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紅色經典故事如何拍攝
擴展閱讀
模擬電路技術基礎干什麼 2025-02-06 01:45:56
如何團結好同學相處 2025-02-06 01:44:16
無外伸基礎梁是什麼意思 2025-02-06 01:43:27

紅色經典故事如何拍攝

發布時間: 2022-05-18 17:36:52

⑴ 3分鍾紅色經典故事

1、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

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雲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毛澤東在指揮全國戰局之餘,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是已知的中國共產黨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一開創起,就處在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之中,紅軍和根據地老百姓的生活異常艱苦。毛澤東在1928年11月寫給中央的報告說:"現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麼人都是一樣苦。"

冬天,井岡山上格外寒冷,紅軍戰士沒有棉衣和棉被,只有兩層單衣和薄薄的線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錢,吃的是粗糙的紅米和沒油鹽的南瓜湯,晚上,沒棉被就靠蓋稻草取暖。毛委員在上井岡山當年的冬天,就指示工農革命軍在桃寮和茨坪辦起了被服廠。

一天,部隊發下新棉衣,毛委員領新棉衣回到八角樓,走在房東謝槐福的面前說:你一家五口人,沒有一件棉衣,你就把這件棉衣穿上吧!謝槐福見毛委員身上只穿了三件單衣,想起毛委員寒冬的晚上只披著一件線毯,還經常工作到深夜,怎麼也不肯收下新棉衣。

在毛委員反復給謝槐福做工作的情況下,謝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毛委員就是這樣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戰勝了嚴寒的冬天,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與愛戴,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3、王二小原名閻福華,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裡人都叫他閻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餘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

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於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後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轎頂山的報社武裝梯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4、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葯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後長眠於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5、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國軍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時左腿負傷,仍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過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

危急關頭,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葯包,以自己的身體充當火葯支架。隨著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敵軍的暗堡被炸毀,董存瑞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⑵ 求一個較短的紅色經典故事

劉胡蘭的故事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雲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毛澤東在指揮全國戰局之餘,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是已知的中國共產黨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這種表現,恰恰是共產黨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雷鋒故事—添磚 有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會,想硬挺過去,但又一想,明天還要出車,這樣疼下去可不行,趕快爬了起來,跑到衛生連。 值班醫生問了問病情,按了按肚子,給了些葯片,囑咐說:不要緊,回去用熱水袋壓一壓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別再累著呀! 雷鋒往回走,路過一個建築工地,工地上那熱烈的勞動場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心裡贊嘆著: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這里還是一片煤渣地,現在就要蓋起高樓大廈了。在這里勞動的人,個個汗流浹背,干勁十足。砌磚的和運磚的,展開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擴音器里響著一個尖嗓子姑娘的聲音,鼓動得整個工地熱氣騰騰的。 他正要離開這里,忽聽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磚的同志大顯身手,以懲每小時一千二百塊的速度,打破了過去的紀錄,運磚的同志加油呀!雷鋒回身一看,見運磚的兩人一輛小車,一個拉一個推,個個幹得挺歡,還是供不上砌磚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磚場,操起一輛小車就干起來。他一個推一輛車,裝得滿滿的;上坡時挺費力,幾個工人趕來幫助他,有個工人問道:同志,誰叫你來的?雷鋒笑著逗他說:你們叫我來的呀!我們?是呀,你們為了社會主義,幹得熱火朝天,就不許我來嗎? 雷鋒覺得能為社會主義建設添一塊磚,也是好的,他越干越高興,推著小車跑得飛快,一口氣推了十幾車,臉上的汗珠子直淌,衣服全濕透了。工地上的人都很納悶:哪兒來了這么個解放軍戰士,幹得這么帶勁!有的說:嘿,真了不起,解放軍同志干什麼都是好樣的! 有一位工人端來一碗水,對雷鋒說:同志,喝碗水,休息一下吧。 雷鋒說:不累,謝謝。接過碗,一飲而盡,用手背抹了抹嘴,又推磚去了。運磚供應不上的情況很快轉變了。當雷鋒剛剛裝好一車磚的時候,尖嗓子的廣播員甩著辮子跑出來,問雷鋒:喂,同志,你是哪個部隊的?叫什麼名字?你問這個幹啥?你給我們帶來很大鼓舞,大家要求寫篇稿子表揚表揚你。雷鋒說:我今天沒事兒,到這兒干點活是應該的。有啥可表揚的。說罷,推上車就走。廣播員感動地望著他的背影,自言自語:還向我保密哩,我非打聽出你的名字不可!整個工地你追我趕,熱火朝天,大家越干越歡。上半天,超額完成了施工任務。中午,勞動結束後,雷鋒拿起軍衣,准備回連隊時,一幫工人忽地把他圍住了。這個和他握手,那個向他致謝。一個穿白襯衣的人,上前來拉住他的手,熱情地說:你到這里來勞動,給我們的鼓舞不小。雷鋒不好意思地說:「這有什麼!我和大家一樣,只是盡了我應盡的義務。那位女廣播員又問道:可是幹了半天,還不知道你的名字叫什麼呢?我該回去了……雷鋒拔腿就走。廣播員故意板起面孔說:同志,廣播你的事跡,不能看成光是對你的表揚,這對我們今後的工作,也會有推動作用呀!雷鋒只好說出了自己的名字。那位廣播員一甩辮子,笑著跑。不一會兒,她那尖嗓子傳遍了工地:感謝解放軍,向雷鋒同志學習……

