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讀古文經典
擴展閱讀
實現夢想的歌詞怎麼唱 2025-02-04 11:56:50

如何讀古文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16 01:57:41

① 如何學好古文

一、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多朗讀。通過朗讀培養語感。
2.多背誦。通過背誦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
3.勤做練習。掌握常用文言詞和特殊句式。
4.勤查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譯書是必備工具書。

二、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
1.會翻譯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重點掌握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三、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例如: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四、一詞多義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意義往往不同,閱讀時應根據具體的語境確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
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應(回答)《愚公移山》
②殺之以應陳涉(接應、響應)《陳涉世家》
③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該)《口技》

五、古今異義詞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於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於泛指,指一切江、河。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於古義。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於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陸游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卑」即此義,「鄙」指見識短淺;而現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惡劣。

六、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
古漢語詞類活用,常見的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
A、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詞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靠前
B、形容詞用作動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盡:吃盡,吃完
2.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窮:走完
C、形容詞用作名詞
1.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善良誠實的人。
2.造化鍾神秀(《望岳》)神秀:「奇麗的景色」的意思。
D、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一般來說,其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就是動詞活用為名詞了。
1.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射:意為射箭的本領。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出、入:這里都活用作名詞,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錢財。
E、名詞作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詞用作狀語,意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或依據,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船:用船。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裝運土石。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法:表示行為的憑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糝之(《核舟記》)石青:用石青。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徵、狀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飾動詞「坐」,表示狀態,意思是像狗一樣地坐。
4.時間名詞作狀詞,表示時間,如:日扳促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日:用在動詞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
1.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G、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當作什麼」的意思。
1.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賓客。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七、常見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加以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常見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頓,「也」表示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 ……也。(主語後面不用「者」)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今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知」。「是」意思是「這」,復指前面的主語。
②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里,是針炙能夠治療的。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
今譯:南陽的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則」「即」「為」「則」等幫助判斷。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今譯: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色。
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今譯:該立為皇帝的是公子扶蘇。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斷的,這是較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西湖游記二則》)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病)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病)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醫)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是針炙能夠治療的;病在腸胃,是火劑湯能夠治療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轄的,當醫生的就沒有辦法了。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省略賓語
①投(之)以骨。(《狼》)
今譯:把骨頭扔給(狼)。
②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今譯:你和他一起來。
4.省略介詞
林盡(於)水源。(《桃花源記》)
今譯: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
(三)倒裝句
我們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語序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子叫倒裝句。主要包括:
1.謂語前置(主語後說)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大致有三種情況:(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②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宋何罪之有?(《公輸》)
⑤唯利是圖(成語)
3.介賓短語後置
①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介賓短語「於富者」置於謂語「語」之後)
②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四)被動句
和現代漢語一樣,主語不是動作的發出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樣的句子我們叫被動句。
1.用「為」「為……所」「見」「於」「被」等標志詞表示被動。如:梅花為寒所勒(《西湖游記二則》)「為……所」表被動。今譯: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藉助被動詞,概念上表示被動。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此句雖無表被動的介詞和結構,但主語「帝「是被動者。這是一種意念上的被動。今譯:天帝被愚公的誠意所打動。

八、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a.變單音詞為雙音詞;b.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② 「古書」要怎麼才能讀懂啊,需要哪些工具呢

您好,我就是中文系畢業的,我來回答你吧。要讀懂古文,語感很更要,就像我們學英語一樣。如何培養語感呢?當然是多讀古文,多背經典文章,這方面的書我首推《古文觀止》,你每天研讀一篇,最好熟讀成誦。但學習古文光有語感還不行,你還得理解古文語法、句式。這方面的書我推薦王力先生的《古漢語語法》。如果你的古文功底實在太差,我建議你先從淺文言入手,讀讀四大名著,這是最基礎的。
學習古文沒有工具書也不行,我遇到的最全的、收錄字數最多的古漢語字典應該改是王力先生的《王力古漢語字典》。

古文學習主要是字和句,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句讀」,是古人啟蒙教育的開始。我建議你平時多讀古文,不多讀這類的文章,你就是工具書再多也沒用。送你一句,師說裡面的「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或否焉?」。

③ 如何閱讀經典

讀書的本質是通過死磕文字,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可是每個人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書都讀完。我們到底要閱讀什麼樣的文字呢?

