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米芾的代表作有哪些
一、米芾的代表作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
二、米芾(1051至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學米芾者,即使近水樓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艱狂」。宋、元以來,論米芾法書,大概可區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一種是有褒有貶,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種態度的,可以蘇軾為代表。強調要在氣質、意趣等方面嚴格分辨二者的區別」(阮璞《蘇軾的文人畫觀論辨》)。他所謂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等,都是以傳統的造詣、功力、格法標准來要求繪畫的。簡單地說,就是舊的傳統,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畫之祖的米芾卻不屑於這樣的調和,米芾的成功在於通過某種墨戲的態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了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標准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米芾自稱「刷字」,明裡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心盡勢盡力。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從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
2、繪畫
米芾作為北宋著名的畫家,處在一個文人畫的成熟時代,其繪畫題材十分廣泛,人物、山水、松石、梅、蘭、竹、菊無所不畫;米芾在山水畫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歡危峰高聳、層巒疊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賞的是江南水鄉瞬息萬變的「煙雲霧景」,「天真平淡」,「不裝巧趣」的風貌;所以米芾在藝術風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創造的「米氏雲山」都是信筆作來,煙雲掩映。
米芾的繪畫源出董源。董氏的繪畫多寫江南山色,米芾已有的評述都是從整體氣氛著眼的,但米芾並沒有從中尋找適合表達的東西。米芾講究「不取工細,意似便已」,他雖有臨摹「至亂真不可辨」的本領,卻更熱衷於「畫山水人物,自成一家」,通過一番選擇,米芾找到董源所用的「點」。本來,董源的「點」是披麻皴的輔助因素,服從於表現自然質地的需要,點與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構成了某種寫意的整體氣氛;在巨然的筆下,尤其是山頭的焦墨點苔使筆墨本身具有了某種獨立意味的寫意效果。董、巨的點都有受制於造型目的的性質。在二米的筆下,點已幾乎成為造型的全部,且有了相當程度的寫意性。所謂「落茄皴」,事實上就是一種以點代皴的寫意畫法,「用圓深凝重的橫點錯落排布,連點成線,以點代皴,積點成片,潑、破、積、漬、干、濕並用,輔以渲染表現山林、樹木的形象和雲煙的神態」。完全放棄鉤皴點擦的傳統方法。卧筆中鋒變化的隨意偶然效果,不拘常規,不事繩墨,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眼界,難怪當時並沒有積極的反應,甚至遭到「眾嘲」、「人往往謂之狂生」。(《畫繼·軒冕才賢》)
米芾畫跡不存在於世,米芾自著的《畫史》記錄了他收藏、品鑒古畫以及自己對繪畫的偏好、審美情趣、創作心得等。
㈡ 米芾有哪些書法作品
與「福」同音
簡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定居江蘇鎮江。因他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官」。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捲入政治漩渦,生活相對安定,後當上書畫博士,飽覽內府藏書,熟諳千載故事,古人得失,如數家珍。他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蘇軾被貶黃州時,他去拜訪求教,東坡勸他學晉。元豐五年(1082)開始,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這樣說道:「余初學,先學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其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其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摩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澤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師宜宮,《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
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輟,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鍾(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寫字。(據孫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書十分認真,自己說:「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明範明泰《米襄陽外記》)。一首詩,寫了三四次,還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其中的甘苦非個中行家裡手不能道,也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後,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論蘇東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的影響,但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 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皇帝的詢問書法,米芾自稱自己是「刷字」,明裡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 從現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無怪乎蘇東坡說:「米書超逸入神。」又說「海岳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尤在明末,學者甚眾,像文徵明、祝允明、陳淳、徐渭、王覺斯、傅山這樣的大家也莫不從米子中取一「心經」,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米芾除書法達到極高的水準外,其書論也頗多。著有《書史》、《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評字帖》等。顯示了他卓越的膽識和精到的鑒賞力,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歷代書家所重,但過頭話也不少,誚顏柳、貶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方圓庵記》、《天馬賦》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稱「米氏雲山」,但米芾畫跡不存在於世。但目前唯一能見到的,也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米畫」——《珊瑚筆架圖》,畫一珊瑚筆架,架左書「金坐」二字。然後再加上米點和題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畫代筆,頗有意趣。
㈢ 米芾行書作品有哪些地方
《研山銘》、《蜀素帖》、《虹縣詩卷》、《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多景樓詩冊》。
1、《研山銘》
《研山銘》是北宋米芾創作的澄心堂紙本手行書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研山銘》分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的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第二段為繪制的《研山圖》;
第三段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書畫家陳浩的題跋。《研山銘》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
《研山銘》 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
《多景樓詩冊》原為長卷,在宋時已被人裝裱成冊,明清時期為不少收藏家遞藏,是流傳有序的書法巨跡。
㈣ 米蒂的行書代表作品是有什麼
《苕溪詩》是米芾行書的重要代表作品。
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時的詩作書寫。《苕溪詩》是米芾中年的作品。書於元佑三年(1088年),當時已三十八歲。那時他在游歷蘇州、無錫,此卷是他出發造訪無錫之前的手筆。雖中年已到,但字中卻不乏天真之氣,以胸中之美,貫注全篇,整個書風令人驚嘆不已。
㈤ 米芾的行書有哪些
有《蜀素帖》、《苕溪詩帖》等等。
㈥ 米芾請問芾讀什麼。他有什麼代表作。
米芾的芾讀fú 。有《研山銘》、《蜀素帖》、《多景樓詩冊》、《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等代表作傳世。
米芾是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在書法、繪畫、金石學等方面都有造詣,數書法成就最高。
米芾平生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
一、《研山銘》手卷
水墨紙本,高36厘米,長138厘米,分三段。此手卷流傳有序,曾經入北宋、南宋宮廷。南宋理宗時被右承相賈似道收藏。由於歷史的原因,此卷不幸流落到東瀛,被日本有鄰博物館收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米芾
㈦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的書法代表作品分別是什麼 急!!
