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經典哲理散文是什麼
擴展閱讀
清島啤酒經典多少錢一箱 2024-09-19 09:33:33
懷庄經典傳承多少錢一箱 2024-09-19 09:16:41

經典哲理散文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3-03 22:41:58

❶ 西方文學史上三大哲理散文是哪些

《西方文學史》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提取碼:an3r

《西方文學史》是 2003年1月1日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本書是一本有新意的外國文學史著作,把西方文學放在世界文學的總體格局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中,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其成就,並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❷ 短篇經典哲理散文

終於走完了那一段路程。我曾經期待過,期待這段路應該好長好長,不會很快讓我走完;我曾經憧憬過,讓我和你一起多看看這路邊的風景,路邊的風景實在是宜人,我不忍這么快下路。 我們的未來有什麼呢?是富士山下的櫻花?還是五大湖的波浪,或者是阿爾卑斯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抑或是青海湖的鳥語?蓬萊島上的海市蜃樓,甚至更期待過撒哈拉沙漠上的如血的殘陽。然而,一切都那麼遙遠,一切的期待永遠成了期待了。 那一段路程,因為有你的陪伴而變得溫馨。雖然獨自品位時也有那麼一點點的苦澀,但是,過去了的,終於過去了。 走完了這段路程,人也彷彿長大了些,成熟了些。使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復雜與險惡。風景雖然宜人,但我不該停留。花兒雖然芳香,我卻不該攀摘啊!否則,刺兒既會扎了手,也會扎了心。如果是一顆硬刺,狠狠心,拔出來,只有短暫的疼;可如果是顆軟刺呢?可能永遠拔不出,留在肉里。讓你一直隱隱地疼痛,這才難受呢? 人生到處充滿了誘惑,難的是你不知道哪些誘惑對你是有益的。是誘惑,總會披著漂亮的外衣,只有你深陷其中時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有時候,就如那飛蛾,不知道即將撲向的是烈火,還是毀滅,為了追求愛,為了繁衍後代,也會把烈火當作配偶發出的求愛信號啊! 那段路程,短暫的路程雖然已經走完,但留給我的,依然是無盡的思索。 我還會期待,期待踏上新的旅程,期待生活中美麗的彩虹!

❸ 哲理散文

講哲理,論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講哲理,啟迪人生的文章。

分為:經典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

經典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

其開頭沒有鮮明開頭,一般以一件事開頭,論述道理,加以評論總結。

❹ 推薦幾篇優秀的哲理散文

錢鍾書的《窗》
,真境花園,瑪斯納維,(波斯經典哲理故事散文詩)有隻鳥兒被獵人活捉,鳥兒開口對獵人說:「高貴的老爺啊!你食用的牛羊已不知有多少頭,也不知有多少駱駝已被你宰殺,盡管你仍然不滿足,仍嫌吃得不夠,但我這么點骨架實在不夠你塞添牙縫,不如我對你說出三個忠告,你把我放掉吧!到時你就會知道我是否聰明。這於你並無多少損失,卻得到了精神收獲。」 獵人問道:「你的三個忠告如何告訴給我呢?」 鳥兒答:「在你手中時我先說第一個;當我飛上屋檐時,將說出第二個;之後,我飛上枝頭,再說出第三個。這三個忠告將保你終生幸福。」 說完此話後,還在獵人手中的鳥兒便說出第一個忠告:「你不可輕信人們的空談。」說完後,獵人便將它放走,鳥兒飛到屋檐上。這時鳥兒便說出了第二個忠告:「逝者不可追――就是說,對於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不要再後悔。」接著說道:「你可知道:在我身體裡面有一顆巨大的珍珠。我可向天發誓:你只要有了這顆珍珠,定能保你的子孫幸福。你竟將它丟失,損失實在太大了。」 獵人聽了這話後,禁不住失聲痛哭起來。鳥兒道:「你怎麼竟聽不進我的第二忠告――『逝者可追』?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不必後悔!」之後,它便飛到院中一棵樹的枝頭,笑著說:「我的第三個忠告是:不要相信任何的無稽之談――我全身重量連三個第拉姆(1)都不到。如果說肚子里裝著一顆碩大的珍珠,豈非笑話!」 獵人如夢初醒,這才停止了哭泣。說道:「請將你的第三個忠告說出吧!」 鳥兒說:「我不是都說得很明白了嗎?」說完,便展翅飛走了。如果一個傻瓜沉睡不醒,忠言對他猶如在鹽鹼地上播種。愚蠢的縫隙難以彌補縫綴,播撒智慧的種子等於白費。 鳥兒的三個忠告,基點有兩個:一是以事實為准――不聽信任何謊言和人們不負責任的言論;二是著眼於現在――不沉溺於過去,不論悲傷或榮耀。有了這兩點,就能樂觀安逸,健康長壽,就像鳥兒所祝福的:「將保你終生幸福。」 (1)第拉姆,古代伊朗的一種重量單位。選自《瑪斯納維啟示錄》

