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經典物理理論所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擴展閱讀
關羽的歌詞是什麼 2025-02-03 21:34:54

經典物理理論所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15 01:29:31

❶ 經典物理學遇到的倆朵烏雲是什麼

19世紀的最後一天,歐洲著名的科學家歡聚一堂。會上,英國著名物理學家W?湯姆生(即開爾文男爵)發表了新年祝詞。他在回顧物理學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時說,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同時,他在展望20世紀物理學前景時,卻若有所思地講道:「動力理論肯定了熱和光是運動的兩種方式,現在,它的美麗而晴朗的天空卻被兩朵烏雲籠罩了,」「第一朵烏雲出現在光的波動理論上,」「第二朵烏雲出現在關於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理論上。」W.湯姆生在1900年4月曾發表過題為《19世紀熱和光的動力學理論上空的烏雲》的文章。他所說的第一朵烏雲,主要是指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和以太漂移說相矛盾;他所說的第二朵烏雲,主要是指熱學中的能量均分定則在氣體比熱以及勢輻射能譜的理論解釋中得出與實驗不等的結果,其中尤以黑體輻射理論出現的「紫外災難」最為突出。開爾文是19世紀英國傑出的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學家,是一位頗有影響的物理學權威,他的說法道出了物理學發展到19世紀末期的基本狀況,反映了當時物理學界的主要思潮。
物理學發展到19世紀末期,可以說是達到相當完美、相當成熟的程度。一切物理現象似乎都能夠從相應的理論中得到滿意的回答。例如,一切力學現象原則上都能夠從經典力學得到解釋,牛頓力學以及分析力學已成為解決力學問題的有效的工具。對於電磁現象的分析,已形成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這是電磁場統一理論,這種理論還可用來闡述波動光學的基本問題。至於熱現象,也已經有了唯象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理論,它們對於物質熱運動的宏觀規律和分子熱運動的微觀統計規律,幾乎都能夠做出合理的說明。總之,以經典力學、經典電磁場理論和經典統計力學為三大支柱的經典物理大廈已經建成,而且基礎牢固,宏偉壯觀!在這種形勢下,難怪物理學家會感到陶醉,會感到物理學已大功告成,因而斷言往後難有作為了。這種思想當時在物理界不但普遍存在,而且由來已久。
普朗克曾在1924年做過一次演講。在演講中,他回憶1875年在慕尼黑大學學物理時,物理老師P.約里(1809-1884)曾勸他不要學純理論,因為物理學「是一門高度發展的、幾乎是臻善臻美的科學」,現在這門科學「看來很接近於採取最穩定的形式。也許,在某個角落裡還有一粒塵屑或一個小氣泡,對它們可以去進行研究和分類,但是,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那是建立得足夠牢固的。而理論物理學正在明顯地接近於幾何學在數百年中所已具有的那樣完美的程度。」普朗克的另一位名師,柏林大學的G?基爾霍夫(1824-1887)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物理學已經無所作為,往後無非在已知規律的小數點後面加上幾個數字而已。」盡管開爾文對物理學成就的評價言之過激,但他能夠在此萬里晴空中發現「兩朵烏雲」並為之憂心忡忡,足見他富有遠見。物理學發展的歷史表明,正是這兩朵小小的烏雲,終於釀成了一場大風暴。
第一朵烏雲——邁克耳遜-莫雷實驗與「以太」說破滅
人們知道,水波的傳播要有水做媒介,聲波的傳播要有空氣做媒介,它們離開了介質都不能傳播。太陽光穿過真空傳到地球上,幾十億光年以外的星系發出的光,也穿過宇宙空間傳到地球上。光波為什麼能在真空中傳播?它的傳播介質是什麼?物理學家給光找了個傳播介質——「以太」。
最早提出「以太」的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認為下界為火、水、土、氣四元素組成;上界加第五元素,「以太」。牛頓在發現了萬有引力之後,碰上了難題:在宇宙真空中,引力由什麼介質傳播呢?為了求得完整的解決,牛頓復活了亞里士多德的「以太」說,認為「以太」是宇宙真空中引力的傳播介質。後來,物理學家又發展了「以太」說,認為「以太」也是光波的傳播介質。光和引力一樣,是由「以太」傳播的。他們還假定整個宇宙空間都充滿了「以太」,「以太」是一種由非常小的彈性球組成的稀薄的、感覺不到的媒介。19世紀時,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也把傳播光和電磁波的介質說成是一種沒有重量,可以絕對滲透的「以太」。「以太」既具有電磁的性質,又是電磁作用的傳遞者,又具有機械力學的性質,它是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一切運動都相對於它進行。這樣,電磁理論因牛頓力學取得協調一致。「以太」是光、電、磁的共同載體的概念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形成了一門「以太學」。
但是,肯定了「以太」的存在,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繞太陽運動,就必須會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風」迎面吹來,同時,它也必須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這個問題的產生,引起人們去探討「以太風」存在與否。
為了觀測「以太風」是否存在,1887年,邁克耳遜(1852-1931)與美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莫雷(1838-1923)合作,在克利夫蘭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邁克耳遜-莫雷實驗」,即「以太漂移」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不論地球運動的方向同光的射向一致或相反,測出的光速都相同,在地球同設想的「以太」之間沒有相對運動。因而,根本找不到「以太」或「絕對靜止的空間」。由於這個實驗在理論上簡單易懂,方法上精確可靠,所以,實驗結果否定「以太」之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邁克耳遜一莫雷實驗使科學家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他們或者須放棄曾經說明電磁及光的許多現象的以太理論。如果他們不敢放棄以太,那末,他們必須放棄比「以太學」更古老的哥白尼的地動說。經典物理學在這個著名實驗面前,真是一籌莫展。
第二朵烏雲——黑體輻射與「紫外災難」
在同樣的溫度下,不同物體的發光亮度和顏色(波長)不同。顏色深的物體吸收輻射的本領比較強,比如煤炭對電磁波的吸收率可達到80%左右。所謂「黑體」是指能夠全部吸收外來的輻射而毫無任何反射和透射,吸收率是100%的理想物體。真正的黑體並不存在,但是,一個表面開有一個小孔的空腔,則可以看作是一個近似的黑體。因為通過小孔進入空腔的輻射,在腔里經過多次反射和吸收以後,不會再從小孔透出。
19世紀末,盧梅爾(1860-1925)等人的著名實驗―黑體輻射實驗,發現黑體輻射的能量不是連續的,它按波長的分布僅與黑體的溫度有關。從經典物理學的角度看來,這個實驗的結果是不可思議的。
怎樣解釋黑體輻射實驗的結果呢?當時,人們都從經典物理學出發尋找實驗的規律。前提和出發點不正確,最後都導致了失敗的結果。例如,德國物理學家維恩建立起黑體輻射能量按波長分布的公式,但這個公式只在波長比較短、溫度比較低的時候才和實驗事實符合。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和物理學家、天文學家金斯認為能量是一種連續變化的物理量,建立起在波長比較長、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和實驗事實比較符合的黑體輻射公式。但是,從瑞利——金斯公式推出,在短波區(紫外光區)隨著波長的變短,輻射強度可以無止境地增加,這和實驗數據相差十萬八千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失敗被埃倫菲斯特稱為「紫外災難」。它的失敗無可懷疑地表明經典物理學理論在黑體輻射問題上的失敗,所以這也是整個經典物理學的「災難」。