⑶ 紅色經典故事劇本!

金色的魚鉤
時間:1935年秋。
地點:長征路上,一望無際的草地。
人物:炊事班長(近四十歲,個兒高,背有點兒駝,兩鬢斑白,皺紋滿臉)。
紅軍戰士小梁(十七八歲,瘦弱有病)。
小戰士甲和乙(十二三歲,病弱交加,疲憊不堪)。

第一幕 草地夜話
畫外音:1935年秋,紅軍進入草地。炊事班長奉命照顧三個病號。青稞面吃完了,戰士們只好吃野菜、草根。一天,老班長用縫衣針做成魚鉤釣來了小魚。
(幕啟,小戰士們津津有味地喝著魚湯。老班長坐在一旁慈祥地望著他們。)
小梁:老班長,你怎麼不吃啊?
班長:(摸摸嘴,回味似的)吃過了,我一起鍋就吃,比你們還先吃呢。
(老班長收拾好碗筷,下,從另一邊上,小梁悄悄地跟上,老班長坐在草地上艱難地嚼著草根和剩下的魚骨頭。)
小梁:(失聲地)老班長,你怎麼……
班長:(支吾著)我,早吃過了。看到碗里還沒吃干凈……扔了怪可惜的……
小梁:不!我全知道了。
班長:小點聲,小梁。(摟過小梁,又指了指兩個小戰士睡覺的地方)咱倆是黨員,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能再告訴別人。
小梁:可是,你也要愛惜自己啊!
班長:不要緊,我身子骨還結實。(抬頭望瞭望星空,良久)指導員把你們三人交給我時說,一路上,我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再苦再累,也要把你們帶出草地。我估摸著還要20天的路程,這20天,難熬呀!眼看你們一天天衰弱下去,真要有個三長兩短,我怎麼向黨匯報呢?
小梁:可是,你總該跟我們一起吃點兒呀!
班長:唉,太少了。(輕輕搖頭)小梁,弄點兒吃的太難了。有時候等了大半夜,也不見魚上鉤。為了弄條蚯蚓做魚餌,我不知翻了多少草皮。還有,我的眼睛壞了,一到夜裡,找野菜得一棵一棵地摸……
小梁:(搶著說)老班長,以後我幫你,我看得見!
班長:不,咱們不是早分好了工了嗎?再說,你病得也不輕,不好好休息會支持不住的。
小梁:不……
班長:(嚴厲地)小梁同志,共產黨員要服從黨的分配。你的任務是堅持走路,安定兩個小同志的情緒,增強他們戰勝困難的信心!(小梁張口無語,撲在老班長懷里哭了,幕落。)

