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經典如何發展
擴展閱讀
hi動漫是什麼 2025-02-07 20:52:09
辦教育機構需要什麼證照 2025-02-07 20:47:47

經典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5-21 14:49:27

❶ 關於國粹京劇,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崐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

時間再往後推一點,就進入了京劇的完備時期

時間再往後推一點,就進入了京劇的完備時期,這一時期更是有很多唱京劇的大家,比如余派,馬派,顏派,還有在花旦上創建了花派,再加上當時清政府的支持,很多地方都有京劇的演出,甚至有專門的學校進行學習,形成了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到了後來的1917年,京劇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在這一段時期的,比如梅蘭芳,尚小雲等!

❷ 如何將傳統經典與現代創造實現融合,如何讓文化傳承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❸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

近來,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受到廣泛好評。中辦、國辦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本期微訪談特約請相關專家一起談談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獲得更好發展。
■最近,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少女武亦姝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很多人隨之「拿起了詩詞書,背起了古詩詞」,對此現象您怎麼看?
張全之(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認識的一些平常不怎麼讀書的人,看了這個節目以後,都開始在手機上安裝背誦詩詞的軟體,堅持背誦詩詞。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名篇佳句難以數記,長期浸淫於這些優秀作品中,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改變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也能凈化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詩意、更有興味。
孟凡君(西南大學教授、北大文學博士):一則為喜,二則為憂。一方面,很多人對古詩詞重新關注,表明中國傳統詩教模式開始回歸。另一方面又不免擔憂「詩詞熱」只是人們頭腦一熱的產物。中國人太多,茫然從眾、無端跟風者也不少,不管出現什麼新勢頭,往往男女老少一哄而上,然後一鬨而散。中國文化世代承傳數千年不絕,應歸於世代教育之功。既然是世代承傳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熱,一會「好一似食盡鳥投林」,一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應該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武亦姝的母校特級教師黃榮華感嘆:應試夾縫傳承傳統文化很難。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選擇「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您認為傳承古詩詞該如何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呢?
張全之: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兩個東西,而是可以並存、相互滲透的。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命題科學性的增強、閱卷規范性的提升,通過素質教育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已經越來越變得可行。所以教師、學生和家長應該調整思維方式,通過提升學生素質來獲取高分,才是基礎教育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背誦詩詞、大量閱讀文學名著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寫作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孟凡君:要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應至少做到兩點:第一,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充分認識到詩教的無量妙用;第二,在立足傳統、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有效改良應試模式。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❹ 四大經典是如何構建中醫理法方葯體系的

1、黃帝內經,構建了中醫理論的基本框架,是中醫學形成的基礎與發展源泉。

2、難經,豐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3、傷寒雜病論,將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開創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神農本草經,使葯理學與病機學密切結合,使中醫理論體系更加充實。

(4)經典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中醫四大經典在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

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作是中醫四大經典。也有部分中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目前採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❺ 什麼是符籙派早期符籙派有什麼組織方式,經典,如何發展演變的

符籙派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靈寶派注重祈禱請神、禮拜齋醮等法事進行"教化勸善"。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舉行送竟、齋戒等法事活動,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閣皂山萬壽崇真宮第46代宗師楊伯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立於兩宋之際,創始人為道士寧全真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符籙派又稱符水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靈寶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屬於符籙派。該派自漢魏以來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時順應新潮流對舊的教理教義進行了革新,並產生出神霄、清微、凈明等新的符籙道派,使符籙方術有了新的發展。元以降,符籙派統一於正一道。該派由古代的巫鬼道發展而來,用符籙祈禳,以消災卻禍、治病除瘟、濟生度死等為職事,與中國民間生活習俗聯系較密切。

