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學經典朗誦的詩歌都有哪些
1、《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3、《望廬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好像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4、《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5、《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青翠的山巒橫卧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盪,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貳』 適合朗誦的國學經典
首選《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也稱《詩三百》。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里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系密切,是無疑的。
其次唐詩。
具體就不用細說了,有一系列歷史故事可以足以證明這一切,就是當年的歌妓都以吟唱邊塞詩人的詩為榮,而詩人們也把自己的作品被多少人能以及被什麼知名度的歌妓吟唱作為衡量其影響的指標。這也是唐詩當年主要的「發表」途徑,既然連吟唱都沒問題,朗誦更不用說了。
當然還有宋詞。
從一首功東坡的「舉頭望明月……」你就能感受到朗誦它是多麼的享受!
『叄』 國學經典朗誦,哪些適合小學生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老子》、《莊子》、《增廣賢文》作為國學中經典之經典,鑄就「國學蒙學之最、中華不可或缺之魂」。這些很適合小學生朗誦。
0-13歲是兒童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經過近幾年的實驗證明,兒童進行國學經典誦讀2-3個月後就會發生明顯改變。從開始的每天記憶20-30個字,到每天很快就可以熟記100-200個字。許多兒童不用一年就可以把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熟背,其記憶潛能在國學經典誦讀中得到開發,幾萬字的古文背誦對他們來說都不是難事。
實踐證明,有多動症、感覺綜合失調甚至自閉症的孩童,學習國學一段時間後,境況會大為改善。這些經典凝聚了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前後連貫,朗朗上口;內容豐富,包含有諸如天文、地理、歷史、治國、修身、道德、倫理等豐富知識,堪稱國學經典。古往今來,無數少年兒童從中汲取知識,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拓展資料:
朗誦,指清清楚楚的高聲誦讀。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
朗誦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大者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彙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能力。因此,要想成為口語表述與交際的高手,就不能漠視朗誦。
『肆』 小學生應該讀的國學經典有哪些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詩經》、《史記》、《論語》等。
『伍』 國學朗誦的詩句
國學經典朗誦詩歌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註:
雎鳩:水鳥名,即魚鷹。傳說它們情意專一。
芼[ mào ]:有選擇之意。荇菜:水草名。
葛覃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
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註:
葛:植物名。 覃:借作藤。 濩[ hùo ]:煮。
綌[ xì ]:粗葛布。 斁[ yì ]:厭。
絺[ chī ]:細葛布。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
我仆痡矣,雲何吁矣!
註:
卷耳:野菜菜名,嫩苗可當菜吃。
寘[ zhì ]:放置。陟:登高。
痡[ pǔ ]:義同瘏。
隤[ túi ]:隤=頹;虺隤[ hūi tūi ]:疲憊。
罍[lěi]:酒尊。兕觥:犀牛的角制的大酒杯。
玄黃:馬過勞而視力模糊。
瘏[ tú ]:疲病。砠[ jū ]:有土有石的山丘。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系之。
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
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註:
樛[ jīu ]:喬木的樹枝下垂。
藟[ lěi ]:葛類。福履:福祿也。
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
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爾子孫,蟄蟄兮。
註:
螽[ zhōng ]:蟈蟈。 詵詵:音申,多也。
薨薨:音轟,形容螽的齊鳴。
蟄:音知,和集也。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註:
夭夭:木少盛貌。於歸:指姑娘出嫁。
蕡[ fén ]:果實將熟的樣子。
『陸』 適合朗誦的國學經典,,多來幾篇
1、《心經》:
佛學時國學的一大源泉。佛,傳於印度,盛於中國。佛所講的宇宙精微,的確在儒家之上。儒佛略有不同,就是一個偏現世的多,一個偏出世的多。《心經》是般若部經典的核心,也是佛學和禪宗的精華,解心經,通佛理,是學好國學的必備根基。
2、《常禮舉要講記》:
這本書是李炳南教授從中國古代的《周禮》《儀禮》《禮記》中摘錄的一些日常生活中人們都需要知道的禮節。全書分為十二章,內容簡明實用,因為作者是近現代大儒,對禮儀的闡述很好的銜接了古代和現代,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
3、《傳習錄》:
讀這本書,就可以知道明朝第一臣王陽明學問的梗概,著名的知行合一就來自這里。陽明龍場一悟後脫胎換骨,成為千古佳話。《傳習錄》這本書是陽明心學的主體,提出了滿大街都是聖人、人人都有良知等觀點。
4、《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被認為是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正心誠意、修心養性、涵養品德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
5、《道德經》:
老子在《道德經》中從體、性、相、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人們講述了他對道的體驗和理解。老子對道的描述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對人類的很多領域都直接或間接的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柒』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都有哪些
(一)國學經典:
有計劃地誦讀完注釋版的《弟子規》的誦讀理解。
有計劃地誦讀完成校訂版的《朱子童蒙須知》。
有計劃地誦讀完成校訂版的《對韻歌》。
(二)古典詩詞:
《江雪》、《憶江南》、《絕句-遲日江山麗》、《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驚風》、《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早發白帝城》、《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滁州西澗》、《尋隱者不遇》、《題西林壁》、《夏日絕句》、《望天門山》、《秋浦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樂游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七步詩》、《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題臨安邸》、《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芙蓉樓送辛漸》、《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鹿柴》、《贈汪倫》、《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運算元【宋】劉克庄 "片片蝶衣輕"、浪淘沙【南唐】李煜"簾外雨"、虞美人·聽雨【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 魂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
『捌』 有人知道語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國學經典誦讀叢書》一套都是有哪些嗎
這套書分別是蒙學經典讀本:《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上、下、《增廣賢文精選》;諸子經典讀本:《論語精選》上、下;《大學.中庸》、《老子精選》、《孟子精選》;《古籍經典名句薈萃》;古詩詞經典讀本:古詩詞上、中、下;文言文經典讀本:文言文精選小學版、初中版。
『玖』 小學國學經典誦讀篇目有哪些
有《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
國學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
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
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