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典是什麼意思
1、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
2、泛指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
3、著作具有權威性的。
4、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響較大的。
「經典」一詞很是常見,在平時口頭語和書面語都會用到。所謂的經典,就是指那些具有權威性、典型性的著作或是人物。比如我們經常會說某某書是一部經典作品,而這里所說的經典就是公認的、權威的、且經歷了時間考驗的文學著作。
經典還指那些具有廣泛形象力的文藝作品,像電影、電視劇、話劇等等。還有一個詞叫「典型人物」,這是指那些在藝術作品中,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且廣為流傳的人物,就叫做典型人物。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文學人物。
(1)經典詩文作品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藝術經典
藝術經典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
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
藝術和科學不同,科學藉助人類的理性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藝術藉助人類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觀和主觀的世界。科學更多的是「發現」,而藝術更多的是「創造」。藝術是拋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認識。藝術是人類心裡真實情感的反映。
參考資料
網路-藝術經典
2. 閱讀經典詩文有沒有好處辯論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學經典詩文教學有一個好的傾向,即從唯教參是從的一元解讀走向了多重對話基礎上的多元解讀。多元解讀使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都得到了發揮,師生對文本的理解豐富、深入了,課堂也活躍了,這正是新課程改革所期盼的局面。然而人們在欣喜之餘,發現了一種不良現象:多元解讀的異化。其表現是解讀的「過濫」與「過分」。這種現象表面上看是多元解讀,但其危害不亞於一元解讀。因為過分異化的解讀,帶來的是對文本的誤讀,最終導致學生思維混亂。
所謂經典詩文是指經受文學史檢驗的、富有多義性特質的、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經典詩文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多元解讀的主體,是培養中學生審美和創新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因此針對多元解讀中出現的混亂局面,特別是誤讀現象,找出症結所在,給予理論匡正,是十分迫切的,且意義重大。
從經典詩文閱讀的結果看,異化的多元解讀一般都缺乏理論指導,而正確的多元解讀一般都有理論范正。實際上,經典詩文的多元解讀是有理論基礎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即歷史學、社會學和當代文藝理論。、歷史學與作者原意
所謂多元解讀實際上是從不同的理論視角來解讀文本的意義。文本是有意義的,但文本本身是客觀的存在,它自身並不能創造或解讀自身的意義,創造和解讀文本意義的是文本的作者和閱讀者。文本作者創造的文本意義也就是文本的原意。要了解作者創造文本的原意必須藉助大量作者本人的和同時代權威人士的佐證材料,並結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揭示出文本的本來面目和文本中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這種以作者的生活經歷、世界觀、藝術風格、創作意圖或動機為解讀的出發點,以恢復作者的原意為解讀的目標的方法就是所謂的「歷史學解讀法」。這種以求真為旨歸的文本解讀方法與歷史學「於史有徵」的研究方法以及「實證求真」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此意義上,我們認為作者的原意也可稱作「歷史的意見」。
解讀文本作者原意的困難在於「史料的搜集和考證」。其難易程度一般與文本歷史年代的長短成正比,也就是說年代愈久遠解讀可能愈困難。因為年代久遠,作者與證人已經作古,而史料難尋,因而難以舉證。譬如《詩經》許多篇目的原意就因為缺乏同時代的史料而無法解讀,只能形成後代考據家「自以為是」的多元解讀態勢。不過能不能解讀文本原意的關鍵還是史料的豐薄問題。史料豐,即作者本人的說辭和同時代權威的佐證材料充實,則文本的原意易解,相反則難解。解讀作者原意這種煩瑣嚴謹的考據行為一般為專家學者所為,不過普通的閱讀者只要有良師指引,再加上勤於覓材勇於探究,還是有可能解讀文本原意的。
