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怎麼看西方經典繪畫作品
擴展閱讀
教育機構如何會銷和攻單 2025-02-05 20:56:43
動漫考前培訓都是什麼 2025-02-05 20:46:28
山東教育網禮包括哪些 2025-02-05 20:37:32

怎麼看西方經典繪畫作品

發布時間: 2022-05-18 10:21:04

❶ 西方油畫中,令你迷惑不解的作品有哪些呢

第一我感覺就是《蒙娜麗莎》等一些畫,它們的精美程度和技巧、手法等很難有人可以比擬。這些畫作不僅代表人類藝術界的最高成就,而且裡面還有很多世界未解之謎,加上很多人也故意為它神秘化,更加不利於理解它們的內容等。

第二是抽象畫。抽象畫本身就讓人很難理解,不明白含義或者對繪畫沒有基礎的人看起來,根本就看不懂,也不知道它要表達的是是么內容或者感情。

在西方油畫中,令人迷惑不解的作品有很多,這些油畫作品的謎底讓人費解不堪,寓意深長地耐人尋味而不斷的分析、猜測、解讀,至今讓人們迷惑不解的無可奈何,越是這樣迷惑不解的油畫作品,越能體現出油畫藝術魅力無限性的審美。

三、西方油畫中的令人迷惑不解的油畫作品,雖然離現當代人們在時間上很遙遠,有很多費解的問題,不知所措,令人頭痛百思不解。但是只要當今熱愛油畫藝術的人們,努力不斷地分析、理解、探索西方令人迷惑不解的經典名畫,就能解讀出迷惑不解的西方名家經典繪畫作品的秘密。

西方的傳統油畫很討人喜愛,是因為具體而崇高;印象派的油畫作品,愉悅而陽光;德國表現主義油畫作品,自由而奔放;現代藝術油畫作品,自我而反骨。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是令我迷惑不解,特別是他晚年的極度誇張的晦澀難懂的作品。

❷ 如何欣賞油畫

1、觀察畫面時,重點放在對畫面整體效果和光照,通過對畫面總體形式的觀察、結合生活和藝術的經驗,獲得一個新鮮的印象。新印象該是最淳樸、最直觀。


❸ 西方的名畫有哪些

《春》,是義大利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的力作
捲心菜和木鞋
Still Life with Cabbage and Clogs
紙面嵌板油畫 34.0 x 55.0 cm
埃頓: 1881年12月
阿姆斯特丹 梵谷美術館
F 1, JH 81

啤酒杯和水果
Still Life with Beer Mug and Fruit
布面油畫 44.5 x 57.5 cm
埃頓: 1881年12月
伍珀塔爾: Von der Heydt 博物館
F 1a, JH 82

沼澤地
Marshy Landscape
布面油畫 25.0 x 45.5 cm
海牙: 1883年8月
私人收藏 1976.11.12蘇黎世Koller拍賣行
No F Number, JH 394

沙丘
Dunes
板面油畫 36.0 x 58.5 cm
海牙: 1882年8月
阿姆斯特丹: 私人收藏
F 2a, JH 176

沙丘上補漁網的女子
Women Mending Nets in the Dunes
紙面嵌板油畫 42.0 x 62.5 cm
海牙: 1882年8月
私人收藏 (1975.4.15阿姆斯特丹Mak van Waay拍賣行)
F 7, JH 178

街上的女孩子,背景有兩輛馬車
A Girl in the Street, Two Coaches in the Background
嵌板布面油畫 42.0 x 53.0 cm
海牙: 1882年8月
溫特圖爾(瑞士): L. Jäggli-Hahnloser 收藏
F 13, JH 179

樹林邊
Edge of a Wood
嵌板布面油畫 34.5 x 49.0 cm
海牙: 1882年8月
歐特婁: 國立克羅勒-米勒博物館
F 192, JH 184

樹林中的白衣女孩
Girl in White in the Woods
布面油畫 39.0 x 59.0 cm
海牙: 1882年8月
歐特婁: 國立克羅勒-米勒博物館
F 8, JH 182

