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誠信的經典論述有哪些
誠信是金誠信,這關系著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誠信,將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從字面上說,「誠信」就是誠實守信。
相關如下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因而,說到「誠信」與否,很多人都認為是道德方面的問題,只是一個人在社會的安身立命之本。可是,在市場經濟社會,道德和利益往往是相鄰而居的。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地方,重視道德,講究誠信,往往可以在經濟上得到豐厚的收益;反之,不但會在道德上遭至譴責,受到法律的嚴懲,更難以在經濟上獲得長久的利益。
就誠信的重要性而言,說「誠信是金」應是不為過的。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了「美貌」、「誠信」、「金錢」、「健康」、「聰明」等一些對人非常有用的東西。他乘船過江,由於所帶的東西太多,超過了船的承載能力,船馬上就要沉入江中,於是,情急之下,他去掉了誠信。
當他上了岸,沒有一個人相信他,因為,他沒有了誠信。他感到非常痛苦。現實中, 也有過失信的經歷。有一次, 和張夢凡借了一本《福爾摩斯探案集》,說好兩天後還他。可是,半個星期過去了,還是沒有還他書。只到有一天,他向 討要, 才還給他。事後 很後悔,下決心再也不失信了,決心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Ⅱ 經典論述,什麼是意識
關於夢的分析,較為著名的是弗洛伊德《夢的分析》一書,他的理論(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有三個部分:用潛意識、生的本能、死的本能和器官的快感等觀念來解釋人的行為動力;用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以及戀父情結、戀母情結來解釋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其特徵;用本我、自我、超我來解釋人格結構,並以焦慮和心理防禦機制解釋三個「我」之間的矛盾沖突。弗洛伊德從感官慾望的潛意識活動和決定論觀點出發,指出夢是慾望的滿足,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即通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解釋說,夢是潛意識的慾望。由於睡眠時檢查作用鬆懈,趁機用偽裝方式繞過抵抗,闖入意識而成夢。但是從科學意義上說,弗洛伊德的大多數觀點屬於臆斷而非科學推斷,主要原因是他的臆斷脫離了對大腦物質基礎的分析,換句話說,沒有依據大腦思維的原理來對夢進行分析,而是純粹的精神分析。
Ⅲ 美的歷程 經典論述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第一章為「龍飛鳳舞」,第二章為「青銅饕餮」,第三章為「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為「楚漢浪漫主義」,第五章為「魏晉風度」,第六章為「佛陀世容」,第七章是「盛唐之音」,第八章為「韻外之致」,第九章為「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為「明清文藝思潮」.
經典的論述: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像和理解,也就是說,它是積淀了理性的感性,積淀了想像、感情和知覺」。
Ⅳ 考研政治的經典論述有哪些
No.1「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臘 泰勒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No.2「磁石有靈魂,因為它有靈魂。」 (古希臘 泰勒斯)——「物活論」思想
No.3「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古希臘 赫拉克利特)——此話是對辨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的說明。
No.4「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古希臘 赫拉克利特)——切都變化,無物常住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No.5「道是永恆地存在著,萬物都根據這個道而產生。」 (古希臘 赫拉克利特)——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No.6「飛矢不動。」(古希臘 芝諾)——否認運動的連續性。
No.7「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古希臘 芝諾)——企圖否定運動的可能性
No.8「所謂學習的人只不過是在回想,而學習不過是回憶罷了。」(柏拉圖)——否認了知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從感覺經驗抽象概括出來的,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先驗論思想。
No.9「有些人具有統治的能力而適於統治人,而農夫和手藝人是用於被統治的。」(柏拉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唯心史觀。
No.10「要命令自然都必須服從自然」(英國 培根)——要尊重客觀事物的規律。
No.11「知識就是存在的映象。」(英國 培根)——知識是客觀實際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唯物主義反映論的重要原理。
No.12「運動是連續地離開一個位置,又獲得另一個位置。」(英國 霍布斯)——把運動歸結為簡單的機械運動。
No.13「在人的本性中,我們發現社會發生爭執的三個主要原因:第一是競爭,第二是猜疑,第三是榮譽。競爭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榮譽使人求名。」(英國 霍布斯)——把競爭、猜疑、榮譽看做是社會沖突的基礎,抹殺了三者後面的社會物質原因和經濟原因,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表現。
No.14「所謂實體,我們只能看作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並不需要別的事物的一種事物。」(法國 笛卡爾)——物質與精神是並列存在的,屬二元論思想。
No.15「全宇宙中並沒有真正靜止的點」(笛卡爾)——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恩格斯說這是「辯證法的卓越代表」。