當我們拿起一本好書時,立刻進入一個理性和反思的世界。在這里,你與孔子孟子、修昔底德、亞當·斯密等人相遇,和他們交流、溝通、通論,心中的困惑被真理照亮。

一個養成閱讀習慣的人是自由和幸福的。願你也能愛上閱讀。

④ 如何系統深入地閱讀古代經典

1、建議你從抓好課內文言文開始,越是高手,越重視課內文言文,如果把課內的一些關鍵篇章打通、學透,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自然會提高。不要以為課內的文言文很簡單,那些都是經典篇目,是高考命題的重要基準和參照。拋開課內文言文一味做題、死背,那是本末倒置。你沒發現很多文言文試題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影子或依據嗎? 2、課本文言文復習可以一天進行一篇,以語法要點、實詞積累、問句翻譯為重點,力求融會貫通。 3、完成這一步後,精選歷年高考文言文真題,發力狠做,力求全面精通。可以起到以一敵十的效果。 4、《論語》現在每篇都讀一遍完全來得及,但你要分清主次,先挑重點篇目看,參照考題形式,輔以練習、積累,最好自己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⑤ 怎樣才能學好古文怎樣讀好古文閱讀

第一要掌握相關知識,如一些固定解釋和詞的活用,二要多涉獵歷史,了解各個不同時期的特點,三要懂得借用工具,比如說把復雜的古文用通俗的古文解釋,然後翻譯為白話文,最後可以改成現在文,這是學好古文的必要條件。
讀好古文最重要的是能區分修辭和解析,一般比較古的古文都是沒有標點的,所以建議讀原文,自己根據理解斷句,這樣才有自己的建樹

⑥ 如何閱讀古文

《提高古文閱讀能力的設計方案》

一、方案介紹:


(一)方案名稱


提高古文閱讀能力的設計方案。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中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存在一系列嚴重問題。


  1. 「古文無用」 論。

2.對古文不感興趣。


3.朗讀古文困難重重。


4.學習古文,理解困難。


5.默寫古文,白字過多。


這些問題值得中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


(三)本方案之意義


中學古文教育歷來是重點、難點,而多數中學生對古文有厭學情緒,從而影響極壞。古文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繼承、發揚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學好古文是中學生義不容辭的。而本方案目的就在於:


  1. 激發學古文的興趣。

2.養成良好的學古文習慣。


3.積累行之有效的學古文方法。


(四)方案的依據


新課程標准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標准還指出:「閱讀淺顯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要達到這一目的,光靠死記硬背,光靠「逼學生上樑山」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我將採取靈活而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積累,逐步提高中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


二、方案內容:


(一)、用古文中的精神內涵去感染、激勵中學生。


人是感性的、容易動情的,尤其是中學生,更易為「情」所動,而古文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而初中語教材中的古文大多是經典作品。每當我在講授這些古文時,學生們無不為書中的智慧與思想而心潮澎湃、而擊節叫好、而帶給他們更大的學習動力,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課後更是高談闊論,暢談人生、理想,拳拳愛國心涌動心間。《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令學生獲益匪淺。「不以物喜、不以己愁」教給學生胸襟須像天空般曠達開闊。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句,使丞相為了蜀國操勞一生的形象更顯清晰偉大。李白《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一句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佳句。孟子《魚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取義者也」一句,傳達了「捨生取義」的精神實質,曾經令多少莘莘學生為之動容。而《陳涉世家》中陳勝少年時的鴻鵠之志,以及慷慨陳詞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更讓我們看到了一代農民起義領袖的錚錚鐵骨的沖天氣概。愚公精神以及《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刻苦求學精神更是激勵中學生發奮學習的動力。總之,古文中耀眼的精神內涵,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里,風華正茂,感性十足的青年學子必將在她們的指引下不斷奮進。


(二)、伴讀歷史。


任何著作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它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因而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古文都有其產生的客觀背景和社會條件,如果不去了解當時的歷史狀況,對作品中的一些內容就可能拿現在的標准去衡量而產生誤解。只有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才能對作品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有足夠認識,才能給作品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如詩聖杜甫所作之詩被譽為「詩史」,他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深刻表現了當時他們所處的唐代在由盛轉衰過程中的社會現狀。他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壕吏》等均再現了當時人們的苦難生活,而要了解杜甫「詩史」 這一特點,如對歷史一竅不通,則理解上有較大困難,而之前的大侍人李白卻被人冠以「侍仙」,主要因李白所作詩歌都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等詩句,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那浪漫主義情懷,而這與李白所處唐代正值鼎盛期是分不開的。而我們在學習李煜、李清照、蘇軾等名家大作時都需聯系當時歷史來學習,否則對作品價值難以認同,對作品內容難以理解。


另外,在了解歷史的前提下再學古文,更能增添學生的興趣。試問,一個對三國歷史毫不知情,對諸葛亮聞所未聞的學生會對《出師表》感興趣嗎?一個對春秋歷史頗為熟悉的同學又豈會對曾以弱勝強,打敗「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的故事而提不起精神?又怎會對「發憤著書」的司馬遷,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置之不理呢?因此在學古文時,應建立在熟悉當時歷史的前提下,老師在教古文時,應花一定時間把當時歷史背景講清,這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三)、伴讀人物傳記


