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念佛才能念得好
念佛要如何才能念得好?沒有什麼秘訣,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念,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個念佛的好習慣,娑婆世界裡我們的壞習慣太多,太容易懈怠,好習慣太少,不容易精進,常常念佛,把念佛當成一種習慣,行住坐卧,不離一句佛號,久而久之,念佛念到自己不念的時候,佛號也會不自主地從內心浮現出來,這樣子就容易成就了!
能聽得進,信得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都是多生累劫以來累積了多少的善根福德因緣,才能於今生逢聞受持凈土法門。所以能念佛的都是有大福報的人。
學佛就是改習氣,改正自己長久以來不好的壞習慣。人的習氣總離不開『貪嗔痴三毒。
所謂放下並非拋棄一切,放掉自己的本分義務不做,一味地向外攀緣追求,嘴巴說的是放下,心中卻仍舊執著貪婪。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每一個學佛的弟子都應該好好地在自己的崗位上,把自己的本分做好。
唯有真正看破才能真正放下。真正看破就是要學觀自在菩薩的『觀,從內心深深觀照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幻、都不真實,眼前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都是無常、都不長久。正如金剛經所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並且學習觀自在菩薩的觀『空,唯有真空才能妙有,唯有放下才能獲得,就好像你手中緊緊握滿東西,如何取得更珍貴的寶物?在自我觀照的學習中,從而真正看破,進而真正放下,不執著一切,隨緣不變,真空自在。
當此末法時代,我們應當切記印光大師的開示:『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從內心謹謹慎慎地觀照自己的一言一行,隨時隨地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氣。周遭旁人的缺失過錯,都如同菩薩示現,像一面鏡子提醒著我們別重蹈覆轍。
對治嗔的方法就是『觀,隨時隨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把每個人都觀想成是自己的父母,手足,子女來對待,時時謹言慎行,刻刻反省自己,久而久之,自能有所進步。
與其一天到晚批判評斷別人,倒不如回過頭來好好地檢點自己,把對別人的要求落實在自身的實踐上,這樣子對自己的修行才有真正的幫助。
智慧就是能分別善惡是非。當一個人能覺悟到自己過去種種的不對,從而放下,進而改正自己的陋習,這就是有智慧的人。
修行的心應當學習死灰一般,不生波瀾,不起是非,沒有分別,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死守到底。
要『竭誠盡敬要『閑邪存誠,學佛人當時時刻刻主敬存誠,發真誠心去實行,必感佛菩薩加被。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密,六字洪名,皆依梵文,未翻一字,是至簡至真之咒。
念佛人當以念佛為正行,以六度萬行為輔,不要攀緣,對於惡緣要盡量避免,對於善緣仍當隨緣努力去做,但應該有智慧拿捏分寸,不要捨本逐末,正助顛倒,只追求到人天福報,而忘卻了自己了脫生死的大事。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既是禪,又是密,又能總括三藏十二部經典。念佛法門真的是不可思議。
我們修學凈土法門的人,對西方極樂世界不只是信,而且要深信,對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及持名念佛必得往生深信不疑,任憑任何阻撓誹謗,都不能動搖我們求生凈土的信心,這才叫做深信。
當我們深信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之際,我們便當發願求生西方,不只是願,而且要切願,切切實實地在內心裡厭離娑婆世界的無窮之苦,欣求極樂世界的無窮之樂,堅堅固固地立下往生西方的宏願,任憑任何名聞利養,病苦橫逆都不能改變我們求生凈土的心願,這才叫做切願。
生活上的實踐就這八個字『老實念佛,以戒為師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 每天如何念佛
佛教十念法。
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自修者早起,漱口、洗臉,有佛像在像前合掌,沒佛像,面向西方,念一次;晚睡前念一次;三餐飯前合掌各念一次;上午上、下班,下午上、下班各一次,共九次。養成習慣,每天最少九次,一次都不能少,得空增加,不能減少。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之前,大眾合掌念十聲 「南無阿彌陀佛」。
只要你天天照做,一生一次都不缺,也決定得生。天天照做,就有功德,這個功德就可以拿來迴向。
