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介紹一下《誡子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1)誡子書人該讀哪些經典擴展閱讀: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② 「誡子書原文」是什麼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③ 誡子書中借告誡勸勉諸葛亮通過這封家書告誡兒子以什養德,以什麼求學,以什麼廣
儉以養德,靜以成學,學以廣才。意思是: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靜心專一才能學有所成,學習才能增長才幹。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3)誡子書人該讀哪些經典擴展閱讀: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④ 《誡子書》
誡子書》: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這篇《誡子書》是寫給兒子諸葛喬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品行,一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以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慾就不能顯現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安穩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幹必須學習才能增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怠慢便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於是枝枯葉落,大多不能對社會有所作為。等到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時,後悔又怎麼來的及呢?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干仄極不和諧。
韜
拼音: tāo, 筆劃: 10
部首: 韋 部首筆劃: 4
解釋1: 韜 (韜) tāo 弓或劍的套子。 隱藏,隱蔽:韜光養晦(隱藏才能,收斂鋒芒,不使外露。亦作「韜晦」)。 用兵的謀略:韜鈐。韜略。 筆畫數:14; 部首:韋; 筆順編號:11523443321511
解釋2: 韜 韜、鞱 tāo 【名】 (形聲。從韋,舀(yǎo)聲。韋,熟皮。本義:劍套) 同本義〖scabbard〗 韜,劍衣也。——《說文》 裝弓的袋子〖bowcase〗 韜,弓衣也。——陸德明《經典釋文》 用兵的計謀〖militarystrategy〗 不勞孫子法,自得太公韜。——李德裕《李文饒集》 又如:韜鈐(用兵的謀略);韜略(指軍事上的謀略) 韜 韜 tāo 【動】 掩藏〖conceal;hide;coverup〗 韜舌辱壯志,叫閽無助聲。——杜牧《感懷詩一首》 又如:韜光晦跡,韜光諱彩(收斂鋒芒;隱藏蹤跡);韜日(日光隱藏);韜世(比喻度量之大,足以容世);韜光(收斂光彩,比喻人懷才不露);韜沉(隱逸);韜含(諳記,熟諸);韜表(彌封書表);韜面(遮面) 納弓於弓袋〖putbowintocase〗 韜,弓藏也。——《廣雅·釋器》 如:韜弓(納弓入弓套) 包容〖contain〗 有韜世之量。——潘岳《寡婦賦》 又如:韜世(度量大);韜合(包容切合);韜涵(包含) 寬;緩〖relax〗 〖梁元帝〗常言:「我韜於文士,愧於武夫。」——《資治通鑒》 韜光養晦 tāoguāng-yǎnghuì 〖hideone『scapacitiesandhideone『stime;drawinone『sclaws〗隱匿光彩、才華,收斂鋒芒、蹤跡 韜晦 tāohuì 〖refrainfromrevealingone『〗∶韜,韜光;晦,晦跡。韜晦,即收斂鋒芒,隱藏不露 愈事韜晦,群居游處,赤嘗有言。——《唐書·宣宗紀》 〖dark;gloomy〗∶陰暗無光;陰晦 韜略 tāolüè 〖militarystrategy〗由古兵書《六韜》、《三略》引申而來,指計策、謀略 此人胸懷韜略,腹引機謀。——《三國演義》
評論
本文節選自《諸葛亮集》為家訓。全文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志,須從談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即扎硬寨,打死仗。這些話看似老生常談,但出於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⑤ 古代一共有幾種誡子書
①三種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處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借鑒之處。在這些優秀的古代家訓中,有著「誡子書」這一特殊的類別。
「誡子書」,顧名思義,誡是告誡、勸告,子是兒子,書是書信、家書。《誡子書》主旨是勸誡自己的兒子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今日,知行君整理出中華歷史長河中幾篇「誡子書」的佳作,以饗讀者,與君共勉。
諸葛亮《誡子書》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家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原文大意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朴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褊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作者簡介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中國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後,對促成孫劉聯盟和成立三國鼎立的局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對自己一生忠於蜀漢政權的自我評價,因此他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里忠臣的代表。
作為一名智者,諸葛亮自然知道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誡子書》是諸葛亮在臨終之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封諸葛亮的最後一封家書成了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家書品讀
《誡子書》的主要作用就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建功立業等。作為諸葛亮臨終之言,應該說這封信是諸葛亮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去教育兒子。作為一位才學淵博、品格高潔的父親,諸葛亮對兒子有著無限期望,他教育兒子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在這些簡練嚴謹、智慧理性的文字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天下為人父母者的愛子之情。作為教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諸葛亮的這封家書言簡意賅,在教導兒子做人治學的道理時,著重論述了「靜」可以讓人成功,而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啟迪和思考。
羊祜《誡子書》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
家書原文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歲,便誨以《詩》、《書》,然尚猶無鄉人之稱,無清異之名。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遠矣!汝等復不如吾。咨度弘偉,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異獨達,察汝等將無分也。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若言行無信,身受大謗,自入刑論,豈復惜汝,恥之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諷誦之!