❷ 目前的科學常識是經典物理學,那麼典物理學到底存在什麼問題

我們知道,人類從自然現象中發現規律,總結出因果邏輯關系,構建理論,解釋更多的的客觀現象。這些認知構成我們的科學常識,而這個科學常識就是物理學,這一時期的物理學稱之為經典物理學。甚至可以說,經典物理學就是常識,常識就是經典物理學。經典物理學是一個包括力學、熱力學、聲學、光學、電動力學等學科在內的理論體系。理論嚴謹、明晰,這就是科學常識。如今,從家用電器到宇宙飛船,人類的科技都建立在經典物理學的基礎之上。

經典物理學無法自洽地解釋"紫外災變"問題,原因是當時的經典理論認為輻射是連續的。如果把能量子看作一段段的並不連續的電磁波就可以完美地解釋"紫外災變"問題,即修改經典物理學之前的假設,將連續輻射修改為非連續輻射問題就解決了。經典物理學存在的問題並不是那"兩朵烏雲",真正的危機在於經典物理學是建立在波動說基礎的理論(第二次波粒之爭以後),波動說的理念是:"萬物皆是波(普朗克的觀點)"。但是,宇宙的物質都是由"實實在在"的物質構成,如果萬物皆是波,那麼,必須要有由波轉化為粒子的機制(量子化)。但是,德布羅意、薛定諤和玻姆都沒能自洽地解釋宇宙萬物(普通物質)的"實在性"。事實上,找到由波轉化為粒子的量子化方法,就可以自洽地解析波粒二象性,經典物理學也將重獲新生。

