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道家學派經典理論著作有哪些
道德經,文始真經,南華真經,陰符經,性命圭旨,呂祖百字碑,周易參同契,碧苑壇經,鍾呂傳道集,清靜經。。。。好多好多
Ⅱ 中國十大道教文化經典
《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
《通玄真經》 《度人妙經 》
《陰符經》 《清靜經 》
《西升經》 《心印經 》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
《玉皇經》 《玉樞經 》
《三官經》 《北斗經 》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
《坐忘論 》《化書 》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
常誦經典: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
經前諸韻贊
八大神咒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
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邱祖懺文等
小贊及結經謁等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
經前諸韻贊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
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
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報恩寶誥等
小贊及結經偈等
藏外道書
Ⅲ 道家經典著作有哪些
1、《莊子》
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Ⅳ 道家經典著作有哪些
1、《莊子》
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2、《道德經》
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Ⅳ 道家經典學說有哪些
道家與黃老,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老子)一書的問世,標志著道家學派的形成。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老子)之前即有湯相(伊尹)和紂臣(辛甲)為道家書,還有齊國的(太公)237篇、 (謀)81篇、 (言)71篇、(兵)85篇、(管子)86篇,楚國的(竄子)86篇。(老子);之後則有(文子)、( 子八)、(關尹子八)、(莊子)、(列子)、(田子)、(老菜子)、(鴉冠子)、(黃帝四經)(即今長沙馬王推出土之黃老帛書)、(黃帝銘)、 (黃帝君臣)、(雜黃帝)等書。(漢書·藝文志)載道書37家,993篇,可見先秦時期道家學派是很龐大的。(漢書·藝文志)雲: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可見道家之源出自史官,為「君入南面之術」,即君主治國的學說。同時史載自黃帝時設立史官,因此,道家學說的起源,當遠溯黃帝。 在戰國後期,齊國首先成為中國文化的學術中心,學者們聚於齊國都城稷下,「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見(鹽鐵論·論儒》)因而以道家為宗的第一次學術大綜合。就發生在這里。當時齊威王「高祖黃帝」,學者們遂將黃老聯稱,共尊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產生了黃老之學,黃老之學成為道家的代名詞。(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雲: 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旨意。 (史記·太史公自序)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雲: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動多。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如。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司馬談所描述的,正是道家在稷下綜合諸家學術變為黃老之學的主要特徵。除了君人南面之學,黃老學說還有「神仙家」和「陰陽家」的思想。(漢書·藝文志)神仙十家之中,黃帝著述即佔去四家,共61卷之多。陰陽家21家中有(黃帝泰素)20篇,又陰陽家16家中有(黃帝)16篇,此外還有風後、力牧、鬼容區等人,他們都是黃帝的臣子。老子的學說,與神仙家和陰陽家的思想本有共通之處。(老子)說:「深根固蒂,是謂長生久視之道,」又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是老子學說亦包括神仙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在內。 西漢初年,由於暴秦之後,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當時的統治者順應歷史要求,以黃老清靜之術治理天下,採取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寬松政策。於是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黃老之學,蔚然大興,盛極一時。當時以研究黃老之學而著名的人物有陳平、田叔、黃生、鄧章、鄭當時、司馬談等人。此時的方士們也喜歡研究黃老,如司馬季主、嚴君平等,都是以方士身份而研究黃老之學的人。(漢書·王貢兩龔鮑傳) 說:「(嚴)君平卜筮於成都市……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依老子、莊周之旨著書十萬余言。」他們不但研究黃老,還以老莊之書教人,這是方士們和黃老之學相結合的開始。不過此時的道家及黃老之學,基本上仍是一種社會政治和學術思潮,從這時的《黃老帛書)、(淮南子)、(老子指歸)、(論衡)之中可以證明。西漢政權鞏固之後,黃老之學作為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不再為統治者所用,漢武帝改為「獨尊儒術」,但是黃老之學此時仍然具有較大影響力。此時的漢武帝既崇尚儒術,又崇尚神仙。這時的治黃老學者轉向從事道家學術和神仙方術的研究,以維護其發展。這時儒家有神化孔子的趨向,讖諱學說也隨之興起。黃老學者與方仙道的方士結合,開始神話黃帝,宣揚神仙之學。從此之後,講神仙之名皆托於黃帝,而老子仍屬道家。 下面還有好長,你自己去看一下吧! http://post..com/f?kz=240744566
