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教:三年級小學生參加中華經典誦讀演講比賽,5分鍾,應該選什麼樣的內容合適呢謝謝!!
來個參考下。希望能夠幫到你
讀書應從課堂抓起,讀書人要有讀書人的執著與端莊!(如何對待讀書學習;)1、「三到」讀書法。
1原文:須要讀得字字向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2讀與背是學習的不二法門。
(幼兒讀經之我見)
誦讀教學的重要性。(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
青少年時期是背誦的黃金時期。(初中讀完二十四史的事例。多背一些傳統名篇。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2、關於寫字。
1原文:凡寫字,未問寫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潦草。
凡寫文字,須要子細看本,不可差訛。
2事例:用人單位要求求職者提供手寫版的簡歷。寫字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學問。
老百姓最樸素的學問觀:認字多、寫字漂亮、口吐文雅。
同學們,今天我之所講《朱子童蒙須知》是古時兒童入學的第一課,今天作為實驗中學系列國學講座的第一講,我想對於大家也應該是有一定的啟示的。
各位同學,是文化的魅力讓我們的心靈更加理性,是文化的魅力讓我們消除了彼此間的隔閡,是文化的魅力讓我們不斷地在書籍與生活中求索,是文化的魅力讓這個世界更加的澄澈!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嘗試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吧!去領略儒墨道法的思想精髓,去感悟經史子集的人文情愫!請聽下一講《國學框架》!
最後送大家一首小詩:
炎黃居上世,文明幾度春。唐宋遺風立,詩書翰墨新。謙躬為養德,篤學以修身。華夏復興日,九州盡學人!
B. 兒童經典誦讀作品有哪些
兒童經典誦讀作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還具有教育意義。以下是一些適合兒童的經典誦讀作品:
《三字經》:《三字經》是一部廣為流傳的啟蒙讀物,內容涵蓋道德、歷史、自然等多個方面,以簡潔的三字句形式呈現,便於兒童記憶和理解。
《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關於行為規范的書籍,強調孝道和禮儀,通過簡單的句子教導兒童如何做人做事。
《百家姓》:《百家姓》列舉了中國常見的姓氏,有助於兒童了解中國的姓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
《千字文》:《千字文》是一部由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組成的韻文,內容豐富,包括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對提高兒童的識字能力和文化素養有很大幫助。
《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精選了唐代詩人的優秀作品,如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靜夜思》等,這些詩歌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能夠培養兒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宋詞精選》:《宋詞精選》中的詞作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李清照的《如夢令》等,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情感表達,讓兒童在誦讀中感受宋代文化的韻味。
《論語》:《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強調仁愛、禮義等價值觀,對兒童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孟子》:《孟子》闡述了性善論和仁政思想,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對話,引導兒童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
《大學》:《大學》講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強調個人修養和社會責任,對兒童的成長具有指導作用。
《中庸》:《中庸》提出了中和之道的思想,教導人們在處理事情時要保持平衡和諧,這對兒童的性格培養很有益處。
總的來說,兒童經典誦讀作品的選擇應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教育性,同時也要考慮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通過誦讀這些經典作品,兒童不僅能夠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審美熏陶。
C. 經典誦讀包括哪些
經典誦讀包括:古詩詞、名著片段、傳統蒙學讀物和散文等。
經典誦讀包含多種類型。具體如下:
1. 古詩詞是經典誦讀的重要部分。它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情感表達。通過誦讀古詩詞,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 名著片段也是經典誦讀的重要內容。這些片段通常包含了文學名著中的經典情節和人物形象,通過誦讀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名著的內涵和價值。同時,名著片段的誦讀也有助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
3. 傳統蒙學讀物是經典誦讀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讀物以傳統蒙學教育為基礎,包含了大量的經典故事、格言警句等,對於培養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4. 此外,散文也是經典誦讀的一種形式。散文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語言風格,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通過誦讀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散文的韻味和美感,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總之,經典誦讀涵蓋了多種類型,包括古詩詞、名著片段、傳統蒙學讀物和散文等。這些內容不僅有助於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還有助於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