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哪些經文是大乘經典
擴展閱讀
5歲兒童癌症怎麼治 2025-02-06 12:36:49
歌詞要怎麼才能忘記 2025-02-06 12:16:07

哪些經文是大乘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19 04:12:26

⑴ 佛經的大乘佛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
《阿彌陀經》
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
《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
《阿彌陀經》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首先詳細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世界和正報世界種種殊勝,令眾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凈土法門。佛告訴舍利弗尊者,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經過十萬億諸佛國土,那裡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那個世界裡面,有佛名阿彌陀佛。正在說法,普度眾生。這個世界的環境,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四色蓮華、七寶樓閣、黃金為地都是七寶做成。風吹羅網,常作天樂,眾鳥齊鳴,皆演法音,眾生聞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說:微風吹動,行樹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讀作 sēng qié zhà,又作僧伽多。譯曰集會。法門名。僧伽吒經一曰:「有法門名僧伽吒,若此法門在閻浮提,有人聞者悉能除滅五逆罪業。」大集會正法經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會。」此二經同本異譯也。
一般來說,讀誦大乘經典是凈障的六種善行之一;而《僧伽吒經》本身特別詳細地說明:讀誦這部經得以消除苦的種子,帶來未來多生多世長遠的果報,並保障誦經者獲得直到成佛的安樂。本經還開示念死無常,包括死亡時身心變化的過程。一九三零年代,在英國統治的北巴基斯坦所做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挖出埋在地下的一個佛教圖書館。這次的考古挖掘對於歷史學家十分重要,因為它發掘了 大量的第五世紀手抄本,遠比印度本土其他任何地方更多。在這許多重要的手抄本之中,《僧伽吒經》的數量最多,甚至遠超過現今我們比較熟悉的妙法蓮華經、金剛 經或般若經。好幾世紀以來,《僧伽吒經》一直是所有大乘經典中最廣為讀誦、流通的經典。
《金剛經》
佛教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1年)譯出。1卷。以後相繼出現5種譯本:
①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②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③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④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大般若經》的第九會);
⑤唐義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外,還有藏文、滿文譯本等。
《心經》
(經名)有數本: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經》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經秘鍵,即此本之解釋也,但其題號為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華嚴之賢首釋之,謂為心經略疏。慈恩又有般若心經幽贊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譯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唐法月重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宋施護譯之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此中舉世流通者,鳩摩羅什譯之本也。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共一卷,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此經內容大概為:佛成道未久,大眾雲集。佛入寶舍三昧,出無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猶如一會。勝分菩薩說偈問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問所疑,佛為決疑,遂發大願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發願。佛悉授菩提記,復出舌相,說持經功德,仍以此經囑累文殊菩薩。
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應墮地獄者。終不聞是微妙經典。「
《如來庄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乾隆大藏經,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0241部,
諸佛虛空相虛空亦無相。離諸因果故敬禮無所觀。
虛空無中邊諸佛身亦然。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

元魏天竺三藏法師曇摩流支譯,又出於《大藏經·寶積部·涅槃部·第357部》,二卷,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有異譯本《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庄嚴經》譯經為: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共五卷,
另有異本為《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等譯
經中說:「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令得不退轉地。若復有菩薩信此法門。若自書寫教他書寫廣為人說。所得功德勝前功德乃至無量阿僧祇。」

⑵ 佛經有哪些,經典佛經有哪些,大乘佛經有哪些,著名的

很多。參閱《乾隆大藏經》(龍藏)就知道了。
《華嚴經》《楞嚴經》《金剛經》《法華經》(妙法蓮華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僧伽吒經》《地藏經》《大般涅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

⑶ 大乘經典是哪些經文請知道的指點一下。阿彌陀佛,

金剛經大般若經楞嚴經心經法華經華嚴經涅盤經...