第二幕 凝重的眼神(略)
第三幕 最後的囑咐
(幕啟,遠處重重疊疊的山峰依稀可見。近處,四個衣衫襤褸(lán lǚ)的紅軍戰士圍在一起。身後,是茫茫的草地和一行踩得稀爛的路)
老班長:(快活地)同志們,咱們快走出這草地了(指指遠山)。我們在這兒停一下,好好弄點兒吃的,鼓一鼓勁,一口氣走出草地去。(說罷,拿針鉤找水塘去了;小紅軍們快活地找野菜、拾乾柴。)
小梁:怎麼老班長還沒回來?
戰士甲乙:啊?(有些慌亂)去找找!
(老班長在水塘里昏迷不醒,魚竿還握在手中。)
小梁:我來釣魚,你倆一個照顧老班長,一人趕緊生火。
(終於釣到一條小魚,趕忙熬魚湯。)
小梁:(伏下身)老班長,你醒醒!喝點兒魚湯就會好的……
(小紅軍甲乙跪在一旁哭泣。)
老班長:(微微睜眼,盯著魚湯)小梁,別浪費東西了,我……我不行啦。你們吃吧,吃了還要趕路,這二十多里路,一定要走出去!
小梁:老班長,你吃呀!我們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哭泣)!
老班長:(撫摸小梁的頭)不,你們吃吧,你們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見著指導員,告訴他,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手突然滑下去)
三個戰士:(齊哭喊)老班長,老班長,你醒醒呀,醒醒呀!
(小梁小心翼翼地包紮好魚鉤,放在貼身衣袋裡,動作緩慢。)

畫外音又起:(小梁的聲音)老班長,等革命勝利了,我一定把
這珍貴的魚鉤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瞻仰它,永遠記住這金色的魚鉤,記住這崢嶸的歲月。(幕落)

⑷ 配音紅色經典故事怎麼弄

找紅色經典配音素材。
紅色革命精神,是我們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需要時刻謹記著紅色革命精神,也需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多多學習紅色革命精神。那就像這些紅色經典配音素材,紅色經典片段配音 經典配音片段等的紅色文化大家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就可以多多了解,多多學習了。

⑸ 什麼叫紅色經典、那些屬於紅色經典.急求

紅色經典釋義:這本是一個後文革詞彙,卻蘊涵著與現實相連的文革記憶。最初(1980年代)被用來指稱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

後來(1990年代以後)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泛化推廣到用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範性作品。

屬於紅色經典的作品:

1、《紅岩》

《紅岩》是1961年1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113次,再版2次,冊數則超過了一千萬。作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作者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此長篇小說《紅岩》,後改編為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

2、《紅日》

《紅日》是上海電影製片廠(天馬電影製片廠) 拍攝的戰爭故事片,由湯曉丹執導,張伐、高博、中叔皇、李農等主演,於1963年5月1日上映。

該片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改編,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故事。

3、《紅旗譜》

該片人物眾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編導者將農民與地主之間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作為主線,並多層次、多側面地表現了其他各階層人物及其矛盾,在諸多矛盾斗爭中使人物形象得以確立。

4、《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和成長命運的優秀長篇小說。

作者楊沫,出生於北京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縣等地教書,後又在北京做過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在此期間接觸了馬列主義思想,並加入了共產黨。這種個人的生活經歷對她的小說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5、《保衛延安》

《保衛延安》是一部著名的「紅色經典」、「英雄史詩」,作者杜鵬程從基層寫起,描寫了一九四七年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在敵人以十倍於我軍的絕對優勢兵力發動瘋狂進攻的情況下。

由防禦轉為進攻,取得西北戰場輝煌勝利的故事。贊頌了無數解放軍戰士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的精神和許多解放軍指戰員鎮定自若、運籌帷幄的大將風度。

⑹ 紅色經典革命先烈故事有哪些

1、瑞金沙洲壩的楊大娘是紅軍家屬。大兒子參加紅軍以後,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里里外外什麼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個傍晚,楊大娘澆完菜園,回家准備挑水做飯。她剛拿起扁擔,卻發現水缸里的水滿滿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滿,昨天水缸滿,今天水缸又滿了。這是怎麼回事?她問小兒子:「小發仔,下午你挑水了嗎?」

11歲的小發仔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我沒挑。」

楊大娘越想越覺得奇怪,就跑到田頭問代耕隊長:「我屋裡那口水缸,天天都滿滿的。是你派人給我家挑水了吧?」

「沒有啊,」代耕隊長也感到奇怪,將信將疑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正說著,上屋的二嬸也提著菜藍子走過來搭話:「是啊,我屋裡的水缸也是幹了又會滿,滿得都快要溢出來 了,不知道是誰在做好事。」

代耕隊長把斗笠往頭上一扣,笑笑說:「毛主席主張調查研究,你們該去調查調查呀!」

楊大娘和二嬸覺得這話有理,倆人商量了一陣,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楊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滿滿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幹活,早早拿起一雙鞋底,坐在門口,和二嬸你一針我一線地納起鞋底來。她倆鞋線扯得嗦嗦響,納好鞋底又上鞋幫,四隻耳朵聽動靜,兩雙眼睛觀八方,邊做針線活,邊搞起「調查」來。但是等了半天,也沒有半點兒動靜,她倆心裡納悶極了。

