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要讀經典
讀經典才更有內涵,更具智慧。
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後人尊敬它稱之為經典。
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
經典就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
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就是經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創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單稱為「經」,如老子、論語、聖經、金剛經。有些甚至被稱為經中之經,位居群經之首,比如中國的《易經》,佛家的《心經》等,就有此殊榮。
「典」是個會意字。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合起來就是大本大冊的書。
典的本義是指重要的文獻、典籍。
『貳』 經典誦讀是什麼意思
「經典誦讀」的意思:對公認的儒家典籍用清晰響亮的聲音讀誦。「經典誦讀」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的誦讀,一類是「典」的誦讀。
「經典」舊指作為典範的儒家載籍,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等,也指宗教典籍,如佛經、《聖經》等。這里是指儒家的典籍。
「誦讀」指清清楚楚的高聲誦讀,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
在歷史上,特別根據人文系統的發展來說,「經」是世界各民族在獲得精神營養和後天智識這兩個層面上,能夠同時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個範本或者文章。
對於「典」的作用,它注重反映歷史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產生的一些文字記錄,就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識層面的,而不是文化層面的。
『叄』 為什麼讀經典
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如果今天我們口喊經典閱讀,年輕一代或者大眾,卻都不讀原著,只讀別人的解釋,這就會誤事,會造成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的後果,說不定比不讀更壞。
為什麼要如此熱衷於「經典閱讀」?「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這幾年我提出過一個概念:「作為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當這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這樣的經典那裡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後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每個國家都有幾部經典,可以說家喻戶曉,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就文學經典而言,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德國的歌德,等等,都是進入國民基礎教育,紮根在青少年心上,成為他們民族年輕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體到我們中國,我曾提出這樣的設想,要在中學(或者大學)開設四門基本經典的選修課:《論語》、《莊子》選讀,唐詩選讀,《紅樓夢》選讀,魯迅作品選讀。——當然,究竟哪些是我們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該在中學(大學)開設什麼基本經典選讀課,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這樣的經典閱讀,實在是民族精神建設的一件大事,是應該認真對待的。
而且,在當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經典閱讀,還有某種迫切性。青少年時期,讀不讀書,讀什麼書,都不是小問題。現在我們這兩方面都出了問題。首先是不讀書:一方面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除了課本和應考復習資料以外,沒有時間、精力,也無興趣讀其他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書,老師、家長也不允許讀;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點課余時間也耗在影視和網路閱讀上。——我並不反對影視和網路閱讀,並且認為影視和網路確實提供了閱讀的新的可能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其明顯的愉悅性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誘惑力,這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顯的:有可能削減,以至取消了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因此如果以影視、網路閱讀代替經典文本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這里還有一個讀什麼書的問題。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紅紙包里的爛肉」:當下中國讀書市場上這樣的「新袋子」、「紅紙」包裝,實在是太多了,沒有經驗的青少年特別容易上當,但吃下去的卻是「爛肉」、「酸酒」,仰賴這樣的「快餐」長大,是可能成為畸形人的。魯迅因此大聲疾呼:「我們要有批評家」,給青少年的閱讀以正確的引導。「經典閱讀」正是這樣的導向: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近年來,我在和中學生和大學生的交談中,還經常討論到一個或許是更為根本的問題,就是「價值理想重建,信仰重建」的問題。很多青少年都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標,人生動力不足而感到困惑。我總是引用魯迅的話作回答:不要去找什麼「導師」,要自己「聯合起來」,尋找自己的路。但我也總是給他們提出兩條建議。一是信仰、價值理想,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而是要有豐厚的文化基礎。這就要趁年輕,在校學習時間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讀書,特別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以吸取最廣泛的精神資源,吸收得愈多愈廣,精神底氣愈足,就愈能在獨立的選擇、消化、融會、創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另一方面,信仰、理想又不是在書齋里苦思冥想所能構建起來的,這就必須有社會實踐;因此,我建議他們,在校期間,在以主要精力讀書的同時,適當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到中國社會底層,以了解真實的中國,和腳下的這塊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建立某種血肉聯系,這就為自己確立基本的人生理想、目標,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我的這兩點建議,對討論經典閱讀,也是有意義的。它強調:閱讀經典,不僅是為了增長知識,更是要從中吸取精神資源;經典的選擇與閱讀,必須有開闊的視野,不僅要讀古代經典,還要讀現代經典,不僅要讀中國經典,而且要讀外國經典,不僅要讀西方經典,還要讀東方國家的經典,不僅要讀文學經典,還要讀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經典,等等,絕不能將任何一個經典絕對化,神聖化,弔死在一棵樹上;而在閱讀經典的同時,還要閱讀生活這部「大書」,關心、參與現實生活的創造,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經典的理解。集中到一點,就是不要為讀經典而讀經典,目的是要促進自己的精神成長,我們是為了「立人」而閱讀經典。
『肆』 什麼是「經典」,為什麼要讀「經典」
今天想來,不外乎以下幾個理由:【其一,經典質量高,相對於快餐文字而言,閱讀經典不僅僅可以產生更多的閱讀快感,尤其可以增長見識;其二,經典在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活中運用得最多,讀經典本身意味著掌握來更為有效的交際工具;其三,對於正在求學的人而言,考試的題目往往要觸及經典.對於寫作的人而言,讀經典則意味著可以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此為概括性文字】
日本作家小泉八雲說:「不要買那隻讀一遍不能使人重讀的書.」他又說,「與其讀一百部好書,不如將五十部重讀一遍.」——好書,是需要反復閱讀的.
