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讀經典寫人生作文800字以上
品讀經典
經典是經過時間篩選出的著作,它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有其寶貴的價值。只有做到品讀經典,經典著作的那些價值才會顯現。
經典固然有其價值,但如果不去細細品味,經典中的價值又如何能夠被顯現出來呢?「品讀」就是在認真閱讀過經典著作後,仔細思考,慢慢領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所以「品讀經典」不是囫圇吞棗般地把經典大致翻一遍,而是要有思想、有情感地去閱讀。這樣,經典作品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
認真閱讀並品味經典,你會發現經典中那耐人尋味的人生道理。而這些道理對每一個品讀經典的人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讀《老人與海》,看到老人身上無所畏懼的品質,明白了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讀《簡?愛》,看到簡?愛身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知道了面對現實的不公,要敢於斗爭;讀《悲慘世界》,看到冉?阿讓身上追求正義的力量,懂得了無論何時,都要堅守正義……這些人生真諦對個人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所以多品讀品讀經典,這對個人來說百益而無一害。
一旦一個民族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品讀經典,去感悟經典中的人生真諦,並時刻堅持那些從書中領悟到的精神品質,那麼這個民族的整體素質一定會大為提高。所以,品讀經典,對一個民族的發展也會有重要的影響。《三國》、《水滸》等民族經典中所蘊含的的民族精神,正是支持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這些經典文學的不斷傳承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倡導全民品讀經典,促使國家不斷發展壯大。
而在這個充斥著快餐文化的年代,人們更多地傾向於各類武俠小說、時尚雜志,越來越少的人願意把時間、精力用在品讀經典上。經典就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他能照亮人們前進的路。而那些武俠小說、時尚雜志只會是時間那汪洋大海中的泡沫。所以,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應該去品味經典,去感知前人留下的智慧。
品讀經典,感悟經過時間考驗的人生真諦,讓經典的價值能夠充分顯現。
⑵ 怎樣讀好一本書作文
發現了一本目前感覺偉大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有一個一野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讀者。
讀書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讀書呢?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包括:昏昏欲睡問題,東一榔頭,西一棒棰問題,記憶問題,橫向掌握問題等等。「偉大的作者經常也是偉大的讀者,但這並不是說他們閱讀所有的書。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在許多例子中,他們所閱讀的書比我們在大學念的書還要少,但是他們讀得很精。因為他們精通自己所閱讀的書,他們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敵。他們有權被稱作權威人士。在這種狀況下,很自然地,一個好學生通常會變成老師,而一位好的讀者也會變成作者。」讀書的好處時顯而易見的。現代社會競爭異常激烈,要想獲得發展或在職位上獲得提升,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要想獲得高工資,必須要有核心競爭力。這種競爭力除 了在工作崗位上磨練以外,更需要讀書,依靠讀書在提高專業性、權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同時長期的閱讀可以完善知識結構、形成氣質、修煉秉性、提升魅力以及 塑造人格從而提高在職場里的影響力。
1、知識更新非常快,大學一畢業就已經有40%的知識過時,一年不讀書80%過時,三年不讀書99%過時。這就要求我們不間斷閱讀,每年每月每星期每天都要閱讀,只有長期的閱讀才能不被淘汰;也只有長期閱讀,才能保持「知識力」和對職場的新鮮感。
2、讀書要有選擇性, 要讀歷經滄桑仍被奉為經典的書籍。書太多了可好書並不多,所以大家要有能夠選擇好書的能力,很多時髦的書籍炒作的成本很大而真正的可閱讀價值太小。經驗告 訴筆者經典的書籍里的每一句話都值得咀嚼都讓你有很長時間的思考,而且你讀了幾遍都不生厭,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受,可以這么說一本好書抵上一百本爛 書。
3、路上、公交車上、地鐵里、吃飯時、睡覺前甚至在廁所里都可以閱讀。閱讀也不僅僅限於讀書,看報紙、看雜志都可以,只不過那些不是最好的閱讀方式。最好的閱讀方式還是讀書,書的知識比較系統而且有深度。
4、互聯網上的知識很多,可以稱為知識的海洋,成本也非常低。可網上的知識垃圾也很多,很多朋友上網的大部分時間不是花在閱讀上而是找知識上。網路閱讀的干擾度太大使得大家的心不能靜下來,影響閱讀的效果。