太陽離西山只有兩竿高的時候,楊大娘忽然聽見屋裡的後門響了,接著又聽到水桶鐵鉤碰撞的聲音。她倆驚喜地互相丟了個眼色,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這回捉到了!」說著站起身就往屋裡跑。

楊大娘剛進門,差點跟一個挑著水桶的人撞個滿懷。她抬頭一看,見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紅軍制服,正沖著她和二嬸笑。望著他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她覺得很面熟,但是又記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二嬸一下就認出來了:「呀,這不是毛主席嗎!」

二嬸拉著毛主席坐下,楊大娘趕忙端上一碗茶,說:「毛主席,你來沙洲壩不久,可處處愛護體貼老百姓,叫我們怎麼感謝你呀!」

毛主席喝著茶,和兩位紅軍家屬聊起家常來,問她們:生活有沒有困難?代耕隊耕的田滿意不滿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寧小學的功課好不好?一直談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滿不可。楊大娘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毛主席為楊大娘和二嬸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

2、1948年5月25日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連正對隆化中學發起第二次總攻。突然,敵人的機槍像暴雨般橫掃過來,把戰士們壓在一條土坡下面,抬不起頭來。原先,這是隆化中學東北角橫跨旱河的一座橋上噴出來的6條火舌。狡猾的敵人,在橋上修了一個偽裝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攔住了我軍沖鋒的道路。

這時,董存瑞和戰友們紛紛向連長請戰,要求把這座橋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們都無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戰友的傷亡,再次挺身請戰。「你已經幾次完成爆破任務了……」不容副連長說完,董存瑞搶著說:「我是共產黨員,我的任務不只是炸幾個碉堡。

此刻隆化還沒有解放,怎樣能算完成任務呢?」副連長和指導員商量了一下,對董存瑞說:「好,你去吧,千萬要注意隱蔽。」董存瑞緊攥拳頭說:「放心吧,不完成任務就不回來!」

董存瑞挾起炸葯包,彎著腰沖了出去。橋型暗堡里,敵人的機槍越打越緊,子彈帶著尖利的嘯聲,從他耳邊掠過。但董存瑞沉著機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著。敵人的機槍打緊了,他就伏下不動。敵人的機槍稍一停,他就飛似的向前躍進幾米。突然,敵人的機槍又集中朝他打過來,他的腿受了傷,鮮血直流。但他仍抱著炸葯包猛沖到橋下。

這橋離地面有一人多高,兩旁是磚石砌的,沒溝、沒棱,哪兒也沒有安放炸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著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東西代替火葯支架。怎樣辦?董存瑞急得直攥拳頭。

這時,身後響起了嘹亮的沖鋒號聲,總攻的時間到了。大批的部隊像潮水般地涌了上來。橋型碉堡上的磚頭一塊塊被推開了,子彈像急雨一般向沖鋒部隊射去。董存瑞抬頭看了看橋頂,又看了看身後一個個倒下的戰友。不行,務必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則有更多的戰友要倒下,也會影響整個戰役。

想到那裡,董存瑞毅然決然地將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橋中央,左手托起炸葯包,緊緊貼住橋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巍然挺立,紋絲不動,像是一尊雕塑。就聽董存瑞高聲喊道:「為了新中國,沖啊!」剎那間,一聲巨響,地動山搖。敵人的橋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3、「八女投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與日軍血戰到底而決不屈服,最後集體投江殉國的英勇事跡。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

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蘭、楊貴珍、郭桂琴、黃貴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

抗聯隊伍經過幾日的奔襲,戰士們又餓又累,師長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明天早晨過河。10月的北方天氣已經非常寒冷,部隊在河畔露營後,燃起了幾堆篝火取暖。日偽特務葛海祿發現了江邊有篝火閃動,向日本守備隊報告有抗聯戰士在江邊休息。後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軍與偽軍將抗聯戰士包圍。

拂曉時,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沖。冷雲比較冷靜,命令七名女戰士卧倒,敵人沒有發現她們,向大部隊逼近。此時情況十分危急,在此生死關頭冷雲果斷地組織女戰士殿後,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一下子慌了神,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沖出去的同志最後聽到她們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日軍在得知她們只有八名女兵時,變的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當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沖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的火力強大未能成功。

被包圍的八名女戰士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卧倒的機會,毀掉槍Z,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中??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8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隻有13歲。

