亡徵象,有點神秘。其實,無非是強調真誠見微知著的出神入化的功用罷了。
第二十五章是講要用誠來成己成物,講的是人道。真實,從自然的方面來說,是事物的根本規律,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真誠是從人的方面來說,是自我的內心完善。所以,要修養真誠就必須做到物我同一來實現。這叫「合內外之道」。
第二十六章這里用天地之道,形容至誠的盛美與生生不息。前面歷數歷代聖人,這里把聖人之道作了一個總結。
第二十七章,首先盛贊聖人之道像天一樣廣博浩瀚,大概是從《易經》中「天地大德曰生」而來。君子應該做到「尊德性而道問學」五項。朱熹認為,「尊德性而道問學」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最得聖賢精神。
二十八章,前面談了智、仁、勇、孝等道德規范,這里是講禮樂問題。本章承接上一章發揮「為下不倍」的意思。談的還是素位而行的問題。但「非天子不議禮」說容易形成獨斷,所以有徐乾學的說法。他說:「司禮謂:非天子不議禮,今以上意行之何為不可?予言非天子不議禮,謂所議者合於禮也。若非禮之禮,豈天子所議?況既謂之議,須合天下之情,非獨斷也。」(徐乾學《讀禮通考》卷二十一。
第二十九章這是講君子之道要經過各方面驗證,才能成為天下法則。這一章承接「居上不驕」的意思而發揮。
第三十章這是贊美孔子,提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命題。「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兩句話,成了道統論的雛形,屢被後儒所稱道。用「萬物並育」,「道並行」比喻孔子的博大寬容,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來形容萬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第三十一章極言至聖之德,含有仁義禮智。朱熹說:「聰明睿知,生知之質。臨,謂居上而臨下也。其下四者,乃仁義禮知之德。」(《四書集注》)顯然是對的。
第三十二章是講至聖誠仁作用,是中庸釋義「不依」的依據。此章還是講「至聖」。至聖必須是至誠的。「大經」,指五倫—五種人際關系;「大本」,指性之全體,如仁等,「大經」「大本」立起來了,崇高的道德自然會獨自挺立,無須依託任何東西。全篇極力形容至聖和道的同一。
第三十三章引用《詩經》證明君子之道的特點及治世作用。此篇由前面聖人之道的高遠廣博,回歸於君子之道。使人聯想前面的「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的入德之路。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幾點結論性意見。一、《中庸》思想來源主要是孔子思想。二、朱熹正確地解釋了《中庸》的結構與章節之間的關聯。三、《中庸》的展開是從天道開始,逐步進入人道的具體內涵,最後談的是德教的力量與方法。四、《中庸》主要討論的是天道與人道關系。是「究天人之際」的名篇。五、提出了獨特的方法論。這些需要閱讀時慢慢體會。

『捌』 怎樣閱讀儒家經典作品

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這個你自己這知道,但是初中生的記憶力卻驚人,帶一本《文言文字典》,首先把讀音解決了,然後就是先翻譯一遍,最後就開始一段一段的背,第一天背的內容第二天要再背一遍,忘了就看書,再背。祝你你能成為一個儒學大師,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