❺ 名家經典哲理散文

名家散文很多,推薦幾部余秋雨的散文

1.《山居筆記》 1995年
《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餘。為了寫作此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麼多時間才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准確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2.《霜冷長河》 1999年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盪,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麼重要、多麼殘酷、多麼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3.《千年一嘆》 2000年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4《行者無疆》 2001年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
5.《借我一生》 2004年
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
6.《笛聲何處》 2004年
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盪著胡笳長笛。只是,後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痴迷了兩百年之久的崑曲的笛聲。在《笛聲何處》當中,余秋雨依舊以其一貫的文化的視角、散文的風格,關注的則是另一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的文化。余秋雨稱,《笛聲何處》的創作準備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文化苦旅》還沒有進入台灣,余秋雨赴台所到之處的一系列活動,均是以崑曲學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❻ 優美、哲理散文

且聽風吟 網站有很多好東西,你可以去看看..含金量絕對足

❼ 周國平最經典的哲理散文是哪篇

《記住回家的路》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靈的寧靜不易得。這個世界既充滿著機會,也充滿著壓力 。機會誘惑人去嘗試,壓力逼迫人去奮斗,都使人靜不下心來。我不主張年輕人拒絕任何機 會,逃避一切壓力,以閉關自守的姿態面對世界。年輕的心靈本不該靜如止水,波瀾不起。 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趁著年輕到廣闊的世界上去闖盪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經歷。所須防 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給了機會和壓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風風火火或渾渾噩噩,迷失了回 家的路途。

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的習慣是隨便走走,好奇心驅使我去探尋這里的熱鬧的街巷和冷僻 的角落。在這途中,難免暫時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記起回住處的路線,否 則便會感覺不踏實。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闖盪,去建功創業,去探險獵奇 ,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 世界。

尋求心靈的寧靜,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個心靈。在理論上,人人都有一個心靈,但事實上卻不 盡然。有一些人,他們永遠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著,永遠生活在喧鬧的外部世界裡,未嘗有真 正的內心生活。對於這樣的人,心靈的寧靜就無從談起。一個人惟有關注心靈,才會因為心 靈被擾亂而不安,才會有尋求心靈的寧靜之需要。所以,具有過內心生活的稟賦,或者養成 這樣的習慣,這是最重要的。有此稟賦或習慣的人都知道,其實內心生活與外部生活並非互 相排斥的,同一個人完全可能在兩方面都十分豐富。區別在於,注重內心生活的人善於把外 部生活的收獲變成心靈的財富,缺乏此種稟賦或習慣的人則往往會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 個兒是散的。自我是一個中心點,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 標,無論走多遠都能夠找到回家的路。換一個比方,我們不妨說,一個有著堅實的自我的人 便彷彿有了一個精神的密友,他無論走到哪裡都帶著這個密友,這個密友將忠實地分享他的 一切遭遇,傾聽他的一切心語。