⑷ 佛教十二部大乘經典都是什麼名字

阿彌陀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有分「經」、「律」「論」,而「集大成」統合為《大藏經》
《大藏經》又依翻譯分三大系統,我們現在讀到的漢文佛經,即「漢系」《大藏經》,目前流通的總共106冊4200餘種23000餘卷1億多字。
其「十二部」是對佛經內容文體的分類,是「分類」,而並不是具體那一本佛經
以下摘自每 日頭條
一、長行:直說法義
是指經文字句不拘多少。通篇一長行、一長行的敘述開示的體裁,有如現今的「散文」。其特性是「直說法義」,為一切佛經的主要文式。《大智度論》又稱為「契經」,意謂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
二、重頌:重宣其義
這可以形式與內容兩層上來理解。從形式上看,文句字數有定,似於「古詩」,這是從梵文、巴利語沿習而來的文體,一般稱偈頌。從內容上看,都是對「長行」內容的復述,是稱重頌或應頌。應者,「順應長行」;重者,「重宣其義」也。
三、孤起:不依長行而獨自孤起
是相對於重頌提出來的,即與長行文字內容無關而直接作偈頌的經句,所謂「不依長行而獨自孤起」者,又稱諷頌。
以上三部是從經文的體裁上分立的,為一切經典的主要文體。正如《百論疏》說:「總談設數,凡有二門:但有長行無有偈頌,如《大品經》之類;但有偈頌而無長行,如《法句經》;長行偈頌均有,如《法華經》」。
長行偈頌均有,如《法華經》
下列九部則是從內容屬性上分別,所謂「依別事而應名」。
四、因緣:記述
是有關該經有在什麼情況下為解決什麼問題對什麼人所說的等等記述,屬於交待背景、主題、性質、目的的。
此外,佛經典籍在整體結構上,大多分為「三段式」即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初序分也叫因緣經,因這是記述眾菩薩、比丘等於佛面前親自聞佛說法、親受教化的現場記實,這個機遇是由大事因緣決定的,是稱「因緣經」。
五、本事:菩薩檔案
佛經中記載了許多有關佛講述某菩薩或某弟子過去幾生幾世所作所為的種種因緣事業,此類即稱為本事經,如《法華經》中葯王菩薩本事品即是其例。
六、本生:佛的檔案
在佛經中,佛也說了許多自身過去世所作所為的種種業績,是稱「本生」。
七、未曾有:娑婆世界無有
此是形容佛在說法中顯現出來的種種神力、吉祥、瑞相的經文。未曾有者,是因這些瑞相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從來未曾有的境界,眾弟子同聲贊嘆:「未曾有」而得名。
八、譬喻:打比方
經文中用事例喻義理的文句頗多,故列為一部。
九、論議:以理論義,明辨法相
這是佛法經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論義,明辨法相」,如佛為聲聞乘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義得。這在文體上分為「一問—答」或「直發精義」的兩種,顯示了佛說法的活潑親切。儒家的《論語》與此就極其相似。
十、自說:佛之直說
佛說法多是弟子或菩薩先請問,佛再作答,於一問一答中深入開來。而自說一體是指弟子們不知提問,而佛從大事因緣出發,認為教義重大,既便無人求法請問,也要主動的開示眾生,如《阿彌陀經》就是佛主動開示的自說法。
十一、方廣:無所不包曰廣,離於偏頗曰方
此是從經義的內涵上立名分列的。方廣者,「無所不包曰廣,離於偏頗曰方」,是指經文具有方正、廣大的真理,也即「議論之方正,言詞之廣博。」凡屬宣講菩薩道的教理,宏揚菩薩行的法門均屬「方廣」,是為教化大乘菩薩的大乘經典的通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於這大方廣三字,當年慧明法師曾說「每個字有廣中廣,廣中量,量中廣,量中量四種講法」,接著僅就「量中量」的體相用的三重玄義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廣」足足講了三個小時。
十二、授記:預言錄
是指經載佛明告弟子何時可以成佛的經文。據《瓔珞經》講有八種授記,《法華經》第六品就專名「授記品」。
上述十二部這樣認真細致的從體裁到內容如此分條析縷的大作案頭文章,是由佛法名相之確當、義理之深密所決定的。此之示範足以啟迪後學於佛陀聖言「善思念之」,以踐聞思修三慧之成就。
於此十二部,為便於記別,向有四句偈,現抄錄如下:
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議論及授記。