作家的生活經歷、思想意識、情感態度、政治傾向、性格氣質等等都影響他的創作,都能在作品中得到體現,了解一位作家一生的經歷,有助於理解他創作作品時所處的生活時期和思想狀態,是對原作閱讀的一種補充和注釋,仍以上文的李白於杜甫為例,李白的詩輕靈而飄逸,這與李白是一名典型的性情中人是分不開的。「詩仙」好遊山玩水,好交友,喜舞劍飲酒,性情豪爽,他的《將進酒》可見一斑。其中一句名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寫盡李白瀟灑一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句更是豪氣沖天,更顯「詩仙」風采。而「詩聖」杜甫的詩中此等非凡氣度的詩句難覓蹤跡,除去他個人身處亂世,還與他個人一生潦倒,性情抑鬱有關。即使寫春景,在杜甫筆下,也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花在落淚,春鳥在顫栗。唐代兩位大詩人如此,宋代詞壇兩大流派(豪放派與婉約派)差異巨大,為何?這與「蘇辛」性情豪爽,李清照、柳詠性情內秀是不無關系的。故要正確了解古文,了解作家生平、性格等極為重要,教師應對此作介紹,或由學生課前查看。


(四)、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學古文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令學生終生獲益,學古文尤其如此。首先我認為學生應用好課文下面的注釋,是學好古文的一把金鑰匙,古文中注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文學常識,包括出處、作者簡介等。如《出師表》注釋①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在漢末隱居鄧縣隆中,後成為劉備主要謀士,蜀漢政權建立後,任蜀相。由此,我們較詳細地了解了出處及作者。(2)寫作背景,如《出師表》注釋①公元前227年,諸葛亮准備出師代魏,奪取中原,出發前給後主劉禪寫了這篇奏章。(3)難讀字,如《曹劌論戰》對「又何間焉」一句中的多音字「間」加註「jian」這一讀音。(4)解釋難懂字詞的意義;(5)疏通長句、難句的意思,所以古文中注釋頗為詳細,只要用好注釋了解文意,不是難事。另外,應該勤於查字典辭書。因為讀古文時,難免會遇到一些生僻字,且課文注釋上沒有,此時應立即查字典辭書,以求解答。當然,學古文要記東西實在是多而繁雜,學生應學會加以歸類總結,這樣就便於記憶、掌握,如通假字歸類、古今異義詞歸類、詞性活用歸類等,這樣就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五)、反復朗誦


古語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又雲:多讀文章,其義自見。況且古文大多語言優美,句式齊整,韻味十足,大多古文非常耐讀,一篇古文不亞於一首歌曲,中學生由於初學,感覺不一定很深,但在老師帶領下,熟讀文章,細細品味,久而久之,學生定能領略。如《岳陽樓記》一文中,駢句整齊工整。「至於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在朗讀中,不自覺會搖頭晃腦,沉浸其中。而古詩詞本身講究音律美,講究壓韻。在朗讀時,更易進入角色,吸引學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句句琅琅上口,沁人心脾。而在不斷的朗讀中,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詩的意境也為學生打開,真是「古詩吟於口,其樂不必言」。


(六)、勤於積累


不少學生學習古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足夠了。老師一篇篇講,學生一篇篇學,而到了考試時,或學過一段時間後,卻早已不記得了,這主要是由於學生不善積累而導致的。其實學任何知識,都有其規律可循,學古文也不例外,古文中同樣有許多規律性的東西,一經掌握,不斷積累。

⑦ 如何對孩子進行古文經典啟蒙(媽媽自己整理的筆記)

《01 四大國學啟蒙經典導讀》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jldh65bgcIc-lo_QZguqVw

提取碼: 4exi

提出了簡單有效的「累積式」教育法,並利用嫻熟的計算機技術,獨自編整套的中國傳統文化朗誦跟讀有聲讀物,包括《啟蒙經典》、《詩詞經典》、《古文經典》、《文學經典》等系列叢書,為0-12歲兒童的成長提供豐富的優質營養。