5、專業書籍是必須閱讀的,可以提升專業性,可光光閱讀專業書籍是不夠的。現代社會需要的是T字型人才。豎杠代表專業性,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專業性越強不可替代性就越強,價值就越大;橫杠代表你知識的廣度,如果兩個人才專業性差不多,這時候就看誰具有更廣的知識,因此多領域多個專業的閱讀也能夠增強職場競爭力。
6、讀書要快,拿到一本書先要看目錄,先熟悉一下目錄,看看哪些章節是自己不明白的,就看不明白的章節,明白的章節就不用看了。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時間的浪費與提高閱讀的效率。
7、讀書要做讀書筆記,每一本書讀完以後都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寫總結。看明白了與寫出來是兩碼事,很多朋友不屑於寫所以很快忘記。只有寫出來才能加深你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只有寫出來,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
8、書並不一定要買,可以借也可以與朋友互換。書價越來越高,每個月都買幾本書對於很多朋友來說是不現實的,因此借書是個很不錯的閱讀方式,可以向朋友借、可以向圖書館借,成本是非常低的。
9、讀書要堅持下去,要形成一種習慣,要形成一種生活方式,要讓讀書成為像吃飯那樣每天必須要進行的動作,要有不讀書渾身就不舒服甚至是半夜醒來找書讀的境界。
10、讀完一本書要學會與別人分享、了解其他人對這本書的看法,在交流中可以了解更加多元的見解甚至可以碰撞出火化產生新的認識。周末找三五個朋友在茶館、咖啡廳或者山上就某本書某個話題展開探討那是件多麼愜意的事啊。
根據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學者、教育家、編輯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主編《西方世界德經典》,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網路全書》的編輯指導——所作《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論述,讀書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一、基礎閱讀是: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閱讀准備階段——相當於學前教育或幼稚園的學習經驗。
第二階段——認字——相當於一年級學生典型的學習經驗(盡管相當多正常的孩子在某方面來說並非都很「典型,')。這個階段的成果是,孩子學會了我們稱之為第二階段的閱讀技巧,或是一年級的閱讀能力,或最初級的讀寫能力。
第三個階段——字匯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通常是(但非全面性,就算正常孩子也一樣)在四年級結束時就學會的方法,這個階段的成果可以稱作是「四年級讀寫能力"(fourth grade literacy)或是「功能性讀寫能力"(functional literacy)也就是有能力很輕易地閱讀交通號志,或圖片說明,填寫政府的有關簡單表格等等。
第四個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到這個時期,學生要從小學或初中畢業了。這個階段有時候稱之為八年級、九年級或十年級的讀寫能力。在某方面來說,這個孩子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閱讀者,他幾乎可以閱讀所有的讀物了,但是卻還不夠老練。簡單來說,他的成熟度是可以上高中的課程了。
無論如何,他還不是 「成熟的」閱讀者。但他已經精通第一層次的閱讀,如此而已。他可以自己閱讀,也准備好要學習更多的閱讀技巧。但是他還是不清楚要如何超越基礎閱讀,做更進一步的閱讀。
一般來說,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都有一位老師在旁指導,回答問題,消除在這個階段會出現的難題。只有當一個孩子精通了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才是他准備好往更高層次的閱讀邁進的時候。只有當他能自己閱讀時,才能夠自己開始學習。也只有這樣,他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優秀的閱讀者。
二、閱讀的第二個層次稱為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才算是真正進人閱讀的層次。檢視閱讀又分為兩種情況: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一)所謂「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是指:在——第一,你並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你也不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做分析閱讀。但你覺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來,書中的資訊及觀點就起碼會對你有用處;其次,讓我們假設—常會有這樣的狀況—你想要發掘所有的東西,但時間卻很有限——的情況下,做 「略讀」(skim)整本書,或是有人說成是粗讀(pre-read)。略讀或粗讀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子層次。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其次,就算你決定了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當你瀏覽過後,你可能會發現這本書僅只是對你目前有用而已。這本書的價值不過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了,或是他到底寫的是怎樣的一本書。因此,你花在略讀這本書上的時間絕沒有浪費。