No.16「物體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體。」(荷蘭 斯賓諾莎)——心物平行論觀點,屬二元論思想。
No.17「因為形狀不外是規定,規定即是否定,所以形狀……不外是否定。」(斯賓諾莎)——對某一事物的規定,即指出此物不是別物,例如確定一個圖形是長方形,就等於否定了它是圓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狀。是正確的辨證的否定觀思想。
No.18「炎熱國家的人民,就象老頭子一樣怯懦,寒冷國家的人民,則象青年人一樣勇敢。」(法國 孟德斯鳩)——地理條件決定論
No.19「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國家的治亂是由少數人決定的,是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No.2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莊子)——誇大了彼此的相對性,否定彼與此在相對中有絕對,抹殺了事物的差別,導致相對主義的錯誤。
No.2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誇大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否定運動的相對靜止和間斷性。
No.22「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有時一尺顯得短有時一寸顯得長,事物總有欠缺不全之處,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事理之時。屈原看到了事物的相對性,含有辯證法的思想。
No.23「白馬非馬」(戰國 公孫龍)——白馬和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谷白馬不是馬,此觀點看到了個別和一般的差別,但誇大了一般和個別的差別性,否認一般和個別的統一,抹殺了白馬和馬的共性,容易導致詭辯論。
No.24「制天命而用之」(戰國 荀子)——「天命」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人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去掌握它,利用它為人類服務。
No.25「形具而神生」 (荀子)——形體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是唯物主義思想。
No.26「聞之不若見之,聞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聞之見之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基礎。知之」是理性認識,高於感性認識,荀子特別強調「行之」認為「行」高於「知」,「知」的目的在於實行它,荀子的認識論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No.27「循明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子)——要遵循事物的概念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原則來判斷是非,用比較和參照的方法來辨別言辭是否正確,是唯物主義認識論。
No.28「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典型的形而上學言論,目的在於論證封建統治的永恆性和合理性。
No.2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彗能)——徹底否認心外物質世界的存在,無限誇大了心的作用,是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No.30「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此話是馬克思主義對哲學實踐性的最好說明。
No.31「太極,理也;陰陽,氣也;氣之所以能動靜者,理為之主宰也」(朱熹)——唯心主義運動觀。
No.32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
No.33「人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此處的自然界指人所確立的自然規律,是唯心主義觀點。片面誇大了人的能動作用,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
No.34、「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亞里士多德)——關於系統觀念的正確論述。
No.35「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事物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列寧)——普遍性與特殊性不能相互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因為特殊事物的性質比普遍性豐富的多。
No.36理解是一種視界融合(德國 伽達默爾)——每個理解者在理解任何對象之前,頭腦中就已經存在某種「視界」,他總是用這種特定角度、特定范圍的「視界」來理解事物。而對象的原創作者在創作時有存在「視界」。此命題把人類的理解活動從對以對象為中心轉到以主體為中心,揭示了認識的復雜性。
No.37「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西周伯陽父)——用兩種不同的性質的陽和陰來解釋四季的變化和萬事生滅。認為發生地震的原因是陰陽失去了平衡,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No.38「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西周史伯)——「和」是對立面的統一;「同」是簡單重復。不同的事物相互結合才能產生萬物,屬於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
No.39「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老子)——認為不參加社會實踐,不接觸客觀對象,就能獲得認識,屬於唯心主義先驗論思想。
No.40「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事物在量上的微小變化經過不斷的積累就最終能夠引起質變,屬於古代樸素辯證法。
No.41「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認為通過挖掘內心世界就最終獲得知識,屬於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論的錯誤。