⑧ 怎樣學習文言文

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我們所說的古文,不過是古代人日常交談的話語,就像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所以說學好古文不難,難在有文采上。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如果古文基礎較弱,建議按照以下步驟來學習:
1,朗讀《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詩經》,並且能達到流利背誦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結合歷史故事)
2,《小學生古文100篇》(很經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譯,然後熟讀,仿寫)。
3,《三言二拍》、《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上述十一本書的文白本較好。上述以史書和文白小說為主,淺顯易懂而且趣味性較強,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可讀性強
4,《世說新語》、《顏氏家訓》、《小窗幽記》、《浮生六記》、《幽夢影》、《菜根譚》、《東坡笑林》、《笑林廣記》、《曾國藩家書》上述九本書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養性,臧否人物,能讓你感受到古代文學的平易與文學美,
5,《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荀子》、《孟子》、《莊子》、《韓非子》。以我所見,中華文明文學史上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書在這三個階段上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說是各有千秋。《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觀,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觀止》較為基礎,後兩者較為艱深;其餘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說理精闢,文字流暢,語言形象;《莊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極有表現力;《荀子》擅長說理,論辯機鋒百出,思想深邃,邏輯周密;《韓非子》以寓言和史料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證,平易中見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屬於文集類;《洛陽伽藍記》、《水經注》記載較雜,山川地理風情世俗皆有涉獵,且文學性較高。從多個方面來學習,相互印證,全局觀可以形成。
6,就學習的方法來講,學習語言類都是四大法寶:聽說讀寫。對於古文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讀、背。建議多背誦一些古文的經典名篇,然後進行主題閱讀,漸漸的你就能找到那種感覺,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語言的規律和感覺,或者說,語感。找到了語感,對付日常的做題,問題應該就不大。
7,另外,在學習古文的時候,需要准備一本工具書,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編的《古漢語詞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觀止》只是古文選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獵才可開闊眼界,達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境界。
9,最後,如果不是對古文感興趣,只是側重於做題,那麼我的建議是要把課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詞比如實虛詞的意思、用法搞清楚,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頂真謂語前置等,一些經典的段落要能熟練背誦,如果想在考試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較高的分數,我建議看一看《史記》,《資治通鑒》,這兩本書的古文版和白話版都看,能做到看著古文就可以講出這個人的歷史事跡比較好。在日常的考試中,題目常常是選擇某個人的事跡,而後聯系已學過的古文知識來考察,所謂千變萬化,不離其中。兩本書一本是紀傳體,一本書斷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試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選擇類似的文章進行考察。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⑨ 閱讀古詩文的方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誦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是積累語言、培養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說的是朗讀與理解的關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量的積累會產生質的飛躍,誦讀是有聲的藝術,它不是靜寂的字元。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其樂趣,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在讀中還古詩以生命、活力。
關鍵詞:傳統 語感 積累 興趣 方法 創新 以人為本

一、經典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僅從《詩經》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這期間涌現出群星燦爛的詩人,創造出浩如煙海的詩篇。它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人們可以從這些優秀詩篇中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了解民族歷史的演變,感受漢語表達的豐富和美好,吟誦古詩能陶冶人們的情操,為審美打下基礎。尤其是古詩文的語言,是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語言,是形式最優美的語言,是最具靈性和想像力的語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語言。學習這種語言,是學習中華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徑。
中國的古詩文流傳了千百年,積淀了中華傳統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學習它可以使學生體悟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這些既有助於學生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也有助於學生認識、發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誦是兒童的天性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並要求小學生背誦優秀古詩文60篇(段),此外還推薦了70首古詩文背誦篇目。《課標》中特別還強調了積累的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明確規定了各年級的課外閱讀量,列出古詩文推薦篇目八十首,而記憶便是一種積累。
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1至3歲即有顯著的發展,3至6歲其進展更為迅速,6至13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13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高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20歲以後,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記憶的東西可能終生不忘。把握這一關鍵期,少記點廣告詞,多背點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備。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熏陶與修養,滋養心靈,以增強人文底蘊,提高綜合素質。