中學生雖然閱歷、水平有限,但在專家學者意見的指導下,在教師的幫助下,完全可以對經典詩文的原意進行有效的解讀。譬如,解讀《關雎》的原意就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考《毛詩序》和後代考據家的意見而得出「是一首愛情詩」的結論。解讀魯迅《吶喊》中小說的原意,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先閱讀(D內喊自序》和《我怎麼做起小說來》等文章,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創作意圖,明白其「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初衷;「若再參考魯迅好友錢玄同等現代作家的意見,就能揣摩出作品原意。又如,要解讀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等作品的原意,就可以參看《人間喜劇•序言》,再結合其同時代作家、評論家的意見,也就不難明了小說「展示原始積累期間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的主題。
總之,中學經典詩文原意的解讀,一定要佔有史料,重視作家和同時代權威人士的意見。因為在原意解讀的過程中,只有「知人論世」「設身處地」「涵泳體察」,才可能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發現其創作的原意。
二、社會學與時代政治意義
詩言志,文以載道,但在政治掛帥的階級社會,文本一經產生,「其志其道」往往不是由作者說了算,而是由強勢政治思潮說了算,於是經典文本解讀就有了「時代政治意義」。這種解讀在歷朝歷代都不可避免。譬如,漢儒出於教化的目的對《關服》主題的解讀是「後紀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把一篇經典的愛情文本解讀成了揚「後紀之德」的政治詩篇。新中國成立以來,因為政治原因,對古今經典文本的政治解讀更呈「一元化」趨勢。譬如,對《黔之驢》的解讀是「通過黔之驢作比,說明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對《項鏈》的解讀是「通過項鏈的故事諷刺小資產階級婦女的虛榮心」;對《荷塘月色》的解讀是「通過對荷塘月色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南方革命的期盼,同時歌頌了作者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質」;如此等等,都是受社會學影響的時代政治意義。
文本時代政治意義的解讀是一種以現實世界為出發點的社會學解讀方法,其理論基礎是社會學的,所以又可稱為文本的社會學解讀。這種解讀,解讀者雖然也藉助一定的史料,也考察作者生平和思想,但並不完全尊重文本的題材內容,常常放大文本的政治思想內涵。文本的時代政治意義,一般來講,也是專門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學者們得出的結論,但這類學者往往政治功利目的較強,得出的結論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和功利性。
經典詩文的政治化解讀可以說是在中國流傳了上千年的文本解讀方法,只要政治社會存在就不可能廢止。正因詩文的政治化解讀長期占上風,並帶來思路的編狹和思維的停滯,不利於素質教育,所以在20世紀末本世紀初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揭批語文政治化」之風。凡是文本政治化的解讀都被貼上了「狹隘僵化」的標簽,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實際上,這樣做有矯枉過正之嫌,因為文本的時代政治意義的解讀畢竟是文本解讀的一種方法,所以不應該簡單否定。
在中學經典詩文教學中,學生因為年齡、閱歷、思想等原因可能不能直接解讀出文本的時代政治意義,但在史料的佐證下,在教師的指導下,即使沒有生活在政治化的時代,也完全可以對文本的這種意義進行解讀。但在解讀中應該採取什麼樣的閱讀策略呢?那就是實事求是,有時代政治意義就解讀出來,沒有也不能強加。
譬如,關於《游褒撣山記》記游前後洞的主題,一般認為是「說明要做成大事必須立志」。但聯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他記游前後洞實際上是想表明他的政治理想,即「改革弊政,富國強兵」,成就太平盛世之志。也就是說作者為文的本意是借記游來表明白已的政治主張。作者認為游「平夷」的前洞太平常了,猶如他在地方做官,雖也能造福一方百姓,但影響有限,不能成就偉業,所以在地方做官並不是他的政治理想。「愈深、愈難、愈奇」的後洞雖然艱險,但那裡就如巍巍朝堂,雖危機四伏,卻可以實現自己的宏大政治理想。也就是說王安石的最高政治理想是身居相位,進行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使北宋國富民強。另外,一些現代作家(如魯迅、茅盾、曹禺等)的某些作品都有著明顯的反封建反資本主義的政治意義,一些當代作家(如秦牧、劉白羽、艾青等)的某些作品有著明顯的歌頌社會主義的政治意義。這些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解讀出來,完全不需要有什麼壓力。因為古今經典詩文中確實有不少的文本帶有強烈的政治和社會思潮特性,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時代政治意義,所以對文本的政治解讀應區別對待,不能全盤否定。
但許多沒有時代政治意義的文本,如果被生拉硬扯上政治的或社會的含義,從而帶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曲解,那是應該反對的。譬如,把「黔之驢」解讀成「美帝國主義和反動派」;把「欣賞荷塘月色」解讀成「熱愛南方的國民革命」;把巴金《燈》中的「不禁望著山那邊笑了」解讀成「心系延安」等,都是脫離文本望文生義的異化政治解讀。產生異化政治解讀的原因是盲目追隨政治潮流,失去了政治方向。這種錯誤甚至連一些名家都不能避免。例如,現代大家郭沫若先生「文革」中對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其三「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的解讀是:李白突發奇想,假如能讓洞庭湖都變成美酒,這樣老百姓就都能喝上酒了。郭老的學術功底自不待言,但他對這首詩的解讀,卻明顯受當時政治因素的影響,有牽強附會之嫌。三、當代文藝理論與讀者的意見
