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現代社會提倡經典誦讀的基本理論
在現代社會提倡經典誦讀的基本理論
一、經典是智慧之結晶,所載內容為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活水。經典不僅構成民族的傳統,而且提供給全人類以無限的啟發。
二、倡導誦讀經典的用意有二:第一,經典本來是古文,通過誦讀經典可以訓練古文基礎;第二,直接研讀經典,直接接觸文化傳統中之最高智慧,兩件事一次完成。而有了古文基礎,將有助於白話寫作;有了傳統智慧才有能力會通西洋。
三、就成人直接接觸經典來說,似乎這些經典深奧難懂,一般人不敢嘗試。其實越不讀越難入門,而一切語文的學習,亦在由接觸而熟悉。只要開啟誦讀的風氣,常常去讀,自然培養出能力,越讀越會懂。而社會中誦讀經典的人越多,從小方面說可以陶冶個人心性氣質;從大方面說,歷史文化的傳承就自在其中。
四、由兒童之誦讀經典,可以引起家庭接近經典的興趣,若父母子女一起誦讀經典,更可以增進家庭的祥和氣氛,是最好的親子活動。
B. 為什麼要培養幼兒,讓他從小愛上誦讀古詩詞
中國文字原本就蘊含著藝術美,周作人先生說,中國漢字具有游戲性、裝飾性與音樂性的特點。而中國古典詩歌更濃縮了我們母語的精華,以其特有的節奏感、韻律感、美觀性等特質,從古到今始終散發著迷人而高貴的氣質。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古詩篇幅短小,工於音韻,句式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從小朗誦古詩詞並不重在理解,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強,良好的感知自然會慢慢形成「理解」。從幼兒期開始學習古詩、誦讀古詩,可以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陶冶情操。
古詩的內容包羅萬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充滿了畫意??然而,由於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幼兒生活的年代相差很遠,小時候不能理解古詩中所描繪的意境、表達的情感。
長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開的桃花,突然明白什麼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冬天,西風凜冽,天空陰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著爐子,外邊洋洋灑灑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麼是「晚來天欲雪」,什麼是「紅泥小火爐」。
夏天,跟爸媽去湖裡玩,小舟在荷葉中穿過,知道了什麼是「接天蓮葉無窮碧」,什麼是「水光瀲灧晴方好」。
秋天,過了天高雲淡,就是涼風乍起,梧葉飄黃,知道了什麼是「老樹呈秋色」,什麼是「苒苒物華休」。
約會的時候,知道什麼是「月上柳梢頭」;燈會的時候,知道什麼是「一夜魚龍舞」。
愁的時候,「佇倚危樓風細細」;樂的時候,「春風得意馬蹄疾」。
小的時候,「卧看牛郎織女星」;大的時候,「金風玉露一相逢」。
從小背的那些古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裡。小時候,記憶里的聲音,對精神世界是有影響的。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於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記住了詞,記住了景,也記住了情。
從幼兒時期朗讀、背誦古詩詞,徹底吸收了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待到一定的年紀,詩中蘊藏的情感自然會浮出水面。等到大長後才懂得古詩詞的美好。
當代「素讀」經典課程創始人,古詩詞吟誦專家,《中華經典素讀範本》主編陳琴老師表示:3~12歲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期,把握住這個時期,誦讀古詩詞,學習國學,終生受益。
她率先把經典「素讀」的理念引入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創設了能被移植的經典「素讀」課程。陳琴老師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及全國各地講課、報告百餘場,被多個省市教育局、學校聘為課程指導教師。
她的學生經六年的經典「素讀」訓練後,個個都能達到「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能寫千萬言」的教學目標。將《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大學》《中庸》《論語》《老子》《飛鳥集》等經典名篇全都背得滾瓜爛熟。此外,所有的學生在吟誦法的熏陶下,都能熟背四百多首古詩詞。
《中華經典素讀範本》全套書收錄了中華經典的蒙學、詩律、常識、四書五經、諸子等經典名篇,是一套為6~12歲的孩子精心准備的,可作為現行語文教材的補充讀本。根據本書的體例,孩子每天的誦讀量是五六十字,每年的誦讀量,大概在1.8萬字左右,這樣下來,6年時間里能背誦十萬字。
教育部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數字校園專項基金「十三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DCF13004)國學推薦試驗用書
《中華經典素讀範本》幼兒繪圖版,近期出售。讓幼兒從小愛上讀古詩詞!
該叢書根據古詩詞吟誦專家陳琴老師倡導的「中華經典素讀教學法」策劃出版,是一套專供幼兒園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使用的權威、系統、實用的素讀經典範本。本叢書全彩印刷,配有與詩文對應的書法作品和與詩文相關的插圖,配套吟誦光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