對於這種閱讀狀態,作者的建議是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在完成這個步驟之前,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如果你願意,你會暫停一下,在你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類型。而在那個類型中,已經包含了哪些書。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像是在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范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如果你發現列舉出來的哪一條詞彙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這個詞目的某幾頁內文。你所閱讀的段落很可能就是個要點—這本書的關鍵點—或是關繫到作者意圖與態度的新方法。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許多人對廣告文案的印象無非是些吹牛誇張的文字。但這往往失之偏頗,尤其是一些論說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來說,許多書的宣傳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門的協助下親自寫就的。這些作者盡力將書中的主旨正確地摘要出來,已經不是稀奇的事了。這些努力不應該被忽視。當然,如果宣傳文案什麼重點也沒寫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過,這也有助於你對這本書多一點了解,或許這本書根本沒什麼重要的東西可談—而這也正是他們宣傳文案一無可取的原因。
完成這四個步驟,你對一本書已經有足夠的資訊,讓你判斷是想要更仔細地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現在你都可能會先將這本書放在一邊一陣子。如果不是的話,現在你就准備好要真正地略讀一本書了。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就算最後有後記,一本書最後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雖然有時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你不應該錯過這個部分。
現在你已經很有系統地略讀過一本書了。你已經完成了第一種型態的檢視閱讀。現在,在花了幾分鍾,最多不過一小時的時間里,你對這本書已經了解很多了。尤其,你應該了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注意?你也應該比以前更清楚,在腦海中這本書該歸類為哪一個種類,以便將來有需要時好作參考。
附帶一提的是,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書的時候,翻了好幾頁,腦海卻陷入了白日夢的狀態中,等清醒過來,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剛看的那幾頁在說些什麼?如果你跟隨著我們提議的步驟來做,就絕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因為你始終有一個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統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留意我們所提出的建議,會幫助你保持這樣的態度。你會很驚訝地發現自己節省了更多時間,高興自己掌握了更多重點,然後輕松地發現原來閱讀是比想像中還更要簡單的一件事。
我覺得這種類型的閱讀就是發現一本書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書本提供的一切可以提供書本內容的信息來讀書——目錄,序,索引,書籍廣告,以至於書本主體一些段落,和書本的結論,這樣,書的基本輪廓,架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在此,我覺得還可以加上一些書評,讓別人幫助自己來完成閱讀和其咀嚼過程。即使是略讀,也堅持一個較好的閱讀習慣,這樣,就可以抓住整條魚,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鱗半爪。
(二)粗淺的閱讀