三、激發興趣,探究方法
1、古詩文與日常工作結合激發興趣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背誦古詩文對學生而言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要使學生有興趣堅持下去,就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努力為他們創設古詩文誦讀的時間、空間,完善各項措施。
l 定時間。我利用一個晨讀時間定為新詩介紹,每周五下午輔導班為交流欣賞,每課課前兩分鍾、每個中午都有十分鍾的集體誦讀。學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爭先競背的好習慣。
l 造氛圍。班級人手至少一本《中華經典誦讀本》;黑板一角開辟「每周一詩」,午間練字內容選擇名詩名句……讓學生處處都能見到古詩文,讀背古詩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誦古詩文的興趣。
2、加強方法指導,保證誦讀質量
開展古詩文誦讀絕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靈活多樣,幫學生巧背。「三分詩,七分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國學者克司和伊瑟爾的接受美學認為:作品本身如果不經過閱讀理解,就沒有任何意義,就永遠成為沒有生命的,死的語言材料,只有依靠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主動地挖掘,才能實現文本意義的發生。 有人說:「朗讀如同賦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直面經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樣、水到渠成』。要多鼓勵,不要強迫」。 可採取激將法、爭章法、小組奪魁、建立班級誦讀明星榜等等。輔導孩子們「誦」出味道來,而不是一味地背誦。碰到學生發音不準確,就親自給學生做示範,交給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形成積累,逐步養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l 聯系擴充法。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l 想像入境法。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像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再現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如讀《出塞》,試圖讓學生化身唐代詩人:登上塞外關城,明月下,望著遼闊的荒野,會想起什麼呢——秦築長城、漢衛邊關、唐……為了戍守邊境,這關城,從秦漢到現在,灑下了多少徵人戍卒的血汗?戰爭卻為什麼連年不斷……只要充分發揮想像,就能較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
l 表演激趣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我精心設置導語,引導學生進入想像空間。比如,在學習清代詩人袁枚的詩作《所見》時,我假扮大詩人袁枚:「有一天,我在書房研墨作詩,忽然感到天氣悶熱難耐,於是,我就手搖扇子出來散步。走到一個樹林邊,我馬上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那麼,詩人究竟看到了什麼?請學生自由讀詩文。」這樣,學生在好奇與想像中去閱讀本詩,就會使想像的畫面具體、形象起來。這時,老師在讓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出示詩歌掛圖,使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與眼前的畫面相對照,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情景講述,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這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背誦方法之一。學生入情入境的背誦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詩內容,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還有限時背、輪換背、接龍背、據意背、據畫背、抄寫背、聽記背、問答背等多種形式,靈活而富有變化。只要我們運用得當,一定能給學生帶來更多背誦的樂趣。
學生的記憶是驚人的,然而單調乏味地機械重復,只會使學生的誦讀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只有採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方法,引導學生巧記巧背,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量更大的積累。
3、展示創新,追求實效
l 月月有展示。每月第四周周五輔導班是我班古詩文活動展示的時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把自己這一段時間在古詩文誦讀方面的收獲向老師和同學匯報。以小組為單位舉行的古詩擂台賽,將古詩詞的誦讀活動推向高潮。這是一次全面展現各個小組古詩詞誦讀情況的比賽。各小組做以充分的准備,為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加快背誦的速度,我常常藉助光碟、卡片等創造一些別開生面的娛樂比賽游戲,其中的編「謎」猜「謎」游戲,就特別富有情趣。「觀畫猜詩」、「「觀題誦詩」、「詩句接龍」、「撲克牌」猜「謎」游戲,他們往往樂此不疲。這樣,在輕輕鬆鬆的氣氛里,達到了對所誦詩文溫故而知新的目的。誦讀熱情被激發起來。比賽結束後,新一輪古詩文背誦的序幕也被拉開了。
l 首首有評價。有檢查才會落實,有測評才會促進。我定期組織學生交流背誦的詩文內容、相關故事、體會收獲等;不定期開展背誦對抗賽、詩文知識競賽、詩文抄寫評比等,既能檢查背誦情況、鞏固背誦成果,又能激發學生的背誦興趣,調動背誦的積極性,使之持久深入地堅持下去。
我規定學生每背一首古詩就獎勵一個笑臉圖片,湊齊10個,獎星星一個,5個星星為該生家長發喜報。這種精神鼓勵遠遠勝於物質獎勵,它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使家長主動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給孩子以輔導和督促。