樹林中的兩名女子
Two Women in the Woods
嵌板紙面油畫 35.0 x 24.5 cm
海牙: 1882年8月
巴黎: 私人收藏
F 1665, JH 181

卧著的母牛
Lying Cow
布面油畫 30.0 x 50.0 cm
海牙: 1883年8月
下落不明
F 1b, JH 388

沙丘的輪廓
Dunes with Figures
嵌板布面油畫 24.0 x 32.0 cm
海牙: 1882年8月
伯爾尼(瑞士): 私人收藏
F 3, JH 186

暴風雨中的施維寧根海岸
Beach at Scheveningen in stormy Weather
紙板布面油畫 34.5 x 51.0 cm
海牙: 1882年8月
阿姆斯特丹: 國立博物館
F 4, JH 187

海牙的老房子和新教堂
Cluster of Old Houses with the New Church in The Hague
紙板布面油畫 34.0 x 25.0 cm
海牙: 1882年8月
下落不明 (1968.11.20索斯比拍賣行)
F 204, JH 190

海灘上的漁夫
Fisherman on the Beach
嵌板布面油畫 51.0 x 33.5 cm
海牙: 1882年8月
歐特婁: 國立克羅勒-米勒博物館
F 5, JH 188

海灘上的漁夫的妻子
Fisherman's Wife on the Beach
木板布面油畫 52.0 x 34.0 cm
海牙: 1882年8月
歐特婁: 國立克羅勒-米勒博物館
F 6, JH 189

彎腰使鋤的男子
Man Digging
嵌板紙面油畫 30.0 x 29 cm
海牙: 1882年8月
私人收藏 (1978.12.5倫敦克里斯蒂拍賣行)
F 12, JH 185

被風吹歪的樹
A Wind-Beaten Tree
布面油畫 35.0 x 47.0 cm
海牙: 1883年8月
1997年私人收藏失竊, 現下落不明
F 10, JH 384

在泥煤田裡的兩個農婦
Two Peasant Women in the Peat Field
布面油畫 27.5 x 36.5 cm
德倫特: 1883年10月
阿姆斯特丹: 國立凡·高博物館
F 19, JH 409

農舍
Farmhouses
布面油畫 35.5 x 55.5 cm
海牙: 1883年9月
阿姆斯特丹: 國立凡·高博物館

F 17, JH 395

煤堆旁的農舍
Farmhouse with Peat Stacks
布面油畫 37.5 x 55.0 cm
德倫特: 1883年10-11月
阿姆斯特丹: 國立凡·高博物館
F 22, JH 421

燒喪服的農夫
Peasant Burning Weeds
板面油畫 30.5 x 39.5 cm
德倫特: 1883年10月
私人收藏 1987.5.12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
F 20, JH 417

樹叢中的農舍
Farmhouses among Trees
嵌板布面油畫 28.5 x 39.5 cm
海牙: 1883年9月
私人收藏 1987.3.31倫敦克里斯蒂拍賣行
F 18, JH 397

黎明中海牙附近Loosinen的農舍
Farmhouses in Loosinen near The Hague at Twilight
嵌板布面油畫 33.0 x 50.0 cm
海牙: 1883年8月
烏得勒支(荷蘭): 中央博物館 (借自烏得勒支van Baaren博物館基金會)
F 16, JH 391

運炭船和兩個人
Peat Boat with Two Figures
嵌板布面油畫 37.0 x 55.5 cm
德倫特: 1883年10月
荷蘭埃森: 私人收藏
F 21, JH 415

有沙丘的風景
Landscape with Dunes
板面油畫 33.5 x 48.5 cm
海牙: 1883年8月
私人收藏 1968.12.4倫敦索斯比拍賣行
F 15a, JH 393
《星空》
《梵高自畫像》
章節
展開收起1 盲人的晚餐 1903年 2 演員 1904-1905年 3 在狡兔酒吧 1905年 4 自畫像 1906年 5 格特魯德·斯泰因 1905-1906年 6 靜物 一瓶朗姆酒 1911年 7 桌上的酒瓶和酒杯 1912年 8 白衣女人 1923年 9 做夢的人 1932年 10 扶手椅上的朵拉瑪爾 1939年

