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儒家經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還是詩書禮儀春秋
指的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漢魏以來士族集團壟斷了儒家經典知_,他們一直將禮義文化建設的重點放在廟堂政治和士族社會。唐宋變革以後,原本是由士族壟斷的思想文化逐漸下移,儒家士大夫開始致力於向民間社會、庶民家族推廣文化教育,使得宋代以後的社會生活、家族制度發生了許多引人矚目的新變化。 宋儒建構的新經典學術體系是《四書》學,作為宋元明清時期的官學教材與科舉內容,它也被普及到民間社會和家族基層。從宋代開始,《四書》不僅僅是經典學術和學校教材,它還逐漸滲透到普通的平民社會,進入到大眾的家訓家規之中,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的共同思想。宋元明清的士大夫、士紳們使《四書》經典與儒家禮儀得到全面普及,最終完成了以《四書》為核心思想和主流價值的全社會的思想大整合。 來源:文史哲
Ⅱ 禮記中的《大學》於今天的大學有什麼不同
《大學》是儒家經典,是對「小學」而言的。
現在的大學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
Ⅲ 儒家經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還是詩書禮儀春秋
儒家經典是指《四書》。 《四書》學是兩宋時期建構起來的經典學術,也是宋元明清時期的官學教材與科舉內容,是宋代以來精英思想的體現。同時,儒家士大夫努力將精英的《四書》學整合為全社會的思想,所以《四書》學又從精英階層走向民間社會,士紳、俚儒將《四書》學大量引入到家訓家規之中,使之成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共同思想基礎。大量家譜所記載的家訓、家范、家規,體現了士大夫、鄉紳對理學化的《四書》思想的應用,其中包含了崇正學、窮性命、明道德、端心術等一系列向善性引導規范,以及倡導道德教育、自我修身的齊家治國理念,它們其實均源於宋儒的《四書》學。 兩宋時期是以《四書》為核心的經典學術的形成期,同時也是書院、學校正式將其作為教材、列為教學內容的時期。與此同時,一些士大夫也將其引入到家訓家規之中,使其成為家庭教育的內容。《四書》作為一套系統教材,是在南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成書之後。但是,在此之前,《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已經成為許多士大夫家庭的重要家訓家教內容來源。所以,我們在討論宋明時期的《四書》思想與家訓家規時,應該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時間節點,分別論述作為家訓家教的《四書》學。 來源:文史哲
Ⅳ 《大學》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
《大學》本來同《中庸》都是儒家禮學創新文集《禮記》中的宗法禮學創新論文。隋唐不再唯儒,導致玄學、荀學、道教、佛教在唐朝中期超過了儒教及儒學,儒家學者韓愈、李翱發起打擊佛教與抑制荀道玄理之學的儒教復興運動。但是開放的唐宋政府不主張獨尊一術,缺乏權力支撐的儒學因為太狹隘,不可能超過道荀學玄佛等學,韓愈提出口號就沒有什麼結束了這個設想。宋代贊同韓愈的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歐陽修和思孟學派代表程顥、程頤繼續揚孟抑荀或者批佛揚儒,並且還有理論創新,但思孟學派都沒有超過荀學,儒教也沒有超過道佛。宋朝後期,思孟學派中間人物朱熹,把宋代創新的邵雍象數易學、周敦頤易道學、張載氣理學、胡宏心性學等創新理論引入儒學,結合二程的儒理學(妄稱天理)理論,整合起來形成了以易學理論與理學思想為基礎的新儒學體系。宋代新理論確實超過了佛學,但是朱熹為了說明儒家思孟學派的仁善理論可以抵消佛家慈悲理論並抑制荀學非正統性,特地從《禮記》中把他認為最有價值的兩篇《大學》《中庸》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合編成為《四書》。從此才有獨立成書的《大約》及《中庸》。朱熹的這種行為,是虛偽狹儒為了達到杜撰的儒家正統地位與純儒傳承奸詐文化目前而臆斷地搗鼓先秦儒學原書的典型。但是宋元政府自始至終沒有獨尊儒學,對於程朱儒理學只是產生贊揚鼓勵。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全面返古唯儒唯農,才把周孔思孟程朱儒理學派視作唯一遵循的學派,走上了政治專制地位。從此,東方文化思想只能學習研究儒理學經典,老師只能按照八股文模式解讀儒家經典。這就抑制了中華國族的文化創新思惟,抑制了東方科技文化的發展創新。從而被西方高超,、侵略、宰割。實際上,孔子原儒學並不抵制格物學,也不主張獨尊儒學,更不主張僵錮狹隘地唯解讀儒經的治學方法。後期儒家的不肖與虛偽、守舊、迂腐,導致儒家更加自我封閉、自我愚化,導致儒學永遠停留在宗法等級專制思想的牢籠里,不再發展創新。危害中華文明止步於明清的不是孔子原儒,而是把孔子原儒狹隘化為「唯仁孝」的思孟程朱儒學,尤其是獨尊思孟程朱儒理學而抑制打擊文化創新發展的明清專制統治。
Ⅳ 「大學」一詞古代就有,它的本義是什麼
中國古代有大學嗎,是怎樣的?「大學」一詞由來已久。它的本義,一是典籍之名,一是國家最高學府。作為典籍,《大學》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的一篇,漢以後,與《孟子》、《論語》、《中庸》並稱「小經」,有單行本流傳。
私學的影響較官學更大,因為私學不僅比官學普及,而且更持久,受朝代更替或其他政治變動的影響要小得多。宋代出現的書院意味著中國民間高等學校的誕生。書院以研究、討論和講學為要務,可以稱得上是古代的研究生院。
相對於官學,書院具有更多的學術自由和自治權力,更加偏重學術修養和個人修養,而不以培養官僚、參加科舉考試為最終目的。因此,可以說,傳統書院是一個以人文學術的教學和研究為要務的自治學術團體。
Ⅵ 「四書」指四部儒家經典,是哪些
四書五經: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
《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
Ⅶ 古今的「大學」有什麼區別古今異義是什麼
大學,今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分為綜合大學,專科大學或學院,它選拔具有高中以上學歷者進行教育和培訓,並以考試考核的方式檢驗其所學知識和技能,另有,古指儒家基本經典之一《大學》,也指聚集在特定地點傳播和吸收高深領域知識的一群人的團體。
