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代樂舞的美學思想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哪些
漢代美生物的特點,主要有很多相對來說的,它們都。好看的就是好看的。
㈡ 司馬相如的知名著作有哪些
代表作品 《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等
司馬相如 (西漢文學家)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成就貢獻
辭賦
漢代最重要的文學樣式是賦,而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賦論大師,也是一位文學大師和美學大家。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二
十九篇」,現存《子虛賦》、 《天子游獵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另有《梨賦》、《魚葅賦》、《梓山賦》3篇僅存篇名。《隋書·經籍志》有《司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馬相如還掌握了辭賦創作的審美規律,並通過自己的辭賦創作實踐和有關辭賦創作的論述,對辭賦創作的審美創作與表現過程進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語,但與其具體賦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學思想相結合,仍可看出他對賦的不少見解。他已經比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辭賦創作主張。從現代美學的領域,對其辭賦美學思想進行闡釋,是有益的和必要的。由於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司馬相如的辭賦呈現出了斑斕多姿的藝術風貌,從而獲得了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兩漢賦作家中,以司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賦甚至成為漢大賦創作的範式,故研究司馬相如辭賦創作的特點,對研究漢賦乃至整個漢代文學,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散文
司馬相如還是漢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傳至今的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等。雖然有部分著作在歷史上起了一些消極作用。盡管如此,從整體上看,在語言的運用和形式的發展等方面,司馬相如對漢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兩千多年來,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一直享有的聲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漢作家,絕大多數對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整個《史記》中,專為文學家立的傳只有兩篇: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並且在《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全文收錄了他的三篇賦、四篇散文,以致《司馬相如列傳》的篇幅大約相當於《屈原賈生列傳》的六倍。這就表明,司馬遷認為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是超過賈誼的。
文學影響
《子虛賦》,《上林賦》,《司馬相如上書諫獵》,《長門賦》,《鳳求凰》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古琴曲,演義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以「鳳求凰」為通體比興,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徵著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蘊。全詩言淺意深,音節流亮,感情熱烈奔放而又深摯纏綿,融楚辭騷體的旖旎綿邈和漢代民歌的清新明快於一爐。
歷史評價
司馬相如是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他被班固、劉勰稱為「辭宗」,被林文軒、王應麟、王世貞等學者稱為「賦聖」。同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將西南夷民族團結統一於大漢疆域,被稱之為「安邊功臣」,名垂青史。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不拘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婚姻的果敢行為,遠在公元前就演繹了自由戀愛的愛情經典,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愛情之首」,聞名中外。後人則根據他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唐代詩人張祜則有《司馬相如琴歌》一首,曰:「鳳兮鳳兮非無凰,山重水闊不可量。梧桐結陰在朝陽,濯羽弱水鳴高翔。」
他是漢賦的奠基人,揚雄欣賞他的賦作,贊嘆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被班固、劉勰稱為「辭宗」,被林文軒、王應麟、王世貞等學者稱為「賦聖」。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把司馬相如和司馬遷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㈢ 漢代的五經是什麼
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 。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歷代儒客研習之基本書籍,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等,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據傳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㈣ 推薦幾本關於美學的書籍,
關於美學的書有:
1、美的歷程:《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創作的文藝理論著作,作者以深邃獨具的目光,雄渾凝煉的筆觸,囊括了歷史悠久的中國美學的整個歷史。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一直講到明清工藝,宏觀地描述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發生、形成和流變的歷程,指出這也是以實踐理性為特徵的民族審美意識的積淀過程。該書為中國美學史「勾畫了一個整體輪廓。
2、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華夏美學·美學四講》是2008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澤厚。李澤厚的學術探索,對20世紀後半期中國美學具有重要影響。這種重要性,首先不在於他對具體學術問題富於新意的闡釋,而在於他作為哲學家的宏觀視野在美學學科建構過程中發揮的獨特作用。
3、朱光潛談美:世間並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什麼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繫上面;但這種關系並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像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
4、西方美學史:《西方美學史》是201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光潛。屬於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該作品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
5、美學:黑格爾的《美學》是西方美學史上具有別時代意義的宏篇巨著。 《美學》,原是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期間所作的「美學講演錄」,後整理成書,在黑格爾去世後四年,於1835年出版。 黑格爾的美學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基礎上的。
㈤ 兩漢時期的著作有哪些
1、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
代表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等。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㈥ 三玄四書五經六藝是哪些