念時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心地清凈、真誠,一念相應,一念佛,十念相應,十念佛。不會有一個雜念,十句「阿彌陀佛」,只要一分鍾,這一分鍾,「一心稱念」,「一心專念」,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符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個妄念都滲透不進去,這叫凈念,這一分鍾,沒有五欲六塵、是非人我、顛倒妄想,這十句佛號像閃電一樣,一下子就放光,一天放九次以上,放上幾年,功夫就得力了。確實做到凈念相繼,一聲佛號就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定是凈念,夾雜就沒有這個力量。這個標准你做到了,吃飯前不念供養咒,合掌十句「阿彌陀佛」不夾雜一念,以這個供養龍天善神,供養一切眾生,真誠心來供養,念佛供養。吃飯前念十句,幫助消化,吸收營養;工作前念十句,頭腦清醒,辦事聰明。一面是凈念相繼,一面得諸佛菩薩護念加持,功德不可思議。誠誠懇懇念十聲,這句佛號簡單易行,用時少收效宏;為「佛化家庭」的具體有效方法。家中三餐行之,則舉家成員,皆蒙攝持,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九次念佛的功行,均衡分布貫穿全日,全日身心,不得不佛,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有定課者,此法是在原有課業上加行之法;匆忙無暇無定課者,此法易集資糧,具足圓滿的信願行,能除一切煩惱,會念得你心平氣和,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不懈怠。
「十念法」不必念的很多,很多一定夾雜了,希望你每天念的次數多,時間短,里頭不夾雜,功夫就得力了,一天念九次,念上三個月、半年後,一天念十次,二十次。三年後,每天念三十次、四十次,你功夫不斷進步,每天你要修的次數多,逐漸逐漸,自自然然成就功夫成片,往生凈土就有把握了。
念佛就像面對阿彌陀佛一樣的恭敬。佛號從心裡生起,口裡念出,再從耳朵聽進去,這樣容易攝心,你就注意聽你念佛的佛號,不要管其他的境界,這樣愈念心愈清凈。
一天到晚,一年到頭,這一句佛號決定不能離開。念的方法六字、四字都可以,決定求生就念四字。大聲、小聲、不出聲心裡默念也可以。不念出聲,口動沒有聲音,叫金剛持,口動沒聲,不累,完全默念,口也不動。
念「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沒有一個妄念,這四個字就靈驗了,好像我們打電報給阿彌陀佛,他就收到了,如果加一個妄念,他就收不到,沒有感應。
佛號聲調很多,主要是念的心能定下來,就得力,一切要以適合自己為標准。
念佛是以繞佛為主,繞佛經行要開口念,要出聲;止靜休息是調身的,可以不出聲,心裡念佛或聽念佛機聲音,恢復體力,不出聲最好;拜佛不能出聲,出聲傷氣,傷身體,可以默念,可以觀想。如果不念佛,聽佛號,心裡就沒妄想。通常念佛,在念佛之前,念一遍「彌陀經」,這一卷「彌陀經」是定心的,收心!我們的心散亂,一卷經念下來,心定下來了,然後念佛號才得力。亂心念佛號念得再多,不得力,要定心,要清凈心念,心愈清凈愈虔誠,感應不可思議。
3. 怎樣念佛更好
1、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四部《阿含經》、《凈土諸經》、《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圓覺經》、《楞伽經》等。
(千萬不要以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經,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經過修行,和沒有修行的,對佛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習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經,要進行修行。佛法兩千多年了,佛經浩瀚,不論你修行到什麼程度,幾乎你們所有的疑問,佛經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凈土宗和藏區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誠,從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最能去妄,妄念無處著腳,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久當自得耳。大勢至菩薩謂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印光法師)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4、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4. 如何念經念佛才會開智慧
法師開示:智慧不是求來的,是自性里頭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迷了,迷了以後智慧變成什麼?變成妄想,妄想也是煩惱。所以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煩惱即菩提」,菩提、煩惱是一不是二。煩惱無邊,覺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一樁事情。