經典詩文多元解讀中最活躍部分還是讀者的個人意見。所謂讀者的個人意見,就是解讀者依據自己的知識素養對詩歌做出的解讀。這種解讀,可以不藉助史料,不參考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也不參考詩文產生的時代,常常是根據文本自身內容或字面意思,取其會於心的一點加以解讀,以指向解讀者的內心為旨歸。因此,個人意見的解讀,常常是新見迭出,但缺點是往往忽略詩文的內部規律,且多具有斷章取義的局限性和比較強的隨意性。個人的意見一般來講,多是一般的讀者做出的,尤其是今天喜歡吃「文化快餐」的讀者,因為他們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這種忽視作者和文本、凸現讀者的解讀思潮,是受了當代文藝理論,尤其是結構主義、現代闡釋學、接受理論、解構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的影響。這些理論自身的內涵都非常復雜,彼此分歧也很大,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作者死了,讀者活著」。關於它們的共同點,趙志軍先生說:「它們不管在理論主張上有多大的區別,但一致將作品從作者的壟斷和控制中解救出來,擺脫了作者對作品的控制和壟斷,作品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由於沒有作者的意圖作為作品的起源,作品的意義不再束縛於作者的意圖之上,作品開始被看作是多義的。」。
在當代文藝理論的指導下,中學經典詩文的讀者確實「新見迭出」。例如,讀出了《項鏈》是一部反映「偶然性對命運產生巨大影響」的小說,認為文中女主人公的一句「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道出了小說主旨;讀出了《文學與出汗》中魯迅主張的「文學的階級性」是有針對性的,但梁實秋主張的「文學描寫永久的人性才能流傳後世」也不無道理;讀出了《荷塘月色》中作者心中的「不寧靜」並不僅僅來自政治斗爭,更多的來自生活的苦悶……但這些創造性的多元解讀中也有誤讀:從《竇娥冤》中讀出了「竇娥是一個善良的野蠻人」,「從《愚公移山》中讀出了「愚公真愚,不搬家,卻要搬山,真是自討苦吃」,從《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讀出了「有錢不用還要自殺,杜十娘冒傻氣」,等等。甚至出現了一種斗氣式的「個性解讀」:你佩服《魚我所欲也》中的窮者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那麼我就說他「機械木油,餓死活該」;你誇《項脊軒志》中的歸有光「重親情,有孝心」,我就偏要說「克母克妻,是喪門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漠視戲劇藝術的浪漫色彩,否定跟困難作斗爭的精神,拜金主義,丟棄傳統美德,喪失唯物立場,這些顯然是錯誤的。所以當代文藝理論下的中學經典詩文多元解讀也要有一個規范,不能出現信馬由經的「亂讀」。
要避免中學經典詩文多元解讀出現異化現象,必須確立如下三個基本策略:第一,不脫離文本進行解讀。要從文本的實際出發,結合文本的實際內容去解讀,而不是拋開文本,主觀臆斷。第二,用正確的情感去解讀。不能用腐化沒落、低級頹廢的思想去解讀文本,而應該用健康向上、積極崇高的思想去觀照文本。第三,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譬如從民俗學、倫理學、行為心理學等角度去解讀文本。當然也不排除從歷史學和社會學角度去解讀作者的原意和時代政治意義。
四、多元解讀的正確策略
新課標是倡導經典詩文多元解讀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也指出:「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顯然,新課標中的這些閱讀教學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的,是倡導經典詩文的閱讀走個性化的多元解讀之路的。
既然中學經典詩文的多元解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及培養學生個性的重要途徑,新課標這么重視多元解讀,我們又知道了多元解讀是在歷史學、社會學和當代文藝理論的指導下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的意義的,那麼我們就要避免以往多元解讀中的錯誤,形成多元解讀的正確策略。
我們要避免的錯誤是:1.只重視多元解讀的行為研究,不重視理論研究。2.只重視文本時代政治意義的解讀,不重視作者原意和讀者意義的解讀,或者只重視讀者意義的解讀而忽視作者原意和時代政治意義的解讀。3.過分張揚當代文藝理論,凸顯讀者而忽視文本。
我們要形成的正確策略是:1.重視多元解讀的理論研究。2.形成多元解讀的正確觀念,即多元解讀是作者原意、時代政治意義和讀者意見的綜合。3.識別真假多元解讀。脫離文本,無中生有,沒有理論指導的屬假多元解讀;緊扣文本,有理有據,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屬真多元解讀。4.制定多元解讀的教學策略。
