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聯書店是什麼
通常意義上的三聯書店,是指位於北京的三聯書店出版社;這個是前面不加前綴的「三聯書店」 另還有一個「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跟北京三聯沒有法律和業務上的隸屬關系。 良莠不齊的應該是上海三聯,因為它們或有賣書號情況出現,似乎也跟某出版人組建有第三方圖書公司,組編的書,交由上海三聯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簡稱三聯書店) 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鄒韜奮、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1948年三店在香港合並,正式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1年與人民出版社合並,1986年恢復獨立建制。在各種不同的時期,三聯書店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這家歷史悠久的出版社,以它優良的歷史傳統和強烈的人文精神,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歷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聯合分店在重慶成立,簡稱重慶三聯分店,第一次公開使用「三聯」店名。
Ⅱ 哪個出版社出版的國學著作比較好
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都不錯。
兩個出版社都是國學這方面的權威,都是由專家校對、審核的,版本絕對是國內最好的,而且注釋什麼的也比較精到。但是中華書局的書較適合研究,尤其是繁體豎排本。當然也有簡體橫排本,但是比較少。上海古籍的書有繁體豎排、繁體橫排、簡體橫排三種,更適合自己興趣閱讀。
Ⅲ 四大名著哪個出版社出版的比較真
1、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於北京,系國家級專業文學出版機構,現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成員單位。
除用人民文學出版社之名出版了大量圖書外,還先後使用過作家出版社(1953至1958,1960至1969),藝術出版社(1953至1956),文學古籍刊行社(1954至1957,1987至1989)、中國戲劇出版社(1954至1979)、外國文學出版社(1979至2009)等副牌出版各類文藝圖書。
2、光明日報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簡稱「光明社」)創立於1981年1月10日,隸屬於中共中央主管主辦的光明日報社(集團),光明社於2010年12月30日轉制為企業法人,是中國出版協會常務理事單位。
(3)三聯書店的中國經典如何擴展閱讀
各學科的權威的出版社:
一、 綜合類 1、人民出版社 2、商務印書館 3、三聯書店 4、中華書局 5、北京大學出版社
6、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復旦大學出版社 8、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 法學類 1、 法律出版社 2、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三、 經濟學類 1、中國經濟出版社 2、中國金融出版社 3、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4、經濟科學出版社
四、 政治學、社會學類 1、中央編譯出版社 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新華出版社 5、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五、 文學類 1、人民文學出版社 2、外國文學出版社 3、上海譯文出版社
六、 教育類 1、高等教育出版社 2、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遼寧教育出版社
Ⅳ 國內什麼出版社的書質量比較好
1.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學類書籍看這家的准沒錯,都是嚴肅作品。我現在淘文學書感覺真累,出版得太多了,人民文學永遠不讓我失望。他們家一套藍白封面的當代學人散文集我特別喜歡,現在還沒湊全,估計也湊不全了。文學書包括現當代作家和古典文學,目的都偏普及性。除了文學書,人民文學還出版學術書籍,我的收藏里它家這類書比較偏詩,。比如《杜甫詩選》,《李白詩選》,納蘭的集子,李清照的集子等等。去年入手的蔣凡等人的《世說新語》,幾乎是我見到最好的簡體字版本了。在這個條目下,劉先生的答案所犯的錯誤包括但不限於:1.作家出版社現在也有,並且獨立性很強,相對來說作家主要出版文學書,而且水平比較參差,好的非常好,差的相當差,懷疑也有些人情書號弄出去;2.所謂「註解不詳細」,並不對,可見前面舉例的書;3.《白鹿原》的初版就是人民文學出版,彼時陳忠實並不是「取得一定成就和榮譽的作家」;4.所謂「紙質、印刷無可挑剔」雲雲,基本屬於胡扯。