像水跟波一樣,平的時候叫它做水,起波浪的時候叫它做波,波就是水,水就是波,是一不是二,兩種不同的狀態、不同的作用。我們現在迷了起波浪,變成波,用什麼方法讓它再恢復原狀?要定,定是不動。
放下,心就定了,心愈定智能就愈增長,心不定,沒智能。研究佛經是知識,不是智能,孔子所謂是「記問之學」,你記得很多,你了解得不少,你得不到定,得不到定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當然你智慧不能開。
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一切佛都這么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真的搞清楚,你就會非常重視戒律。為什麼?它是開智慧的第一道門坎,你第一道沒走進來,後頭沒指望,只是在門外望望而已,裡面的真相不知道;你看到是局部的,不是全體的,你看到的是表層的,不是深入的,這個道理總要懂。
定是什麼?住心一處,不管住在哪一處都行,經上常講無量三昧,不一定住在哪一處。念佛人絕大多數把心住在佛號上,這叫念佛三昧,得定了。我這個心住在《無量壽經》上也行,也得念佛三昧。
當然住在這一部佛經,不如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為什麼?經很大,名只有一句。現在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念頭愈集中力量愈大,愈集中是名號,所以受持名號比受持《無量壽經》厲害,這個不能不知道。
5. 怎樣念佛號
念「阿彌陀佛」:開始以佛號代替雜念、妄想,只管念就對了;直到心裡清晰了,大腦清明了,妄念漸少了。第二階段:可觀想,觀想佛的功德,觀想佛的形象,觀想佛的性德(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等),觀想佛凈土、極樂世界都行;隨自已喜歡。勿求心裡空白。第三階段:學習佛理(經)),(如聽凈空法師講「凈土經典」)達理一(實相念佛,體究念佛;見清凈法身),心自然不亂。 當念佛時,將心放得空空靈靈。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即念即聽即想(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聽即念(都攝六根)。綿綿不絕,一路盤旋;最為念佛妙決。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
總述三條,一相應(心與佛大慈悲心應,與自性、生活實踐相應),二相續(經常老實不停地念)三相宜、相結合(和自己心理、身體狀態、環境等相適應:即與自己心身世界、依報世界相結合。即修自本心本性本身)。 另外三條:1、用愉快心、興趣心念 。 2、知自是凡人是愚人、守凡守愚;守弱、守身。 3、平淡、朴實之宗風(平平淡淡、實實在在;不求神奇、不求感應)。(「凈空法師講:阿彌陀經要解講記、行策大師警語。印光大師精要法語」;,,,等。) (供參考)
敬請搜看:佟愛國老師念佛開示。
6. 怎樣念佛
念「阿彌陀佛」:開始以佛號代替雜念、妄想,只管念就對了;直到心裡清晰了,大腦清明了。第二階段:可觀想,觀想佛的功德,觀想佛的形象,觀想佛的性德,觀想極樂世界都行;隨自已喜歡。勿求心裡空白。第三階段:學習佛理(經)),(如聽凈空法師講「凈土經典」)達理一,心自然不亂。 當念佛時,將心放得空空靈靈。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即念即聽即想(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聽即念(都攝六根)。綿綿不絕,一路盤旋;最為念佛妙決。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
總述三條,一相應(心與佛大慈悲心應,與自性、生活實踐相應),二相續(經常老實不停地念)三相宜、相結合(和自己心理、身體狀態、環境等相適應:即與自己心身世界、依報世界相結合。即修自本心本性本身)。 另外三條:1、用愉快心、興趣心念 。 2、知自是凡人是愚人、守凡守愚;守弱、守身。 3、平淡、朴實之宗風(平平淡淡、實實在在;不求神奇、不求感應)。「印光大師精要法語」,,,等。。 (供參考)
念「阿彌陀佛」的好處.
1.自動覺悟自我心每一個心念、身體每一個細胞.使自己處於安祥快樂的狀態。
2.一句佛號能令我們萬緣放下 ,念出專一;念出空無、排除雜念。
3.念「阿彌陀佛」讓我們提起「觀照」,和宇宙人生最高智慧接軌;和自性本能溝通,發揮出人的潛力 。
4.念「阿彌陀佛」能讓我們和佛溝通,是心是佛、即身做佛;不迷不惑,不痴不愚;遠離錯誤顛倒。
5 念「阿彌陀佛」能讓我們念出天性之善,達到圓滿究竟;他人的天性純善也能帶出來。
6.念「阿彌陀佛」能除惡斷壞念頭,對他人也管用;制止他人惡念惡行,除伏魔惡。
7.念「阿彌陀佛 」能除漏、除苦;全面思維、換位思考;都攝六根,自、他。
8. 念「 阿彌陀佛 」能念出超越 ,念出光明;念出無量無邊的覺悟和清醒。
9.念「 阿彌陀佛 」能念到自性包容宇宙萬物、照亮整個虛空法界、一切萬法。
10. 念「 阿彌陀佛 」能將萬事念至簡單念,出找到最適當的方法。
11. 念「 阿彌陀佛」能具足戒、定、慧;覺、正、凈;一切行願圓滿,成就福德。
7. 念佛的全過程
阿彌陀佛!