總之,經典詩文的解讀是多元的,有理論基礎的,有層次的。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首先要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解讀文本的原意,其次從社會學的角度解讀文本的時代政治意義,最後從當代文藝理論的角度解讀文本的讀者意義。當然中學經典詩文的多元解讀,因為教學對象年齡、知識水平的特殊性,教學目標的恆定和不定性,是可以靈活的進行的。也就是說到底先讀解什麼意義,或不讀解什麼意義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來決定。中學生的多元解讀是有度的。中學經典詩文的多元解讀不是完全的多元解讀,而是「有限的多元解讀」。
3. 經典是什麼意思
經典,復合詞。漢語發音為[jīngdiǎn] : 其中的"經"指的是四書五經中的經,而"典" 則是春秋戰國以前的公文體制。
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比如五十年代經典歌曲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最能代表這一個時代的歌曲。經典和精品是有區別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質量,而並不需要有經典所據有的其它特性。
(3)經典詩文作品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原本意思可參考經、典的解釋:
經 :
jīng【釋義】 ①織物上縱向的紗或線,跟「 緯 」 相對:經線、經紗。②地理學上假定的地球表面上通過兩極並與赤道垂直的線:經度、東經、西經。③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經絡、經脈。④通過;禁受:經手、經過、久經考驗、幾經周折。⑤長久;正常:經常、不經之談、荒誕不經。⑥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或宣揚宗教教義的著作:經書、經典、道經、佛經。⑦從事;治理:經商、經理、經銷、經營。⑧婦女的生理現象:月經|經期。
典:
● 典
diǎnㄉㄧㄢˇ
◎ 可以作為標準的書籍:典籍。字典。詞典。經典。引經據典。
◎ 標准,法則:~章。~制。~故(a.典制和掌故;b.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范。~雅。~禮。~型。
◎ 指典禮:盛~。大~。
◎ 主持,主管:~試(主持科舉考試之事)。~獄。
◎ 活買活賣,到期可以贖:~賣。~押。~契。
◎ 姓。
4. 如何培養小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
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經典詩文歷經了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內涵豐富,意境優美,語言精練,音韻和諧,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經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被歷史 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經典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歷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學生熟讀背誦經典詩文,既能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先人的心境,又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素質,並能將書面語言內化吸收為自己的語言。因此,鼓勵學生多背誦一些古詩文、名篇佳作,多積累一些語言材料,有益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如何培養小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興趣?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激發學生誦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在興趣「老師」的吸引和指導下,可以加快獲得豐富知識的進程;興趣是成長的前提。凡是成才者,事先都具有喜好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特別是小學時期對某物的興趣,如果不受客觀因素的干擾、制約,往往可以轉化將來從事某種專業和專業活動的興趣。所以必須注意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激發學生的誦讀的興趣。
1、「詩配樂」。我每天定時間播放古詩配樂朗誦,讓學生感其聲,領其情。
2、「詩配畫」。我讓學生根據詩意,為古詩配上圖,展開合理的想像,以畫來體會詩文的意境,體會詩人豐富的人生感悟。
3、「午讀樂」。每天,我安排了「課前一誦」,我利用午讀和課前5分鍾的時間進行教讀,朗讀,齊誦,並安排學生依次到講台上聲情並茂地朗讀、領讀或者背誦,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講故事」。我在班級里,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中國悠久的文化。如:跟學生講講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中華勤學故事等,在教學《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我先跟學生講關於孟子求學的故事,聽了故事以後,學生在大致了解意思的基礎上再去誦讀詩文,這樣誦讀的效果會更好。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誦讀氣氛,大大激發學生熱愛經典詩文,喜歡頌讀詩文的熱情。
