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三藏十二部有多少經典
擴展閱讀
夢著女同學是什麼意思 2025-02-06 14:51:36
唐舞麟是什麼動漫名字 2025-02-06 14:32:41

三藏十二部有多少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19 08:14:37

⑴ 佛教十二部大乘經典都是什麼名字

一、修多羅、素怛纜,此譯為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經典,皆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故又稱長行經。

二、只夜,此譯重頌或應頌,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為一頌不定。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頌前經長行經文之義,此類頌經,名「重頌經」。

三、和伽羅那,此譯授記,凡經中佛於菩薩授當來必當成佛之記,於緣覺後世當得道,於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餘六道眾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四、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以偈頌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五、優陀那,此譯自說或無問自說經,凡無請問者佛自宣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

六、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七、阿波陀那,此譯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八、伊帝目多伽,此譯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之處,即名「本事經」。

九、闍陀伽,此為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十、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三:「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十一、阿浮陀達摩,此譯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1)三藏十二部有多少經典擴展閱讀

十二部經,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佛教經典分為三藏,最基本的佛法概念全部被囊括在三藏之中。「藏」是梵文「毗扎嘎」的漢譯,意思是總聚、含藏。因能總攝歸納同類於一處,所以稱之為「藏」。

三藏即律藏、經藏和論藏。為了調伏眾生擺脫受苦與享樂的兩邊生活,講說了律藏,開顯佛教的戒律道德規范;為了讓眾生斷除對世間存在三寶四諦等真理的疑惑,宜說了經藏,開顯攝心一處的禪定;為了對治眾生與生俱來執我的錯誤觀念,宣說了論藏,同時闡發智慧。

⑵ 佛說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什麼,謝謝

三藏十二部
釋尊說法四十九年,為後世留下千古不滅的真理。當時沒有文字,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為了避免遺教散佚和確立教法,以大迦葉為上首的五百弟子,進行第一次的經典結集,由阿難誦經,優婆離誦律,然後由諸長老將誦出的經、律檢討修訂,審定出佛說的部分;其次又經過第二、第三、第四次的經典結集,輯成三藏十二部經流傳於世。

《大乘庄嚴經論》舉出設立三藏典籍的意義:

為對治眾生疑惑,為說戒、定、慧三學,為講說法、義,所以設立經藏。

為使眾生遠離苦行、樂行二邊,為成就戒學、心學,為成就法、義,所以設立律藏。

為對治自心的見取,為成就慧學,為通達法、義,所以設立論藏。

佛典的分類
一、三藏
佛陀的教法,經過弟子們幾次的結集整理後,分為經藏、律藏和論藏,稱為三藏典籍,是印度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

經藏: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涵蓋所有上契諸佛義理,下契眾生根機的佛陀教法。

律藏:音譯毘奈耶藏、毘尼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心性,對治生活惡習所制定的教團規則。

論藏:音譯阿毘達磨藏、阿毘曇藏,意譯對法藏。是佛弟子們將佛典教義加以論議、解釋,整理組織所成的典籍。

二、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是將佛陀教法,依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又稱為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

契經:音譯修多羅,又稱長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通於大、小乘經典,也包含律和雜藏,如四阿含、諸大乘經及波羅提木叉經等。

應頌:音譯只夜。和契經相應,以偈頌重覆闡釋契經所說的教法,又稱重頌。

記別:音譯和伽羅那,又稱授記。本為教義的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弟子們的未來所作的印證。有自記說、為他記說二種。自記說,是將自己的內證境界,明確的表達出來。為他記說,是如來及聲聞弟子,以自己的證悟和種種功德為他人所作的證言。

諷頌:音譯伽陀,又作孤起頌。全部以偈頌形式來記載佛陀的教法。

自說:音譯優陀那,是感興語,不待他人請問法而佛陀自行開示的教說。有無問自說,佛陀自己開啟問端,如《雜阿含經》卷三、《阿彌陀經》;有贊嘆辭,如「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難有世尊!」;有佛涅盤後,弟子抄集的偈頌,如漢譯《法集要頌經》。

因緣:音譯尼陀那,義譯緣起、本緣及因緣等。是記載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也就是顯示「說人、說所、說事」的,就叫因緣。

譬喻:音譯阿波陀那。是以譬喻來宣說法義,如《中阿含長壽王本起經》、《百喻經》、《雜喻經》,《法華經》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音譯伊帝目多伽。記載本生譚以外,佛陀與弟子前生的行誼。包含以「佛如是說」為開卷語的經典。