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心靈追求,又在世界上闖盪了一番,有了相當的人生閱歷,那麼,他就 會逐漸認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於每一個 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因為那是人生魅力 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一個人 不論偉大還是平凡,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一心把自己 喜歡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於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 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有足夠的清醒來面對形形色色的機會的誘惑。我們當然沒有 理由懷疑,這樣的一個人必能獲得生活的充實和心靈的寧靜。

1998�5

<<人與書之間>>

弄了一陣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問我:"尼采對你的影響很大吧?"有一回 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響嘛,我對尼採的影響更大。"其實,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 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造。這就的確存在人與他所讀的書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我眼中 的尼采形象摻入了我自己的體驗,這些體驗在我接觸尼采著作以前就已產生了。

近些年來,我在哲學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學院化、概念化狀
態, 使哲學關心人生根本,把哲學和詩溝通起來。尼采研究無非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種方便的學 術表達方式而已。當然,我不否認,閱讀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時起作用 的還有我的氣質、性格、經歷等因素,其中包括我過去的讀書經歷。

有的書改變了世界歷史,有的書改變了個人命運。回想起來,書在我的生活中並無此類戲劇 性效果,它們的作用是日積月累的。我說不出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麼,也不太相信形形色 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說,有一些書,它們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在我的心 靈歷程中留下了痕跡。

中學畢業時,我報考北大哲學系,當時在我就學的上海中學算爆了個冷門,因為該校素有重 理輕文傳統,全班獨我一人報考文科,而我一直是班裡數學課代表,理科底子並不差。同學 和老師差不多用一種憐憫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誤入了歧途。我不以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 輩子生活在與人生無關的某個專業小角落裡。懷著囊括人類全部知識的可笑的貪欲,我選擇 哲學這門"凌駕於一切科學的科學",這門不是專業的專業。

然而,哲學系並不如我想像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學課程很快就使我厭煩了。我成了 最不用功的學生之一,"不務正業",耽於課外書的閱讀。上課時,課桌上擺著艾思奇編的 教科書,課桌下卻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讀得入迷。老師 課堂提問點到我,我站起來問他有什麼事,引得同學們鬨堂大笑。說來慚愧,讀了幾年哲學 系,哲學書沒讀幾本,讀得多的卻是小說和詩。我還醉心於寫詩,寫日記,積累感受。現在 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並非徒勞,它們使我的精神趨向發生了一個大轉 變,不再以知識為最高目標,而是更加珍視生活本身,珍視人生的體悟。這一點認識,對於 我後來的哲學追求是重要的。

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個人在青春期讀些什麼書可不是件小事,書籍、友誼、自然環境三 者構成了心靈發育的特殊氛圍,其影響畢生不可磨滅。幸運的是,我在這三方面遭遇俱佳, 卓越的外國文學名著、才華橫溢的摯友和優美的燕園風光陪伴著我,啟迪了我的求真愛美之 心,使我愈發厭棄空洞醜陋的哲學教條。如果說我學了這么多年哲學而仍未被哲學敗壞,則 應當感謝文學。

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文學與人生有不解之緣,看重人的命運、個 性和主觀心境,我就在哲學中尋找類似的東西。最早使我領悟哲學之真諦的書是古希臘哲學 家的一本著作殘篇集,赫拉克利特的"我尋找過自己",普羅塔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的"未經首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猶如抽象概念迷霧中聳立的三座燈塔,照亮 了久被遮蔽的哲學古老航道。我還偏愛具有懷疑論傾向的哲學家,例如笛卡兒、休謨,因為 他們教我對一切貌似客觀的絕對真理體系懷著戒心。可惜的是,哲學家們在批判早於自己的 哲學體系時往往充滿懷疑精神,一旦構築自己的體系卻又容易陷入獨斷論。相比之下,文學 藝術作品就更能保持多義性、不確定性、開放性,並不孜孜於給宇宙和人生之謎一個終極答 案。