2.中華書局(此處並不是上海譯文出版社,是因為劉先生的排名過於詭異,所以大有調整)。學術書籍方面,一套繁體豎排的二十四史是愛書人永遠的愛與痛。良心價格(我開始收集的時候,綠皮那套平均十塊錢一本),高端內容,劣質紙張。好在零八零九以後,印刷有很大改觀,應該是換了印刷廠,可惜這定價也是一版高過一版。除去這套大部頭,繁體豎排的古代名家文集古代作品校箋集也有好大一套,學了商務印書館的樣子,按照顏色來加以區分,但是封面風格都很接近。除去這兩套大書,我個人還很喜歡收集中華書局出版的筆記,包括白色為主色調也用顏色加以區分的唐宋,元明,清人筆記,這都是繁體豎排的,橫排的有以藍色為主色的晚清民國筆記。這幾套書也是很難搜羅,印數都不高,選書也很難選,因為簡介都差不多,只能翻實體書。我在書店裡只要見到喜歡的也一定買下來。除了數不盡的繁體豎排,中華書局也出版一些普及性的古典作品,比如簡體字的前四史,四大名著等等,也是弄個精裝硬殼子唬人,不過性價比還是很高的。現當代作品有馬未都於丹等人的書,印量很大,市面上很好找。
3.商務印書館。外文翻譯的學術書籍巨頭,實際上還是延續民國的思路,藍綠橙黃四種顏色代表不同門類的專業書。封面整齊劃一,不好說好壞,個人感覺印刷比中華書局好些。可惜學術書籍的選題方面主要偏重社科人文,沒有科普作品。除了這套外文學術名著叢書之外,商務印書館也有其他的學術書籍,印數很低,能不能找到得看運氣。
Ⅳ 上海三聯書店的發展歷史
其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主要讀者對象,以「真誠生活、認真讀書、追求新知」為宗旨,出版中外人文社會科學著譯、高品位文化類讀物,兼及高校教材、專業工具書、實用知識類圖書,先後創立了「上海三聯人文經典書庫」、「上海三聯法學文庫」、「上海三聯·思想與社會文庫」、「上海三聯學術文庫」等學術文化出版的強勢品牌,在國內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深受學界好評。1986年復社以來,已出版各類圖書2000餘種,其中有100餘種獲得包括「中國圖書獎」在內的各類獎項,並有多種圖書被海外購得版權。改版後的《書城》雜志,系知識界廣為認同的高品位讀書雜志。
目前,上海三聯書店年出版新書近300種。
Ⅵ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歷史沿革
三聯書店的前身是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
生活書店成立於1932年7月,創辦人是鄒韜奮、胡愈之、徐伯昕等,前身是創辦於1925年的《生活周刊》。讀書出版社成立於1936年,創辦人是李公朴、艾思奇、黃洛峰等,前身是1934年創刊的《讀書生活》半月刊,1937年更名為讀書生活出版社。新知書店成立於1935年,創辦人是錢俊瑞、徐雪寒、華應申等,前身是《中國農村》月刊。
從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開始出版圖書,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並為止,三店共出版圖書2000餘種,先後共編輯出版期刊約50種。三店先後在上海、漢口、廣州、西安、香港等地開辦過百餘家分店。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的生活、讀書、新知三店合並。1948年10月三家書店全面合並,在香港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管理處。1949年3月,總管理處遷至北京。
1951年8月,三聯書店並入人民出版社,仍保留「三聯」名義出書,按需要出版「非馬列」或「力圖運用馬列但還不純熟」的著作。1954年4月,三聯獲中央批准有了自己的編輯室,下轄中國歷史、外國歷史、地理等六個編輯組。
1979年,《讀書》雜志創辦起。
1986年1月1日,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
80年代以來,出版界面臨著巨大的市場誘惑,書店始終保持三聯版圖書的品位和特色,同時對開拓和發展市場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成立了三聯讀書俱樂部,恢復了《讀書》雜志和《生活周刊》,創辦了《愛樂》雜志。
自2003年年底以後,三聯書店的運營出現了與「三聯傳統」不協調的聲音,為了經濟利益大量出版教材教輔圖書,違反國家規定,以一號兩刊形式發行《三聯財經競爭力·人才與財富版》、《讀書·中國公務員》兩本雜志,與雜志原有的學術品位大相徑庭。三聯書店主要領導人的行為引起了公憤,眾多員工為此聯名起草公開信,表達了他們對「三聯」現狀及前景的憂慮。
2004年3月一號兩刊的違規操作及員工公開信經媒體報道後,三聯風波在學術界、出版界引起巨大震動。楊絳、陳樂民、許紀霖、葛兆光、陳平原、資中筠、邵燕祥等作家學者先後不約而同地寫文章回憶老「三聯」,以另一種方式表達了對「三聯風波」的看法和關注。
2004年4月,北京萬聖書園、上海季風書園等全國42家民營書店聯名遞呈《致三聯書店暨中國出版集團的公開信》,要求對三聯書店總經理兼總編輯進行「彈劾」,此舉引發了中國文化界的「三聯保衛戰」。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9月14日三聯書店召開了全體員工大會,正式宣布總編輯汪季賢調離,歷時180天的「三聯保衛戰」宣告結束。
Ⅶ 金庸小說花城版和三聯版有什麼區別哪個比較好
三聯書店的我認為是最好的,最經典的,外觀也好,很厚重.花城的顯得有點花哨了.不過現在三聯版很難買得到了.三聯的是三十六本.我想花城的也一樣.