❸ 理論物理領域中有哪些尚未解決的問題

理論物理學家李·斯莫林在他2006年出版的有爭議的書《物理學的麻煩:弦理論的興起、科學的衰落以及下一步的發展》中指出了“理論物理學中的五大問題”。

物理問題1:量子引力問題


另外,粒子物理的標准模型顯示了很多不同的粒子——總共18個基本粒子。許多物理學家認為,一個基本的自然理論應該有某種方法來統一這些

粒子

,所以用更基本的術語來描述它們。例如,在這些方法中定義最明確的弦理論預測,所有的粒子都是基本的能量絲或弦的不同振動模式。

物理問題4:調諧問題

理論物理模型是一個數學框架,為了進行預測,需要設置一定的參數。在粒子物理的標准模型中,參數由理論預測的18個粒子表示,即參數是通過觀測來測量的。

然而,一些物理學家認為,該理論的基本物理原理應該獨立於測量來確定這些參數。這在過去激發了人們對統一場論的熱情,並引發了愛因斯坦的著名問題“上帝在創造宇宙時是否有任何選擇?”宇宙的屬性在本質上決定了宇宙的形式嗎?因為如果形式不同,這些屬性就會失效。

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強烈傾向於這樣的觀點,基於不同的物理參數、原始能量狀態等等,我們的宇宙只是這些可能的宇宙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問題就變成了為什麼我們的宇宙有著如此精細的屬性來允許生命的存在。這個問題被稱為微調問題,並促使一些物理學家轉向人類學原理進行解釋,這就要求我們的宇宙具有它所具有的性質,因為如果它具有不同的性質,我們就不會在這里提出這個問題。

物理問題5:宇宙奧秘問題

宇宙仍然有很多奧秘,但最讓物理學家煩惱的是暗物質和暗能量。這種類型的物質和能量是通過其引力影響來探測的,但不能直接觀測到,所以物理學家們仍在試圖弄清楚它們是什麼。盡管如此,一些物理學家已經提出了對這些引力影響的替代解釋,這些解釋不需要新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但這些替代對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是不受歡迎的。

❹ 經典物理在黑體輻射問題上遇到什麼困難,又是如何解決

困難:從經典物理學出發推導出的維恩定律在低頻區域與實驗數據不相符,而在高頻區域,從經典物理學的能量均分定理推導出瑞利-金斯定律又與實驗數據不相符,在輻射頻率趨向無窮大時,能量也會變得無窮大,這結果被稱作「紫外災變」。

解決:1900年10月,馬克斯·普朗克將維恩定律加以改良,又將玻爾茲曼熵公式重新詮釋,得出了一個與實驗數據完全吻合普朗克公式來描述黑體輻射。

理想黑體可以吸收所有照射到它表面的電磁輻射,並將這些輻射轉化為熱輻射,其光譜特徵僅與該黑體的溫度有關,與黑體的材質無關。

但是在詮釋普朗克公式時,通過將物體中的原子看作微小的量子諧振子,他不得不假設這些量子諧振子的總能量不是連續的,即總能量只能是離散的數值(經典物理學的觀點恰好相反)。

後來,普朗克進一步假設單獨量子諧振子吸收和放射的輻射能是量子化的。

(4)經典物理理論所遇到的問題有哪些擴展閱讀

所謂黑體是指入射的電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沒有反射,也沒有透射( 當然黑體仍然要向外輻射)。

基爾霍夫輻射定律,在熱平衡狀態的物體所輻射的能量與吸收率之比與物體本身物性無關,只與波長和溫度有關。按照基爾霍夫輻射定律,在一定溫度下,黑體必然是輻射本領最大的物體,可叫作完全輻射體。

黑體輻射是指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來的輻射,在特定溫度及特定波長放射最大量之輻射。同時,黑體是可以吸收所有入射輻射的物體,不會反射任何輻射,但黑體未必是黑色的,例如太陽為氣體星球,可以認為射向太陽的電磁輻射很難被反射回來,所以認為太陽是一個黑體。

❺ 經典物理、相對論還有量子力學為什麼都存在缺陷

首先肯定是由於人類認知的相對性,所有人類理論都具有有效性和局限性。因此,人類的理解不僅有益,而且需要可持續發展。因此,人類的認知及其理論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認知效率水平。否則,人類的認知要麼是由錯誤的理論組成的,要麼會停滯不前,以上結果中的任何一個都違背了人類理解的初衷。