Ⅵ 道教都有哪些經典
道教經書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葯學、養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珍貴資料。道教經書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
主要經典
《道德經》、《南華真經》、《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通玄真經》 、《度人妙經 》、《陰符經》 、《清靜經 》、《西升經》、 《心印經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玉皇經》 、《玉樞經 》、《三官經》 、《北斗經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坐忘論》、《化書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
常誦經典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經前諸韻贊、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諸真寶誥、中堂贊及邱祖懺文等、小贊及結經謁等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經前諸韻贊、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諸真寶誥、中堂贊及報恩寶誥等、小贊及結經偈等
道藏
道藏,指道教書籍的總稱,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它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范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
不同版本
《北齊道藏》
大規模編藏道書始於北周。周武帝時,「以沙門邪濫,大革其訛」,召道士王延至京,為置通道觀(即唐玄都觀前身),並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共弘玄旨。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觀道士所上《玄都經目》,增入諸子論,共6363卷,較諸陸修靜所搜集者已大大有增加。建德年間,周武帝敕置通道觀,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經圖,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
《開元道藏》
皇帝因尊奉道教教主李耳為其遠祖,故而重視道經編纂工作。唐高宗時期,曾有《一切道經》行世。開元(713—741)年間,唐玄宗派遣使者搜訪道經,唐開元年間,玄宗詔令發使搜訪道經,親加尋閱。期間玄宗著《瓊綱經 目》,凡七千三百卷。後唐玄宗又親自主持編修《玉諱別目》,記傳疏論相兼,九千餘卷。』』天寶七載(748)詔令傳寫,以廣流布。名《開元道藏》。唐玄宗支持編撰的這兩部道藏達到了歷代整理道書的高峰。
《寶文統錄》
唐安史之亂時,兩京所藏道書多遭焚毀,以後諸帝又陸續派人搜尋整理。大歷年間,又及7000卷。嗣經唐末五代之亂,道教經籍賴杜光庭、暨齊物、梁文矩諸人的搜集貯藏,才使六朝道書十存四三。宋朝開國後,又大力搜集道書和編纂道藏。宋太宗嘗求得道經7000餘卷,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校正,刪去重復,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真宗詔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欽若總領,在徐、王校訂的基礎上,加以增補,共4359卷。較徐鉉等所校訂的道藏,增加622卷,並撰成篇目上進,賜名《寶文統錄》。
《大宋天宮寶藏》
由於《寶文統錄》的綱條與《瓊綱》、《玉緯》之目參差不同,王欽若、戚綸等又推薦張君房主持再次校修。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成藏,共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終於宮字,得466函,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寫錄成七藏。
《政和萬壽道藏》
北宋崇寧年間徽宗詔令搜訪天下道教遺書,就書藝局令道士校訂。至崇寧、大觀年間,又增至5387卷。政和中刊藏典,又兩詔郡國搜訪道門遺書,所獲甚夥,乃設經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堅詳加校訂,送龍圖閣直學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黃裳役工鏤板。事畢,進經板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共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萬壽道藏》。道書雕板,始於五代,而全藏刊板,則始於此。
《大金玄都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經板,歷經靖康之亂,至金已殘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詔以南京(即宋東京,今河南開封)道藏經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長觀(舊址在今北京白雲觀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點沖和大師孫明道,據以補綴完成,印經一藏。後孫明道奉詔,分遣黃冠訪遺經於天下,募工鳩材,不二年,鏤槧具完,共得遺經1074卷,補板者21000餘冊,積83198冊。孫明道於是倡諸道侶,依三洞四輔,品詳科格,商校異同,加以詮次,勒成一藏,共6455卷,題曰《大金玄都寶藏》。泰和二年(1202),天長觀毀於火,經板亦被焚。