「古詩文誦讀卡」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在此基礎上,我班還開展了古詩達標升級活動,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背誦水平設三級,背過一級詩者為「小詩人」,背過二級詩者為「小詩聖」,背過三級詩者為 「小詩仙」。學生背過了規定的篇數之後就可以自動晉升到高一個級別。有的學生甚至嘗試著自己寫古詩,雖然不很成熟但足以顯示出同學們對古詩文濃厚的興趣。這一獎勵措施的實施,調動了學生誦讀古詩的熱情,全班呈現出你追我趕、快樂誦讀的感人局面,常常是課前課間我一走進教室就被學生團團圍住,朗朗的誦詩聲不絕於耳。
l 多媒體中尋樂趣。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把古詩文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學生對已積累的詩句,自創繪畫作品或搜集繪畫作品的自配詩句,在家長的幫助下巧妙地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融於其中,異彩紛呈,奪人耳目。創造能力、想像力使課堂內外的學習生動起來,學習就變得不再枯燥。
分類誦讀和配樂朗誦也是學生所喜歡的誦讀方式之一。所謂詩歌分類誦讀,就是把反映同一主題的詩歌歸為一類,集中講解並背誦。比如,在二年級的誦讀教材中,教育學生珍惜光陰、勤奮學習的詩篇就有《明日歌》、《今日詩》、《金縷衣》等6首;而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則更多,如《望天門山》、《曉日》、《山行》等。把這些詩篇歸為一類,集中講解,有利於學生記憶和背誦。如果再根據詩歌所反映的不同主題,來選取反映同一主題的古箏樂曲與之相配,更會調動學生誦讀的熱情。如《望天門山》等組詩,老師的配樂范讀,會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曠達、悠遠的藝術境界,從而使學生在陶冶性情的同時有意模仿,更加喜歡誦讀。
l 溝通中展空間。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以古詩文為主的藝術節活動。學生在一次次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鍛煉了能力、展示了風采,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習的樂趣。堅持開展誦讀會。與家長加強溝通,在全班提出「我把古詩文帶回家」、「和父母一起讀詩」等等倡議,請家長參加學校誦讀活動,使家長了解誦讀活動與成果,爭得家長們的大力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只要我們教給學生閱讀古詩的方法,他們就不會再為古詩閱讀而頭痛,而能夠通過反復朗誦,深入體會,來理解出古詩的主要內容,感受出古詩的藝術形象,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既培養了主動誦讀的習慣,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實效。
3、教學融合,突出特色
l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先讓學生自由讀詩文,教師可適當范讀。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這樣讀起來!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習」而已。
l 熟讀古詩、自悟自得。我們贊同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組織者對古詩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變成了標准答案, 這恰恰是古詩文教學的弊病。教學中,應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行多讀幾遍,並讀給同桌聽,通過熟讀慢慢體會詩的意境。如教學《小兒垂釣》時,我們引導學生用讀詩文的形式來回答問題,反復誦讀。問:「蓬頭稚子」干什麼?答:蓬頭稚子「學垂綸」。問:「誰」側坐莓苔草映身?答:「蓬頭稚子」 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時誰「遙招手」?誰「怕得魚驚不應人」?通過聯系古詩的上下文並結合看圖,讓學生熟讀自悟一些內容。在熟讀的基礎上,然後質疑問難。有的提出 「學垂綸」是不是「學釣魚」的問題,足見他們已能自讀自悟,教師順勢請他們查字典印證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讓他們愉悅。還有的提出:平常說「招手」是請他過來的意思,他怕「魚驚」為什麼還請「問路人」過來呢?隨即讓同學們展開討論,不難得出 「招手」是「擺手」的意思。通過熟讀,質疑解疑,大家自然能體會出詩中小孩的專注與天真爛漫,達到自悟自得。
l 適度講解,誦讀體會。詩歌中所表現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感情,也表現了詩人的品格、修養和懷抱。
如果老師能把詩歌中感人的力量傳述出來,對於提高少年兒童的資質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結束《古風》的教學時,適度講解:此詩題目也作《憫農》憫有哀憐的意思,還作憂愁解釋。作者李紳在唐朝元和年間考取進士,後來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對生活在下層的老百姓還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詩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這種關心百姓的感情,這在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中是難能可貴的。至此,再以誦讀方式來體會古文聲韻之美、情感之美,學生就能讀得聲情並茂了。
l 展開想像,悟意明理。根據詩的內容,引導學生想像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學生才能進入古詩優美的情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如教學《登鸛雀樓》,可以啟發學生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或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又能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l 適當延伸,拓展誦讀。 如果我們培養出的學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蘇東坡、李清照……從來沒有讀過、聽過詩經、唐詩、宋詞,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如果寫作文,有了唐詩宋詞的功底,文章就會放出光彩。因此,教學古詩文時應抓住時機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適當延伸,拓展誦讀面,擴大儲存量。如教學《古風》做總結時,可以提示學生:我們所學的《鋤禾》也是李紳所作,也名《憫農》。《鋤禾》既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誡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有許多像《憫農》這樣膾炙人口的詩文正等著你們去誦讀呢!這樣就自然將誦讀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四、積淀智慧,誦讀人生