因此,擴展了量子糾纏的概念,並得出自然是非局部化和非理性的結論。如果要消除上述三種理論的局限性,統一不同領域的空間效應,該領域的現象和實驗,就需要建立先進的建構理論,即各種物理現象只是同一物理機制在不同限度下的不同表現,例如,由於普朗克常數h的普遍存在,並且其物理維數是粒子的角動量,這表明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無法分離的最小粒子,即量子。


關於經典物理相對論還有量子力學為什麼都存在缺陷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❻ 除相對論外,經典物理學中還有哪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1.表達物理世界特徵的所有(可測量的)無量綱參數原則上是否都可以推算,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僅僅取決於歷史或量子力學偶發事件,因而也是無法推算的參數?
愛因斯坦的表述更為清楚:上帝在創造宇宙時是否有選擇?想像上帝坐在控制台前,准備引發宇宙大爆炸.「我該把光速定在多少」?「我該讓這種名叫電子的小點帶多少電荷」?「我該把普朗克常數--即決定量子大小的參數--的數值定在多大」?他是不是為了趕時間而胡亂抓來幾個數字?抑或這些數值必須如此,因為其中深藏著某種邏輯?
2. 量子引力如何幫助解釋宇宙起源?
現代物理學的兩大理論是標准模型和廣義相對論.前者利用量子力學來描述亞原子粒子以及它們所服從的作用力,而後者是有關引力的理論.很久以來,物理學家希望合二為一,得到一種「萬物至理」--即量子引力論,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包括宇宙是如何隨著大爆炸自然地誕生的.實現這種融合的首要候選理論是超弦理論,或者叫M理論--這是其名稱的最新「升級版」,M代表「魔法」、「神秘」或「所有理論之母」.
3. 質子的壽命有多長,如何來理解?
以前人們認為質子與中子不同,它永遠不會分裂成更小的顆粒.這曾被當成真理.然而在70年代,理論物理學家認識到,他們提出的各種可能成為「大一統理論」--該理論把除引力外的所有作用力匯於一爐--的理論暗示:質子必須是不穩定的.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質子是會分裂的.
辦法是捕捉到正在死去的質子.許多年來,實驗人員一直在地下實驗室中密切注視大型的水槽,等待著原子內部質子的死去.但迄今為止質子的死亡率是零,這意味著要麼質子十分穩定,要麼它們的壽命很長--估計在10億億億億年以上.
4. 自然界是超對稱的嗎?如果是,超對稱性是如何破滅的?
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把包括引力在內的所有作用力統一成為單一的理論要求證明兩種差異極大的粒子實際上存在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所謂的超對稱現象.第一種粒子是費密子,可以把它們粗略地說成是物質的基本組件,就像質子、電子和中子一樣.它們聚集在一起組成物質.另一種粒子是玻色子,它們是傳遞作用力的粒子,類似於傳遞光的光子.在超對稱的條件下,每一個費密子都有一個與之對應的玻色子,反之亦然.
物理學家有杜撰古怪名字的沖動,他們把所謂的超級對稱粒子稱為「sparticle」.但由於在自然界中還沒有觀察到sparticle,物理學家還需要解釋這種對稱性「破滅」的原因:隨著宇宙冷卻並凝結成現在的這種不對稱狀態,在其誕生之際所存在的數學上的完美被打破了.
5. 為什麼宇宙表現為一個時間維數和三個空間維數?
這只是因為還沒有想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答案,只是因為除了上下、左右、前後,人們無法想像在更多的方向上運動.這並不意味著宇宙原本就是這樣的.實際上,根據超弦理論,肯定還存在著另外六個維數,每一維都呈捲曲狀,十分微小,因而無法察覺.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那麼為什麼只有這三個維數是伸展開來的,留給我們這個相對幽閉恐怖的空間呢?
6. 為什麼宇宙常數有它自身的數值?它是否為零,是否真正恆定?
直到最近,宇宙學家仍然認為宇宙是以一個穩定的速度在膨脹.但最近的觀察發現,宇宙可能膨脹得越來越快.人們用一個叫宇宙常數的數字來描述這種輕微的加速.這個常數是否如人們早期所認為的是零,或者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值,物理學家現在還無法做出解釋.根據一些基本計算,這個常數應該很大--是我們觀測結果的大約10到122倍.換句話說,宇宙應該以跳躍般的速度在膨脹.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肯定有什麼機制在壓制這種作用.如果宇宙真是超對稱性的,那宇宙常數就該被完全抵消掉.但這種對稱性--如果確實存在的話--看來已經破滅.如果這個常數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話,那情況就更加復雜了.
7. M理論的基本自由度(M理論的低能極限是11維的超引力,它包含5種相容的超弦理論)是多少?這一理論理否真實地描述了自然?
多年來,超弦理論最大的弱點是它有5個不同的版本.到底哪一個--如果有的話--描述了宇宙?反對這一理論的人最近已經接受了被稱為M理論的最主要的11維理論框架.但情況卻因此變得更加復雜.
在M理論前,所有的亞原子粒子都被說成是由微小的超弦組成的.M理論給組成亞原子的物質譜加了一種叫做「膜」(brane)的更為神秘的物質,它就像生理學上的膜一樣,但最多有9個維數度.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是更基本的物質組成單位,是膜組成了弦還是剛好相反?或者另外存在著一些更基本的物質單位,只是人們沒有想到罷了?最後,這兩種東西中是否有一種確實存在,或者M理論僅僅是一種迷人的大腦游戲?
8. 黑洞信息悖論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根據量子理論,信息--無論它描述的是粒子運動的速度還是油墨顆粒組成文件的確切方式--是不會從宇宙中消失的.但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約翰·普雷希爾和斯蒡芬·霍金卻提出了一個固定的假設:如果你把一本大不列顛網路全書扔進黑洞中去,將會發生什麼事?宇宙中是否有其他同樣的網路全書是無關緊要的.正如物理學中所定義的,信息並不等同於含義,信息僅指二進制的數字,或是一些其他的代碼,它被用來精確地描述一個物體或一種方式.所以看起來那些特定的書本里的信息將被吞沒,並永遠地消失.但人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霍金博士和索恩博士相信那些信息確實消失了,而量子力學必須對此作出解釋.普雷希爾博士推測信息其實並沒有消失;它也許以某種形式顯示於黑洞的表面,如同在一個宇宙中的銀幕上.
9. 何種物理學能夠解釋基本粒子的重力與其典型質量之間的巨大差距?
換言之,為什麼重力比其他的作用力(如電磁力)要弱得多?一塊磁鐵能夠吸起一個回形針,即使整個地球的引力在把它往下拉.
根據最近的一種說法,重力實際上要大得多.它僅僅是看上去比較弱而已,因為大部分重力陷入了某一個額外的維數度之中.如果我們可以用高能粒子加速器俘獲全部的重力,也許就有可能製造出微型黑洞.雖然這看上去會引起固體垃圾處理業的興趣,但這些黑洞很可能剛一形成就消失了.
10. 我們能否定量地理解量子色動力學中的誇克和膠子約束以及質量差距的存在?
量子色動力學(QCD)是描述強核子力的理論.這種力由膠子攜帶,它把誇克結合成質子和中子這樣的粒子.根據量子色動力學理論,這些微小的亞粒子永遠受到約束.你無法把一個誇克或膠子從質子中分離出來,因為距離越遠,這種強作用力就越大,從而迅速地把它們拉回原位.
但物理學家還沒有最終證明誇克和膠子永遠不能逃脫約束.他們也不能解釋為什麼所有能感受強作用力的粒子必須至少有一丁點兒的質量,為什麼它們的質量不能為零.一些人希望M理論能提供答案,這一理論也許還能進一步闡明重力的本質.