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是多難讀的書,只要原來就是想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望之卻步的理由。對的方向?答案是一個很簡單、但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如果你容許自己被某個頑固的段落綁住了,你就是被打敗了。在大多數情況里,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在這里,我發現中國、美國的教育界都是一樣的:碰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查資料,問老師,弄明白再說。可是在這本怎樣讀書中卻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述: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因為,這種折磨人的程序首先會剝奪閱讀的快樂(有點像中學時學習魯迅的作品)。其次是,過多的糾纏於細節,那麼就會錯過一些清楚的大原則。樣你在任何層次的閱讀都不可能很好。
在這個層次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
1、 閱讀的速度:人們可以讀得更快,但是對於書籍閱讀來說,速度是根據需要而變化的——天龍八部里,王語嫣聽到慕容復練習打狗棒法一味求快就特別著急,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2、 逗留與倒退:影響速度,浪費腦力
3、 理解問題:
4、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
閱讀時昏昏欲睡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很多人可以秉燭夜讀,不應該簡單的解釋為他們非常人。(估計蘇秦張儀懸梁刺股式的學習並非是一個好習慣,而鑿壁偷光才真正可以說是個主動的閱讀者吧?)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盡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讀書不是娛樂性,而是從中獲得利益。
只要是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 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系?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我覺得這四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在理解作者的基礎上,把自己和書籍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梁,聯系。
1)精力分配法
70%的書,略讀,翻翻目錄挑重點讀。(做補充)
20%的書,通讀,抓中心,形成個體系架構。
7%的書,把書讀薄,再讀厚,做筆記。
3%的書,可以讀一輩子的書。
2)系統讀書法
圍繞一個感興趣的主題,
挑選1本~2本主讀(7%或20%類),
再挑選3~4本副讀(20%或70%類)
然後做思維圖,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3)讀書4步(鳥瞰法)
1.讀書前准備
1.1 明確自己閱讀動機(如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對這本書涉及的內容有我有哪些疑問,這本書占我總系統什麼地位),選擇合適的精力分配。
2.通覽初翻一遍書
2.1 這本書我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
2.2 每一章的重點問題和概要是什麼,哪些需要重點看,哪些不需要看。我要帶著什麼問題去看。
2.3 這本書脈絡怎麼樣,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寫作結構是什麼樣。
3.重點筆記(3塊法)
3.1 筆記A(脈絡思維圖)
3.2 筆記B(重點和我需要的地方)
3.3 筆記C(我的體會和分析)
4.歸類
把這本書的信息放在總的知識結構中。
幾個啟示,
1.不要被細節嚇壞,90%的書知道個大概就好了。
剩下10%的書,80%的內容也是知道大概就好了。
2.知識爆炸社會,要想老鷹逮兔子,只取自己需要的知識,馬上飛走,不要貪多貪雜。
3.知識不經過系統整理,就像沒有編制過的稻草,一沖就散了,白讀。
4.記筆記時可以記錄章節、頁數,避免筆記太細,影響復習。
5.閱讀的幾個重點
1)帶問題和目的去讀,不迷失。
2)做好脈絡整理
3)和作者的反饋(讀一章問自己,寫的對不對,對在哪裡,不對在哪裡,對自己的問 題有沒有幫助,有沒有值得向作者學習的地方,有沒有自己以後要避免的錯誤)
4)帶入知識結構內
6.增加閱讀速度:中間指掃法。
7.對理解困難的地方,中心詞邏輯法。
閱讀需要:果斷、勇敢、堅定。 (收起)
⑶ 我們如何讀一篇文章作文
怎樣讀好一篇文章
不同的文章寫的類容是不同的,一篇文章在手,我們應該怎樣去讀好它,讀出作者的心聲,知道作者想表達的類容。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怎樣讀好一篇文章的相關內容。
了解作者,先弄清楚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喜歡寫哪類的東西,那樣很值得我們參考。
其次了解作者在寫下這篇文章時候的背景,結合當時發生的事件,我們就很容易找出作者想要表達的大致類容。
想要讀好一篇文章,必須先弄清楚每段的開頭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後面基本表達的意識都是圍繞中心句的。
先多讀幾篇文章,把裡面所講的事情來龍去脈整理清楚,重點的地方可以用特殊的符號標記出來。