5、「誦讀能手」。 我在班級中開展「我是誦讀小能手」誦讀比賽及「看看誰是收集詩文小能手」的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情緒高昂,都想把自己最好的誦讀能力展現給老師和同學看以及把自己收集的詩文讀給老師和同學聽,讓大家評選出當期的「小能手」。
二、品味詩文魅力
經典詩文用詞准確、凝煉,詩句的精深充分表現了漢語言的美。因此,指導學生在理解品味詩文,讓學生在品詩的過程中體會古詩詞的魅力,激發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我經常組織學生收聽詩文誦讀及賞析講座,觀看配畫、配樂詩誦錄像。學生從動人的畫面上,從悅耳的樂聲中,想像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學生在欣賞中對經典詩文的描繪進行再造想像,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詩文的意蘊,從而增進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另外,我還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自行查閱資料,通過詢問、調查、收集、閱讀等手段,來理解、感悟古詩詞的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蘊含的哲理等。為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自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我在班上開展一些激勵性活動,如「資料展示會」、「心得交流會」等。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性都很高,不僅獲得了不少知識,還能夠「旁徵博引」,表達自如。
三、教給學生誦讀方法
開展古詩文誦讀是一個關於誦讀實效性和興趣性的問題。美妙絕倫的東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操作,去實施,學生也會日久生厭生煩的。為此,我嘗試了以下方法:
1、早午晚誦讀。每日用早讀課前十分鍾時間讀詩詞解詩詞;下午上課前抽五分鍾吟誦,晚上在家抽十分鍾鞏固誦讀。每周一兩首詩詞,或一段《三字經》,或一段《弟子規》,或一段《論語》。讓學生達到「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我則以小比賽的形式抽查,有同桌賽、小組賽、男女生賽,有限時背、師生背、輪換背、接龍背,亦有看畫背、聽記背、問答背等。多種形式綜合誦讀,靈活且富有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古詩詞的積極性。這樣持之以恆,一學期下來,學生能背二三十首(段)古詩(文)。
2、按詩文類別誦讀。如母親節背《遊子吟》,重陽節背《九月初九憶山東兄弟》,春季背《早春》、《春江花月夜》、《憶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夏日》、《小池》、《四時田園雜興》、《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秋浦歌》、《秋思》、《山行》,冬天背《冬景》、《江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還可按詩的不同內容,如「言志」、「送別」等,進行分類背誦,這樣為大量的背誦奠定了基礎。有時還可讓學生進行誦詩接龍,誦詩擂台賽,搶答,評選背詩小能手等活動,孩子們在「比、學、趕、幫、超」中增強了團結協作,也感受熏陶、領略詩趣。
四、給予適當獎勵
獎勵的方式很多,可以按誦讀的量發獎品。獎品可以是一顆五星、一張卡片、一個筆記本或圖書禮券等;也可以設立給「擂台榜」,只要學生每天堅持在課外讀一首古詩,教師就要給其鼓勵,就在「擂台榜」上加分,能背過的加高分,這樣學生誦讀的興趣才會持久。
五、展示誦讀成果
一學期下來,學生積累了不少詩詞,為了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期未開展大匯報活動,讓學生一展風采。學生有的拿起彩筆為古詩作充滿靈性的詩配畫;有的拿起毛筆寫下古詩文書法作品;有的三五個小夥伴一組表演了生動有趣的詩文劇;有的展開合理的想像,把《別董大》、《楓橋夜泊》改寫成生動、優美的短文;還有的當場朗誦自已創作的古體詩。學生漫遊在經典詩文的王國里,成就感油然而生,也正是這種成就感轉化為動力,提高了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興趣。
六、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必須做到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正如美國巴爾博士說的:「孩子的心是一塊稀奇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有耐心和恆心才行。只要我在孩子們的心靈上播下讀書的種子,並不斷地耕耘,相信我就會有更大的收獲的。只要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我想我的學生一定會手不釋卷的,我相信他們能創造奇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有強大的內驅力。我們要讓學生在拾取一點一滴的小樂趣中萌生對古詩詞誦讀的興趣。以上的做法,只要持之以恆,相信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