高仿的其實還是盜版的.
我個人認為:1、要收藏的話,還是三聯書店的好。當然 是正版的。
2、花城版的據說有的是新修改的。如果你舊版 的看過,又好奇的話可以買來看看。但我覺 得一個作品出來,很久了,再去改,而且改 情節,不一定就比原來好。
3、只是一般的買來看看,而且手頭又不是很寬 裕的話,買個高仿版也是可以的。畢竟五六百 一套的書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買的,除非你非常喜歡。以現在的技術高仿的質量我想還是可以保證的.
Ⅷ 上海三聯書店與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什麼區別
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管的上海三聯書店系國內著名出版社,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該社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以具悠久歷史傳統的「生活、讀書、新知」為出版宗旨,出版中外人文社會科學著譯,兼及高校教材、專業工具書、實用知識類圖書。「上海三聯學術文庫」、「金融與法學原創著作叢書」、「天下論叢」等叢書構成了學術文化出版的強勢品牌;「上海三聯教材系列」、「學習型組織資源庫」及實用經管叢書、經濟、文化專業工具書顯示了專業學科的鮮明特色;大眾心理、文化生活系列拓展了青年讀物的新知識領域;同時采擷西方文化精品,建構了具探索性、前瞻性的西方學術經典系列(包括宗教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1986年復社以來,該社已出版各類圖書2000餘種,其中有100餘種曾獲得包括中國圖書獎在內的各類獎項,並有多種圖書被海外購得版權。改版後的《書城》雜志,系知識界廣為認同的高品味的讀書雜志。
後者是香港的三聯,兩者並無關系 所以後者的書一般都要比前者來的貴 http://www.sanlianc.com/
Ⅸ 出版人沈昌文去世,他和三聯書店為廣大讀者帶來了什麼
回顧一生,也無風雨也無晴。90歲的沈昌文先生在睡夢中去世,無疾而終,這便是最幸福的事情了,有很多人稱沈昌文先生是一個活明白了的人。沈昌文先生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事莫過於創建了三聯書店。他原是《讀書》這一雜志的主編,他為人幽默風趣,在編輯部里營造了“老不像老、小不像小,官不像官、兵不像兵”的氣氛,因此《讀書》這一雜志的風格也是灑脫不拘。
自建國以來,三聯書店一直秉承著“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店訓,強調經營管理,方便每一位讀者,為中國的文化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人說“一部三聯的歷史就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這句話也毫不誇張,倘若沒有三聯書店,中國的知識分子將不知道何去何從,普通民眾不能方便有效的獲取到知識,優秀的文化作品也不知如何傳播。在中國出版界,三聯書店是先驅,是中國出版界的里程碑。
Ⅹ 胡愈之的三聯書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前身是1932年創辦的生活書店、1935年創辦的新知書店和1936年創辦的讀書生活出版社。而生活書店的前身是《生活》周刊社(1925年-1932年)。
《生活》是黃炎培主持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機關刊物,開初內容比較單調,進不了文化市場,印數只有2800份。從第二捲起聘請鄒韜奮主編,他約請一些進步作家為刊物寫稿,改變刊物的精神面貌,提高文化層次,受到讀者歡迎,很快發展到2萬份發行量。1931年他讀到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記》,十分贊賞,在《生活》上發表讀後感,推薦給讀者。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了我國東三省,胡愈之發表了《尚欲維持中日邦交乎》一文,表達了鮮明的抗日主張,激起讀者的強烈反響,鄒韜奮讀後也為之震動。