長期的文化禁錮使得我這個哲學系學生竟也無緣讀到尼采或其他現代西方人的著作。上學時 ,只偶爾翻看過蕭贛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因為是用文言翻譯,譯文艱澀,未留下 深刻印象。直到大學畢業以後很久,才有機會系統閱讀尼採的作品。我的確感覺到一種發現 的喜悅,因為我對人生的思考、對詩的愛好以及對學院哲學的懷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呼應。一 時興發,我搞起了尼采作品的翻譯和研究,而今已三年有餘。現在,我正准備同尼采告別。

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耽得太久也會膩味的。書是人生的益友,但也僅 止於此,人生的路還得自己走。在這路途上,人與書之間會有邂逅,離散,重逢,訣別,眷 戀,反目,共鳴,誤解,其關系之微妙,不亞於人與人之間,給人生添上了如許情趣。也許 有的人對一本書或一位作家一見傾心,愛之彌篤,乃至白頭偕老。我在讀書上卻沒有如此堅 貞專一的愛情。倘若臨終時刻到來,我相信使我含恨難舍的不僅有親朋好友,還一定有若干 冊知己好書。但盡管如此,我仍不願同我所喜愛的任何一本書或一位作家廝守太久,受染太 深,喪失了我自己對書對人的影響力。

1988�5
<<孔子的灑脫>>

我喜歡讀閑書,即使是正經書,也不妨當閑書讀。譬如說《論語》,林語堂把它 當作孔子的閑談讀,讀出了許多幽默,這種讀法就很對我的胃口。近來我也閑翻這部聖人之 言,發現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倫,是一種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為儒家始祖 的孔子,其實對於功利的態度頗為淡泊,對於倫理的態度又頗為靈活。這兩個方面,可
以用 兩句話來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 為某方面的專門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於說他沒出息, 這是很忌諱的。孔子卻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 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那麼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

其實,孔子對於讀書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 學術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 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一再強調,一個人重要 的是要有真才實學,而無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於"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 樣的話,《論語》中至少重復了四次。

"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和他的 四個學生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濟家和外交家。 惟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約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裡游泳,在林下乘 涼,一路唱歌回來。孔子聽罷,喟然嘆曰:"我和曾點想的一樣。"聖人的這一嘆,活潑潑 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後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聖嘆" ,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麼器,做個什麼家呢,只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 切?

學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於什麼是"仁",眾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 的范圍。孔子重人倫是一個事實,不過他到底是一個聰明人,而一個人只要足夠聰明,就決 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范的相對性質。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出自孔子之 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歸結為忠恕二字,其 實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他總是區別對待"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情況,"邦無道 "之時,能逃就逃("乘桴浮於海"),逃不了則少說話為好("言孫"),會裝傻更妙("愚 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其本義不是形容愚蠢透頂,而是孔子誇獎某人裝傻裝得高 明極頂的話,相當於鄭板橋說的"難得糊塗")。他也不像基督那樣,當你的左臉挨打時, 要你把右臉也送上去。有人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他反問:那麼用什麼來報德呢?然後 說,應該是用公正回報怨仇,用恩德回報恩德。

孔子實在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狂。"信"是他親自 規定的"仁"的內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說:"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徑(" 硜硜然小人哉")。要害是那兩個"必"字,毫無變通的餘地,把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還 反對遇事過分謹慎。我們常說"三思而後行",這句話也出自《論語》,只是孔子並不贊成 ,他說再思就可以了。

也許孔子還有不灑脫的地方,我舉的只是一面。有這一面畢竟是令人高興的,它使我可以放 心承認孔子是一位夠格的哲學家了,因為哲學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麼會-點 不灑脫呢?

1991�8

❽ 有哪些著名的哲理散文

季羨林的 林清玄的 張曉風的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