❼ 到底為何說經典物理、相對論還有量子力學都存在缺陷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可能是在某些領域裡面無法突破的原因導致。我們研究世界的方法實際上主要是通過人類的感覺功能,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甚至使用儀器實際上也只是人體感官能力的延伸,就長度而言的話,在我們的視線范圍內,人體的高度從10厘米英尺到2米英尺不等,而且從最小0.1毫米英尺到幾公里不等,所以不要說抬頭去看星星了。

它們都是遠遠低於光速移動的物體,因此,經典物理理論經受住了我們日常經驗的考驗,並利用它來毫無問題地處理我們的日常問題,所以,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經典力學和經典電磁學,雖然它們兩者能很好地說明各自領域中的現象和實驗,但它們之間的對立總是不可避免的。

關於到底為何說經典物理相對論還有量子力學都存在缺陷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❽ 經典物理學所面臨的困難

就在物理學的經典理論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人們發現了一些新的物理現象,例如黑體輻射、光電效應、原子的光譜線系以及固體在低溫下的比熱等,都是經典物理理論所無法解釋的。這些現象揭露了經典物理學的局限性,突出了經典物理學與微觀世界規律性的矛盾,從而為發現微觀世界的規律打下了基礎。黑體輻射和光電效應等現象使人們發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玻爾為解釋原子的光譜線系而提出了原子結構的量子論。