《玄都寶藏》
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經,令其弟子秦志安於平陽玄都觀總領其事。至乃馬真後稱制第三年(1244),全藏刊竣,凡7800餘卷,亦稱《玄都寶藏》。經板即存於平陽玄都觀。定宗時,移貯新建之平陽永樂鎮純陽萬壽宮。由於參加校定者皆全真道道士,故此藏中全真道著作頗多。元憲宗和元世祖時,道教因在僧道辯論《老子化胡經》中失敗,佛教徒奏請「自道德經外,宜悉焚去」,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除《道德經》外,其餘道書和道經印板盡行燒毀。其中道家哲學義理精華,帝王崇道記和道士與佛教論戰之書,這些書經此焚經之後大部分不存。自晉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道書,都因此次「至元焚經之禍;而致缺佚。而留下來的多是帶有佛教色彩的經書。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與珍貴。據考證,現存《正統道藏》所收《道藏闕經目錄》中著錄的許多道書,就是在元代焚經後缺佚的。元朝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道教文獻與中華文化遭受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從此記錄歷代佛道論戰的典籍也只剩佛教單方面的記錄訴述。也是導致後世道教術多學少的原因。直到敦煌出土《道教詮理答難》才得窺見佛道論戰真貌。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雲:「今本《闕經目錄》,即明正統刊藏時校《元藏》所闕之目錄。」粗略統計,共闕794種2500卷,相當於半部明《正統道藏》被燒毀。自此形成了如明《笠翁對韻》中所說的「天下名山僧佔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的現象。
《正統道藏》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修道藏。永樂四、五年間,又一再催辦。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直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詔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統道藏》。
在明朝時,雖然道教已經逐漸失去了在社會和政府中的主導地位,勢力開始衰落,但是,在對道教的宗教經典進行整理和修訂方面,明朝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時期。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道藏,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在以前的朝代,也曾經編寫過幾次道藏,但由於歷史原因,它們都先後失傳了。所以到了15世紀初,明朝的永樂皇帝下令重新編寫道藏。從1406-1445年,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幾位皇帝,終於完成了明朝時期的第一部道藏,這就是《正統道藏》。共有5305卷,480函。過了150多年後,萬曆皇帝再次下令編寫道藏,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內容,這就是《萬曆續道藏》。
明朝的這兩部道藏,共有510函,5485卷。《正統道藏》按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各部收書共一千四百三十種。計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種;洞玄部三百零三種;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種;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種;太平部 六十六種; 太清部二十四種;正一部二百四十種。但《正統道藏》分部十分淆亂,如《道德經》等道家道論當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經》誤入《道藏》首列;《上清經》 當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誤入正一部; 《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而今誤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而亦誤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書數,實已不能反映其各部書的真實數字; 而上列收書之種數,也只是約數。其中不少類書,只算一種,實際包含多種,如《修真 十書》收有南宗諸傳人之詩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 種以上;《雲笈七籙》為《大宋天宮寶藏》之輯要書,或節錄,或取全文,收書之多更 不勝枚舉。因此實際收書之種數比上列數字為多。參加纂修的道士,除張宇初、張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樂時有塗省躬,正統時有喻道純、湯希文。現存《正統道藏》3部半一部存於北京市圖書館;另一部於南陽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僅存半部。還有青島市博物館收藏的萬曆年間刊《道藏》。
《萬曆續道藏》
編纂《正統道藏》時,因搜訪不周,缺漏甚多,萬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旨校刊「續道藏」,亦以《千字文》為函次,自杜字至纓字。凡32函,180卷,名為《萬曆續道藏》。
涵芬樓影印本