實踐證明我們把古詩文誦讀活動與日常的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課內指導、課外延伸
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語文教學中見實效
l 對背誦課文的幫助。鍛煉了記憶力及對語言文學規律的認識,使背誦課文顯得更加輕松。
l 對課文中的古詩、古文的理解與記憶有直接好處。
l 對自己的寫作幫助較大,對於較好的學生,有的可直接引用語句為文章添色,有的則學習古文的描寫方法,有的可借鑒其思想內容。如學到《坐井觀天》成語時,孩子們出人意料的用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表達自己的思想。
2、思想行為中看變化
古詩文經典中深蘊做人的道理,對學生的啟示是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淺顯、明了的句段,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種子、有些學生變了,在自己的日記、周記本上出現了一些古詩文座右銘,在日常交往中也偶爾會引經據典,在自己寫下「內心感觸」時也會以它作老師開導自己。雖然只是出現在為數不多的學生身上,但也說明古詩文的學習、背誦起到了相應的作用。
已畢業的學生回到母校來看望我,也都會不約而同地談到誦讀古詩文的受益,不但豐富了知識儲備,為中學學習打下基礎,而且還增強了他們的信心,以致影響到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
學生按進度多數都能完成古詩文讀本所要求的篇目,每背下一首古詩或者古文,同學們都在「古詩文伴我成長」記錄表上登記。誦讀古詩文成為孩子學習生活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學生或家長紛紛反映誦讀活動對語文的正面影響。
3、誦讀數量上出成果
如今,學背古詩文已成為孩子們一種愛好。在孩子們誦讀古詩文的感染和帶動下,學生家長也一起誦讀,真可謂是其樂融融。在豐富多彩的誦讀、表演、展示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加深了對古詩文的理解,感受到了古詩文的韻律美,而且明白了「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美與高尚在孩子們心中得到了統一,習慣與品德在孩子們身上形成。現在大多數孩子都能背將近100首古詩文。這雄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積淀,是孩子們受益終生的財富。評選出的「小標兵」每期都有增加, 「小博士」所背篇目也較多,有的同學能夠提前讀到下一集,並短時期背完。
讀經典古文,不僅讓傳統文化精華古為今用、在孩子身上重煥生機,心靈接受著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禮,同時也是我更為深刻的認識到「讀書是從業之基,道德乃做人之本」。我國的古典詩文包涵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與情操,是融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等諸多知識的結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同時,經典古詩文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孩子們從小接觸古詩文,必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優秀的傳統文化必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必將幫助他們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味,打下良好的基礎。
4、社會效應中寄希望
「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的處世原則,王冕的「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鄭燮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這些警世名言,或是一種規范、或是一種精神、或是一種品質,學生在觀賞、誦讀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受到了教育,達到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效果。
活動贏得廣大家長的支持,家長對此持積極支持的態度,在反饋中他們多次提到:學校、老師能夠如此重視、抓緊此項活動,確實是有遠見、有品位、重修養、重全方位教育的體現。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每天利用一點業余時間誦讀古詩,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記憶力,提高了文化修養,同時,還可以從詩中學會如何做人的道理,長此以往,受益匪淺。還有一位家長還將與孩子一起誦讀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等詩句結合個人人生感悟的深入理解講給孩子並與我探討,讓我越來越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內涵。在與孩子共同誦讀過程中。我不僅榮獲最受學生歡迎的輔導員,還曾獲「天津市古詩文誦讀優秀輔導員」「全國古詩文誦讀優秀輔導員」稱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我還越來越體會到「教書育人」四字的內涵是無窮無盡的,做人做事做學問只需一顆平常心、責任心就可獲得人生最大的快樂。捧著這沉甸甸的認可與期望,欣喜之餘思考得更多的是今後如何把這項活動開展得更好。
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帶著這份特殊的快樂與收獲,我將繼續與孩子們一起誦讀。讓古詩文對孩子們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養的形成、語文能力的培養等諸多方面,繼續發揮它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孩子一生受用不盡;讓那些積淀著智慧結晶、映射著理性光輝、濃縮著豐富情感、蘊涵著優美意象的古詩文熏染學生的靈魂,從而加厚他們的文化底蘊,提升他們的品性靈氣。力求教會學生讀詩、讀書、讀人生。讓經典誦讀落到實處。