在讀的過程只,一些經典的詞語可以記下來,不懂的可以查詞語字典,以備以後自己寫作需要。
最後在讀完一篇文章後,並且了解了它,可以寫一篇屬於自己類似的文章,來加強自己的作文,那樣你的寫作會足部上升。
⑷ 以閱讀經典為話題 寫作文
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曾害過一場病,父親聽從醫生勸囑,讓我休學一年。當時為這我還哭過好一陣子鼻子,休學,就意味著學業上掉隊,但我終究沒拗過有些倔強的父親。在家閑著時,我就找書來讀,那時哥哥正上高中,碰到哪天他沒上語文課,我就把他放到家中的語文課本攤開來,有滋有味地讀起來。印象最深的是巴爾扎克的《歐也尼·葛朗台》、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等外國文學作品,盡管只是節選,但這些書從一個側面讓我看到了光怪陸離的異域風情。 因為一場休學,讓我喜愛上了品讀外國文學名著。1987年,我高考落第,盡管在情理之中,但我心有不甘,想復讀,無奈家境並不寬裕,於是聽從父親安排,進了父親所在的廠礦上了技校。兩年後,我被分到廠里當了一名維修設備的鉗工。繁重的體力勞動,對於我這樣一個體格的人來說,顯然有些差強人意,但我在那裡一「混」就是16個年頭。不過雖說是「混」,但對於讀書和寫作來說,我可一點也沒放鬆過。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去舞廳跳舞唱歌十分流行,正值青春年少的我,自然也不甘寂寞,餘暇時便隨著人流,涌進這些場合找樂子。但不管怎麼玩,回來後,我總不忘找來床頭上的外國經典作品品讀一番,方才帶著滿腦子的幻想安然睡去。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五個年頭時,我告別了整天起早貪黑的鉗工生涯,邁進了機關的大門,開始了我自小就喜歡的文字工作。8小時之內,是按部就班的手敲鍵盤,8小時之外,留下更多的是閱讀經典名著後的輕松與愜意。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讓我明白只要你睜大一雙好奇的眼睛,原來大自然竟會是這樣的美好;托爾斯泰的宏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復活》既讓人感慨歷史的厚重,又為人性的復雜向善而唏噓連連;而傑克·倫敦的 《馬丁·伊登》和笛福的 《魯濱遜漂流記》,字里行間流露的則是一種堅強的樂觀主義精神,最終讓我懂得:原來人類就是靠著如此堅韌的意志,才會打拚出光輝奪目的世界。 二十多年的讀書時光,帶給我無窮樂趣,既讓我增長了見識,拓展了思維,又於無聲處,磨練了性情,鑄就了我堅強的意志。以前讀書,信奉的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現在讀書,則更講究「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意的是那種不帶任何功利性的研讀,追求的是「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安然與閑適。不求聞達,不求所謂的書卷氣,不論工作中與人交流,還是生活中與人交往,早已沒有了青春年少的一絲魯莽和沖動,想得更多的是於社會、於家庭、於工作,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不光是人成長到一定的階段,歲月磨礪和本身成熟的使然,其間更少不了的是讀書,特別是研讀經典名著後「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影響所在。 徜徉書海,閱讀精彩世界;研讀經典,有如推開色彩斑斕的一扇窗,在如詩如畫的境界,品味別樣的經典人生。
⑸ 以閱讀經典為話題的一篇作文、要求1000字左右、符合現在高中生
經典閱讀 提高作文品味 知識學問能大大提升一個人的內涵和氣質。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一個相貌平平的人,起初給人的印象毫不起眼,但是跟他(她)交流接觸後,又會為對方的人格魅力和涵養學識而傾倒。這種傾倒超越外表,深入到精神層面,是更高層次更持久的靈魂的碰撞。那麼這種使人折服傾倒的魅力,從何而來?「腹有詩書氣自華」,若要「氣自華」,首先要「腹有詩書」。我們現在大力提倡的經典閱讀,就是培養「氣自華」的最佳途徑。對於學生來說,經典閱讀,還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作文品味。一篇文章要有思想品味和藝術品位,才能打動人心。而經典閱讀中的深厚文化底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熏陶學生,使他們在習作中醞釀發酵,靈活處理,不僅把句子寫得生動靈氣,富有詩意,而且文化氣息濃厚,引人入勝。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創造出無數藝術瑰寶,蘊藏著我們民族的精魂。詩經,諸子百家,先秦文學,唐詩宋詞漢賦,元曲,明清小說。。。。。。,這些經典文學,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思想火花,是經得起時間和空間考驗的永不凋謝的精神之花。 一、古文今用,巧用經典。 在作文中巧妙地引經據典,會給文章添色加彩,不異於畫龍點睛。2008年富陽中考滿分作文《夢里花落知多少》就是這樣,請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最好的寫照。那是一種恬淡閑適的心情。誰說人生就是仕途?他選擇了田園,卻讓自己永存在了自己的詩句當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是她的美麗。淚水淌下,帶著悲傷,在心靈上留下痕跡,卻也在歲月上留下痕跡。