符籙派道教長於齋醮法事,唐時為最盛。主要的符籙教派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

靈寶派約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靈寶派注重祈禱請神、禮拜齋醮等法事進行"教化勸善"。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舉行送竟、齋戒等法事活動,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閣皂山萬壽崇真宮第46代宗師楊伯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立於兩宋之際,創始人為道士寧全真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神霄派創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藉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後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籙。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城,皇兄趙孟端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清微雷法。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傳凈明靈寶秘法,創立凈明道。該派傳行 "凈明法"的新符籙。凈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它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形成該派特色。

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凈明道宗。新凈明道自稱"凈明忠孝道",宣揚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這些較大的符籙派系以外,宋元時期還有不少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越來越小,到後來終於全部匯入正一道。

編輯本段符籙派道教符籙派道教長於齋醮法事,唐時為最盛。主要的符籙教派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

靈寶派約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靈寶派注重祈禱請神、禮拜齋醮等法事進行"教化勸善"。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舉行送竟、齋戒等法事活動,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閣皂山萬壽崇真宮第46代宗師楊伯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立於兩宋之際,創始人為道士寧全真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神霄派創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藉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後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籙。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城,皇兄趙孟端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清微雷法。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傳凈明靈寶秘法,創立凈明道。該派傳行"凈明法"的新符籙。凈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它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形成該派特色。

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凈明道宗。新凈明道自稱"凈明忠孝道",宣揚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這些較大的符籙派系以外,宋元時期還有不少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越來越小,到後來終於全部匯入正一道。

編輯本段符籙派道教聖地三茅觀三茅觀位於杭州吳山風景區的南面,是符籙派道教的著名的聖地,三茅是指秦漢時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後世稱茅氏三兄弟為「三茅真君」。大茅君茅盈是南方道教的創立人,三茅觀原名三茅堂,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因東都舊名賜額「三茅寧壽觀」,殿名太元,內奉徽宗御畫茅君像。宋時此觀極為顯赫,近志則增以吳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劍、七寶數珠、軒轅鏡為觀中七寶,故此山都以七寶山為名。舊時觀後築「七十二」瑤台,遍植桃花,春時郊祭,時有「瑤台萬玉」之稱,為當時「吳山八景」之一。元朝時三茅觀毀於兵火,明初重建。明朝時,三茅觀還辦過學堂,於謙就在這里讀書。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石灰吟》,是明朝名臣於謙小時候在吳山三茅觀讀書時寫的。——抗戰時三茅觀為日軍拆毀,現在其規模甚大的遺跡仍依稀可辨 ,三茅觀遺址還可看到一口石龍泉、一座青石拱橋,,水池、小橋、巨石構建仍存。遺址南側岩壁上的近十方摩崖石刻均已漫漶,僅存一方明萬曆時重刻的紹興年間賜額寧壽觀的尚書省牒文,牒文為:牒奉敕宣賜寧壽觀,牒到准敕,故牒。紹興二十年。尚書省奉赦賜題臨安府七寶山三茅堂,太師尚書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押),參知政事余(押)。簽書樞院事參知政事巫(押),紹興二十年天牒。經考古發掘,三茅觀遺址上保留較為完整的圍牆牆址,園路和建築格局,作為遺址保護,已向遊人開放。

❻ 在宋代注經典籍是如何發展的

宋代注經典籍的數量迅增。在南宋時,經學學者將漢以來註解「十三經」的一批重要解經典籍確定下來,刊成封建時代通行的《十三經註疏》。這套註疏典籍中,古注除《孝經》為唐明皇所注外,漢人與魏晉人各居其半,義疏部分是由唐宋人完成的。大體而言,其內容注多宗漢,疏多宗唐,傾向於訓詁名物的漢學,與當時理學諸儒注經的方式迥異。宋儒的解經典籍雖然進入《十三經註疏》者很少,但有不少著述的成就是為歷代學者公認的。例如,《易》注方面,程頤的《易傳》、朱熹的《周易本義》皆有新意,尤以程頤的《易傳》為清代朴學大師顧炎武所推崇。《尚書》注方面,蔡沈的《書集傳》、宋末元初金履祥的《尚書表注》不亞於《偽孔傳》和孔穎達的「正義」,後來學者多所利用。《詩》注,則有歐陽修的《毛詩本義》,往往能探本詩人之旨。《三禮》方面,朱熹晚年所作的《儀禮經傳通解》,就《儀禮》分章分節,眉目清楚,並引《禮記》內容進行註解,溯本追源。朱熹的《論語集解》和《孟子集解》,雖然重在義理的闡發,但詞句簡明,便於初學,可與何晏的《論語集解》、趙岐的《孟子章句》配合起來閱讀。明代的解經典籍雖然數量不少,但多承宋學,未能有突破性的進展。