⑩ 怎樣讀出文言文味道

舉例:

怎樣才能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呢?在教學實踐中,小學文言文的誦讀教學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讀出「語言」味
這里的「語言」,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的語言形式。文言文具有較強的音樂感,讀起來抑揚頓挫、古樸悠然,有不同於白話文的特別韻味。初學文言文,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誦讀文本,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文言文的技巧,如:關注多音字的讀法,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把文本讀正確、讀流利;要引導學生體會斷句、停頓,讓學生感知語速、語調,音斷氣不斷等方法,從而讀出文言文語言的
味道。
如《學弈》一課的教學:
師:讀古文講究「斷句」。有標點的地方當然需要停頓,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據它的意思,那些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需要拖個長聲。這樣讀,自己比較好理解,聽的人也容易聽懂。大家拿出筆來,聽老師讀一遍,注意聽老師讀到哪裡沒有標點卻拖長了字音,你就在哪裡畫一條斜線。
(師范讀)
師:下面各自按照畫出的斜線朗讀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誇張些。
(生各自練習朗讀)
師:古人讀書講究吟詠,讀得入情後還要搖頭晃腦,甚至身子也跟著節奏晃動。(師示範:「弈秋,通國這……善弈者也。」生笑。)你們別笑,讀出滋味來的人都是這樣。你們也試一試,看看能讀出滋味來嗎?
(生繼續練習,不少人搖晃起來,氣氛很熱烈。)
師:大家讀得真不錯,敢站起來晃一晃嗎?(眾笑)
師:好多了。再重讀一下這一句。(示範:「為/是其智/弗若與?」)注意是問號。
(生重讀此句)
……
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們可以看到,教者的講述、示範、標畫、練習,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感知文言文與白話文不同的語言形式,讓學生學會誦讀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教學文言文,教師的范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節奏分明、音韻優美的教師范讀,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誦讀節奏,讀出輕重緩急,讀出古文的韻味,從誦讀中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二、讀出「意境」味
所謂「意境」,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語言中包含的內容及思想、情感。入情入境可以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讓學生獲得「意境」體驗,是離不開「讀」的。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咀嚼文本中的語言文字, 「意境」的解讀會越來越形象飽滿、情感豐富,彷彿文本中的那人、那物、那景、那情,就在眼前。有時候,聲情並茂的誦讀比費盡心思的逐字逐句翻譯更能引領學生進入意境、體驗情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意境的過程,「讀」才是第一文庫網首選策略。
如《伯牙絕弦》一課的教學:
師:善哉!「哉」字後邊一延長,好像琴聲都落到心裡去了。我覺得你不僅「善哉」讀得好,你這個「峨峨兮」「洋洋兮」也讀得真好啊!當你讀著這個「峨峨兮」的時候,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怎樣的畫面?
生: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高高的泰山,顯得很巍峨。
師:巍峨高聳的泰山,請你再讀,讀出這種畫面來。
生: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高聳入雲的、頂立於天地之間的泰山。
師:體會得真好,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
(男生齊讀,很豪邁、很有感覺。)
師:不愧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愧是頂立於天地之間的泰山。第二句誰來讀?
(女生齊讀,很有感情。)
師: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啊!好像讓我們看到了那寬廣的「江河」。這里的「江」是指我們中國的長江,「河」是指我們中國的黃河。想到這長江與黃河,你的腦海中跳出了哪些詞語或者詩句?
生:我的腦海中跳出了「波瀾壯闊、波濤洶涌」。
師:我聽你說這兩個詞語的時候,一點波浪都沒有。
生:(很有氣概地)波瀾壯闊、波濤洶涌。
師:就是這樣「波瀾壯闊、波濤洶涌」的江河,請你來讀!
生:我想到了一句詩,「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濤風簸自天涯」。
師:正是這樣磅礴雄偉的泰山,正是這樣洶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讀。
(齊讀,讀得很有氣勢。)
這個環節,教師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讀出了泰山的雄偉巍峨,讀出了長江黃河的澎湃洶涌,把理解與朗讀結合起來,用朗讀促進理解,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掌握了學習方法,獲得了理性的審美感受,這就是讀出來的意境味。
三、讀出「文化」味
這里的「文化」,是指文言文蘊含的人文內涵。當我們面對經過歷史淘洗的經典文言文時,我們總能感覺到其文字背後博大精深的人文內涵,也能深深體會到優秀中華經典文化需要我們代代傳承。
如《伯牙絕弦》一課的教學:
師:同學們,伯牙和子期,這知音的故事感動和溫暖著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中國人。就在故事發生300多年後的戰國時期,古書《列子》就記下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記下了這對知音的名字――
生:俞伯牙,鍾子期。
師:時間在流逝,500多年過去了,《呂氏春秋》依然為我們呈現了這對知音相遇時那最美好的瞬間――男生一起讀!
(男生讀)
師: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1000多年後的唐代,人們在古詩中也都為那伯牙的破琴絕弦嘆息不已――女生一起讀!
(女生讀)
師:2000多年後的明朝,人們又用小說傳誦著這個千古佳話。
師:2500年後的今天,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六(1)班的孩子也在無限神往地傳誦著這個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
(生集體激情背誦)
師:同學們,學習了今天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如果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稱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師:(板書:知音)盡管我們知道,知音難覓,知音難求,但我們依然將懷抱著願望,在生命中尋尋覓覓著我們的――
生:知音!
《伯牙絕弦》一文,「知音文化」是其語文價值核心。教師巧妙地將課後資料袋按時間梳理成五個節點,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還原故事場景,再配以聲情並茂的誦讀,將知音這份情演繹得盪氣回腸、酣暢淋漓。這樣有情味的誦讀,留存在學生心中的,自然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自然就是「知音難覓」,自然就是「要繼續懷抱願望,尋尋覓覓著生命中的知音」了,知音文化的浸潤當然就水到渠成了。
實踐表明,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只要我們聚焦誦讀,讀出「語言」味,讀出「意境」味,讀出「文化」味,抓好這樣的三步操作策略,相信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就不會感到枯燥無味,也一定會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