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華的《活著》背後意義豐富,你讀到了什麼
余華在《活著》的自序中寫道: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聽上去「活著」似乎是一種無意義的行為,但是在小說中,「活著」是一場與命運之間的較量,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約定」——對手之間不退場不認輸的約定。
《活著》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有其作為優秀經典小說該有的品質。表面上是在講一個悲劇故事,實際上是在講一個成年人的寓言,他講出了一個我們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傳遞給了我們最朴實有用的生存態度。從我們生命降臨到這個世界,再到離開這個世界,人生這條道路上的一切,都會逝去,或早或晚。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不需要回答,以自己的意志度過一生,足矣。
2. 《活著》為何這么火
截止到2019年余華的《活著》已經銷售超過2000萬冊了,成為了當今文壇銷量的第一名。
莫言曾說:"余華寫過的書比我的書少一半,但是余華的影響力大過我一半。"莫言對於余華的崇拜早已是文學界眾所周知的事情。甚至莫言還曾說:希望自己也可以寫出《活著》這樣的作品。可見莫言對余華的認可。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文學界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王朔也是業界出名的愛懟人,對於王朔對余華的這番批評,余華並沒有做出回應。正如余華在書中所說,生命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只屬於自己的主觀。
余華希望可以再寫一部像《活著》這樣的小說,通過多年的努力,雖然也出了很多的書如《第七天》《許三多賣血記》《兄弟》等但是余華經常嘆息,始終沒寫出《活著》那樣的作品。莫言也常常力挺余華,希望余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寫累了就休息休息,沒什麼。
每個人的靈感都是轉瞬即逝的,抓住了就可以創造更好的作品。相信余華一定還可以再造奇跡,創作出比《活著》更加精彩的巨作來。
3. 余華《活著》的藝術特色(表現手法)~
藝術特色
通過藝術心理學的角度,《活著》的材料與形式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題材,達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了情感的升華,使讀者的靈魂在苦難中得到了凈化,獲得了藝術的審美。
小說運用象徵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徵著活著。可能很少有人會遭遇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而白發人將黑發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說中可以看到。藝術的真實會讓人相信世間不但有過活生生的福貴,而且將來還會有很多。
表現手法
一、轉折:從人物失語到人物的個性化語言
《活著》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在余華的整體創作中呈現出一種過渡的形態,他的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作者敘事的符號,人物形象大都飄忽朦朧,幽靈般捉摸不定,人物對話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為書面化語氣,帶有很強的作者主觀態度,缺乏個性化色彩,不具有獨立的品格和地位。
到《活著》這種現象有了明顯改變,作品中福貴、家珍、有慶、即使是苦根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並且都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語言。
二、突顯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活著》中主人公福貴的語言是最具特色的,福貴一生中多種身份的變化,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期他都有自己的語言,如在當少爺時,他對年過花甲的私塾先生這樣說話:「好好聽著,爹給你念一段。」對教訓自己的爹說道:「爹,你他娘的算了吧。
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來的份上讓讓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這些語言是大逆不道的、是粗俗的。但卻很符合福貴當時少爺的身份,塑造出福貴年輕時不思進取、浪盪不羈的形象。
等到家產輸光,自己淪為一無所有的佃戶時,他的語言發生了很大變化,對贏光自己家產而成為地主的龍二說話點頭哈腰且一口一個「龍老爺」,這樣的形態和語言讓一個卑微的佃戶形象躍然紙上。正是這些富有特色的語言塑造出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3)余華活著是如何成為經典的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