⑸ 大乘12部經典有哪些

十二部,並不是指十二本佛經,而是依佛經的體載,內容,文法分為十二個種類

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1、修多羅、素怛纜,此譯為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經典,皆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故又稱長行經。

2、祇夜,此譯重頌或應頌,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為一頌不定。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頌前經長行經文之義,此類頌經,名「重頌經」。

3、和伽羅那,此譯授記,凡經中佛於菩薩授當來必當成佛之記,於緣覺後世當得道,於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餘六道眾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4、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以偈頌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5、優陀那,此譯自說或無問自說經,凡無請問者佛自宣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

6、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7、阿波陀那,此譯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8、伊帝目多伽,此譯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之處,即名「本事經」。

9、闍陀伽,此為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10、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三:「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11、阿浮陀達摩,此譯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12、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⑹ 佛教十二部大乘經典都是什麼名字

一、修多羅、素怛纜,此譯為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經典,皆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故又稱長行經。

二、只夜,此譯重頌或應頌,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為一頌不定。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頌前經長行經文之義,此類頌經,名「重頌經」。

三、和伽羅那,此譯授記,凡經中佛於菩薩授當來必當成佛之記,於緣覺後世當得道,於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餘六道眾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四、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以偈頌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五、優陀那,此譯自說或無問自說經,凡無請問者佛自宣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

六、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七、阿波陀那,此譯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八、伊帝目多伽,此譯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之處,即名「本事經」。

九、闍陀伽,此為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十、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三:「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十一、阿浮陀達摩,此譯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6)哪些經文是大乘經典擴展閱讀

十二部經,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佛教經典分為三藏,最基本的佛法概念全部被囊括在三藏之中。「藏」是梵文「毗扎嘎」的漢譯,意思是總聚、含藏。因能總攝歸納同類於一處,所以稱之為「藏」。

三藏即律藏、經藏和論藏。為了調伏眾生擺脫受苦與享樂的兩邊生活,講說了律藏,開顯佛教的戒律道德規范;為了讓眾生斷除對世間存在三寶四諦等真理的疑惑,宜說了經藏,開顯攝心一處的禪定;為了對治眾生與生俱來執我的錯誤觀念,宣說了論藏,同時闡發智慧。

⑺ 大乘佛法經文是什麼

大乘佛法,較為出名的經文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經,以及中論、攝大乘論等論。

1、般若經

《般若經》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經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類經典,由般若部類的眾多經典匯編而成。

小品般若經又被七次翻譯,譯本分別是:東漢竺佛朔譯的《道行經》一卷;吳國康僧會譯的《吳品經》五卷;吳國支謙譯的《大明度無極經》四卷;西晉竺法護譯的《新道行經》十卷;東晉祗多蜜譯的《大智度經》四卷;前秦曇摩埤、竺佛念合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五卷;後秦鳩摩羅什譯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大品般若經》譯介的要遲些,到南北朝時先後有三個譯本:西晉竺法護譯的《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十五卷;西晉無羅叉、竺叔蘭合譯的《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後秦鳩摩羅什、僧睿等合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

譯介般若經的集大成者是我國著名高僧玄奘。他在晚年以極大的毅力編譯了六百卷的巨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從而使漢譯般若經得以完備。

2、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

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復制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關鍵詞「妙法蓮華」。「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3、華嚴經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7)哪些經文是大乘經典擴展閱讀

(術語)Man&amacron;y&amacron;na,梵語摩訶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