盲人的晚餐 1903年

在父親的全力支持下,享有神童美譽的巴勃羅·畢加索在幼年時期就進入了巴塞羅那藝術學校,開始了漫長的藝術生涯。在移居巴黎以後,畢加索的畫風開始變得憂郁悲傷,筆下的人物換成了一些乞丐、醉鬼和妓女,這些主題的選擇可能反映出畢加索當時窘迫的經濟狀況。這些以藍色和藍綠色渲染的單色調作品完成於1901年至1904年間,即著名的畢加索藍色時期。

演員 1904-1905年

到了1904年左右,畢加索的畫風由藍色時期的憂郁風格轉向更為浪漫的主題,作畫多用紅色和橙色,這一時期亦被稱為玫瑰時期。流浪漢和勞動者開始從畢加索的畫布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丑和馬戲表演者形象。傳世名畫《演員》即完成於這一時期,最近由於一位藝術專業的學生失足摔倒,在畫布的右下角撕開了一條15厘米長的裂縫,導致這幅名畫受損。修復工作耗費了三個月的時間,最終這幅畢加索玫瑰時期的作品及時趕上了本次「畢加索在大都會博物館」系列展覽。

在狡兔酒吧 1905年

盡管玫瑰時期的畢加索在創作時所使用的色調和主題偏向暖色,但他在這一時期的某些作品依然散發出憂郁的氣息,《在狡兔酒吧》即是代表作之一。在這幅作品中,畢加索將自己描畫成一位身穿橙褐色質朴上衣的憂郁小丑,正在狡兔酒吧喝酒,狡兔酒吧是一家位於巴黎蒙馬特波西米亞街區附近的著名酒館。畫作中畢加索身邊的女郎名叫傑曼·皮紹特,是一位臭名昭著的藝術模特。

自畫像 1906年

1905年底,畢加索對於來自伊比利亞半島和非洲的早期雕刻藝術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嘗試利用簡化的幾何形式進行藝術創作。

格特魯德·斯泰因 1905-1906年

這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獲取的第一幅畢加索的畫作,由格特魯德·斯泰因本人於1946年遺贈。格特魯德·斯泰因是一位美國名流,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巴黎,她是畢加索的摯友,也是他的主要贊助人。這幅肖像畫是畢加索原始主義風格實驗的例證。

靜物 一瓶朗姆酒 1911年

從1902年到1912年,畢加索為了模仿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塞尚而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這些作品使用了大量的幾何體,各種角度以及移動透視法。畢加索與喬治·布拉克一起合作,突破了繪畫和雕塑中傳統西方式的空間感和美感,為後來橫空出世的立體主義奠定了根本的基礎。

桌上的酒瓶和酒杯 1912年

立體派藝術家排斥藝術必須復制於自然的想法。以這幅畫作為例,它創作於立體主義運動最為白熱化的時期,即所謂的「高度解析立體主義」時期,畢加索雖然充分強調了畫布的二維特性,但依然從多個對比的視角對物體進行了描繪。

白衣女人 192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畢加索開始回歸新古典主義藝術,創作風格逐漸接近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西方古典藝術。這幅畫作描繪了一位雙臂交叉安詳端坐的女士,它創作於畢加索的兒子保羅兩歲時,整幅畫散發出一種母性的沉靜感。

做夢的人 1932年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全裸的瑪麗·德雷莎·華特在蔚藍色天空下小憩的情形,華特是畢加索1927年至1935年間的情婦。畢加索以富於流動性的淡紫色和藍色為主題,利用圓潤甘美的曲線再輔以厚重的黑色輪廓,將整幅畫布分割成了完美的色彩區域。

扶手椅上的朵拉瑪爾 1939年

1936年,在雙偶咖啡館的陽台上,朵拉瑪爾與畢加索相識,此後九年,朵拉成為了畢加索的愛人和繆斯,同時她也是影響畫家一生的重要人物。畫家對藍色、紫色、綠色和復合顏色等濃重色彩的運用,以及粗獷的線條勾勒,使得這幅抽象畫因此而聞名於世。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畢加索回顧展將會一直延續到2010年的8月1日。