於是,他請朋友從中介紹與胡愈之會面,一氣談了三個小時,並向胡愈之約稿。胡愈之寫了一篇《一年來的國際》,評述英、美、德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介紹蘇聯的建設成就,並預言九·一八事變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當時蘇中斷交,發表這樣一篇文章是要冒一定政治風險的,但鄒韜奮一字不改地刊登在1931年的「國慶特刊」上。胡愈之感到鄒韜奮有膽識,有正義感,從此傾力相助,參與組織和策劃《生活》的編輯工作,還經常為刊物寫稿,尤其是以「伏生」為筆名寫的國際問題文章,一時風行上海,大大提高了刊物的號召力。有的刊物甚至以「胡伏生」的文章作為廣告,企圖魚目混珠;《生活》為此特意發表聲明,澄清「伏生」並非「胡伏生」,成為當時媒體內部的新聞事件。《生活》的訂購數逐漸上升到15萬多份,成為當時中國銷量最多影響最大的刊物,由此也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注意。蔣介石要求黃炎培改變刊物的立場。在這種情況下,鄒韜奮與胡愈之、徐伯昕、畢雲程、杜重遠等人商量,決定脫離中華職業教育社,獨立辦刊。胡愈之建議獨立後創辦生活書店,可以在刊物之外出書(周刊社本來也有一些文章結集出書)。在為生活書店起草的合作社章程中,他提出了三個原則,即,經營集體化,管理民主化,盈利歸全體。這三個原則使生活書店不同於當時一般的私營企業,對生活書店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32年7月,生活書店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三聯書店的開端。這一年,鄒韜奮37歲,胡愈之36歲。
生活書店成立後,胡愈之又協助鄒韜奮制定了經營方略。一是表面上把周刊與書店分開,以免周刊因不改立場而被禁時影響書店;二是以書店為核心出版多個刊物,書刊互動,快速發展;三是出版與發行並舉,不但發行本版書,而且經售、代辦各種書刊報紙。新知書店和讀書生活出版社成立之初都是由生活書店代理發行業務。這三家書店目標基本一致,一開始就有密切聯系,為以後的合並埋下了伏筆。
胡愈之雖然沒有在《生活》周刊社和生活書店擔任具體職務,但他實際上是《生活》周刊發展初期的重要參與者,是生活書店的設計者和主要創辦人之一。
1932年12月,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由於鄒韜奮在讀者中很有號召力,魯迅特請胡愈之約他參加。鄒韜奮欣然答應。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實際政治活動,也是第一次與重要的社會活動家和文化人共事,這無疑對他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影響了生活書店的立場和發展方向。不久,民主保障同盟總幹事楊杏佛被國民黨特務暗殺,韜奮也被列入暗殺名單,只好出國避難。行前,他將《生活》周刊托胡愈之照料。胡愈之不負所託,不但組織編務,而且原來每期由韜奮執筆的「小言論」都由他來寫。刊物辦的很有銳氣。1933年底,由於胡愈之的一篇短文,當局通令全國查禁《生活》。在最後一期上,胡愈之寫了《最後的幾句話》,強烈譴責當局的無理行徑,同時刊登了鄒韜奮出國前就已經寫好的《與讀者諸君告別》。《生活》雖然被禁,但不到兩個月,即按胡愈之原先的設想,又創辦了《新生》周刊。胡愈之建議請與張學良有良好關系的杜重遠出面注冊《新生》,得以順利通過。《新生》完全繼承了《生活》的辦刊宗旨,「一切仍屬舊貫」(鄒韜奮語)。
此間,胡愈之還為生活書店策劃創辦了《文學》、《世界知識》兩個刊物。《文學》由茅盾、鄭振鐸主持,胡愈之擔任編委;《世界知識》則由胡愈之親自主持,這個刊物壽命很長,抗戰勝利後發展成為獨立的世界知識出版社,創辦人也是胡愈之。韜奮1935年回國,立即與胡愈之一起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6年11月,國民黨當局逮捕了包括鄒韜奮在內的救國會七君子。胡愈之擔負起營救的組織工作。經過長達8個月的不懈努力,在全國各界的支持下,1937年7月底,七君子終於被無罪釋放。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風雲變幻、國難當頭的日子裡,鄒韜奮和胡愈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韜奮每當有重大決定時都要徵求胡愈之的意見,對他十分佩服和信任。1938年12月,抗戰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國民黨對有共產黨色彩的書刊開始新一輪的清理。生活書店又面臨一個新的關口。鄒韜奮特別邀請胡愈之到重慶,商洽書店大計,總結9年來的工作,制定抗戰階段書店工作原則和新的編輯出版計劃,並請胡愈之主持修訂新的《生活出版合作社章程》。