大德平時上班時默念,若回家後則可以採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念【南無阿彌陀佛】時
「嘴巴念,耳朵聽」,「心裡計數佛號以(1-10)為一個循環,下個循環再從(1-10)」
「眼睛微張或閉上」、「鼻子專注吸氣呼氣」、「身體不動,雙手合掌在胸前」
雜念漸漸消失,只專注念佛號上
方能漸入三摩地!
念完迴向偈(擇一)
1、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2、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3、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大安法師開示四種念佛方式,可以參考:
一、簡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
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
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
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凈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事務忙碌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閑忙均可奉持之法。
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此法能制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二、十念計數法
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涌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
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
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
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三、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台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
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趺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凈光明,瑩凈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
《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庄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凈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四、臨睡觀念法
修凈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凈海眾竟
發願雲: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
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
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凈庄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
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凈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凈土,功不唐捐。」此臨睡觀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質量。
獲致身心健康,彌陀名號亦是世間療效極佳的安眠葯。
8. 如何念佛(附印光大師開示)
念不是口念。「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心裡有佛,稱為念佛。口皮上念佛,心裡沒有佛,不是念佛。 何謂佛?佛講的道理、佛所說的教訓、佛所說的境界,我現在心上真有,「念茲在茲」,稱作念佛。如是念佛,才真的會成佛。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裏面有佛的教誨、有佛的境界,是心裡真正有佛,當然會作佛。念佛要這樣念。 這句佛號要念得清楚,字字分明,就是定慧等持,定慧等學,是無上的法門。 ●不斷煩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稱為「帶業往生」。帶的是舊業,不是新業;帶的是過去的業,不可以帶現行的業,這樣才能往生。「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至心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要緊的在「至心」,至心就是誠心。心地清凈,一個妄念都沒有,這種清凈心、至誠心念一聲佛號,能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佛的心、佛的行都在經典上,所以了解經典的意思,依照佛的話去做,這是學佛。 ●念佛第一個目標就要念到心清凈,一天到晚,心裡的佛念不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真把這九個字做到,這就是功夫成片,決定往生。 古來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念佛方法,許許多多人都學習,很有效果。這個方法,佛號從心生,我們常講,心裡頭要有佛,這真正是根,口裡面念出來,耳聽進去,聽自己念的這個佛號聲音,容易攝心,攝心就是什麼?不打妄想。你看很多人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口裡念著佛,還要胡思亂想,這叫不能攝心,這是把念佛的功夫破壞了,古大德所謂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有一切法門,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門徑,修什麼?統統修清凈心,這一定要懂得。21-275 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隻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大勢至菩薩.以如子憶母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餘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 又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即三昧也。)斯為第一。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攝六根之法則也。(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聽.眼鼻決不至向外馳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真.故無效耳。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真有信、願.妄當自已。 平常念佛.雖行、住、坐、卧、都可念.然睡時.只可心中默念.不可出聲。若或睡醒.衣冠尚未整齊.手臉尚未洗漱.及洗澡、抽解、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心中默念.不宜出聲。此種時處.默念功德.與平時相同。出聲則於儀式不合。
9. 究竟應該怎樣念佛
念「阿彌陀佛」:開始以佛號代替雜念、妄想,只管念就對了;直到心裡清晰了,大腦清明了,妄念漸少了。第二階段:可觀想,觀想佛的功德,觀想佛的形象,觀想佛的性德(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等),觀想佛凈土、極樂世界都行;隨自已喜歡。勿求心裡空白。第三階段:學習佛理(經)),(如聽凈空法師講「凈土經典」)達理一(實相念佛,體究念佛;見清凈法身),心自然不亂。 當念佛時,將心放得空空靈靈。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即念即聽即想(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聽即念(都攝六根)。綿綿不絕,一路盤旋;最為念佛妙決。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
總述三條,一相應(心與佛大慈悲心應,與自性、生活實踐相應),二相續(經常老實不停地念)三相宜、相結合(和自己心理、身體狀態、環境等相適應:即與自己心身世界、依報世界相結合。即修自本心本性本身)。 另外三條:1、用愉快心、興趣心念 。 2、知自是凡人是愚人、守凡守愚;守弱、守身。 3、平淡、朴實之宗風(平平淡淡、實實在在;不求神奇、不求感應)。「印光大師精要法語」,,,等。。 (供參考)
念「阿彌陀佛」的好處.