品著她的「人比黃花瘦」,品著逝去的歲月,卻早已在心靈上刻上他們的回憶。翻過一頁日歷,我嗅著文人的墨香,久久沉醉…… 由古典詩句引起自然抒懷,情真意切,銜接自然,毫無雕琢之相。 長春滿分作文《任爾東西南北風》:。。。恍惚間,我想到一個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在仕途失意時,在與家人分隔兩地只能對月懷遠時,他仍不忘送去「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這是何等的曠達胸襟!我知道,接踵而來的磨難讓東坡品嘗到「寂寞沙洲冷」的酸楚,讓他不禁灑下「點點離人淚」,而最終,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理想,游遍祖國山川,留下「大江東去」的豪邁,留下「檣櫓灰飛煙滅」的氣慨,留下「會挽雕弓如滿月」的壯志。他始終記得自己的使命,不管處於什麼狀況都不曾放棄。執著的東坡,你為華夏文化留下了多少令人驚羨的詞章! 從上文可以看出該考生對古典文學的 「偏愛」,體現了「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觀。古詩詞名句信手拈來,准確又恰當,感嘆小作者的大手筆,值得借鑒。 二、時空交匯,融會貫通。 讀經典,寫作文,有時可以打破陳舊格局,給思維一個創新突破。超越時空界限,往往使人眼前一亮。請看下面這篇習作《今時明月》:。。。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是最美的月夜,令人心醉神迷,如痴如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惆悵時光的流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蒼茫歲月中,我們一次次輪回,而皎皎空中那孤月輪,卻總是慈悲地俯瞰塵世。它照著今夜的扁舟子,照著離人的妝鏡台,在相思明月樓上徘徊又徘徊。。。。 李白擎起花間那壺酒時,獨酌無相親,而在另一時空,蘇軾也是獨自一人把酒問青天,高處不勝寒。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兩個浪漫主義者就來了個穿越時空的會晤,這真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決定,吵醒若干詩鬼詞仙,李賀騎著白馬,在燕山如鉤月下賓士於白沙大漠;王維正欣賞著松間月,聽說這個約會馬上聞風而來;李煜眉頭深鎖望著天空一彎新月,心中苦水恰似那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思忖何處排遣;白居易潯陽江頭送完客,聽完琵琶曲後輾轉不成眠,念念不忘琵琶女的哀怨凄婉,也爬起床來湊個興;李清照學詩漫有驚人句,聽說今夜李白月下會蘇軾,雀躍不已,馬上約了秦觀踏鵲橋去赴約;杜甫念著「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鄉愁難解,也跑來擬把疏狂圖一醉;李商隱在月下吟著無題詩,越吟越覺得夜涼如水,趕緊拔腿參加盛會來了;陶淵明聽說酒仙李白在此,早就想鬥鬥誰的量大,帶月荷鋤不歸了。。。 此次盛會,有美酒佳釀無數,一幹人等全都酩酊大醉,李白大吼: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陶淵明醉醺醺道:醉死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白居易搖頭嘆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秦觀笑逐顏開: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李煜無言獨上西樓,看到蘇軾還在把酒問青天,不肯承認自己已經爛醉。李賀豪氣大發,拔劍起舞而唱: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清照看著月已滿西樓,情不自禁登上樓去,欣賞這一輪永恆的月亮,幾欲乘風歸去。。。 縱觀全文,通篇與月有關,交錯時空的十數位詩人詞人群英薈萃,琅琅上口眾所周知的詩句涵蓋全文卻不顯累贅,並且意趣橫生。 三、氣質養成,人文合一。 經典閱讀要讀深,讀透,深入體味其內涵,才能轉化為讀者自身精神氣質,從而體現在行文習作中,這是一個長期的養成教育問題,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台灣的國學教育做得很好,歸功於他們推廣國學從孩子做起。台灣中小學校非常重視國學教育。在小學生每周40個小時的課程安排中,國文、歷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與中華文化相關的課程至少佔了一半,而且從小學二年級起,每個學生都必須用毛筆寫作文,有時一周要寫兩三篇,最少也得寫一篇。除此之外,學校還相當重視學生的古文訓練和中國傳統思想的熏陶,當時國民黨當局定下的共同校訓幾乎都是「禮、義、廉、恥」,而幾乎所有學校的牆上都印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台北市也以忠孝、仁愛、信義命名三大主幹道,讓國學點點滴滴深入人們的生活。胡適、林語堂、錢穆等碩學鴻儒大力提倡和傳承國學,帶出了一大批國學的衣缽傳人,如學界翹楚余英時,新儒家第三代杜維明等。在台灣,不但每逢孔子誕辰孔廟要舉行慶典,其他一些節日社會名流均要舉辦詩歌雅集,普通百姓酒酣耳熱時還常常吟詩唱和。也因為這樣的氛圍,才培養出林懷民、李安、方文山等出眾人才,將傳統文化揮灑得淋漓盡致。 經典閱讀,是一杯香醇的酒,讓作文溢彩流光,品味獨特;經典閱讀,是一曲悠揚的歌,讓作文回味無窮,餘音繞梁。經典閱讀,提高作文品味的最佳途徑,勢在必行!