1、蘇軾的《祭黃幾道文》
此卷是蘇軾的代表傑作之一,此卷點畫沉著,質朴多變,無疑是承襲了晉魏楷書的風流。在楷書技法方面,蘇軾深得魏晉遺風,用筆豐富,態勢多樣,既得風神俊爽之形貌,又含質朴古拙之內蘊。
其字筆姿豐肥、筆力緊裹,筆畫間顧盼映帶,楷、行、草相間。點畫自然而道勁,撇畫的起筆處和捺畫的收尾處也十分飽滿。蘇體字運筆流暢清爽,富有流動的美感。
2、黃庭堅《李白憶舊游詩卷》
此帖是黃庭堅草書的代表傑作之一。卷前殘缺八十字。他曾自言於給聖甲戍年後得草書三昧;可見此卷當是庭堅中晚年後所作。此卷草書標志著黃草的突出特色,用筆老辣紛披,縱橫轉掣,與詩相配,相得益彰。
每行字句不等,字距頗密,而行間似稍開闊,但也不盡相等。煉行並不垂直而下,行扭頗重,時左時右,然而兩下映襯,非常順適。
3、米芾《多景樓詩冊》
此卷是米芾的代表傑作之一,米芾晚期作品,用筆老辣、厚重,間架欹側中見穩健,極為豪放,筆力雄偉。「刷字」的運筆方式在此冊中表現得極為明顯,許多筆畫的起筆呈現散開的鋒毫。一些豎筆、撇筆因運行急速而留出飛白。整幅作品氣勢豪邁,跌宕的筆畫間蘊涵著巨大的張力。
4、蔡襄《郊燔帖》
此卷是米芾的代表傑作之一郊燔帖,行草書札的代表作。筆畫渾雄敦厚,婉轉有致,運筆飛動自如。此帖取法於《伯遠帖》,又參以章草筆法,使之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蔡襄獨特的草書風格。
5、蘇軾《黃州寒食詩》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㈧ 米芾的行書
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雲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雲山,富有創造性。
米芾書法宋代以來,為後世所景仰。其作書謂「刷字」,意指其作書行筆方法與前人不同。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顏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並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傳師的行書面目或與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獨有四面」、「刷字」也許來源於此;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曾贊其字,「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
㈨ 米芾有什麼廣為流傳的書法代表作品
米芾很擅長鑒賞,家中的收藏相當豐富,性顛新恩帖逸,有潔癖,「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他的書畫論著《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海岳名言》幾乎成為書畫研習者必讀的書目。
米芾流傳至今的作品包括題跋以及被當作前人書法的臨古帖,大概有七十餘件。據翁方綱的考證,米芾41歲以前的署名是「黻」,此後的是「芾」。根據傳世作品,暫且將署名為「黻」的稱為早年,41歲後至50歲為中年,此後為晚年。
《寒光帖》、《盛別帖》書法體態修長,筆法遒媚,行中帶草,筆勢連綿,於圓轉流美中顯現出欹側生姿的姿態。第一帖最後一行「天啟親」三字,忽然放筆寫成大行草,極為酣暢雄逸。《張季明帖》、《李太師帖》等帖,筆精墨妙,沉著痛快,筆鋒縱橫使轉,無不暢意。《張季明帖》豐腴流暢;《李太師帖》寬展肥美。
《苕溪詩》和《蜀素帖》是米芾書法中的代表作品,當時他38歲。前者寫在紙上,秀潤勁利,欹側生姿,後者寫在絹上,多有渴筆,筆鋒轉側變換間之刷掠之妙,毫發畢見。元章中年以後,流傳下來的墨跡更多。《非才當劇帖》、《河事帖》、《丞徒帖》書法瘦硬,牽連細筋入骨,書寫筆畫力透紙背,欹側縱放,轉換生姿;而《伯充帖》、《拜中嶽命詩》、《淡墨秋山詩》卻是筋豐骨健,轉折肥美,多面出鋒;《逃暑帖》、《歲豐帖》、《穰侯出關帖》等又用險得夷,似欹反正,姿態各不相同。
㈩ 行書書法作品有哪些
1、《蘭亭序》。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