1.自動覺悟自我心每一個心念、身體每一個細胞.使自己處於安祥快樂的狀態。
2.一句佛號能令我們萬緣放下 ,念出專一;念出空無、排除雜念。
3.念「阿彌陀佛」讓我們提起「觀照」,和宇宙人生最高智慧接軌;和自性本能溝通,發揮出人的潛力 。
4.念「阿彌陀佛」能讓我們和佛溝通,是心是佛、即身做佛;不迷不惑,不痴不愚;遠離錯誤顛倒。
5 念「阿彌陀佛」能讓我們念出天性之善,達到圓滿究竟;他人的天性純善也能帶出來。
6.念「阿彌陀佛」能除惡斷壞念頭,對他人也管用;制止他人惡念惡行,除伏魔惡。
7.念「阿彌陀佛 」能除漏、除苦;全面思維、換位思考;都攝六根,自、他。
8. 念「 阿彌陀佛 」能念出超越 ,念出光明;念出無量無邊的覺悟和清醒。
9.念「 阿彌陀佛 」能念到自性包容宇宙萬物、照亮整個虛空法界、一切萬法。
10. 念「 阿彌陀佛 」能將萬事念至簡單念,出找到最適當的方法。
11. 念「 阿彌陀佛」能具足戒、定、慧;覺、正、凈;一切行願圓滿,成就福德。
修地藏菩薩法門
1.是一切法門的基石。和 一切法門相通;同時也是獨立法門:以地藏三經自成體系,理相修證具足。 請您網上看五台山參夢老和尚「大乘大集十輪經」、「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他老人家是地藏王的老修行、大修行。我看過很真實。各種修法都有祥盡解說。
2. 理由如下:
一、佛世尊將我們人、天六道全部託付於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是佛的總代理;是邦助六道眾生解決根本生死問題,是超度一切眾生的、給眾生好的去處按排如升天轉生。
二、地藏菩薩是現在世界人、天鬼神大總管。是現代世界,宇宙、人生的主宰威神力 。
三、地藏菩薩是「金地藏」:能生成一切寶物、財產;乃至法財、法寶。 我們念想、禮敬、稱號,他老人家的如意寶珠能滿你一切正願。給你一切大財寶 。
四、現在我們每個人所受的一切苦、所有不幸苦惱、乃至大小挫折不順都是自己的「業力」造成。!念地藏經,稱其名號;能消我們「業障」使我們一切順利;全家都快樂。
五、地藏菩薩專門救拔人天一切苦;乃至畜生、鬼道、地獄,故也能超度一切亡靈親友。這是他老人家大願力所致。觀音菩薩大力向我們推薦、流布;文殊大菩薩也給我們眾生啟請;虛空藏菩薩也作證明。
六、地藏菩薩能送學佛人,去十方任何佛凈土。大集十輪經所開示。阿彌陀經講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就是金地藏;他是一切凈土的依止。
七、地藏經是一切經典的基礎;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因為他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規則:業因果報。
念「地藏王菩薩本願經」。1.您很誠懇至心讀誦是感應的條件,每天堅持定會有感應(地藏王菩薩邦您解決問題);但不應求感應神通以防偏邪,妨求大道菩提。
2.如中斷一品中可重讀或略想已讀內容,目的是思維義理接住。中途可以喝水,思維義理接住連續。
3.每一品的名稱要讀,是經品的中心要點。
4.念完後要迴向正確的迴向順序:從小到大,由自向他;1先迴向自己、在世親人、同修;2歷代六親眷屬;3迴向給冤親債主(那些自己曾經傷害過的人,為他們祈福,求得他們原諒);4迴向法界。 記載迴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詞,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門。大乘義章》卷九雲: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予他者,並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迴向於佛道。通俗地說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盤。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就如手拿一根蠟炬去引燃其它的蠟燭,不但原來的蠟燭本身的光亮未曾減弱,反而和其它蠟燭的光光相照,而室內更為光明、更為明亮。所以,迴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為殊勝。可以按如下迴向偈迴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迴向:願以某某之功德迴向給一切家親眷屬,冤親債主,一切有緣眾生和法界一切眾生,願大家都能業障消除,福慧增長,離苦得樂,早證佛果!