本生:音譯闍陀伽。記載佛陀前生種種大悲心的修行,也通於弟子過去生的事跡。律藏中以僧只律為最多。

方廣:音譯毘佛略、毘富羅等。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大都編入《長阿含》及《中阿含》。

希有:音譯阿浮陀達磨,義譯又作未曾有法、勝法、希法。記載佛陀及弟子等三寶甚希有之事,如《大毘婆沙論》說:「希法雲何?謂諸經中,說三寶甚希有事。」漢譯的《中阿含經.未曾有法品》中有希有的具體內容。

論議:音譯優波提舍。記述佛陀論議、抉擇諸法體性,並分別明了法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

佛教聖典的分類學以十二分教的方式劃分,此十二分教又攝於經、律、論三藏中,統稱三藏十二部經。

參.原始佛教的聖典

一、經藏

代表原始佛教的聖典,有經藏、律藏、雜藏三大類。

經藏指四阿含:《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

《雜阿含》:共五十卷,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部篇幅短小、廣泛而散雜的小經。主要的論述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闡明正確禪觀,和鼓勵在家信徒信奉佛教、皈依三寶等,是四阿含的主要部分,也是了解原始佛教教義的根本經典。

《中阿含》:共六十卷,包括二百二十二經,分五誦十八品。涵蓋修行法門及因果報應等佛教基本理論,是以禪慧修證的比丘為中心。

《長阿含》:共二十二卷,由三十部篇幅較長,主題不同的經典匯集而成。內容有佛陀及弟子的傳教活動、佛陀的本生、駁斥外道的理論等。著重在教化婆羅門與外道,透過天神、神通及一般信仰,而表彰佛陀的崇高、超越,及佛法的究竟。因此,對教外的適應與化導是其重心。

《增一阿含》:共五十一卷,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經。內容的特質是依世間善行,信、念、施、戒、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導入於出世法的大乘思想。多說佛陀及弟子的事跡、出家戒律和在家信徒如何修行等。經文是按法數的順序相次編纂,從一法逐次增加到十一法,所以稱為增一。

《雜阿含》偏重於教理的闡明,《中阿含》和《長阿含》則偏重於佛陀與弟子事跡的敘述。《中阿含》的文字篇幅適中,因此稱為《中阿含》;相對於此,《長阿含》的篇幅較為冗長,因此稱為《長阿含》。

二、律藏

律藏,分廣律、戒經、律論三類。

廣律有六種:

《銅鍱律》:從印度傳入錫蘭,在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方佛教國家流傳。內容分為經分別、犍度、附隨三大部。

《十誦律》:是我國最早譯出的廣律,共六十一卷。初誦至三誦是比丘律;四誦名七法;五誦名八法;六誦名雜誦,內分調達事與雜事;七誦名尼律;八誦名增一法;九誦名優波離問法;十誦名比尼誦。

《四分律》:為佛陀耶舍所誦出,竺佛念翻譯、道含筆錄。內容略分有比丘律、比丘尼律、二十犍度、集法毘尼、調部、毘尼增一。

《摩訶僧只律》:又稱《大眾律》,共四十卷,為法顯與道場寺佛陀跋陀羅所譯。內容有比丘毘尼和比丘尼毘尼二部。

《五分律》:或作《彌沙塞律》,共三十卷。五分是:比丘律,尼律,受戒等九法,滅諍法與羯磨法,破僧法等八法,又五百集法、七百集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共五十卷,是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廣律。

戒經

戒經即波羅提木叉經,是僧團中半月半月所誦的。漢譯又稱為「戒本」或「戒心」,是律藏的核心、根本。分為比丘戒本及比丘尼戒本。

比丘戒本:共六類十三部,銅鍱部《比丘波羅提木叉》、大眾部《摩訶僧只大比丘戒本》、化地部《彌沙塞五分戒本》、法藏部《四分戒本》、說一切有部戒本、飲光部《解脫戒經》。

比丘尼戒本:共五類八部,銅鍱部《比丘尼波羅提木叉》、大眾部《摩訶僧只比丘尼戒本》、法藏部《四分比丘尼戒本》、化地部《五分比丘尼戒本》、說一切有部《比丘尼戒本》。

律論

關於律的論書,有:

毘尼母論:共八卷,譯者不詳。是毘奈耶藏中本母(提綱挈領解釋佛說宗趣)的論釋。

摩得勒伽論:共十卷,劉宋僧伽跋摩譯。是十誦律中優波離問及毘尼誦的異譯。

善見論:共十八卷,蕭齊僧伽跋陀羅譯。是四分律的解釋。

薩婆多論:共九卷,譯者不詳。是十誦律的解釋。

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陳真諦譯,依十八部中正量部的律,以二十二偈及注釋而成的律論。

另外,還有《戒因緣經》、《優波離問佛經》、《舍利弗問經》、《佛說苾芻五法經》。

⑶ 佛經有多少部

佛經分為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裡面分作三類:第一經藏,是佛所說的理論,也包括佛弟子所說,經佛認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第三論藏,是大菩薩們和許多佛弟子根據佛所說的經義,加以闡述或發揮的論文。
十二部是根據經文的體裁和性質分的十二類。十二部是指契經、祇夜、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

⑷ 佛經三藏十二部說的到底是什麼

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說定學;律藏是說戒學;論藏是說慧學。釋迦牟尼佛入涅盤之後,大迦葉尊者率領五百證果羅漢在七葉窟結集三藏。阿難尊者將佛一生所說的法,記錄成為經藏。優波離尊者將佛所規定的戒律,整頓成為律藏。大迦葉尊者將佛弟子讀經研律的心得,收集成為論藏。

十二部就是經典的體裁,分為十二部。有偈雲:「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①長行:就是經文一行一行的長文。
②重頌:將長行的義理,用偈頌方式重新說一遍。
③孤起:單孤的偈頌,與前後經文沒有關系。
④譬喻:用比方來說明經文的義理。
⑤因緣:敘述某種事發生的因緣。
⑥自說:平時有人請法,佛才說法,唯獨阿彌陀經,無人請法,而佛自說。
⑦本生:佛說過去弘法利生的經歷。
⑧本事:菩薩羅漢在因地所行的事跡。
⑨未曾有:從來沒有見過的神通變化。
⑩方廣:就是方正廣大的經,有圓融無礙的境界。
⑾論議:佛弟子研究經律的報告,或者佛與弟子討論的記錄。
⑿授記:佛給菩薩授記,何時成佛、在何凈土等等的預言。今將三藏十二部,簡單介紹,教你們先有個印象。希望你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載《宣化上人開示錄》】

十二部經,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十二部經,是指流傳下來的經書可按三藏十二部分。
三藏即經(佛親說)、律(佛說關於戒律)、論(菩薩等說),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十二部經,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修多羅、素怛纜,此譯為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經典,皆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故又稱長行經。

二、只夜,此譯重頌或應頌,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為一頌不定。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頌前經長行經文之義,此類頌經,名「重頌經」。

三、和伽羅那,此譯授記,凡經中佛於菩薩授當來必當成佛之記,於緣覺後世當得道,於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餘六道眾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四、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以偈頌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五、優陀那,此譯自說或無問自說經,凡無請問者佛自宣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

六、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七、阿波陀那,此譯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八、伊帝目多伽,此譯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之處,即名「本事經」。

九、闍陀伽,此為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十、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辯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三:「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十一、阿浮陀達摩,此譯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⑸ 佛教釋迦摩尼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具體都有哪些

何謂三藏?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試略談其義:

一、經藏。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二、律藏。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儀,善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

三、論藏。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議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後人以殊勝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均屬於論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經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為論藏。依大智度論說法,三藏屬小乘教專稱,但依據攝大乘論說法,大乘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為論藏。

十二部是佛所說的法,按照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即:

第一個是叫契經。契經,本來經的解釋也就叫契經,那麼這個地方又叫契經,也就是總稱而已。那這個地方所謂「總」叫契經,「別」的可以叫作長行,就是經文一種類別,就是專門是沒有頌的,就是一句話幾個字沒有定,這種情形叫作長行。

第二種叫作應頌。應頌也叫重頌,長行說完了以後,重復長行的意思,所以又有頌文那一類,就叫作應頌或者叫重頌。比如說《法華經》裡面有長行,長行裡面有偈頌;比如說大家讀過《普賢行願品》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長行、有重頌。