No.4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事不竭。」(莊子)——認為有限之中包含著無限,揭示了有限和無限的辯證關系,體現了宇宙在微觀上的無限性,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
No.43「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董仲舒)——認為帝王的興亡都是由某種神秘的徵兆來決定顯示,因而是唯心主義決定論。
No.44「一個概念或命題是否有意義的標准在於它們是否有可經驗性。」——該命題屬於西方實證主義觀點,把概念或命題有意義的標准歸結為最終能夠被感覺到,感覺不到的就沒有意義,就不存在,因而最終導致唯感覺論,並滑向唯心主義。
No.45「存在三個世界,世界一是物理狀態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質,一切生物以至人腦;世界二指意識狀態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三是指客觀知識的世界,這是人類創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語言、科學、藝術和道德等。」——該命題否認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最終是一種二元論,因為世界2和世界3都屬於意識,而世界1則屬於物質。
Ⅳ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標準的經典闡述是什麼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將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經過一段過渡時期,建立起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新社會制度,他們將其稱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而後發展為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
第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的公有制;根據社會的需要對社會生產的計劃管理和調節;勞動者生產的社會總產品經過一定扣除後,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商品經濟消亡;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消失;國家開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根據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的新特徵,以及領導蘇維埃俄國的實踐,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徵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和概括。他把馬克思所說的未來社會的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社會,把未來社會的高級階段稱為共產主義社會。列寧在領導蘇維埃俄國的實踐中總結出一些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徵: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經濟與集體所有制合作經濟並存;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渡時期,還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具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高的勞動生產率;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及其民主制度等。
Ⅵ 關於教師職業道德,你還知道哪些經典論述嗎
1、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才是教師的真正使命。
2、教師的最大技巧在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能夠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3、教師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子,無論是三角形、四方形還是圓形,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4、教師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並拿來同自己做比較的人物。
5、教師最大的快樂,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6、盡可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是每個教師的首要職責。
7、平庸的老師敘述,良好的老師解釋,優秀的老師演示,偉大的老師啟迪。
8、一個差的教師是給學生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幫學生發現真理。
9、一個教師如果教出來的孩子不如自己,那就是失敗。
10、在所有的主任中,權力最小的是班主任;在所有的主任中,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是班主任。
Ⅶ 何為經典什麼是經典
「經典」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典」的本義是指重要的文獻、典籍。
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就是經典。
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創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單稱為「經」,如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六祖惠能的《壇經》、聖經、金剛經。有些甚至被稱為經中之經,位居群經之首,比如中國的《易經》、佛家的《心經》等,就有此殊榮。
(7)經典論述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典的特點:
1、從本體特徵來看,是原創性文本與獨特性闡釋的結合。
經典通過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和不可重復的創造,凸顯出豐厚的文化積淀和人性內涵,提出一些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本性問題。