❹ 西方經典繪畫作品 有哪些

西斯廷聖母(拉斐爾)創世紀壁畫(羅丹)自由引導人們…

❺ 如何欣賞一幅繪畫作品

1、我們要了解哪些時期的畫是注重透視關系,而哪些時期的是不那麼注重的。例如古典主義時期的畫特別注重透視,那麼你欣賞畫的時候,就應該把這一點考慮進去。在那些不注重透視關系的風格裡面,你就不應該用透視來判斷畫的好壞。

❻ 世界上著名的抽象派油畫有哪些如何欣賞抽象派的畫作

抽象繪畫的形成是長期持續進化的。但是不管那個派系怎麼樣,其共同特性在於傳統觀念:為了打破畫面,必須模仿自然。20世紀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抽象觀念衍生出來的各種形式成為20世紀最流行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抽象繪畫以直覺和想像力為創作起點,排除象徵性、文學性和說明性的表現手法,只綜合造型和色彩,組織在畫面上。

不管別人怎麼說,這部作品是我喜歡的,那一幅我看不慣它。但是如果你想知道這幅畫為什麼賣得這么貴,或者你覺得這幅畫很有魅力,但不知道為什麼吸引了你,那就去了解抽象藝術的知識吧。但是,不能像科學家一樣掃描這些畫,也沒有時間收集抽象藝術的知識,也沒有時間思考畫家畫畫時的環境和心理。它要表達什麼。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一直具有西方抽象藝術的參考體系。內因是197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美術界從“文革美術”的窠臼中走出來,開始擺脫服務於政治和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恢復藝術家的創作自由,重建藝術獨立的實體價值。

❼ 欣賞西方繪畫,有什麼入門書籍等推薦

欣賞西方繪畫的推薦書籍有:米開朗基羅的《上帝創造的亞當》、《最後的晚餐》、《戴珍珠耳環的維米爾女孩》等。

一套叢書全面介紹了近600年來西方繪畫史上的變化,從理想主義的復興、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飛揚狀態,到豐富多彩的現代西方繪畫。書中400多幅全彩圖片進行了三維解讀。從「誰在看畫,為什麼在看畫,誰在畫」入手,對繪畫的細節和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而了解西方繪畫的發展。