❼ 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談談如何讓經典「永」流傳

1、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於其代代相傳、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媒體融合發展時代,要讓經典永流傳,必須要遵循快速傳播、移動傳播、全媒傳播、互動傳播、分眾傳播、真實傳播等新的傳播規律。
2、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能讓更多的人傳唱,更讓人記得深記得牢,尤其能讓下一代喜歡。

❽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經典

一、挖掘經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經典中富含傳統文化。我們以節日詩歌為例,如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誦讀這首詩時,我們在充分誦讀、體會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的基礎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除了詩中寫的登高望遠、爬山、插茱萸外,通過查找資料,我們還知道了重陽節的來歷及歷史傳承。重陽節這天習俗眾多,包括秋遊賞景、臨水玩樂、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新的含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諧、生命長久和健康長壽。我們在學習時,號召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按傳統方式過重陽節,傳承古老的傳統。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誦讀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古人過年時要放鞭炮、換桃符和歡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節的來歷、傳說及傳統習俗讓學生知曉,並要求學生將這些來歷、傳說講給他人聽,將傳統習俗付諸實踐。
像這樣的古詩詞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問的《途中寒食》、唐朝林傑的《乞巧》、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漢代關於七夕節的詩詞等,幾乎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詩詞歌賦,從這些詩詞歌賦中都能挖掘出很多傳統文化資源。
二、再現經典中的傳統文化畫面
經典詩詞歌賦的畫面感都很強,我們可以在誦讀時用不同方式分門別類地再現。再現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根據詩詞歌賦的內容,選擇合適或喜歡的方式加以呈現。
詩配畫:幾乎所有經典詩詞都可以用此種方式再現畫面,尤以寫景類、敘事類為佳。配的畫可以是單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連環畫,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明的圖畫。教師組織鑒賞和評比,激發孩子的創作興趣。
詩配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給很多唐詩譜上了曲子,成為人們爭相傳唱的歌曲,並出了專輯《讀唐詩》,收錄了《登鸛雀樓》、《春居》、《紅豆》等名篇。我們在誦讀這些經典詩詞時可以欣賞、學唱,甚至把這些由古詩詞編排的歌曲編成舞蹈,讓這些詩詞變成童謠,永生難忘。
講詩文故事:很多經典中都蘊含有趣的傳說、故事,在誦讀經典時可以有意識地積累,開「經典中的傳說」故事會,通過這種方式,將源遠流長的故事流傳下去。
演一演:敘事類、送別類作品都可以演出來,比如課本中的《楊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們在學習時把它們改編成了小劇本,在課堂上表演。當學生身著古裝、羽扇綸巾、滿腹經綸地「勸君更進一杯酒」時,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離文明又進了一步,不得不感嘆經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大多數孩子都學了一兩門樂器。我們可以把樂器和詩詞結合起來,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我們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後,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現這個故事,演出時還請學古箏的同學演奏古箏曲《高山流水》。
三、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創作時的背景、情境、傳說,經典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維習慣,精神上的鼓舞、氣節上的鞭策、文學上的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等,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和模仿。它們是那樣鮮活,喜怒哀樂,時隔千年,仍然讓我們感同身受。比如古詩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應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❾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