原文大意
我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教導,能寫字的年齡,他就教我學那些可以作為典範的重要文籍;到了九歲,便教我學《詩經》、《尚書》,但是那時還沒有得到家鄉人的稱譽,還沒有特別的才能。今天我所得到的官職地位,可說是皇帝誤把恩惠賜給我罷了,並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到的。我遠不如我的父親,你們又不如我。見解高深,志向遠大,恐怕你們兄弟還沒有這個能力;才能非凡,智慧通達,看來你們也沒有這樣的天分。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謹慎是行事的基礎。希望你們言語忠信,行為篤敬。不要隨便許給別人財物,不要傳播沒有根據的謠言,不要偏聽詆毀或浮誇的一面之詞。聽說了別人的過錯,可以聽,但不要再去宣揚,三思之後再決定如何去做。如果言行不講信用,勢必身受很多指責唾罵,甚至落得以刑罰論處,自取滅亡。我難道只是在為你們憐憫痛惜嗎?我是擔心要給父祖們也帶來恥辱啊。好好想想你們父親的話,聽從你們父親的教誨,每個人都要認真溫習和背誦它。
作者簡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人,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西晉大臣。羊祜出生於漢魏名門士族之家,博學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為妻。我國古代教子家訓中的這篇經典之作《誡子書》就是他留下的。
家書品讀
羊祜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家庭教育,但是並沒有在鄉里得到「清異」的稱譽。在信中,他語重心長地向兒子講授了人生的處世哲學,訓誡兒子要重視自己的品德修養,誠實守信,待人寬厚,不隨便許人錢財,不傳無根據的閑話,不輕易聽信誹謗之詞,真正做到「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整封信中都包含著他對後輩的諄諄教導和殷切期盼。
人們歷來推崇的恭敬、謹慎是中華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認為,為人處世一定要恭敬,嚴格要求自己。「行己莫如恭,自責莫如厚」,「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察其德」。謹慎做事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堅定;謹慎說話,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人與人之間,相處久了,關系熟了以後,很可能會放鬆對自身的要求,從而導致問題的出現。所以為人處世不管什麼時候都一定要態度恭敬、言行謹慎,不亂說,不妄行。如果一個人不知禮節,即使態度恭敬,也不免勞頓;雖然行為謹慎,卻有可能變得膽怯;而如果性情勇敢,又不免莽撞。現今社會,我們仍然應該學習古人對「恭敬」、「謹慎」人生哲學的理解和闡述,這必將大有裨益。
蕭嶷《誡子書》勤學行,守基業家書原文
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已年老,前路幾何。居今之地,非心期所及。性不貪聚,自幼所懷,政以吾兄弟累多,損吾暮志耳。無吾後,當共相勉勵,篤睦為先。才有優劣,位有通塞,運有富貧,此自然理,無足以相陵侮。若天道有靈,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無失也。勤學行,守基業,治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聖主儲皇及諸親賢,亦當不以吾沒易情也。
原文大意
人生在世,本不是什麼平常的事,我年紀大了,還能走多遠呢?能有今天的地位,已不是我所能想像的了。我生性不愛聚財,這是我自幼的志向,但卻因為你們兄弟的事受到牽累,有損我的晚節。我死後,你們要互相勉勵,團結和睦。人的才幹有優有劣,地位有高有低,命運有通有塞,這都不過是自然之理,不足以因為自己的優勢而欺侮別人。如果老天有眼,你們各自修養自己,卓越的才幹是不會被埋沒的。勤奮學習並付諸於行動,持守基業,治理家庭,崇尚樸素,如此這般,就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皇帝、儲君及各位親朋好友,也不會因為我沒了而有所改變。
作者簡介
蕭嶷(444年—492年),南齊豫章王,字宣儼,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二子,齊武帝蕭賾之弟。蕭嶷為人寬仁弘雅,父親蕭道成特別寵愛他。最初蕭嶷擔任太學博士、長城令,後來擔任尚書左民郎、錢唐令。蕭道成擊破薛索兒後,改蕭嶷封邑至西陽,以先爵賜為晉壽縣侯。
家書品讀
魏晉時期政局混亂,蕭嶷也歷經了眾多人事悲歡離合,然而在這封信中我們並沒有看到絲毫的悲悲戚戚,反而看到的是一位知足、恬淡的普通人形象。既然是臨終誡子,信中對兒子的諄諄教導讓人感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濃烈感情。「互相勉勵,團結和睦」,「持守基業,治理家庭,崇尚樸素」,這些話語在今天看來,仍是教導後代的良言。
⑥ 誡子書諸葛亮告誡兒子什麼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⑦ 諸葛亮的《誡子書》是寫給誰的它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誡子書》作為一篇義務教育教科書選入的一篇文章,其對仗工整的詞句,深刻入微的內涵,讓很多人都過目不忘。《誡子書》由諸葛亮所作,諸葛亮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文學造詣也完全不弱,其所作的《出師表》就曾教導過不少人,而這篇《誡子書》所述的道理,也絲毫不遜色。不過很多人比較好奇,《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誰的?《誡子書》對後世的影響有多大?