它們與特定歷史時期鮮活的時代感以及當下意識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創性和持久的震撼力,從而形態成重要的思想文化傳統。同時,經典是闡釋者與被闡釋者文本之間互動的結果。
2、在存在形態上具有開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徵。
經典作為人的精神個體和藝術原創世界的結晶,它訴諸人的主體性的發揮,是公眾話語與個人言說、理性與感性、以及意識與無意識相結合的產物。
3、從價值定位看,經典必須成為民族語言和思想的象徵符號。
如「孔孟老莊」之於中國文化及傳統思想,伏羲周公文王之於最高哲學體系,沙翁之於英國和英國文學,普希金之於俄羅斯與俄羅斯文學,他們的經典都遠遠超越了個人意義,上升成為一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共同經典。
Ⅷ 時尚與經典論述
時尚這個詞現在已是很流行的了,英文為fashion,幾乎是經常掛在某些人的嘴邊,頻繁出現在報刊媒體上。追求時尚似已蔚然成風,時尚就是在特定時段內率先由少數人實驗、而後來為社會大眾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樣式。簡單地說,顧名思義,時尚就是「時間」與「崇尚」的相加。在這個極簡化的意義上,時尚就是短時間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這種時尚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衣著打扮、飲食、行為、居住、甚至情感表達與思考方式等。很多人會把時尚與流行相提並論,其實並不如此。簡單地說,時尚可以流行,但范圍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廣為流行,那還有時尚的感覺嗎?追求時尚是一門「藝術」。模仿、從眾只是「初級階段」,而它的至臻境界應該是從一撥一撥的時尚潮流中抽絲剝繭,萃取出它的本質和真義,來豐富自己的審美與品位,來打造專屬自己的美麗「模板」。追求時尚不在於被動的追隨而在於理智而熟練的駕馭。 總之,時尚是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它的觸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一直對它爭論不休。不過一般來說,時尚帶給人的是一種愉悅的心情和優雅、純粹與不凡感受,賦予人們不同的氣質和神韻,能體現不凡的生活品味,精緻、展露個性。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人類對時尚的追求,促進了人類生活更加美好,無論是精神的或是物質的。 而所謂的經典意思就是說經久不衰,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比如說國際動作巨星史泰龍他所演的第一滴血就可謂是經典,以經過去N多年了,但是電影院一公映,還是暴滿,在比方說黃家駒吧他的搖滾就是經典,己死去很多年了,但是還能賺錢,就是太經典了,讓人不能望懷。在比方說中國人的驕傲李小龍前一段時間全國都在熱播李小龍傳奇CCTV打破十幾年都沒有的收視率,為什麼會這樣,就原自一個詞,經典,家域互曉,一說沒人不知道。一、
論點:有人喜歡時尚有人推崇經典也體現了這個時代思想的多元化,並且時尚與經典一同行走於時代的大潮中也是必要的,時尚與經典本來並行不悖的。
論據:經典,就是古羅馬的建築,義大利傳唱不息的歌劇,老北京的京腔京韻,江南秀美的園林和千百年來人們吟頌的文章詩賦;時尚,就是巴黎燈光閃耀的T形台,紐約街頭的塗鴉和街舞,小酒吧里的搖滾樂和鎂光燈下的娛樂圈,身著時尚服飾的人們穿梭於古老的園林中,用手中的數碼相機記錄下建築的經典,這就是時代的體現,證明了時尚與經典是能夠相互交融的。在各自生存的空間里也能夠留下對方存在的空間。就像穿著時尚的人也會愛上經典的詩詞歌賦。
結論:所以時尚與經典毋需對立。試想如果我們只能穿著一色的衣飾讀古老的文章,生活還會多彩嗎?如果不藉助於一些時尚的方式,經典也是無法傳承的。
二、
論點:物質與精神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
論據:矛盾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雙方是對立統一的,即矛盾雙方的不僅具有相異性和區別性,同時矛盾雙方又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的。物質與精神就是一對矛盾,因此按照矛盾辯證法原則,物質與精神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物質與精神不僅是相互區別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而且物質與精神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也就是說物質之所以是物質、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從二者的相互依存中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結論:因此物質與精神作為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雙方誰也不能離開誰單獨存在。物質既不能離開精神單獨存在,精神也不能離開物質單獨存在。
Ⅸ 有關信的經典論述有哪些
有關信的經典論述有
遵守諾言就象保衛你的榮譽一樣。——(法)巴爾扎克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中國俗語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中)馮玉祥
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裡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英)毛姆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中國諺語
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蘇)高爾基
不要說謊,不要害怕真理。——(俄)列夫.托爾斯泰
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美)馬克.吐溫
Ⅹ 馬克思關於愛情的經典論述是什麼
馬克思說「愛情是基於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真摯的愛慕,並渴望對方成為終身伴侶的一種最強烈的感覺。」
很精闢,但對客觀物質條件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愛情產生前的比例沒做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