最後,如果你想更好地欣賞西方繪畫,直接去各大博物館選書看作品會更直觀、更深刻。

❽ 如何欣賞中世紀時期的繪畫作品

一、中世紀繪畫特徵
歐洲中世紀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時代,因此,其繪畫藝術亦與宗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眾所周知,歐洲基督教之神學觀念對人本主義和現實生活採取一種否定的態度,從而使本應反映人和現實生活的一切藝術都成為了基督教及其神學的奴僕,因此,藝術為基督教服務是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重要特徵,繪畫藝術亦然。其次,基督教教堂是歐洲中世紀人民生活以及靈魂寄託的場所,從而使得教堂建築成為了這個時期藝術發展的重心,在這個時代,雕塑、繪畫、工藝美術一般從屬於建築藝術,亦因此成為了建築藝術的從屬品。這個時期的繪畫形式,多以壁畫、鑲嵌畫和彩色玻璃窗畫為主。總之,其藝術風格重在表現,也就是去反映基督教徒對教義和宗教故事的虔誠態度。可見,歐洲中世紀的繪畫藝術特徵多表現為不注重真實空間的描繪以及真實的色彩關系,而更多地強調色彩的象徵性,喜歡運用寓意象徵的手法來表現人們對宗教的虔誠。此特徵也反映了其不同於由古希臘羅馬奠定的西方繪畫寫實的傳統,亦可以說,此寫實傳統於中世紀遭到了破壞,同時從中世紀繪畫題材上講,其題材十分單一,表現的主要為宗教題材之繪畫。至於歐洲中世紀如西班牙等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由於伊斯蘭教嚴禁偶像崇拜,因此,這些國家的畫家們就將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築――清真寺的各類植物及幾何圖案裝飾上面了。
二、中世紀宗教繪畫
在德國自然神話派中涌現出許多學者對宗教均有自己的看法,如麥克斯・繆勒提出了「自然神話說」,而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對於宗教有著相反的看法,他提出了「萬物有靈論」。無論哪種學說,我們可以從各種起源論中得出這樣一種結論:宗教和藝術都產生於原始人類對自然中不可解釋現象的蒙昧性,這些看法均是源於原始人類在自身力量之外對異己力量猜測的表現,這些表現跟人類的觀念、想像、情感、意願等相關。同時也體現了在生產力低下之狀態下,人們特別渴望一種力量幫助他們戰勝生存困難,基於這點,我們找到了宗教和藝術有著共同的文化根基之處。假設原始人沒有對「超自然力量」意念的渴望,就不會有超凡的宗教之神,也就不會出現圍繞宗教之神產生討論的理性神學和宗教哲學;最後,也就不可能出現把「超自然力量」還原為自然力量的現代科學精神。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展示人類精神世界的文化現象,基督教是在展示人類精神文明虛幻和超凡的精神品質的背景下出現的,它直接切入到人類生存的終極命運層面上,是對人類精神層面的思考和感悟。
中世紀(一般認為其時代為約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通常也認為是歐洲歷史上的封建時代(主要是西歐)。
一提及中世紀,我們很快就想起17、18世紀文藝復興學者對它的定義「黑暗的時代」。彷彿這一千多年給我們留下的就是殺戮、禁慾、黑死病,諸如此類。是的,從羅馬城的人口在不斷銳減這一事實來看(公元前5世紀,至少有80萬人口;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時期,大約有60萬人口;公元419年,「羅馬之劫」之後,30~50萬人口;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時期,不超過三萬人),當時的歐洲的確是民不聊生。轉過頭,我們再來看藝術,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是高聳入雲的哥特式和厚重敦實的羅馬式教堂。至於繪畫和雕塑藝術,過了希臘羅馬時期,到這個時候彷彿就開始急轉直下,沉入沒流。
那我不禁要問,中世紀身前是輝煌燦爛的希臘羅馬,身後是偉大進取的文藝復興,為什麼單單這一千年出現了詭異的斷層?為何人們的審美出現戲劇化的改變?希臘人成熟的造型技巧也一夜之間蒸發?從前的希臘藝術家以及他的繼承者們都去了哪裡?
這幅繪畫是公元5世紀的一位羅馬皇後墓室鑲嵌壁畫,我們看到畫面中的這位基督鼻樑高聳,雙眼深邃,典型的希臘青年形象,他身穿羅馬袍,手拿基督教的標志性十字權杖,身邊的羊群,山坡的刻畫十分生動且富有很強的立體關系,人物與背景的關系顯得真實自然。此時的基督教剛剛得到羅馬官方的認可,本身還在不斷的認識和定義自我。宗教畫家們也因無程式可以遵循,只好從他們的先人那裡繼承希臘羅馬的藝術審美和技巧。所以這幅畫不但沒有宗教的神秘庄嚴,反呈現一派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
而到了公元6世紀,我們再來看看同樣的一幅鑲嵌畫(如圖2所示),這幅作品圖解的是福音書中的故事,基督用5個餅和2條魚給5000人吃了頓飽飯。基督站在畫面的中間,身著象徵高貴的紫袍,表情莊重祥和,門徒們均勻的站在其左右,人物的表情雷同。這幅畫相較於上一張作品而言刻板而且平淡,既沒有運動感也缺少表情刻畫。時間不過才過了一個世紀而已,緣何希臘羅馬的榮光就差不多消失殆盡。
早期基督教信徒們對於用何種態度對待為上帝造像進行過一番激烈的掙扎,一部分人反對造像,他們認定為上帝造像和過去希臘人為宙斯製作雕像沒有區別。而以格列高尼大主教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文章對識字的人能起什麼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起什麼作用」,充分肯定繪畫在宗教宣傳中的地位。在中世紀宗教藝術的發展中,後一部分人最終戰勝了前者,繪畫藝術得到了承認。但以這種方式承認的藝術類型,顯然是受到限制的藝術,他們承認了繪畫的認識和教化功能,卻完全否定了其藝術性。「如果要為格列高尼的目的服務,就必須把故事講的盡可能地簡明,凡是可能分散對這一神聖主旨注意力的,就應該被省略。一開始,藝術家們還是在使用羅馬藝術中發展成功的敘述方式,但是慢慢的就越來越注重於事物的核心精義所在。」
我們再回到圖2,相較於11