《誡子書》本是對一個小孩子的教誨,不過對大人也有同樣的作用,有多少人,在生活中遇到許多苦難,之後就意志消沉,不知如何做,如果他們能閱讀《誡子書》的話,他們必定能從中學到處世的道理。
⑧ 諸葛亮的誡子書還能聯繫到哪些名人名言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4.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曾國藩《誡子書》
5.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 ——諸葛亮《誡子書》
6.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誡子書》
7.勿憚勞,勿恃貴——張之洞《誡子書》
8.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詞。——羊祜《誡子書》
⑨ 相傳,蜀漢大將關羽寫過《誡子書》,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讀好書,好讀書,書讀好。」
讀書好:讀書有諸多好處,讓我們心明眼亮,知識淵博。
讀好書:不但要讀書,而且要讀內容豐富,立意健康的書。
好(音「浩」)讀書:要熱愛讀書,喜愛讀書才能收益匪淺。
⑩ 誡子書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誡子書》以規勸、督導孩子的學習為主,兼及為人處世之道與修身養性之理,在《誡子書》短短的八十六個漢字中,蘊含著對子女的督導、教導和引導的力量,這是激勵孩子奮發向上、成人成才、勵精圖治、建功立業的力量!
第一: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靜中自由一片遼源高邈的天地,在寧靜中思考和感悟,才能「心騖八極,馳思萬里」,為自己的才思尋覓到最適合的佳境。如果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以在修身養性中吸納天地靈動之氣,也不能有效的謀定而後動,更談不上計劃未來。因此,潛心學習研究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靜的環境和靜養的心態。
現代人大多數終日忙碌,生於世俗浮躁,活於奔波應付。你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努力方向?檢討一下自己修身養性、品行致遠的現狀?同時在檢討自己的時候,用自己在人生社會實踐中的經歷體會,給自己的子女指出一條成人、成才和成功的正確道路呢?
第二: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儉」字有非常簡潔的注釋:「儉,約也。」顯然,諸葛亮告誡孩子做人要堅持節儉、勤儉的品格,生活要堅持節約、約束的准則,在節儉和節約中培養自己的清廉風范和美德。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著律己的簡朴生活,尤其不會因為攀比富貴、貪念享受、追求奢侈,而成為物質的奴隸,甚至走上貪腐的罪惡深淵。
在今天這個高消費的現代文明社會,「儉以養德」的要求似乎離人們很遙遠了,但是,只要你靜心思索一下,其實,「儉以養德」卻時刻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衡量著做人的品行。看看那些曾經位高權重的官員們,一旦丟失了「儉以養德」的為人為官之道,便墮落在貪腐的泥淖之中,最終走上了人生的不歸路。作為父母,誰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未來是這樣的下場呢?明白了節儉的力量,就是督促人生清廉的動力,相信你的孩子會受用終生。
第三:謀劃的力量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忠告孩子要下功夫謀劃自己的人生,制定長遠的奮斗目標。只有在澹泊名利的心態下,才能避免急功近利的浮躁,才能踐行「不積硅步,無以千里」的務實,才能為了實現遠大志向而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每一天搜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夠做好什麼。以這樣寧靜澹泊和扎實堅定的步履,一步步走向遠大的目標。
也許,今天的青年人都有一個、甚至很多個美妙的夢想,但是,你能沉下心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把汗水地去拼搏、去奮斗嗎?你有為理想獻身的使命感嗎?你有用心智和血汗構築歷史的的價值觀嗎?