新的《章程》重申了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則,並在組織上確立了三個系統,第一是社的小組,這是幫助社務能正確執行的細胞組織;第二是業務系統;第三是自治會系統,這是增進同人福利,實行自我教育,提高每一個職工政治認識水準的細胞組織。這種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法在上世紀30年代是十分超前的,是富有創見的。這可能與胡愈之曾到蘇聯訪問有關。
在這次會面中,胡愈之建議,在後方和海外開設生活書店分店,化整為零,把人員和物資分散到五十幾個分支店,既保存了實力,又擴展了書店業務。韜奮深以為然。在隨後舉行的社員大會上,胡愈之被選為理事會理事、編審委員會主席——這是胡愈之在生活書店擔任的唯一一個公開的職務。會後,胡愈之對編審工作的各個方面做了周密的部署,提出了「適應抗戰建國需要、促進大眾文化、發展服務精神」的出版原則和編審工作計劃化的要求。他手訂了全年和各季度各類出版物的編審計劃、出版計劃和實現這些計劃的措施,把過去的出版物分成A、B、C、D、E五類,由每個編委分擔一個種類的編審工作。為保證編委會工作的正常進行,還制定了《編審委員會組織及辦事細則》20條。在組織領導上,改總編輯負責制為編委會集體負責制。編委會每兩個星期舉行一次會議,商討選題、組稿和審稿工作,開會時請經理、生產部主任和營業部主任列席。這些制度的確立,對於生活書店業務的規范化、科學化具有開創意義,極大提升了書店的職業化水準。
鄒韜奮對胡愈之的工作給予極高評價,他說:
我們的胡主席是對本店最有貢獻的一位同事……他參加本店創辦時的計劃,等於本店的大憲章的社章,就是由他起草的。他對於本店的重大貢獻,不僅在於編審,實際上是包括了我們的整個事業。但是他總淡泊為懷,不自居功。他的計劃力,極為朋友所心折,所以有「諸葛亮」的稱號……他的特長,不僅文章萬人傳誦,而且對出版營業無所不精。他的特性,視友如己,熱血心腸。他是我們事業的同志,患難的摯友。
1940年7月,胡愈之奉命去南洋工作。1945年9月,他在南洋得知鄒韜奮去世的消息。當時他一直不相信這個不幸的消息,直到三個多月後,接到鄭振鐸從上海寄來的《民主周刊》,上面刊載了一篇寫韜奮之死的專文,才不得不信。他懷著悲悼的心情一氣寫下長達3萬字的紀念文章。他稱韜奮是為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而斗爭的偉大戰士,是偉大的愛國者。他認為,韜奮是屬於大眾的,是為大眾的。這其實也是對韜奮所創辦的生活書店的評價和定位。這個評價和定位一直影響到如今的三聯書店。
1950年4月,胡愈之作為全國出版界的領導人,在三聯書店第一次全國分店會議開幕式上講話,高度贊揚了三聯書店,同時對三聯書店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意見。他說:「三聯則一直是在進步著,所以它能有今天的發展。它曾向廣大的人民進行了廣泛的啟蒙教育工作,也曾培養了不少的革命幹部,現在它有六百多名幹部在直接繼續參加出版工作,而新華書店中也有不少幹部是三聯培養出來的……」他要求「三聯就組織與管理上為全國作公私合營事業的模範」,「三聯除了做出版發行工作之外,對一切私營書店,還負著領導和扶助的責任」,「要做到企業化」……
1982年10月,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年紀念會時,86歲高齡的胡愈之寫了賀信。他充滿深情地寫道:
我和這三家書店關系很密切,尤其是和生活書店,關系更加密切。生活書店的創辦人鄒韜奮,是我親密的朋友,我常常為韜奮主編的刊物寫稿。關於書店的出版方針以及書店的內部結構,韜奮常同我交換意見……這三家書店,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戰勝了反動統治的殘酷迫害。到1948年,合並成立三聯書店。新中國誕生後,三聯書店繼續為國家的建設事業。為廣大人民,貢獻力量。
……
從1931年到1982年,五十多年裡,胡愈之先生一直關心、幫助和指導著三聯書店,多次為三聯書店規劃藍圖、引領路徑。他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即,不是為了做出版而做出版,而是為正義事業,為民族的需要,為大眾的利益;為了這一切,要善於經營,但決不為經營而犧牲意義。這是作為一個三聯人要永遠記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