三玄:《莊子》、《老子》、《周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一、三玄
1、《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
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里,想像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莊子》與《歸藏》、《黃帝四經》、《老子》等著作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關於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
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
莊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得以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發揚,在現實意義上,更為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精神鋪墊。
2、《老子》
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3、《周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
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二、四書
1、《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2、《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3、《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4、《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
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三、五經
1、《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
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 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 《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2、《尚書》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
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
《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
3、《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
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4、《周易》(已介紹)
5、《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暠《春秋公羊傳》,穀梁赤《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公羊傳》與《穀梁傳》是為解春秋之筆法,釋《麟經》之精妙,但於《麟經》並無後續紀年。《左傳》 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
是孔子所著《麟經》之續,同為魯國編年體史書,故與《麟經》並列。《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官所寫)。
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四、六藝
1、禮
禮節(類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禮者,吉、凶、賓、軍、嘉也。
2、樂
音樂。六樂 :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樂。
3、射
射箭技術。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4、御
駕駛馬車的技術。
5、書
指書法(書寫,識字,作文)六書: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6、數
指理數、氣數(運用方法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書五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藝
㈦ 漢代的主要書論有哪些
形、勢是構成書法藝術語言的根本要素,體現在點畫、用筆、結字、章法等各個方面,是書法本體內容的基礎,而書法形與勢的結合則是書法藝術審美自覺的表現。本文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採取二重證據的歷史學方法,以秦漢時期書法的發展流脈為線索,結合當前出土的簡牘帛書,參以漢代書論,通過文字與圖像結合的方式,著重論述漢代草書的形勢理論的變化與發展。形勢論的突出之處還在於,其與草書的產生以及書法藝術走向自覺緊密相連。漢末不僅是形勢論產生的時代,更是草書成熟和藝術自覺的時代。故對於以上三者做統一的研究,不僅能夠從全新的歷史視角對漢代草書做一全新的研究,更是對形勢論做出明確的理論判斷。從而,一種基於本體視角的形勢理論才能更好的彌補本土傳統與引進的西方美學之間的割裂,完善中西「形式」理論的融合。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從隸變切入論述漢代草書「形勢」的源頭與藝術自覺,分析隸變對漢代草書中「形」與「勢」演進的推動以及草書對正書的反作用,突出「勢」對藝術自覺的特殊意
㈧ 漢代藝術的基本特徵和美學風格是什麼
基本特徵是各種文化大融合,美學風格還不懂後代講求的以虛當實、計白當黑之類的規律,它鋪天蓋地,滿幅而來,畫面塞得滿滿的,幾乎不留空白。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卻給予人們以後代空靈精緻的藝術所不能替代的豐滿朴實的意境。
漢朝文化又稱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受到了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8)漢代美學經典著作有哪些擴展閱讀:
漢代的藝術活動,繼承和發揚先秦多種形式藝術與技術的基礎,造形意識從萌芽逐漸趨於成熟;西域與佛教外來藝術的傳入,更豐富漢代繪畫與雕刻的題材與技法,表現出極高的原創性 。
無論陶兵馬俑、歌舞俑還是畫像石、畫像磚,工匠懂得雕刻這些作品的人、神、獸。工匠除了用特殊的藝術手法塑造和描畫古代著名人物、神仙妖魔和珍禽異獸,也能以寫實的手法描繪當時生活中的達官貴人、文臣武將乃至工匠農夫。
書法:漢代的主要書寫文字為隸書,從泰代隸書發展而來。「隸書」又稱「佐書 、「古隸 、「今隸」 、「八分書」 。隸書具有以下特色:一、隸書的最大特點是由直線構成,它不像小篆由相互連接的圓轉,有時又有逆向書寫的線條組成,而是由散開而平直方折的筆畫構成,凡逆筆都變為順筆,書寫起來不僅順手,而且快速。
二、筆畫難以呈現具體的形象,古文字象形的特質從此消失,而且形體多已不合六書原則。三、漢字發展至隸書已經徹底「符號化」。隸書對大、小篆加以省略、簡化,結構單純許多,就是做為日常生活書寫工頁,不啻為一大進步。
另外篆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主流,漢代時期,隸書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隸書的出現奠定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書法。隸書經過兩漢的發展後,又發展出另一種字體「楷書」,最後成熟於唐代。
㈨ 誰幫忙推薦幾本美學經典著作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老先生很有建樹,也很有自己的觀點.
李澤厚的<美學三書>(<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首推<美的歷程>)
還有很多哲學家都談論過美學,著作很多,入門可先看看這幾本書.
㈩ 劉成紀的主要著作介紹
對人存在命運的關切一直是另哲學和美學的基本主題,而這種關切最直觀的指則蛤存在的現實形態——身體,作者認為研究兩漢哲學和美學的身體觀,目的在於為魏晉美學的形成提供一個縱向的歷史闡釋,並為後世中國美學中一系列身體性范疇的出現建立歷史起點,本書梳理並論述了兩漢美學對於身體的規定及其存在境域,既闡發和探討了漢代形神和骨相理論的內在構成及對魏晉美學的影響、兩漢思想家如何認識身體與對象世界的關系,著重研討了漢代禮樂服制對身體的倫理再造與漢代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對生死問題的不同思考,特別是論說兩漢身體觀念對魏晉美學的開啟價值,試圖證明中國美學史的連續性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