世紀的完全程式化處理的《基督為使徒洗足》(如圖3所示),圖2的繪畫者受到希臘藝術熏陶的痕跡還是顯而易見的。人物的造型比例,衣褶的處理,人物之間的空間處理,人物與環境之間的空間關系,甚而地面上投射的陰影無不在出賣藝術家的出身――他是希臘那一路的。不過畫家為了秉承宣傳的目的而刻意簡化了多餘的東西,對於他而言,繪畫已經不是為了自身的美好而存在,忠實的描摹是沒有必要的,與宣傳教義無關的東西最好不要畫進來。他要做的是把故事敘述的盡可能簡潔明了,通俗易懂,讓虔誠的信徒們感受到上帝的慈悲與威力。
時間往後推幾個世紀,看看9世紀這幅《聖馬太像》(如圖4所示)。中世紀人習慣在福音書的扉頁畫上作者,聖馬太的題材是中世紀繪畫的傳統題材,許多藝術家表現過它,但圖4的聖馬太形象一定是最有感染力的一位。乍一看,他已經與古希臘的典雅靜穆相去甚遠,線條飛揚跋扈,沒有透視和空間感。但正是這種飛揚的節奏使我們相信這位聖徒是受到靈感的激勵,滿含敬畏和喜悅寫下神諭。凸起的眼球,笨拙的大手都賦予人物全神貫注的樣子。在這位畫家來看:繪畫,不是為了一心一意的客觀描繪,也不是要創造優美的東西,他是要表達對上帝的崇敬,表達對宗教的無盡信仰。
中世紀夾在希臘羅馬的榮光和文藝復興的偉大之間,我們不斷將三者進行比較,可是藝術領域的發展無所謂進步與倒退,「埃及人大畫他們知道確實存在的東西,希臘人大畫他們看見的東西,而在中世紀,藝術家還懂得在畫中表現他們感覺到的東西」[1],不牢記這一創作意圖,我們就無法公正的對待中世紀藝術作品,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他包括中國在內的西方文化系統以外的藝術形態。正如老師在課上提及的,「一部藝術史即是一部人類的觀念史」,要了解和欣賞一段美術史,我們必須將它放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了解當時人所思所想,方能感同身受。
三、結 語
宗教的價值和審美是存在內在矛盾的,其反應在宗教藝術美術當中。當精神對於審美趣味和宗教對於現實審美中起到絕對主宰作用時,審美趣味的能量可以放大。縱觀西方美術史,由於人類對於宗教狂熱而激發出來驚人的精神、物質力量,從而反作用於人類藝術的範例很多。正如貢布里希所說「過分的道德嚴肅性可能會扼殺藝術」。從另一方面(審美價值的角度)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道德嚴肅性也可能對藝術扼殺,這也是宗教與審美矛盾辯證統一的關系;同樣,也就是說當宗教的審美趣味被放大時,
同時也就誇大了其之於宗教精神的批判性。

❾ 選取中西方經典美術作品各一幅,從繪畫構圖角度試著分析中西方著名畫主要的不

摘要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❿ 如何欣賞印象派和超現實主義的繪畫作品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制,除了這次來華展出的著名畫作外,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畫家走出畫室,深入原野、鄉村、街頭寫生,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借用「物體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產生的,物體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這一最新的光學理論,印象派畫家認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有不同的顏色,他們的使命便是忠實地刻畫在變動不居的光照條件下的景物的「真實」,這種瞬間的真實不恰恰就是一種轉瞬即逝的「印象」嗎?而印象派畫家把這種「瞬間」永恆地記錄在了畫布上。
代表人物有莫奈,畢沙羅,雷諾阿等

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於達達主義,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它的主要特徵,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