5隨心。讀經過程注意隨文入觀,解經義理。 念前按經文提示,念香贊、開經偈、本師聖號等。念時觀想地藏王菩薩在你座上方,觀想你和家人還有過世的怨親債主在菩薩坐下念地藏王菩薩經,一節念完,才可以休息一下繼續念下節,不能中間停止,這樣直到念完整部經,再用兩只手舉過《地藏王本願菩薩經》頭頂禮,說:念經所得到的功德迴向給,您和你家人的宿世怨親債主,願他們早日聽到佛法,去轉生、超脫。這樣就功德無量了。
持誦經文注意事項:
1、持誦時必須發出聲音,但無須大聲朗誦,重以誠心誠意的恭敬心和懺悔心護念之。(注一)
2、持誦時,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3、24小時皆可持誦,但每部持誦過程以90分鍾為最適當,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過快,否則誦經之功德力將會減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則是以貪執心修法,非正法;誦經重點貴於以虔誠恭敬之心相應之。(注二)
4、關於誦經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需奉三柱香,口念:「恭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護持」(三稱)。持誦經文之中,若間隔一小時以上需要重新恭請。(注三)
5、持誦的過程可能會有一些現象,例如:頭暈目眩、流眼淚、字體模糊、身
體酸軟不適、心生疑惑、雜念紛至等,尤以剛開始持誦的第一個月內最為嚴重。遇此情況者,種種現象乃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作祟所致,應以最懺悔的心,祈求冤親債主原諒,更要以最勇敢負責的心來圓滿現前之因緣果報。
****原理:
人的修行以消除業障、償還因果債、懺悔惡業為始,之後方能無礙的修法。冤親債主糾纏是陰陽皆苦的果報;運勢不好、事業不順、夫妻不和、子女乖違、甚至於修行的諸多障礙,幾乎全部因為冤親債主得不到超撥而欲索債所引起。「萬法皆因緣所生」、「如是因、如是果」(過去世所造的諸惡業為因,今生冤親討債為果),若無法超撥冤親債主,菩提道上必是難上加難,所以每個人應以至少持誦200部以上《地藏經》的功德力,迴向因果,超撥個人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得令往生凈土,究竟解脫。(注四)
****重在迴向:
誦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而功德迴向是很重要的。通常經書上迴向十方一切眾生的迴向偈並非不好,但欲先消除自己的業障,懺悔宿業,還是應先迴向給與自己關系密切的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這些眾生與你最有緣,最易障礙你、糾纏你。故應首先超撥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之後,自己的業障消除了,修行道上暢通了,你再發心將功德普皆迴向十方眾生、求生凈土。迴向文如下
地藏經迴向文(每次念經後迴向):
(合掌)弟子×××願以此所誦《地藏經》×部(或念佛菩薩聖號)之功德,迴向給弟子×××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祈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撥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弟子×××真心求懺悔。(念三遍)此迴向文是專門指定迴向給自己或親友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不用於做其它的迴向。
注一:持誦《地藏經》時最易召感冤親債主前來聽經,這也正是《地藏經》的靈驗和殊勝之處,持經發聲,正起到為他們開示的作用。
注二:《地藏經》24小時都可以讀誦,而凈空法師更主張晚上讀經,能為更多前來聽經的冤親債主開示,反而功德會更大。(提示:若以功德之心來修法亦非正法,功德不應貪著。)另外,如果讀經感應過於強烈,而自己又膽怯,只白天讀經亦無不可。讀經感應強烈,正暗示著冤親債主希望被超拔的強烈願望,也是自己業障深重的表現,我們更應該勇敢精進。很多人因此而不再讀《地藏經》,這是完全錯誤的。
注三:如果家裡沒有佛堂或其它原因,不燃香亦可。「恭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護持」(三稱)仍然要念。
注四:如果發願至少念誦200部《地藏經》來超拔自己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時(累世的父母也在其中,並且首先受益),最好規定出誦經期限,以盡孝道的心、懺悔的心、虔誠恭敬之心而勇猛精進,容易得到地藏菩薩的感應並種種加持。如果自己工作繁忙、時間不便,可聯合家人一起誦經,然後迴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最忌發願後不精進,遲遲不能完成,如果你是冤親,也會懷疑誦經者的誠意了。所以,以盡孝道的勇猛心最易得到誦經的感應。
地藏法門的殊勝之處並非局限於此,如何培福修福、如何避禍、如何不墮三惡道、如何超度祖先、如何使生兒育女平安獲福、如何外出平安事事如意……等等方面,地藏經中都有詳細說明
請您網上看五台山參夢老和尚「大乘大集十輪經」、「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看宣化上人「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淺釋」。 六祖寺大願法師「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學記」。 等祖師大德講解。
印光大師開示如下
至於讀經,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凈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讀。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讀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既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 參考資料:【印光大師】讀經須知
10. 早晚念佛最好的經典是什麼
早晚課誦之外修凈土法門念《佛說阿彌陀佛經》最好,其它法門根據自身時間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