正、續道藏經板傳至清代,日有缺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毀。明清兩代,頒賜各宮觀的道藏雖多,但以屢經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據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續道藏影印,縮改為石印六開小本。每梵本二頁並為一頁,凡1120冊。但白雲觀所藏道藏雖曾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王廷弼助資修補,但仍有殘缺。全藏目錄,見所收《道藏經目錄》4卷。該館復就全書中抽選170種,別印《道藏舉要》398冊。明季有《道藏目錄詳注》2種,各4卷,分別為白雲霽、李傑所編。均略有題解。白編「詳注」收入《四庫全書》。
《道藏輯要》
清康熙年間,彭定求收道書200多種,編成《道藏輯要》,按二十八宿字型大小,分為28集,共200餘冊。道教重要經典,歷代祖師、真人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悉有收錄,實為道藏之節本,其中還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書。嘉慶年間,蔣元廷編有《道藏輯要目錄》 1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輯要》已經罕見,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將其重刊,並新增賀龍驤所編《道藏輯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輯要續編》及《女丹合編》並行於世。此外,還有閔一得編《道藏續編》第1集,蕭天石蕭公編《道藏精華》,均對正續道藏有所增補。《道藏精華》,選錄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鈔本秘籍,共達八百餘種,注釋集解者,則達千餘家。其搜羅之廣博、內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貴、選刊之謹嚴,堪稱四絕。由於道藏卷帙浩繁,檢索甚為不便。1953年7月,翁獨健根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以及《道藏闕經目錄》、《道藏輯要》的內容編撰《道藏子目引得》一書,內分「分類引得」、「經名引得」、「撰人引得」、「史傳引得」4部分,為檢索道藏較好的工具書。1949年,陳國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訂再版),對於三洞四輔經之淵源及傳授、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多有所考述。
Ⅶ 道家的經典 都有什麼希望道門高人指點
純道家經典讀《道藏》即可。
但若論盡得道家精神,則我以為,以《道德經》《莊子》《列子》最為正統。
前二者不必說,《列子》又名《沖虛經》,實實在在是精華中的精華,盡天地玄妙,也是我最近的主讀。
另,道家一詞,劉向大師在評論《列子》時認為,列子即能代表道家,他說「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這也是給出了道家的定義。
歷代大師對《列子》的評價中,我最喜張湛。
以下幾句是張湛大師對《列子》核心的描寫,我極是喜愛,送與道兄:
群有以至虛為宗,
萬品以終滅為驗,
神惠以凝寂常全,
想念以著物自喪,
生覺與化夢等情。
Ⅷ 道家經典有哪些
第一是《道德經》(即《老子》),第二是《南華經》(即《莊子》),第三是《沖虛經》(即《列子》),第四層次的有如《清靜經》、《關尹子》、《陰符經》等等。
初學者,可以直接讀道家最經典的《道德經》(版本最好是1973年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甲本《老子》,這個版本最接近老子寫的《老子》,也就是被後人改動得較少。),怎麼讀呢?從《德經》的中間部分開始讀(比如「知不知」那一章),初學者最好不要從《道經》的第一章開始讀,雖然《道經》的第一章是整本《道德經》的敘論篇,但是,極少有人把這一章讀懂了的,這一章讀偏差了的太多了;這一章讀偏差了,對整本《道德經》的解讀會導入歧途。只有把後面比較淺顯易懂的篇章讀懂了,再回過頭來讀前面《道經》篇章是有極大幫助的。其實,《道德經》還是不難讀懂的,方法是從已知推未知(從讀得懂的去理解、推敲讀不懂的),推出來的未知是否符合老子的本意,兩個方法可以判定,一是是否符合邏輯(即經得起推敲),二是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即經得起驗證)。如「知不知,尚矣」這句,關鍵在「尚」字,什麼樣的行為是高尚的呢?因此,「知不知」就只能解釋為「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能與「尚」對稱、對等起來。
Ⅸ 道家的道家經典
這些道家經典書籍都出自圖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眾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經典書籍:
《道德經》、《道家易》、 《六韜》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九主》、《明君》、《德聖》)、《周訓》、《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書》、《孫子兵法》、《守白論》、《鶡冠子》、《屍子》、《太一生水》、《文子》、《莊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物則有形圖》、《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易傳》、《道家佚書輯本十七種》、《郁離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書》、《玄真子》 、《無能子》、《伯牙琴》、
《行氣玉佩銘》、《擊壤歌》、《鬼穀子》、《恆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書》、《太公》、《辛甲》、《關尹子》、《子華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論》、《世說新語》、《苻子》、《無君論》、《劉子》、《元次山集》、《王無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化書》、《金人銘》、《巾幾銘》、(《語叢四》說之道)、《鬻子》、《須溪先生全集》、《易龍圖序》、《東坡易傳》、《逍遙詠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道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