❾ 經典物理學的物理危機

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的崢嶸歲月,是一個構建科學理論大廈的時代,是理論與實驗完美結合的時代,產生了很多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由力學、電磁學、熱學、光學、聲學構建經典物理學的大廈。也可以說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的輝煌時代。
物理學發展到19世紀末期,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相當完美,成熟的程度。物理學的輝煌成就,使得不少物理學家躊躇滿志、沉溺於歡快陶醉之中,於是產生了這樣一種看法:物理學的大廈已經落成,今後物理學家用不著再干什麼了,只需要把各種數據測得精確些就行了。然而,此刻在物理學的萬里晴空中卻飄來了兩朵烏雲,物理學上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發現。這些無法用經典物理學解釋的新發現,使經典物理學陷入了危機。第一朵與邁克爾遜實驗有關,第二朵與黑體輻射有關。正是這兩朵烏雲的飄動,引來了20世紀物理學革命的暴風驟雨,使整個自然科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兩朵烏雲」成為20世紀偉大物理學革命的導火線。
事隔不到一年,就從第一朵烏雲中降生了相對論,緊接著從第二朵烏雲中降生了量子論。經典物理學的大廈被徹底動搖。事實上,在十九世紀末,光電效應、原子光譜和原子的穩定性等實驗事實也接二連三地和經典物理學的理論發生了尖銳的對立。量子論的建立,使人類對物質的認識由宏觀世界進入微觀世界。
「烏雲」的出現
1900年新春之際,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勛爵在送別舊世紀所作的講演中講道:「19世紀已將物理學大廈全部建成,今後物理學家的任務就是修飾、完美這座大廈了。」同時他也提到物理學的天空也飄浮著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一朵為以太漂移實驗的否定結果,另一朵為黑體輻射的紫外災難。實際上「烏雲」不止這兩朵,還包括氣體比熱中能量均分定律的失敗、光電效應實驗、原子線光譜等。然而,就是這幾朵烏雲帶來了一場震撼整個物理學界的革命風暴,導致了現代物理學的誕生。
第一朵烏雲「以太」學說
第一朵烏雲是隨著光的波動理論而開始出現的。菲涅耳和托馬斯·楊研究過這個理論,它包括這樣一個問題:地球如何通過本質上是光以太這樣的彈性固體而運動呢?第二朵烏雲是麥克斯韋-玻耳茲曼關於能量均分的學說。這兩朵烏雲涉及到兩方面的實驗發現與力學、電磁學、氣體分子運動論理論的困難。相對性原理是經典力學的一個最基本的原理,這個原理認為,絕對靜止和絕對勻速運動都是不存在的,一切可測量的、因而也是有物理意義的運動,都是相對於某一參照物的相對運動。牛頓本人也充分意識到了確定「絕對運動」的困難,最後只能以臆測性的「絕對空間」的存在作為避難所。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獲得成功之後,電磁波的載體以太,就成了物化的絕對空間,靜止於宇宙中的以太就構成了一切物體的「絕對運動」的背景框架。既然以太也是一種物質存在,或者說它表徵著物化了的絕對空間,當然就可以通過精密的實驗測出物體相對於以太背景的絕對運動。但是,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在1881年、他和莫雷在1887年利用干涉儀所進行的精密光學實驗,都未能觀察到所預期的以太相對於地球的運動。
第二朵烏雲「紫外災難」
第二朵烏雲涉及的是經典物理學另一分支,熱力學和分子運動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開爾文明確提到的是「麥克斯韋-玻耳茲曼關於能量均分的學說」。實際上是指19世紀末關於黑體輻射研究中所遇到的嚴重困難。為了解釋黑體輻射實驗的結果,物理學家瑞利和金斯認為能量是一種連續變化的物理量,建立起在波長比較長、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和實驗事實比較符合的黑體輻射公式。但是,這個公式推出,在短波區(紫外光區)隨著波長的變短,輻射強度可以無止境地增加,這和實驗數據相差十萬八千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失敗被埃倫菲斯特稱為「紫外災難」。20世紀初的這兩朵烏雲最終導致了物理學的一場大變革。第一朵烏雲「以太」學說導致了相對論的誕生。第二朵烏雲「紫外災難」導致了量子力學的產生。因此也可以說,對這兩朵「烏雲」的研究就標志著現代物理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