「八女投江」體現了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敢於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1986年9月7日,為紀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為其親筆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4、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一開創起,就處在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之中,紅軍和根據地老百姓的生活異常艱苦。毛澤東在1928年11月寫給中央的報告說:"現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麼人都是一樣苦。"

冬天,井岡山上格外寒冷,紅軍戰士沒有棉衣和棉被,只有兩層單衣和薄薄的線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錢,吃的是粗糙的紅米和沒油鹽的南瓜湯,晚上,沒棉被就靠蓋稻草取暖。毛委員在上井岡山當年的冬天,就指示工農革命軍在桃寮和茨坪辦起了被服廠。用打土豪得來的棉花、布匹自己生產軍服。

一天,部隊發下新棉衣,毛委員領新棉衣回到八角樓,走在房東謝槐福的面前說:你一家五口人,沒有一件棉衣,你就把這件棉衣穿上吧!謝槐福見毛委員身上只穿了三件單衣,想起毛委員寒冬的晚上只披著一件線毯,還經常工作到深夜,怎麼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員反復給謝槐福做工作的情況下,謝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員就是這樣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戰勝了嚴寒的冬天,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與愛戴,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5、「牛兒還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聽著這首優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會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動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裡人嗎?讓我揭開這個謎吧!

王二小原名閻福華,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裡人都叫他閻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餘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晉察冀日報》報社的工作人員和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

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於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後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轎頂山的報社武裝梯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住在兩界蜂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記者方冰對此事進行了采訪,並結合他平時采訪的其他故事,與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發表在1942年的《晉察冀日報》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後來,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們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溫那段歷史故事,在緬懷抗日小英雄的同時,一定要不忘國恥,發奮圖強,振興我中華。

⑺ 紅色經典故事1000字

1、《少年游擊隊》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留下的赤衛隊員們,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決定到山裡去堅持游擊斗爭。

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細妹、冬牙子都想跟赤衛隊去打游擊,但因年紀太小,李主席與李公公都不讓他們去。天黑時,孩子們悄悄離家去找紅軍,但找了一天也沒找到。

白匪團長帶領匪徒闖進了村子,屠殺了全村人,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為親人報仇的種子。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

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白匪團長。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2、《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晉察冀根據地的狼牙山區大舉進犯。當時,七連奉命在狼牙山一帶堅持游擊戰爭。經過一個多月英勇奮戰,七連決定向龍王廟一帶轉移,把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交給了六班。

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

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個一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綳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

戰斗進行了很久,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屍體。

五位壯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准備轉移。面前有兩條路:一條通往主力轉移的方向,走這條路可以很快追上連隊,可是敵人緊跟在身後;

另一條通向狼牙山的頂峰的棋盤陀,那裡三面都是懸崖。走哪條路呢?為了不讓敵人發現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

帶頭向棋盤陀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

五位壯士一面向頂峰攀登,一面依託大樹和岩石向敵人射擊。山路上又留下了許多具敵人的屍體。到了狼牙山峰頂五位壯士居高臨下,繼續向緊跟在身後的敵人射擊。

不少敵人墜落山澗,粉身碎骨。班長馬寶玉負傷了,子彈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裡還剩下一顆手榴彈。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猛地舉起一塊大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

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山坡上傳來一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深谷。

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馬寶玉嗖的一聲拔出手榴彈,擰開蓋子,用盡全身氣力扔向敵人。隨著一聲巨響,手榴彈在敵群中開了花。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的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

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裡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後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5、《草原英雄小姐妹》

蒙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羊群經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著風勢越走越遠。

姐妹倆冒著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著受驚的羊群。龍梅為救一隻埋進雪裡的羊和玉榮、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榮時,發現妹妹光著一隻腳在走路,那隻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

龍梅急忙脫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脫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背著她艱難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終於倒了下去。

由於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群都安全脫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

⑻ 紅色經典小故事

小英雄雨來雨來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一位著名的小英雄,他雖年紀不大,但非常熱愛中國共主黨、熱愛八路軍,非常痛恨日本鬼子,他用自己的行動,積極支持八路軍抗戰,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無限熱愛黨,積極為抗日出力的英雄行為和愛國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因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候,我給大家講幾個小英雄雨來的故事,希望你們╠╠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孩子們能夠記住,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有這樣一個可愛可敬的小英雄,我們要永遠記著他,永遠學習他的可貴精神,努力學習,做好准備,將來長大了,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們的一切。

⑼ 如果讓你選一部紅色經典拍成電影,你會有哪些辦法與創意呢設計一份海報來表現吧!