⑹ 怎樣激發閱讀經典的興趣作文600
《怎樣激發閱讀經典的興趣》
學生的閱讀興趣的激發,第一,老師要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書有足夠的寬容,在孩子閱讀中,一直都存在著成人愛好與孩子喜歡的差距。其實我們對學生的閱讀心理還知之甚少,在這種情況下,就更應該對孩子的閱讀選擇足夠尊重。比如說卡通和通俗小說,一般我們都認為是垃圾書,但我個人認為卻是引起孩子閱讀興趣的重要品種,而且對孩子提高閱讀能力也未嘗沒有幫助。有一個事例可以表明,1990年和1991年來自32個國家的二十多萬名兒童,參加了「國際教育成果評估協會」的測試,結果芬蘭兒童的閱讀分數最高,而芬蘭兒童最普遍的閱讀書刊是什麼呢,就是59%的芬蘭兒童幾乎每天看一本漫畫書。
第二,老師可以圍繞課外閱讀組織一些活動,比如,小書蟲啃書活動,為孩子設計課外閱讀表格,當學生的閱讀達到一定程度,如二十本,四十本或者八十本後,就授予相關的「閱讀學位」,再比如,「大哥哥大姐姐講故事」活動,可以請高年級同學給低年級同學講故事,同時促進兩個年級學生的閱讀。再比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邀請兒童文學作家到校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活動。
第三,不要把所有的課外閱讀都寄託在課外進行,課堂上老師可以以適當的方式,或者以一定的時間向孩子推薦自己喜歡讀的兒童文字作品,我個人認為所有孩子天生對閱讀是充滿興趣的,做過父母的人都有小時候被孩子纏著講故事的情況,上學以後之所以有的孩子沉迷於電視或電子游戲,首先是由於家長和學校沒有提供一個相應的閱讀環境,對孩子潛在的閱讀興趣沒有加以誘導,當然也有紙質體的閱讀不像其他媒體那麼有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和尊重孩子自身的閱讀選擇就更為重要。
⑺ 關於閱讀方式的作文800字
對於大部分書籍,重要的內容只佔全書的20%左右,所以學會高效閱讀很重要。閱讀中,最好能練成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中簡單構架思維導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樣可以大大的提升閱讀效率。現在,我已經養成了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這樣可以使我在閱讀中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這樣既有助於提升閱讀速度,同時也能提升閱讀理解和記憶效率。當然了,這需要自己在平時的閱讀中有意識的培養。
如果閱讀效率低的話,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是一種眼腦直映式的高效閱讀學習方法,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和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掌握不是一句兩句話就可以做到的,想學習的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主要就是訓練快速閱讀的,裡面也有「思維導圖」的訓練,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可以好好的去練習提高一下。
讀書的過程中以及讀完一本書後,要學會做讀書筆記。讀書過程中:①遇到重要的、有趣的、有疑問的等的內容就記錄下來,以備份查閱。②做好讀書批註。也就是記錄閱讀過程中的閱讀感受或感悟,比如你對某一句話、某一觀點的理解、聯想、靈感等方面,都要及時的記錄下來。讀完之後:①以知識框架或思維導圖的形式來來整理書籍,主要是書本的重要內容提煉,也包括自己在讀的過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知識框架,特備是思維導圖形式的筆記,有一個好處就是方便添加新內容,當我在後期的學習或閱讀中有相關的新知識點、新體會,都可以加進去,促進知識的銜接,方便掌握和運用。②針對一部分書,比如看了之後很有感觸的那種,我也會寫一寫讀書感悟。
⑻ 作文 以「如何閱讀經典」為話題,不少於800多字
以史為鑒 從中吸取過來人的經驗
⑼ 如何讀書的1000字作文
讀書是一種自我保護 ,但凡是經典,基本上都經過了時間的沉澱和檢驗,這些作品值得人一讀再讀,因為你總會在這些舊書中獲得新的東西。
上學的時候,大概是我讀書最瘋狂的時候,白天黑夜,沒有間歇,幾乎就是在圖書館泡畢業的,很多時候,逃課去圖書館,因為我覺得背講義實在太難受了,最好的老師應該是在圖書館。所以,整個高中里,我讀了無數的書,特別是圖書館中的西方經典,幾乎讀了一遍。
這種讀書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雖然說現在沒有了大學時代那麼多的時間,但是我讀書的時間仍舊佔到了生活的一半,一般來說,我上午寫作,然後整個下午都讀書,晚上如果不看電影,也會讀書。不同的是,這些年來,我讀新書比較少了,重讀的比較多。我越來越覺得,重讀經典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比如我在大學讀過的那些西方經典,過些年,再讀一遍,就會發現,其實自己當初並沒有讀透,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其實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的書,但凡是經典,基本上都是經過了時間的沉澱和檢驗,這些作品值得人一讀再讀,可能有人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但是這種浪費是值得的,因為你總會在這些舊書中獲得新的東西。所以,重讀很重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應該重讀一遍這些經典。