第三種叫記莂。記是決義,莂是分別記事,分成三種:一個是記弟子生死因果,就是佛有一類經典專門講弟子的一些因果的事情,你過去世做什麼什麼啦,有這樣的一類;第二種是明記分別甚深之意,就是把這個道理抉擇、說明,道理講得比較深奧;第三種是對弟子授未來成佛之記,就是說某人將來什麼什麼時間成佛啊,有一類經典是這樣的,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叫諷頌。諷頌也叫孤起頌,孤起頌就是單獨專門只是頌,而沒有長行的這叫孤起頌。比如說有一部經叫《法句經》,它專門只是頌詞的。

第五種是自說。佛講法通常有請而說的,只有《阿彌陀經》是沒有請而說,這叫自說,佛自己說,因為這樣的事情,講極樂世界的事情比較深奧,弟子們也沒辦法了解,故此佛不請而說,這一類叫自說。

第六種叫緣起。就是有因緣佛才講法,佛說法要有待因緣的,要有請而說。你比如說它分成三種:一個是因請而說。佛弟子請的,比如講《法華經》,佛弟子一再請,舍利弗再三請佛說法,那佛才說;第二種因犯制戒。這也是因緣。比丘戒跟菩薩戒不一樣,比丘戒是因為佛弟子有違犯,在某種因緣環境之下違犯了,這樣的情形對僧團發展不利,然後佛就制戒;第三種因事說法。就是因什麼事情,特別針對某一個事情而說法的,這是因事而說。

第七種叫譬喻。弟子們聽不懂,說的什麼意思呢?佛要種種譬喻,打個比方說這樣的,叫作譬喻。經典裡面有這樣一類譬喻經。

第八種是本事。本事是說佛弟子過去世的因緣。

第九種本生。是佛自己敘述過去行菩薩道的種種情形,在因地還沒成佛的時候,發心利益眾生的種種事情,就講佛本生的事,叫作本生經。有一部叫本生經的。

第十種是方廣。方廣是講大乘甚深之意,叫作方廣,也叫無比法,講的道理比較深奧。

第十一種叫未曾有。未曾有,也是說佛弟子最殊勝的種種事情,非常特殊的異常的事,叫作未曾有。

第十二種叫論議。論議就是辨明種種道理的,是十二種。那麼這是十二類,無非是從三藏十二部當中,它經的一個講法上、文字上的莂上不同而已,進行分成十二類。

那麼十二類怎麼去記住呢?下面有一個頌子,把這個頌子記住了,就記住十二部了,一個一個記比較很難記。「長行重頌與莂,孤起無問而自說,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廣論議未曾有」,給它次第調整一下,把這四句記住,就記住三藏十二部的名稱。這是經典。