1、《閃閃的紅星》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中國兒童紅色電影。該片由李昂、李俊執導,祝新運、趙汝平、劉繼忠主演主演。於1974年10月1日上映。

2、《劉胡蘭》拍攝於1996年,由山西電影製片廠出品,是沈耀庭執導,池華瓊主演的戰爭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女英雄劉胡蘭的英雄事跡。

3、《南征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軍事影片,由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陳戈、馮喆、湯化達等主演,於1952年上映。

4、《地雷戰》是由唐英奇、徐達、吳健海執導,白大均、張長瑞、吳健海等人主演的戰爭片。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各村民兵聯防運用地雷戰術,殲滅了進犯的日軍,取得反掃盪勝利的故事。

5、《紅色娘子軍》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謝晉執導 ,祝希娟、王心剛等主演,1960年7月1日上映 。
我覺得我要是想嗯拍成電影的話,就覺得《智取威虎山》那部電影特別的好,我覺得對於紅色記憶也是一種傳承。
當下影視界興起了新一輪的紅色經典改編熱潮。在此背景下,筆者以《林海雪原》為例,來探討由紅色經典改編的電視劇、電影的若干問題,並對不同藝術形式的描寫手法進行分析,目的在於研究和探尋紅色經典深受人們青睞的原因。

一、紅色經典產生的時代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要從各方面加強,紅色經典成為當時傳播文化意識形態的主力軍和主流的文化意識形態。紅色經典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經典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至1976年「文革」結束之前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背景、以革命斗爭為題材內容的文藝作品,包括紅色小說、紅色歌曲、紅色電影、紅色戲劇(主要是「樣板戲」)等。廣義的紅色經典則是指凡以革命年代為時代背景、以英雄事跡或英雄人物為表現內容的所有經典文本,除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紅色經典的母本外,還包括1990年以後出現的各種衍生文本,如重拍或新拍的關於紅色經典的影視劇、由當紅歌星翻唱的紅色經典歌曲等。紅色經典本身是一個在「文革」後期產生的詞彙,最初指的是「文革」時期創作的革命樣板戲,後來被懷舊的人們泛化到用以指稱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範性作品。紅色經典作品主要出現於20世紀50至70年代,這些作品都不可不避免地沾染了當時的政治色彩。紅色經典的建構是有意識、有計劃地把文化生產和經典的兩個過程結合起來,比如作品剛剛創作完成就被奉為經典之作,或開始創作時就當成經典來創作,「文革」期間樣板戲的創作堪稱典型。這似乎違背經典創作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過程,而這種方式又是一種快速的飛躍的創作方式和理念,它與「文革」時期的革命要求完全相符合。這種創作方式也符合「文革」時期的時代特點,以至於在「文革」結束後受到了一些讀者的詬病。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下社會又興起了新一輪的紅色經典的改編熱潮,這說明雖然這些紅色經典有著濃重的政治文化色彩,但是在創作上都吸取了中國文學創作的多種藝術手法,刻畫出了一批生動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英雄形象,而這些形象有著巨大的榜樣作用,能夠不斷地教育和鼓舞一代代人。當時創作的紅色經典有很多,而《林海雪原》的發行量在紅色經典中位居前列。同時《林海雪原》被後來的人們改編為不同的影視作品,而在不同時代所產生的改編影視劇也有著不同的含義。

二、《林海雪原》的內容與改編

《林海雪原》是曲波根據自己的經歷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壓向東北。在我軍後方,國民黨又組織了一些偽滿洲國官員、地主、惡霸、流氓、大煙鬼等組建所謂的「中央一號隊伍軍」,不斷進行軍事騷擾,瘋狂地燒殺搶掠,聞所未聞的邪惡。為了清除匪患,少劍波帶領一支36人組成的小分隊,插入到白雪皚皚的森林,與不同類型的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小說問世後受到了熱烈的追捧,其中很多經典的橋段被人們牢記,如楊子榮深入土匪老巢與土匪頭子座山雕的對話:「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莫哈莫哈,正晌午說話,誰也沒有家,臉紅什麼?精神煥發,怎麼又黃啦?防冷塗的蠟。」這些經典的話語表現出了小說主人公的機智與勇敢。此後對於這部小說的改編有很多。不同時期改編的版本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於紅色經典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