1、大學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而小學則以文字訓詁為教授內容,故小學成為文字學的別稱,有幾點可說。
2、入小學的年齡大體在8歲,而一些特殊人物至13歲才入小學,甚至一些天性比較晚成的人,也就是智力開發比較晚的,15歲才進小學。
3、入大學的年齡大體在15歲,而一些特殊的人物至20歲才進大學。
4、小學學習的內容,如朱熹《大學章句序》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此有譯文,可參見後文《朱熹〈大學章句〉譯介》。
5、大學學習的內容不一樣了,從學「見小節而履小義」至於「見大節而踐大義」了。如朱熹所說:「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6、小學是「見小節而履小義」。大學就是教育成人「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就是「大節」、「大義」,而且不僅要「見」,還要「踐」。《大學》就是這樣的經典。
《大學》的內涵及應用
1、《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現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
2、國父孫中山作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第六講題提到;「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
Ⅷ 《大學》《中庸》出自哪裡
《大學》出自《小戴禮記》,《中庸》出自《禮記》。
1、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8)儒家經典大學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
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准;「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大學》還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與孟子的民本論,《大學》里的統治者都是以「尊長」、「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實際上他們還是站在剝削者的立場上這么說的。
他們所謂的「愛民」、「不暴戾」只是為了維護他們上層建築的經濟基礎——生產力。只有這樣,他們無生產能力的剝削生活才能得以鞏固。
Ⅸ 四書,指四部儒家經典,即《 》《大學》《 》《孟
大學,中庸,孟子,老子
Ⅹ 中國古代「大學」的含義及主要功能
古指聚集在特定地點傳播和吸收高深領域知識的一群人的團體。由周代大學發展成為漢代及以後各封建朝代的太學。
主要功能:
洛陽太學是封建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對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產物。當產生後又對當時的教育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自東漢明帝劉庄親臨太學講學後,很快在全國形成重視儒家經典的學風,致使京師和王宮衛士、禁軍悉通《孝經》,不論博士或是議郎,只要開一家之說,即有徒眾數百。
在東漢,從事教授經學是一種崇高的職業。不少太學生卒業返鄉後不願被徵辟為官,而專心教授培養學生。東漢的大部分文官都是飽學之士,很多官僚家庭又是以經學傳家,四世三公的經學大家亦不在少數。
上至三公、司隸校尉等高級官員,下至二千石俸秩的郡守、王國相,很多都兼教授經學,有的門徒高達萬人。有的學生在這些人的府第附近市買住宅長期從學;有的學生亦隨他們的官職調動而追隨出入京城。這種私人講學的學生數量當又遠大於太學生的人數。
在教育上,官辦太學、郡國學與私人講學相輔相成,互為推動。
東漢太學為東漢政權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於太學的官員中,有不少號稱「循吏」、「廉吏」,而太學生的「噓枯吹生」的貢獻,主要還體現在反對宦官專權的斗爭中。當時的太學成了反對宦官專權的強大陣地。
太學對洛陽影響亦大,自東漢以降,儒學在洛陽得以發揚光大。東漢經學大師輩出,如鄭玄、馬融、賈逵、鄭眾、鄭興、服虔等都是飲譽當代和後世的著名大師。
洛陽「自宋以前隨時建學」,致使洛陽可與孔子設教的洙泗並稱,並有西鄒魯之譽。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學家創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陽,這與太學數百年雄踞洛陽的實效絕分不開。洛陽太學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的借鑒價值也不容忽視。
(10)儒家經典大學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學詳細解釋
1、泛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包括高等專科學校、學院、綜合性大學等。如:小王上大學了。
2、特指多科系的綜合性大學,一般設有哲學社會科學(文科)和自然科學(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種專業。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合肥工業大學。
3、周代的大人的學校,相對小學而言。小學為奴隸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場所,大學為15歲以上奴隸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場所[2]。
《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
《大戴禮記·保傅》「古者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蓺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蓺焉,履大節焉。「盧辯註:「大學,王宮之東者。束發,謂成童。」
4、由周代大學發展而來,成為漢代及以後各封建朝代的太學。
《漢書·禮樂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
5、古代指研究國家和社會管理的學問,相對於小學。小學是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