謂之小乘。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十二門論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寶積經二十八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般若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妙法蓮華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嚴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乘佛法

⑻ 佛教有哪些經文

一、凈土五經: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二、禪宗七經:

心經、金剛經、圓覺經、楞伽經、楞嚴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

三、其它佛經:

華嚴經、地藏經、葯師經、俱舍論大涅盤經、佛遺教經、解深密經、成唯識論妙法蓮華經、十善業道經、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父母恩難報經、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8)哪些經文是大乘經典擴展閱讀

一、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Dirghagama-sutra)。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故名。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全經分四分四誦,22卷,共收30部經。此經梵本屬法藏部。曾在中亞發現梵本殘片。歷代別出異譯之單品約24種、58卷左右。

北傳漢譯《長阿含經》與南傳《長部經典》大體相應。《長部經典》共收34種經。其中有四經漢譯全缺;而《三十二相經》、《念處經》漢譯收在《中阿含經》 中;但南傳《長部經典》沒有《增一經》、《三聚經》和《世紀經》三經。一般認為,北傳傾向於把內容相近的經文排在一起,而南傳的排列則更多地保留了經文形成先後的原來面貌。

三、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復制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 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關鍵詞「妙法蓮華」。「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四、《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

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凈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⑼ 大乘佛經里有哪些佛經比較或最重要呢

所有的佛教都一樣重要。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適合八萬四千法門的眾生。
不管小乘、大乘,密乘,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
以前古代的大德,很多都是學習三藏十二部,現在的我們煩惱比較多,比較忙,盡可能也要多學習,但是最重要,要懂得佛法的精華和道理,才是最重要。
佛教並不是單單一門宗教 ,真正的佛教是積極的。佛教的思想,是教人行善,積德,而且也可以修身養性,學習佛教不單單可以讓我們這一生與人友好相處,懂得待人接物,經濟財富穩定,家庭、事業、工作等等更加美好,不僅對來世一定有幫助,今生也會令自己有一種快樂之感。即使你沒有發財、事業上不成功,也不會像沒學佛的人那樣一蹶不振,而始終都會有一種滿足感。同時也可以認識到整個人生、世界,乃至是整個宇宙的真理、真相。
學習佛法,最好是要有次第的聞思修行。首先,你要找到一個好老師,最好是公認的高僧大德,如漢地很多高僧大德,藏地很多高僧大德。然後先聽聞經書內容,聽師父們講解,自己明白佛教的道理,然後思考,還要自己修行,如禪修。平時多一點上供下施,積資凈障。
如果是初學者的話,建議你可以學習一下一些簡單的經典、論典,如《大圓滿前行》、《慧燈之光》、《百業經》、《入菩薩行論》、《苦才是人生》、《心經》、《金剛經》等,祝你好運。
出離心和菩提心,一切修行的基礎

目前漢地居士在修行上存在很多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其中有些是比較嚴重的,有些雖然不嚴重,卻可以導致一系列的問題,或者是與解脫沒有太大關系。正是因為缺少了系統修法的教育,才會出現這些問題,這是很危險的。

那麼,該如何挽救呢?首先,我們不談很多理論,只要求先把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起來,有了這兩個基礎,再修任何法都不會走太多彎路。若不修這兩個法,而去追求許多其他的灌頂、修法,是會走錯路的。暇滿人身不會一次又一次獲得,若這一次走錯了,以後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難再有機會的。大圓滿、時輪金剛等修法都非常殊勝,但是,若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它們就會成為世間法,因此,希望大家在修行初期,一定不要修太多的法,只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只是偶爾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穩定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個修解脫法的人。在這兩個基礎打好以後,我們再考慮其他的修法。
——摘自慧燈之光1《菩提心略修法》

⑽ 大乘方等經典包括那些經文

大乘經典。比如:《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金剛經》《心經》《阿彌陀經》《無量壽佛經》《大乘起信論》等,還有很多很多的經、論,都是大乘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