新書當然也並非沒有好的,但問題是,現在的新書太多了,而且太亂,要在這么多的新書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是一個太艱難的工程,所以,我現在很少讀新書。讀經典則不同,因為有時間在幫自己篩選,歷史的大浪淘沙之後,留下來的,無疑都有它獨特的價值。 當然,一個人讀書總有自己的偏愛和喜好,我也一樣。我讀的書,以人文、哲學為主,夾雜一些雜書,小說反而在其次,讀的比較少,文藝理論的則基本不讀。最近正在重讀《魯迅全集》,我覺得,其實大家包括我在內,一直都對魯迅的作品有誤解,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沒有發現魯迅作品的真正價值所在。實際上,我讀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魯迅對於中國人國民性的那種深入探查和剖析,是別人比不了的,至今也沒人能超越他。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探查和剖析,在今天仍舊有效,越讀魯迅,就越能明白。
現代人對讀書的態度似乎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很多人要麼不讀,要麼就是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去讀,這不好。實際上,讀書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現代社會節奏太快,人很容易在快節奏中迷失自我,陷入到追逐物質的漩渦中去,而讀書,則可以讓人慢下來,清醒過來,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⑽ 高考作文-閱讀經典(1000字)
曾經,在我的小小的天地里,有過難以細數的快樂,有過淡淡的憂傷,有過幻想……這一切都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我每天都可以暢游在自己的小「幻想」中。我感謝它們讓我擁有過難忘的童年,讓我擁有了如此色彩斑斕的一個童年……說到這一切,還得感謝陪伴我走過一路的朋友——書籍!
從小時候的白雪公主、灰姑娘、人魚小姐,我學會了善良;從小學時的《西遊記》、《格列佛游記》,我學會了勇敢;從初一時的《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學會了忠義、堅強……漸漸地,我在讀書中不斷地收獲成長。
縱然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但最讓我流連的始終只有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至今,這本書還靜靜地躺在我的枕頭邊,每天萬籟俱寂的時候,我枕著它入睡;早晨第一縷陽光射進來時,我總是不忘先向它打一聲招呼。
人的一生當怎樣度過才會有意義呢?保爾用實際行動一次次向我們證明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感到羞恥,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
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從小就有一身正氣,反對以大欺小,以強欺弱。他佩服朱澤培•加里波第,在朱赫來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麼——就是將個人事業與祖國的需要相結合,做一個能盡一切力量奉獻於祖國的革命者。為了這個理想,他經受住了一切考驗,的確稱得上是一塊堅強的「鋼鐵」。在他的心中,革命事業與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在任何情況下,他的革命信念總是堅定不移的,所以他才能戰勝死亡與病痛,將畢生投入事業中。這就是保爾這個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鋼鐵就是在這如同烈火燃燒的斗爭考驗中煉成的。
鋼鐵是在烈火中燃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很堅硬。保爾,而你就是這塊鋼,你以鋼鐵般的毅力大了一場又一場的勝戰,讓我明白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你敢於向命運挑戰,樂觀地生活著!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有你的品質在感染著我,我從不彷徨……我明白了成長的真諦:不是年齡越來越大,個頭越來越高,而是你的品質在一次次的磨練中,能夠更加堅強!保爾,感謝你讓我的心智一次次成熟,讓我的內心在不斷強大,不斷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