⑹ 佛教十二部大乘經典都是什麼名字

阿彌陀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有分「經」、「律」「論」,而「集大成」統合為《大藏經》
《大藏經》又依翻譯分三大系統,我們現在讀到的漢文佛經,即「漢系」《大藏經》,目前流通的總共106冊4200餘種23000餘卷1億多字。
其「十二部」是對佛經內容文體的分類,是「分類」,而並不是具體那一本佛經
以下摘自每 日頭條
一、長行:直說法義
是指經文字句不拘多少。通篇一長行、一長行的敘述開示的體裁,有如現今的「散文」。其特性是「直說法義」,為一切佛經的主要文式。《大智度論》又稱為「契經」,意謂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
二、重頌:重宣其義
這可以形式與內容兩層上來理解。從形式上看,文句字數有定,似於「古詩」,這是從梵文、巴利語沿習而來的文體,一般稱偈頌。從內容上看,都是對「長行」內容的復述,是稱重頌或應頌。應者,「順應長行」;重者,「重宣其義」也。
三、孤起:不依長行而獨自孤起
是相對於重頌提出來的,即與長行文字內容無關而直接作偈頌的經句,所謂「不依長行而獨自孤起」者,又稱諷頌。
以上三部是從經文的體裁上分立的,為一切經典的主要文體。正如《百論疏》說:「總談設數,凡有二門:但有長行無有偈頌,如《大品經》之類;但有偈頌而無長行,如《法句經》;長行偈頌均有,如《法華經》」。
長行偈頌均有,如《法華經》
下列九部則是從內容屬性上分別,所謂「依別事而應名」。
四、因緣:記述
是有關該經有在什麼情況下為解決什麼問題對什麼人所說的等等記述,屬於交待背景、主題、性質、目的的。
此外,佛經典籍在整體結構上,大多分為「三段式」即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初序分也叫因緣經,因這是記述眾菩薩、比丘等於佛面前親自聞佛說法、親受教化的現場記實,這個機遇是由大事因緣決定的,是稱「因緣經」。
五、本事:菩薩檔案
佛經中記載了許多有關佛講述某菩薩或某弟子過去幾生幾世所作所為的種種因緣事業,此類即稱為本事經,如《法華經》中葯王菩薩本事品即是其例。
六、本生:佛的檔案
在佛經中,佛也說了許多自身過去世所作所為的種種業績,是稱「本生」。
七、未曾有:娑婆世界無有
此是形容佛在說法中顯現出來的種種神力、吉祥、瑞相的經文。未曾有者,是因這些瑞相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從來未曾有的境界,眾弟子同聲贊嘆:「未曾有」而得名。
八、譬喻:打比方
經文中用事例喻義理的文句頗多,故列為一部。
九、論議:以理論義,明辨法相
這是佛法經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論義,明辨法相」,如佛為聲聞乘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義得。這在文體上分為「一問—答」或「直發精義」的兩種,顯示了佛說法的活潑親切。儒家的《論語》與此就極其相似。
十、自說:佛之直說
佛說法多是弟子或菩薩先請問,佛再作答,於一問一答中深入開來。而自說一體是指弟子們不知提問,而佛從大事因緣出發,認為教義重大,既便無人求法請問,也要主動的開示眾生,如《阿彌陀經》就是佛主動開示的自說法。
十一、方廣:無所不包曰廣,離於偏頗曰方
此是從經義的內涵上立名分列的。方廣者,「無所不包曰廣,離於偏頗曰方」,是指經文具有方正、廣大的真理,也即「議論之方正,言詞之廣博。」凡屬宣講菩薩道的教理,宏揚菩薩行的法門均屬「方廣」,是為教化大乘菩薩的大乘經典的通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於這大方廣三字,當年慧明法師曾說「每個字有廣中廣,廣中量,量中廣,量中量四種講法」,接著僅就「量中量」的體相用的三重玄義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廣」足足講了三個小時。
十二、授記:預言錄
是指經載佛明告弟子何時可以成佛的經文。據《瓔珞經》講有八種授記,《法華經》第六品就專名「授記品」。
上述十二部這樣認真細致的從體裁到內容如此分條析縷的大作案頭文章,是由佛法名相之確當、義理之深密所決定的。此之示範足以啟迪後學於佛陀聖言「善思念之」,以踐聞思修三慧之成就。
於此十二部,為便於記別,向有四句偈,現抄錄如下:
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議論及授記。

⑺ 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指的是哪些書

簡單的講
三藏就是經藏(佛經),律藏(戒丹腸草段禺燈碴犬廠華律),論藏(古德著作)
十二部,用現在的話講是指佛經的十二種文體,文法
十二部,並不是12本,而是12類的意思
三藏十二部的總合,稱之為《大藏經》,簡單講,就是把所有的佛經,所有的戒律,所有的論著,都合起來,有序的編輯,就是大藏經
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
就我們現在用的最多的《大正藏》
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總字數,達數億。一部長的經書,文字可達上百萬字,短的佛書只有200餘字
要看完一部大藏經,可以說就一般人而言沒有10年不間斷是不可能的
附錄:十二部分別是指那些
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
一、長行(hang),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長行。
二、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
三、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五、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
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
十、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系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
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
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
此十二部中,只有長行、重頌與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其餘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載之別事而立名。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三類,故僅有九部經。

⑻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具體是指哪些書

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大體分類,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經律是佛說佛制;論是祖師所說。十二部即把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為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⑼ 三藏十二部經指哪些

三藏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

十二部,並不是指十二本佛經,而是依佛經的體載,內容,文法分為十二個種類,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注意:

十二部經當中,如果是講契經、重頌、孤起頌,孤起頌就是諷頌,這是依據經文的形式來說的,方廣是指大乘來說的,而其他是指的經、律、論的內容,並非所有的經典都有十二部。如果是南傳的經典,沒有十二部,南傳的經典只有九部,少了哪三部呢?少了後面這三部,自說、方廣還有授記。

因為,南傳的經典就有如我們的四部《阿含經》沒有自說。四部《阿含經》,《四阿含》都是由弟子問,世尊來回答。南傳的五部經沒有自說,也沒有方廣。南傳的五部經跟《四阿含》一樣,沒有講大乘的這些理論,也沒有授記成佛這回事。

⑽ 問:佛說三藏十二部經典是指哪些經書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具體的經典名稱,請上網搜《大藏經》,裡面有上千部佛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