第四: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忠告孩子:沒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只有「學而知之」的人才。而學習任何專業技能,做好任何知識學問,都需要選擇寧靜的環境,更需要靜養的心境。這種客觀與主觀的「靜」,對於潛心學習,做好學問,建功立業是非常重要的。有道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日無古賢」,靜學或靜養,就能積聚實現志向的力量,人在智慧中的感悟,並且立定的志向,具有不可動搖的堅定性。而用智慧來實現志向,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就。
諸葛亮都不相信「天才論」,而忠告孩子「才須學也」,相信通過刻苦學習,就能使自己成為有才乾的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那麼,在當今社會處於激烈競爭中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全心全意的學習?不用百倍努力去贏得自己的成功呢?
第五:速度的力量
「怠慢則不能勵精」。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特別提到了人生用於學習與奮斗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任何怠慢和懶惰,都可能使你的志向化為烏有。因此,他忠告孩子凡事都不要拖延,要一鼓作氣地歷練自己,勵志自己,爭取精益求精,將事情做到極致,勵精圖治,厲行成功。如果在學習和工作中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懶散觀點來原諒自己,那麼,「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就是必然的悲劇結果了。就不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
如今是信息時代。信息時代更講究速度,因為速度就是搶佔先機,就是實在的效率和效益。諸葛孔明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強調了智慧與速度的力量,的確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先知者。
第六:性格的力量
「險躁則不能冶性」。任何時代與任何社會制度下,要獲得人生的成功,做人做事都不能靠機會主義的冒險心態,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區玩一把賭博的心跳。因此,諸葛亮忠告孩子:在學習與做事中,盡管需要爭取速度,但絕對不要太過急躁。因為,急躁不僅容易出錯,急躁也是高尚德行的天敵。人在急躁中就難以陶冶性情,更不能使自己的智慧與情操得到升華。
心理學家說:「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
諸葛亮是中華民族的智者,他明白人生多坎坷,命運存風險,所以,他強調在險躁環境面前,要「勵精」,也要「冶性」,方能在滄海橫流中顯出英雄本色。大智大勇的心性,能在平衡與靜養中提升自己性格力量。
第七:時間的力量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這大概是諸葛亮對人生苦短發出的最為沉重的嘆息。作為對孩子的訓育忠告,除了上面那些字字珠璣的人生哲理與感悟,還需要最具有人情味和人性觀照的親情語言。給孩子談點什麼最能體現父親對孩子期待與厚望?那就是珍惜時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自然是人生無法躲避的法則。因為人生歲月就是在你身邊一年年地流逝而去的。如果時間飛馳而去了,而你又沒能取得學習與事業上應該有的成功,那麼,你的意志就可能被時間消磨掉。而意志的消磨,則會讓人在頹喪中一蹶不振,甚至終老而一事無成。
諸葛亮在這里對孩子的忠告,隱約地折射出了一個現代人不得不思索的「時間管理」觀念。生活在今天的人們,誰都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安排計劃,這就是對時間的管理。其實,流逝的時間是不可以被管理的,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所謂的「時間管理」,其實是管理好自己,今天該做什麼,絕對不要推遲到明天,有效地用好屬於自己的每分每秒,就是積累成功。倘若如此,我們還有蹉跎歲月的遺憾嗎?
第八: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在這里告誡孩子,如果在青春年少時期不努力學習,不為理想奮斗,不建功立業,那麼,生命的綠葉很快就會枯落。「木不怨落於秋天,草不謝榮於春風」,這是自然規律。倘若你感覺到自己的心智開始枯落萎頓了,而你的現實處境和人生竟然與這個世界還有很大的距離,那你就只有關起門來自我悲涼,嘆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啊!
「將復何及」是一種深層次的心靈悲哀。如果一個人能在青春時代就能這樣思索自己在老之將至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為自己的一生後悔的是哪些事情,那麼,這是智者的想像,是禪者的感悟。這種想像就是一種莫大的力量。它會促使人奮發努力,用自己的拼搏獲得他想收獲的理想。懂得居安思危的人,才是強者的智慧想像。從這個意義上說,想像力比知識更有力量。
第九:精簡的力量
熟讀,並讀懂這篇諸葛亮寫給兒子的訓誡書信,也許我們就能深刻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文字的力量,簡約的力量。這里,諸葛孔明先生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卻極其精準、精簡、精到地傳遞了如何教育孩子的豐富思想訊息,以及長輩對孩子的苦口婆心的訓育之情。自古以來,人類的舔犢之情是與生俱來的親情,但能夠以智者的情感訓育孩子,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
精簡准確的表達,源於清晰明智的思想。長篇大論的內容,容易令人生厭;簡約中的溝通,更有教育和引導的良好效果。對孩子的打罵訓斥並不是顯示力量,而是表露出作為父母的無能。只有像諸葛孔明先生這樣的《誡子書》,才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在「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中彰顯出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