毫無疑問,當我們在書店裡隨手拿起一本新推出的書,那手頭的東西顯然還不是經典.經典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當越來越多的人不約而同地反復閱讀同一本書,這本書因此得以刻進更多人的腦海里.這樣,一本新的經典就誕生了.
讀書當度經典,讀經典猶如與大師對話.卡爾維諾、列夫.托爾斯泰、莎士比亞、馬克.吐溫、馬爾克斯……這些人在書桌上排成隊,他們有些頭角崢嶸,有些面目慈祥,有些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些人卻僅僅設置思考的路障,留給你足夠的空間去思索,去探險.當帕斯卡爾告訴你「人是會思想的蘆葦」,當雨果向你展示鐵面人殘酷的微笑,人生,或者超越人生的話題和思索,往往就此展開.至於那書桌上的一本本書,多像級級通往光明之路的台階.而經典的閱讀,也就此展開.
『伍』 什麼是誦讀經典
即是誦讀四書五經的這些經典的意思
『陸』 閱讀經典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閱讀經典的價值和意義是如下:
1、閱讀有益的課外書不但有助於開闊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人處世等,而且可以增長見識,做到不出家門而知天下事,不出國門而了解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2、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書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書籍,很容易在閱讀者的內心引起震盪。比如讀魯迅的書,會被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打動。
讀李白的詩,會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打動。這些向上的精神會對人格起到升華的作用,並可以促使一個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3、讀書能夠祛除內心的浮躁,讓一顆心沉浸在文字寧靜的世界裡,給心靈以慰藉和滋潤。還能祛除內心的空虛,讓一顆心在知識的海洋中漸漸豐盈、充實起來。所以,讀書人不會無奈和茫然,因為有書為伴;不會孤獨和寂寞,因為有書為伴。
4、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必須學會因材施教,擴充孩子的課外閱讀量,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獨特的個性,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5、讀書還可以洗滌我們的思想,陶冶我們的情操,拓展我們的視野,增加個人魅力等等,讀書基本上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所以有時間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高多讀點書。
『柒』 為什麼要讀經典,讀了有哪些好處
原因: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更為甚的是道德教育和孝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十分多。
經典是永遠不會被時代所拋棄,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必是取精華部分為世人所傳閱,有我們應該學習的部分。
因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精神的精華都凝聚於其中,人類最美好的創造都匯集於其中。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代代相傳的。
要給青年的閱讀以正確的指引。提倡「讀名作,讀經典」即是一種導向:惟有用前輩人所創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下一代,才能保證他們成為巴金所期待的「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
經典有助於我們的精神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文化教育發展、陶冶我們的性情,開拓我們的精神空間。
好處:
多讀經典,可以提升我們的文化素質,做一個文明人,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的好公民。
閱讀能力建立廣泛閱讀興趣作文水平大為提高。
也可以提高理解能力提高綜合理解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出良好口才以及行為習慣和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捌』 誦讀經典是什麼意思
意思:朗誦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名作。
誦讀,拼音是:sòng dú。
意思:熟讀;背誦;吟誦。亦指誦讀詩文時讀出聲音來。
出自:西晉史學家陳壽所作《三國志·吳志·闞澤傳》。
原句:「常為人佣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
翻譯:常為人僱用抄書,以此換取紙筆。抄完書後,他也就將那部書全部誦讀完畢。
經典,拼音是:jīng diǎn。
意思如下:
1、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
2、泛指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
3、著作具有權威性的。
出自: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所作《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
原句:「後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
翻譯:鄧皇後難以違背母親的話,白天操練女工,晚上就誦讀經書典籍,家人稱呼她為「諸生」。
(8)讀經典似什麼擴展閱讀:
有關誦讀的名言警句: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出處: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翻譯:讀書只有讀透書,博覽群書,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有如神助一般。
2、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
出處:宋代思想家朱熹所作《學規類編》。
翻譯:讀書的辦法沒有別途徑,只有是堅定毅志、虛心學習,反復的鑽研,才能算功夫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